<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开渭北合阳一带的史册,你会发现因干旱缺水而导致的“十室九空”“易子而食”惨象特别突出。赤地百里,饥民如蚁;阡陌之上,啼饥号寒。仅光绪三年、民国十八年两次年馑中,就饿死病死16万人。十年九旱,“马尿泡馍馍”,水比油贵,粮食亩产不超百斤,是合阳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真实写照。1973年,站在合阳黄土台塬上的渭南地委书记李登瀛,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动容地说:能不能把黄河水引上西塬,把旱地变成水浇地,成就群众的千年梦想,造福于民呢?</p><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21日,东雷抽黄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8月30日,万人誓师大会在合阳黄河岸边的太里湾举行。1976年4月20日,来自合阳、大荔、澄城三县的民工开始会战总干渠。彩旗猎猎,尘土飞扬,小伙、姑娘们带着铁锨、铁镐、架子车和铺盖卷从四面八方赶来。东雷汉子赤身挥舞着鼓槌,锣鼓铿铿锵锵,惊飞了芦苇丛里的野鸟……</p><p class="ql-block"> 当时,国力羸弱,物资匮乏。没有宿舍,黄河滩上就地搭建窝棚;没有资金,人们自带干粮;没有供给,下工后垦荒种菜种粮。蛇虫趁着夜深出没,半夜的窝棚里时不时传出惊吓声。酷夏,广袤的滩地十分闷热,蚊子如同轰炸机在空中飞舞盘旋着进攻,让挥汗如雨劳作的人们不堪其苦。冬日,风夹杂着河面冰冷的水汽,入骨地凉。饭食从厨房抬到工地,就已结起一层冰渣,苦中作乐的民工戏称其为“冰渣饭”。技术条件也极其落后,人拉肩扛,一边勘探、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总干渠首段要挖隧洞,洞身土层属纱质粘土,十分坚硬,洋镐挖过去就如同挖在石头上。逼仄阴暗的洞里,一群汉子光着膀子挥舞着大锤,一根根铁钎子被震破虎口的鲜血染红。渴了,喝几口沉淀过的黄河水,困了,在洞内就地歇歇乏。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坚持,一夜一夜地扛着。经过近一年的昼夜奋战,硬是用人力凿通了一条1175米的隧洞!但,50多个年轻的生命却献身于此!工程竣工时,这条隧洞被命名为群英洞。</p><p class="ql-block"> 在浩浩荡荡的劳工队伍里,有一个名叫水生的壮小伙,新婚第三天就上了工地,整整三个月未回家。1976年的一个清晨,新娘秀梅早早骑自行车从六十里外的家里赶到工地,看着脏地像土人一样的丈夫,心疼地含着眼泪赶紧把换洗衣服拿了出来。水生安慰妻子说:“毛主席叫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抽黄工程修好了,我就回家了!”谁也没想到,这次相见竟是永诀!那天,一车石料在刚垫起的渠帮上突然发生倾斜,瞬间侧翻,满车石块大山般倒向了正在装卸的水生.......有一年,村里的麦子都浇上了水,亩产过千斤,孑然一身的秀梅坐在麦堆旁嚎啕大哭:“水生,现在黄河水上塬了,粮食丰收了,你人在哪里呢?”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1982年10月1日,一个堪称“人工天河”的水利典范——东雷抽黄工程,九级提水上塬!累计扬程达331米,总装机容量11.54万千瓦,配套渠道2767千米,最大引水60立方米每秒,合阳、大荔等4县12镇41.7万人,102万亩土地受惠。灌区粮食由单季产改为双季产,总产量由2亿斤增加到30多亿斤,彻底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并创造经济效益191亿元。黄河母亲把甘甜的乳汁慷慨无私、源源不断地奉献给了古莘儿女!如今,这里已是陕西省重要的粮、果、蔬、渔生产基地。 在工程建设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13万民工风餐露宿会战总干渠,58个年轻的生命气贯长虹在这里永远定格,他们是黄河的魂魄,他们是黄河不朽的丰碑!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天,我从黄河走来,抚物追昔,传薪接力,黄河精神将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合阳县地方志编纂中心提供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