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佐乡以及原先的孔垄,新开,蔡山,分路,统属于民国时期的黄梅县的下四区,即普遍称之为下乡。而下乡的兴起则主要是梅姓先祖开荒开发出来,期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苦难的生活,不能一言而尽。十年九回淹,道不尽的辛酸苦辣!</p><p class="ql-block">福碾塆是梅花屋村的一个自然村,能被开发缘自于梅花屋两个姓名带了“馥”“姸”的先祖,分家后迁到这个比较高的土墩居住,围堰开荒打鱼种田 自此子孙兴旺,开辟了村落,被人呼为馥姸塆!或许因为两字较为生僻,后来人们把前面两个字误认为福碾塆,现在地图导航以及书写文书都显示为福碾塆。</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还是几岁的年纪,记得当时与隔壁五二大队交界的地方,长港的横坝头之处略高的位置,有一个大碾盘,印象中很大,直径似有十几二十米(当然没有那么大,只因为那时候人小,看什么都大),应该是福碾塆的祖业,还是方便了附近的居民。后来因为有了轧米机,碾槽失去作用就被拆掉了,基本都用作修桥,修水渠。文革时各地时兴修毛主席语录牌,那地方因为地势高曾经建了一个高大语录牌,但七十年代初就不见了。</p><p class="ql-block">福碾塆三字中有一个碾字,不知道墩名改了与碾盘有没有什么关系,我看既然这里有个碾盘,村落名字改了多少有些习惯俗成关系吧。</p><p class="ql-block">至于民国时期名盛一时的梅舒藻先生,梅寿南老人和梅孝福老人都说其祖先最早也是在福碾塆,后来才迁到梅花屋墩,并在哪里发展壮大富甲一方。据梅寿南老人家讲,梅舒藻先生的祖屋在梅寿南老人的祖屋西边,至于什么时候迁去梅花屋墩,年代久远已不可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