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梦依旧(六)

夜黑风轻

<p class="ql-block"><b>【导言】最近“因故”有大把的闲暇时光,忍不住又将锦能先生的“存货”重新捋了一遍,发现还能挑出一些再续新篇,甚喜!算下来,这已是“彩梦依旧”系列的第六篇了,除尽量保持淳朴、自然的风格外,不同的只是从别样的视角观察生活、体验乡情,以期给众亲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或概念。如是,便颇感宽慰与释然……</b></p> <p class="ql-block">▲ 无忧无虑地撒欢、玩耍,本该是孩童时代的本真与特性,在石阶上骑跨护栏、你推我搡、嬉笑打闹,构成了一幅清新、畅快的乡间图画,弥足珍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的孩子除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外,家长们还得随波逐流地替他们报无数个补习班、特长班、精英班,让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不堪重负的压力……何苦呢?</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更无App,交通基本靠走,跳舞基本靠抖,通讯基本靠吼……这不,就连做广告也得亲临现场,直接比划:这是一个少林寺武校招生的地摊儿,先甭问是否有“营业执照”、城管审批件啥的,单就这一支粉笔一个圈儿,其成本显得过于低廉,可信度也难免大打折扣,恐怕很难招到根红苗正的学员吧?</p> <p class="ql-block">▲ 手摇式风谷机,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机械,随处可见。农民伯伯把掺有杂质的谷子放入粮斗内,手摇风车,慢慢开启挡板,调整适合大小,就可以分离出谷子、空壳和灰尘等,非常方便。风谷机一般都是木质结构,像这种用石头凿出来的,实属罕见;其优点是经久耐用(用个三、五辈子没问题),缺点则是建造和维修成本较高,且难移动,很难照应周全。</p> <p class="ql-block">▲ 乡间的集市,可成圈聚集,亦可沿街摆摊儿,没有太多的讲究,有客就行。这位大娘,以贩售香烟、饮料和零食为主,本小利薄,在打发时间的同时有点儿小钱入账,便很知足。这条街的街名倒是蛮有意思的,曰“列宁主义街”,位于四川达州的石桥镇,为当年红四方面军镌刻,后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典型的红色遗产,路人不禁驻足、膜拜。</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政治、时事学习是每一级组织的标准动作,来不得半点敷衍和懈怠,否则便会被上纲上线,吃不了兜着走……念文件的阿姨一本正经、倾情投入,而周边的群众各有各的表情和心思,或“沉思”,或“彻悟”,或干脆趁机补觉、闭眼养神,怎么舒服怎么来:任你读得口发干,我自放松眯缝眼,开头几句认真听,内容是啥俺不管……</p> <p class="ql-block">▲ 沿河而居的老乡,一般都以船为家,吃喝拉撒都在上面,乍听起来很有意思,但其中的酸楚只有他们自己明白:随涌颠簸的船身极难入眠,风吹雨打的天气令人厌倦,烈日当空的暴晒窒息难耐,但为了生存也只能硬扛,年复一年,不曾歇息。这家做的红苕(薯)粉,也许是祖传手艺而倍受追捧,正在分装准备送到附近的集市出售,以换取必要的生活必需品贴补家用……</p> <p class="ql-block">▲ 草鞋、笤帚,是农家人常用的生活用品,虽不起眼,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们。现在,城里基本上都看不见穿草鞋的人了,怎么也得整双“解放鞋”或者“回力鞋”啥的,除了保暖功能,也显得上些档次,不掉价。至于售卖方式,一般都以长者在自家门口支个小摊儿,即可照顾生意,又能帮衬家务,堪称两全,轻松自在。</p> <p class="ql-block">▲ 纵观中国的发展史,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大约在两汉之际(约在公元纪元前后),而佛像、佛雕亦同时传入。在江南一带,佛雕往往备受推崇,尤以石雕为最,一是取材方便,二是挺拔伟岸,三是工艺精湛;就其姿态而言,坐、卧居多,偶有侧卧,许是兼顾地形走势、宗教理念而为之,难以考证。每逢烧香拜佛吉日,佛前定然香客云集,虔烟萦绕,祷声不绝……</p> <p class="ql-block">▲ 忙碌之余,人们总想通过某些娱乐活动解乏纾困,听坝坝戏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大嫂,上台前草草扒拉几口,给辘辘饥肠增添些许动力,方能确保嗓音洪亮、字正腔圆,对得起台下前仰后合的众老乡亲,说来也不容易。这类活动,虽然设施略显简陋,但往往人气爆棚,给寂寞的乡间生活带来了欢声与笑语,哪怕只是暂时的。</p> <p class="ql-block">▲ 这帮大妈、太婆,邀约起来结伴外出,不外乎是参观某个旅游景点,抑或远足散心。从她们的着装及神态上看,应该是一种消遣、放松类的活动,也是难得的摆脱琐碎家务、尽情放松自我的大好时光,这对乡下当家人来说实在不易。网上查阅了一下,背景的石刻为“古泾口”三字,位于四川乐山的万象亭佛像观景平台处,以其地势险要、风景优美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 说起四川,虽然大都以平原为其地理特征,但也不乏山高水险之地,这儿就是典型的代表。也许考虑到地势及安全因素,上面的公路只供机动车通行,而行人则需走半腰的人工栈道,互不打扰。值得一提的是,这条栈道很有特色:竹木结构、全程护栏,拐弯处还有凉棚遮阳避雨,同时还可以抵御上面的飞沙走石,考虑得可谓周全、到位……</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乡下几乎没有自来水系统,所有的生活用水都要靠井水承担,所以村村寨寨都有很多水井。不过,像这样的“三眼井”却不多见,尤其是等边三角形的布局;有说三口井的水质各不相同的(甜、苦、咸三味),有说是为了增加供水总量的,不一而是。让人略感诧异的是,居然用水的是个男人,这有悖于常规的概念,猜是犯错被重罚,或是婆娘赌气回娘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结语】再次感谢老同学锦能先生不吝出手,才收集到这些弥足珍贵的、充满年代感的老照片,这是我整理成篇的基础与灵魂,否则空有闲言几箩筐,无米下锅尽惆怅……如果,这些照片能唤起美友的过往旧事、家长里短,便也知足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摄影:张锦能 / 文字:夜黑风轻】</b></p><p class="ql-block"><b>【编审:张刚、韩豫川】</b></p><p class="ql-block"><b>2024年1月21日 滨海新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