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致东炉(代序)</p><p class="ql-block"> 卢永伟</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古为肃慎古国,唐时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中心故地,确切的说她位于清宁古塔将军府衙旧城之东十余里的东炉村。东炉的名字也许在外人看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无非她只是一个地名的代号而已,但在我看来她却十分的不平凡,曾有人说她是清朝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的烘炉之所在,也有人说她是渤海、辽金驿道之站馆。以至于回想起小时候儿家家挖菜窖,储备一冬之蔬菜,乡亲姚广州在其家房后(今村委会之东)挖出很多腐蚀的铜铁刀具、碳碴等器物和房西堆着的一些石头,我想这就是东炉名称的所在吧。这里有我很多童年的记忆,有些记忆在多年以后回想起来,竟然如此的美好与温馨,让我们不禁眼角湿润。岁月的流逝是这样的如此之快,让我们误以为一切都将恒久不变,如同那茅草房屋小马架子冒出的袅袅炊烟,大榆树下那悠荡的秋千,木栅子雨后长出的木耳,柴禾垛里藏猫呼儿和冬天从小山坡飞驰而下相连成列的雪爬犁。人还是原来的人,我们好像也永远也不会长大,东炉也会永远不变。 </p><p class="ql-block"> 几回回走回这个心中的圣地~东炉,心中都会充满着无限感慨,每回回到故乡都会感到心竞无比的踏实,心情特别的愉悦,曾几何时,我们一直以为生于斯长于斯,对她是这么熟悉,而如今却发现她既熟悉又陌生,虽然她变了,也曾埋沒了我们许多童年的记忆,可是暮然回首间才发现,对于东炉,我们既回不到原来,也回不到过去了。真正的东炉,便这样躲藏在我记忆的深处,躲藏在时光和现实的缝隙间。山巅崖(山瞪眼)山巅的云雾,乡亲们的质朴,东北山布满山峦的达子香花儿,在清清的北河沟子溪水中同小伙伴们嘻戏,洗澡扎猛子,上岸后又疯野似的跑到南河沟子里抓鱼逮泥鳅,到田野中攋猪菜,拔酸浆,到前杨供销社去买笔本,端五节我们又跟着哥哥们到北山、牛房子前后山去一起掏鸟窝、採山菜,听棒槌鸟叫,去西甸子的泡子里去钓鱼捞蛤蜊,或跑到西头老马家去看房前那古老的石臼,或同小伙伴们一起去王久元家房后去摘山里红,到东沟里带有冰碴的泡子里掏哈什蚂子,冬天又跑到小后山滑爬犁、掏雪洞,到小河子里去滑冰车,到东长岭子白桦林中去割苕条……。</p><p class="ql-block"> 从从前的曾经到如今的现在,忽然间才感到时间的消逝。在他乡的求索奋斗,是因为外面的那座城,那个地方的吸引,当你我以渺小的身姿审视城里那些巍峨的高楼,仰望它们似欲倾斜的气势,自己如同蝼蚁般茫然前行,压抑得令人窒息,街市里喧嚣的噪音搅的让人不得安宁。如果你能回到东炉,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就如同步入了幽静的桃花源中,梦想如能到曾经的小山后的那片温润的小松林里,沐浴着束束霞光,在那儿听松涛、鸟鸣,在那儿听一首小曲,似乎在读一卷诗文,或与逝去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心灵对话,徜徉漫步在松针铺就的羊肠小道中,呼吸一口带有一丝松脂草香的气息来沁润久违的心田,这将是人生的奢侈。一个小山村从来不该是哪个人的拥有,也从来抹不去时光的痕迹,还好有记忆所在,让我们独享傍晚炊烟袅袅,耳闻鸡鸣犬吠,人声嘈杂,接着就是一阵阵的蛙鸣,感受繁闹后的静谧和梦乡。或许浪迹漂泊,也仅仅是为了看懂外面的世界。回到东炉,突然让我们想起了清《宁古塔山水记》中从东炉山里流淌下的清溪,和山巅崖(山瞪眼、三瞪眼)山巅那座石桌石椅透笼着仙灵般的仙台遗迹,时时温润抚慰我们内心的离别愁绪,有时间去东沟里、北沟里走走,沿着溪岸湾湾山路,随处转转,或登上东北山顶、亦或登上山巅崖山巅在仙台上放飞梦想,极目远望一览众山,自然山河的葳蕤,就会给心灵的花草带来了一片阳光。以思考催开思考,阅览天地万物,任思绪万千。我们或许习惯了钢筋水泥,看惯了高楼大厦,可望一望这山脚下的东炉,就如一幅淡如水墨的画儿,无意间便透露着一种质朴的美好,隐藏在绿树丛中,让你看不清楚那一座座房舍田园。也许,我们常常放错了目光,殊不知,那些夹在山岭历史里的老屋和新舍,那棵老榆树,还有老学校院中的古柞依然伫立点缀保留着最美的画卷,这让我想起我从这里来,又从这里走,仿佛从未离开过,感叹人生刹那,而今又回到人生的起点,心灵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鸟瞰东炉</p> <p class="ql-block">东炉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 凡 例</p><p class="ql-block"> 一、本志上限始于旧石器时代,下限迄于2024年。期间详略有别,略古而繁今,1945年后,作为重点内容记述。</p><p class="ql-block"> 二、本志除大事记外分基本概况,东炉村历史沿革,东炉各时期主要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山岭溪流主要动植物及矿产资源,农业生产,生产队农业机械(器具)、畜牧业,儿童团、支援抗联、学校忆苦思甜、 难以忘怀的接见,参军及复员退伍军人,农电、农机、米面加工及护林育林、村办企业,水井,房屋变化,文教、医疗卫生,文物古迹、遗闻逸事,修建较大工程,道路交通,人口迁徙、民族宗教、婚丧风俗,东炉村荣誉,人物,附录等十九篇。</p><p class="ql-block"> 三、本志人物篇革命烈士传为一节,二节人物录入者坚持以东炉村籍人氏和从东炉村走出者,在外地工作的以副科级以上或相当于副科级以上为国家、社会、企业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定领域做出一定贡献者录入,本村入录者多为担任过村里主要领导或为东炉村贡献较大有一定声望者。</p><p class="ql-block"> 四、本志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原则,主要依据志书通例,采用记、述、志、传、图片等诸种体裁并用的体式,以志为主体,横排纵述东炉各项情况,图片分插各有关篇节之中。</p><p class="ql-block"> 五、本志资料多来自于东炉村有关资料,《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盛京通志》、《宁古塔地方乡土志》、民国《宁安县志》、《宁安县志》、《海林县志》、《宁安文史资料》、《海林文史资料》、《英雄血染湖山壮》、《前杨村志》及部分地域有关最新考古成果等资料编写此志。</p> <p class="ql-block"> 第一篇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方位面积</p><p class="ql-block"> 东炉村现属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镇。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长白山张广才岭<span style="font-size:18px;">牡丹江与海浪河间</span>东向支脉,一处折北而向西南的回龙崴山谷内,东北山婉东而连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瞪眼</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瞪眼</span>、山巅岩)大山接北而耸于西。村长三里余,南北半里多。东南距宁安城区20余公里。东北距海林城区25公里,西距海林长汀城区30公里,南距海浪镇7.5公里。东炉村区域跨度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4公里,全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村界</p><p class="ql-block"> 东炉村是海浪镇土地面积较大的村屯,东与光荣(陈家岭)庆城接壤;南与双泉(陡沟子)、太平(雅绿沟)两村相连;北与西北与海林镇岭后(开拓)、密南、狄家沟(西南沟),三村搭界;西与前杨村为邻。</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概况</p><p class="ql-block"> 东炉村地处宁安市北部丘陵山区。东炉交通便利,两市通衢,每天有两趟4次班车,有水泥路与海浪、宁安、东京城、新安镇、长汀、山市、横道河子、海林、牡丹江等地相通,近几年村民自购小汽车近70余台,为农副产品运输提供便利条件,为城乡间人员往来提供交通便捷。东炉历来是本地区古今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炉村现有满族、汉族2个民族。人口700人,164户;耕地面积420多垧。现东炉村领导班子成员8人。其中设党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1人,会计1人,出纳员1人,村警1人,妇女主任1人,民兵连长1人,计生主任1人。村民多以农业种植为主,养殖业为辅,兼具农业机械、经济作物、农副产品生产和交通运输等。</p> <p class="ql-block"> 第二篇 东炉村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后)金和清代以前时期</p><p class="ql-block"> 东炉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距今5至2万年的杨林南山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卢家神仙洞遗址、石河石人山仙人洞遗址以及东炉村的新石器时代石臼、生产工具石斧、石磨盘的出土,说明那个时候东炉一带的远古先民就已经进入了漁猎农耕时代。商周时东炉一带属肃慎古国腹地,汉到魏晋时这里又是挹娄人的活动中心。南北朝时这里属拂涅勿吉人的活动地区。唐时这里属渤海国京畿重地,辽时属东丹国,金属胡里改路和东夏国,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鄂多里城(瓮城)万户府管辖,明初属奴儿干都司建州卫猛哥帖木儿(指挥使驻觉罗城),后又为女真兀狄哈所属。</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后)金和清代时期</p><p class="ql-block"> 明末属(后)金宁古塔路章京,崇德元年(1636)六月,三等梅勒章京吴巴海从今渤海王城处移镇哈兰城(今新安镇,明万历五年置哈兰城卫)东南海浪河南(右)岸龙头山西南五里处开始监造宁古塔城(后称其城为旧街),夯土夹以河卵石城墙,城方二里,高丈余东西各一门;外城边墙五里,四面四门,内城正中为公堂。宁古塔梅勒(昂帮)章京从战略考量,决定在城东沟里建一烘炉,为军队打造兵器修理车辆换挂马掌,东炉属宁古塔章京衙门的兵器加工和维修重地,因烘炉建在宁古塔城梅勒章京(昂帮章京)、将军驻地之东10余里处村子中部靠小北山根。遗址位于原唐海江(姚青军)、姚广州(孙化成)老房窝子处。今为东炉村委会办公楼之东位置。随称之为东炉。清顺治初年经内省迁入宁古塔老民四十八家设十三官庄,并有南马场(今卧龙英山)、西马场(杨林西军马场今海林农场)、牛场(渤海牛场村)之添置。东炉岭南之地为陡(斗)沟子(鸭绿沟上屯)、闫家沟属鸭绿沟(腰屯今太平)官庄,东炉岭南鸭绿沟官庄以西则为海浪官庄;东炉岭后今开拓、密南(密占屯南沟)、狄家屯、德家屯、卢家屯(密占屯东沟)属密占屯(后称密江卢家大屯)官庄;德家屯、卢家屯岭东则为石河官庄。东炉又开始增添为鸭绿沟官庄、密占屯官庄(密江卢家大屯)、海浪官庄、石河官庄等官庄打制犁铧等农业器具的职责。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又在宁古塔城东南50余里鸡冠山东修建宁古塔新城(今宁安城)。东炉又成为新旧两城间来往车辆人员的重要修补基地。</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九年二月(1903年)置绥芬厅於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三十三年副都统裁。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将绥芬厅升为绥芬府,二年改为宁安府,同时增设东宁、浑春两厅,额穆、汪清两县,穆棱、和龙同时升县。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宁安府改为宁安县。</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中华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1921年中华民国时前杨家屯东炉屯属宁安县乡望乡(海浪)管辖。乡董:卢学友(海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卢公(学友)功德碑》位于海林市长汀镇哈达村东,山嘴子大桥桥南公路东侧)。</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伪)满洲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伪)满洲国大同2年(1933年)1月废除民国时期的区乡制,建立保甲制。属牡丹江省宁安县四区(新安镇)海浪保前杨甲。(伪)满洲国康德六年(1939年)实行街村制。全县分为宁安街、东京城街和31个村(相当于乡的规模)。村下设各屯,屯下设办事处。东炉屯办事处归宁安县海浪村前杨屯管辖。</p><p class="ql-block">第五节解放后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1945年11月15日成立新政权,即“宁安县民主政府”。1946年8月15日,将宁安县北部的新安镇、海林、横道河子、山市等地区划出,设置新海县。东炉属新海县石河乡前杨村。1947年3月新海县在敖东村成立敖东乡,东炉屯归新海县敖东乡前场屯管辖,9月又并回新海县石河乡。1948年撤销牡丹江省,宁安县归松江省管辖。原属新海县石河乡的东炉屯归宁安县第五区(海浪)前杨屯。1956年3月20日,前杨村东炉屯划归宁安县新安镇管辖。1956年5月19日,前杨村东炉屯划归宁安县旧街乡管辖。1958年春前杨村东炉屯又划归海浪中心乡管辖。1958年9月成立海浪人民公社,前杨村改为前杨大队,并在东炉屯成立第四生产队。1964年10月20日,社教时东炉屯正式从前杨大队划出成立东炉大队,划归宁安县海浪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4月15日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东炉村属海浪乡人民政府管辖。1985年5月20日海浪乡人民政府改为海浪镇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东炉各时期主要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伪)满洲国之前各个时期由于缺少历史资料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伪)满洲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簰长《清史稿·食货一》:“世祖 入关,有编置户口簰甲之令……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簰长。”《宁安县制~建置》(伪)满洲国:“(伪)大同二年(1933年)1月,废除民国时期的区乡制,建立保甲制,规定:人有户口,户有门牌;十几户为一牌,牌设牌长;几十个牌(或几个小屯)编为一甲,甲设甲长;几个邻近甲联合设保,保设保长。"东炉牌长具体负责东炉屯上传下达及分发日用物品等事务,属宁安县四区(新安镇)海浪保前杨屯甲。前杨屯甲长为刘振德。(伪)康德6年( 1939年 )实行街村制。东炉屯办事处属宁安县海浪村前杨屯。</p><p class="ql-block"> 东炉屯牌长:卢学泽(1937年</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解放后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1946年~1964年10月,东炉屯属前杨村(大队),为了工作方便前杨在东炉屯也成立了相对应的组织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1、1946年3月东炉屯</p><p class="ql-block">农会会长:卢学泽</p><p class="ql-block"> 妇联:陈淑云</p><p class="ql-block">2、1947年3月东炉屯</p><p class="ql-block">农会会长:姚喜九</p><p class="ql-block"> 妇联:陈淑云</p><p class="ql-block">3、1948年东炉屯</p><p class="ql-block">贫协主席:姚广增</p><p class="ql-block"> 妇联:陈淑云</p><p class="ql-block">4、1958年东炉屯(前杨第四生产队)</p><p class="ql-block">负责人:姚喜臣(前杨大队党</p><p class="ql-block"> 支部委员)</p><p class="ql-block">副主任:柳凤山</p><p class="ql-block"> 妇联:陈淑云</p><p class="ql-block">5、1962年东炉屯(前杨第四生产队)</p><p class="ql-block">负责人:安福贵(时任前杨大队大队长)</p><p class="ql-block">副主任:柳凤山</p><p class="ql-block"> 治保:姚喜臣</p><p class="ql-block"> 妇联:陈淑云</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20日,成立东炉大队。将原前杨大队东炉屯第四生产队东头、中间、西头三个小组分别改为三个生产队。西头翟文华小组改为一队并任队长,一队部设在东炉屯西头南河子南,南山坡脚。中间姚广英小组改为二队并任队长,二队部设在原前杨大队东炉屯第四生产队队部处,即东炉屯中间南河沿。东头陈景全小组改为三队并任队长,三队部设在屯东头河子南,南山坡脚。生产队亦称生产小队,各生产队队部俗称马号。</p><p class="ql-block">6、1964年东炉大队</p><p class="ql-block"> 书记:许振贵 (1964年</p><p class="ql-block"> ~1967年)</p><p class="ql-block"> 副书记:安福貴</p><p class="ql-block"> 大队长:翟文华(1964年</p><p class="ql-block"> ~1967年)</p><p class="ql-block"> 妇联主任:陈淑云~1965)</p><p class="ql-block"> 张桂芝(1965年~)</p><p class="ql-block"> 民兵连长:张福迁</p><p class="ql-block"> 会计:闫富和</p><p class="ql-block">7、1967年东炉大队</p><p class="ql-block"> 书记:安福贵(1967年</p><p class="ql-block"> ~1976年)</p><p class="ql-block"> 革委主任:唐海江(1967年9月</p><p class="ql-block"> ∽1970年)</p><p class="ql-block"> 大队长:翟文华(1970年</p><p class="ql-block"> ~1976年)</p><p class="ql-block">民兵指导员:程永财(1967年</p><p class="ql-block"> ~1969年)</p><p class="ql-block">妇 联 主 任:张桂芝~1970年)</p><p class="ql-block"> 李桂芝(1971年</p><p class="ql-block"> ~1975年)</p><p class="ql-block">治 保 主 任:唐海江(1970年</p><p class="ql-block"> ~1974</p><p class="ql-block"> 于金河(1974年</p><p class="ql-block">团支部书记:卢永满(1968年)</p><p class="ql-block"> 姚广州(1969年)</p><p class="ql-block"> 高玉芹(1972年)</p><p class="ql-block"> 安成江(1974年)</p><p class="ql-block">民 兵 连 长:姚青春〈1966年</p><p class="ql-block"> ~1970年)</p><p class="ql-block"> 高洪军(1971年~</p><p class="ql-block">8、1976年东炉大队(村)</p><p class="ql-block"> 书记:姚青春(1976年</p><p class="ql-block"> ~2005年)</p><p class="ql-block">大队长:程永财(1976年</p><p class="ql-block"> ~1977年)</p><p class="ql-block"> 张洪明(1977年</p><p class="ql-block"> ~1980年)</p><p class="ql-block"> 姚广州(1980年</p><p class="ql-block"> ~1984年)</p><p class="ql-block">村 长:姚广州(1984年4月</p><p class="ql-block"> ~1992年)</p><p class="ql-block"> 孔凡样(1992年</p><p class="ql-block"> ~2005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兵连长:高洪军(~1976年)</p><p class="ql-block"> 马 财(1977年</p><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p><p class="ql-block"> 卢永伟(1979年8月 </p><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p><p class="ql-block"> 安成河(1980年~</p><p class="ql-block">团支书: 安成江(~1979年)</p><p class="ql-block"> 卢永伟(1979年8月</p><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p><p class="ql-block"> 程庆河(1981年)</p><p class="ql-block"> 孙佰森(2005年末</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p><p class="ql-block">妇联主任:刘秀华(1975年</p><p class="ql-block"> ~1983年)</p><p class="ql-block"> 卢秀云(1983年</p><p class="ql-block"> ~1995年)</p><p class="ql-block"> 于桂芹(1995年</p><p class="ql-block"> ~1997年)</p><p class="ql-block"> 黄春花(1997年</p><p class="ql-block"> ~2022年)</p><p class="ql-block">治保主任:于金河 ~1979年) </p><p class="ql-block"> 李洪文(1979年</p><p class="ql-block"> ~1983年)</p><p class="ql-block"> 程启明(1983年</p><p class="ql-block"> ~1987年)</p><p class="ql-block"> 马 财(1988年</p><p class="ql-block"> ~2004年)</p><p class="ql-block">9、2005年东炉村</p><p class="ql-block"> 书记:孙佰森(2005年~</p><p class="ql-block"> 2008年)</p><p class="ql-block"> 姚太磊(2008年8月)</p><p class="ql-block"> 村长:郑焕军(2005年 </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p><p class="ql-block"> 郑喜华(2008年8月</p><p class="ql-block"> ~2019年)</p><p class="ql-block"> 郑焕军(2019年</p><p class="ql-block"> ~2021年)</p><p class="ql-block"> 治保主任:姚青海(2005年?</p><p class="ql-block"> 副 书 记:孔祥才(2022年)</p><p class="ql-block"> 会计:姜龙华</p><p class="ql-block"> 出纳员:蔡文清</p><p class="ql-block"> 村警:扈国栋</p><p class="ql-block"> 妇女主任:赵立龙</p><p class="ql-block"> 民兵连长:安成河</p><p class="ql-block"> 计生主任:黄春花</p><p class="ql-block"> 党组织建设:1947 年 2 月,中共新海县委(此时前阳村归新海县,石河乡所辖),开始秘密建党,前杨村东炉屯秘密入党的党员只有陈淑云。1958年建立了前杨大队党支部东炉党小组,由前杨大队支部委员之一(东炉屯人)具体负责东炉屯全面工作。1962年至1964年东炉屯由前杨大队大队长安福贵(东炉屯人)分管主抓东炉屯(第四生产队)全面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4年社教东炉屯成立东炉大队才有了独立于前杨的东炉党支部,发展党员翟文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许振贵。1966年发展马财入党。1967年安福贵第二任党支部书记。1970年发展姚青春入党,1976年姚青春任第三任党支部书记一直工作至2005年。2005年孙佰森任第四任党支部书记。1982年姚广州入党。1983年孔凡祥入党。1995年蔡德江入党。2008年姚太磊任第五任党支部书记。2022年孔祥才开始担任党支部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历任党支部书记:许振贵→安福贵→姚青春→孙佰森→姚太磊、孔祥才(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历任村长(大队长、革委主任):翟文华→唐海江→翟文华→程永财→张洪明→姚广州→孔凡祥→郑焕军→郑喜华→郑焕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妇联组织:1946 年在土改运动中成立,由于工作队中女同志负责发动妇女参加土改运动,便在前杨村和东炉屯建立起了妇女组织,东炉屯妇联受前杨妇女组织领导。1950 改称前杨村妇女联合会,1964年10月随着东炉大队的成立东炉大队妇联组织也从前杨</span>妇联组织分离出来。</p><p class="ql-block"> 历任妇联和妇联主任(妇女主任):陈淑云→张桂芝→李桂芝→刘秀华→卢秀云→于桂芹→黄春花→赵立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民兵组织:1947 年至1948年,为保卫土改,前杨村精选了贫下中农组建了武装民兵共39人,有6只"三八"步枪,轮班站岗放哨,押送被斗人员。1949年建国后,继续实行民兵制, 1951 年在民兵中按年龄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17-25 岁为基干民兵,26-45 岁普通民兵,前杨大队组建了一个民兵连,各小队各为 一个排,东炉屯有一个民兵排。1964年10月东炉大队成立,并成立了民兵连,民兵连设有民兵连长,东炉大队三个小队每一小队为一个民兵排。1967年民兵连增设民兵指导员一人,为大队党支部委员兼任。1973 年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 将民兵分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和武装基干民兵,其中武装基干民兵配备枪支弹药,大队部办公室设有一间 25 平米的枪支弹药库铁门双锁,窗口安装有铁栅栏,受公社武装部领导。(当时每年护秋保收时护青员两人一组可请领半自动步枪一支,由武装基干民兵使用,主要是预防夜晩野生动物袭击。)</span>各大队战备马匹到公社统一烙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1年后废除了普通民兵,1985年后实行预备役制,海浪镇有250 人的预备役民兵,为两个预备役连,东炉有一个班,归宁安预备役二团一营管辖。</span></p><p class="ql-block"> 历任民兵连长:第一任张福迁→姚青春→高洪军→马财→卢永伟→安成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共青团组织:1950 年在海浪设第五区团委,1953 年成立前阳村青年团支部,由张景福任第一任团支部书记,1959年青年团改 为共青团。1964年10月东炉大队成立以后,东炉大队团组织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团支部。</span></p><p class="ql-block"> 历任团支部书记:卢永满→姚广州→高玉芹→安成江→卢永伟→程庆河→孙佰森;</p><p class="ql-block"> 治保主任:唐海江→于金河→李洪文→程启明→马财→姚青海;</p><p class="ql-block"> 会计:闫富和→高兴华→杜荣芳→马才→姚广洲(1976年~1985年)→蔡德江(1985年~2021年)→姜龙华。</p><p class="ql-block"> 出纳:程永财→卢志峰→张开祥→蔡文清。</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 东炉屯(村)及大队部(村委会)地址</p><p class="ql-block"> 东炉屯(村)原只是沿宁古塔城(旧)东山谷里沿着古驿道民国时为宁安~新安镇电道(公路),从西到东从北沟口到北沟里有散落的人家居住,人家比较集聚的有三块地方,一块是位于北沟山口以西即后来王久元家老房窝子和陈喜文家老房窝子一带,一块位于北沟山口以东烘炉(东炉)井沿周边,这块人家较多。一块是北沟里道西牛房子以外以里缓坡地带,这三处地势宽敞较高适宜于人家居住或生活,村屯从西到东长约三里,多背山面河,略呈牛样子湾状。后人烟辐辏,形成较大村屯。</p> <p class="ql-block"> 大队部(村委会)的几次迁徙:</p><p class="ql-block">1、村屯中间小后山下紧挨着大碾盘(碾盘后小房为山东蒙阴移民老司太太家居住)西南两间毛草土坯房为大队部。此房后来为老全家、杨广茹家等家居住。</p><p class="ql-block">2、位于原安九祥家院前(杖子南)新盖一栋土坯红瓦平房,东端单开门为供销社,中开大门内有走廊房间四个有大队部办公室、食堂、民兵枪库、更夫室等。</p><p class="ql-block">3、1981年井沿(老程家)以西道南与小学对过,建一长栋大队部(村委会)砖瓦平房。</p><p class="ql-block">4、在东炉烘炉址原唐海江(姚青军)老房窝子西南园子中建有一栋两层小楼先为东炉小学校,2005年3月东炉小学校合并到前杨小学。后为村委会办公之用,上下数个房间。</p><p class="ql-block"> 历任小队队长:</p><p class="ql-block"> 一队队长:翟文华→郭增传→马才→姚广州→李洪文→刘克江→孔凡祥(1975年~1983年)。</p><p class="ql-block"> 二队队长:姚广英→高殿生→姚青保(1968年)→公维保→安福全→公维刚→陈连友。</p><p class="ql-block"> 三队队长:陈景全→于金河、张常有(政治队长66年社教后去平山)一>张德海(姚青春二把手)→姚青春→张洪明→李庆岭→张长春。</p> <p class="ql-block">第四篇 山岭溪流、主要动植物及矿产资源</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山岭</p><p class="ql-block"> 东炉村为丘陵地貌,主沟略呈东高西低之趋,北沟略呈北高南低之势,属长白山张广才岭东向支脉回龙崴内,南岭横亘屯南东西,东端为长岭直向岭东;西北为山巅岩(三瞪眼、山瞪眼)大山磅礴巍峨海拔542公尺,地理坐标东经139°17′55″,北纬44°24′10″,为全镇最高山也是宁安海林行政区域间较高山;东北为东北山如覆锅倒扣如屏如障,北为长冈山山峦叠翠三岭朝西。</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溪流</p><p class="ql-block"> 其间南河发源于东沟里北支沟上。北河发源于北沟里三道沟塘里头并汇集几个山谷沟塘之水形成北河。南河与北河在西甸子汇为河流,清《宁古塔山水记》张缙彦称其为"清溪"。清溪向西出水口流经今前杨北、卜家屯绕牧山在旧街龙头山下注入海浪河中,奔流十余里,是少有的西向河流。山石多为花岗岩和黑叶岩。</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森林</p><p class="ql-block"> 森林资源主要包括三瞪眼东南坡以及西头小后山、村中小北山、长冈山一道山、二道山、三道山、岭后(开拓)后山西段南坡、牛房子后山以及晒蛋沟、滚兔子岭山、村东头小后山及东北山南坡以及东长岭子西坡北坡以及南岭原小南山山林。东长岭子主要以白桦、柞树并伴有疏稀少量的红松树形成针阔混交林;东北山多以柞树、黑桦,少有椴树、稠李子树等形成单一的阔叶林;村中小北山、长冈一道山、二道山、三道山以及牛房子后山晒蛋沟、滚兔岭山主要多以柞树、黑桦,少有椴树、黄菠萝、杨树、杏树、落叶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小后山多有柞树、欧李树,而三瞪眼山东南坡则多低矮的柞树、枫桦自然林以及后种植的松树林,山后多为人工种植的红松林(现属德家林场)。东沟里、北沟里山谷沟塘,南甸子、西甸子则多以柳树和柳条子居多。榆树则长在村中和山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湿地</p><p class="ql-block"> 湿地主要分布在沟塘山谷低洼之地,多为塔头墩和红眼哈塘,主要分布在东沟里、北沟里和西甸子(村西头之南)甸子中多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沼泽,边缘常伴有柳树柳条、芦苇、马蹄菜、苔草群落,个别水泡和沼泽少有睡莲、荇菜、浮萍、蒲草浮水植物群落。北河沟子、西甸子是钓鱼游泳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树种</p><p class="ql-block"> 主要树种有红松、林海落叶松、椴(白椴紫椴)秋子、桦(枫桦、白桦、黑桦)、榆、柞(橡、蒙古栎)、杨、柳、水曲柳、山楂树、山钉子树、稠李子树、欧李树、杏树等。灌木则主要以榛子棵、刺玫果、达子香为主,春天则多以东北山达子香花盛开为最,红敷一片,灿若云锦。</p><p class="ql-block"> 第六节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 野生动物主要有金钱豹、山狸子、野猪、狼、狍、舍利、狐狸、山跳(雪兔)马鹿、貉子、黄鼠狼子、白鼠、松鼠(花了棒子)、蛇、马蛇子(壁虎)、蛤蟆、水獭、马蜂、土蜂等,珍禽有飞龙、沙半鸡、野鸡、天鹅、大雁、野鸭、棒槌鸟、乌鸦、喜鹊、鹰(雕、鹞鹰)、猎隼(雀鹰子)、布谷鸟、百灵子、啄木鸟、猫头鹰、黄鹂鸟、野鸽子、太平鸟、松鸭、麻雀、麻燕、紫燕(家燕)等。獐狍野鹿冬日里多活动栖息在长冈三道山北坡与牛房子后山与晒蛋沟之间。有的年头黑瞎子(黑熊)从深山区进入浅山区,所谓黑瞎子(黑熊)下山,才偶有黑瞎子出没。</p><p class="ql-block"> 第七节山野菜</p><p class="ql-block"> 山野菜主要有蕨菜、野韭菜、薇菜、明叶菜、黄花菜、红花菜、芍药花菜、山苞米(天麻)、婆婆丁、黄瓜香菜、柳蒿芽菜、刺儿菜、老山芹、小根菜(想妈菜)、榆树钱、山白菜、枪头菜、猪牙菜、马蹄菜、荇菜、鸭爪子菜、猫爪子菜、酸浆子、灰菜、线菜、苣荬菜、藿香(把蒿)、鸭跖草、猪毛菜、地衣、蘑菇木耳野蜂蜜等。</p><p class="ql-block"> 第八节中草药</p><p class="ql-block"> 中草药有人参、党参、龙胆草、防风、黄芪、桔梗、柴胡、天麻、紫草、八卦牛(白鲜皮)、苍术、勺药、玉竹、刺五加、五味子、马齿苋、白头翁(毛姑姑)、车前子、菖蒲、地丁、艾蒿、地榆、益母草等。</p><p class="ql-block"> 第九节山野果</p><p class="ql-block"> 可食的山野果有野葡萄、山梨、山里红、欧李、橡子、刺玫果、稠李子、山钉子、山杏、山核桃、榛子、松籽、高粱果等。</p><p class="ql-block"> 第十节水生物</p><p class="ql-block"> 南北河清溪和水泡子中水生物主要有:雅罗鱼、葫芦籽鱼、七星鱼、泥鳅鱼,水线、蚂蝗、河蚌等。随着后期的农田开垦,如今有些树种野生动植物多已不复存在,成了稀缺物种,一般已很少见到了。</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节 矿藏</p><p class="ql-block"> 开发的矿藏有花岗岩矿,位于西北山瞪眼大山。叶岩矿位于北沟里牛房子以北山头。长冈山和东北山有镁矿出露。</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节 水土流失及治理</p><p class="ql-block"> 有几道百年水土流失冲刷出的土沟,原老学校东侧大沟一道北起北山与东北山甸子下,流经原老谭家东折而向西经石桥南向入南河沟。一道上自南岭山头东侧地北头经三队马号西侧北入南河沟。以上两土沟现已治理分别筑修石坝多道。另一大沟在村中小后山上自山神庙南下经孙立勋房西,刘会民房东至大道,雨天才有水流,今无存。小后山后上起原松树林东头山崴,向西流入北河。西北山瞪眼下上自陡坡道下入北河。土沟平时水较少或干涸,只有雨季有水流或洪水流下。</p> <p class="ql-block"> 第五篇 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从新石器时代起东炉就有了原始农业生产,那时的生产工具简单主要以石器、骨器、木器为主,从东炉出土石斧、方形石磨盘、石臼看说明这时的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这时的农业虽尚处在渔猎为主采摘种植农业为辅的状态,但人们已开始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到了邑娄时期〈汉代)人们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农业生产,主要种植铃铛麦(燕麦)和粟谷、黍、豆,这时也已经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带孔的石器工具,到了唐代渤海时期农业生产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种植种类已更多元化,这时本地区已开始种植水稻,这时铁犁铧已得到广泛应用。到了辽(东丹国)金代时期,这时的农具种类繁多,耕地用的犁有犁铧,犁镜等,多种部件配合使用。也就是从这时起,一直到农业机械化以前农业生产工具始终是较为原始的刀耕火种,老牛破车疙瘩套的生产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宁安县志》载:"按清顺治初经内省迁宁古塔老民四十八家设十三官庄,并有南马场(今卧龙英山)、西马场(杨林西军马场今海林农场)、牛场(渤海牛场村)之添置。"据民国十二年经微册:当时有民地、旗地、官庄地、站地、鸟枪营地之分。多种植:小麦、谷子、大豆、高粱、燕麦、大麦、玉粟。东炉岭后今开拓、密南、德家、狄家等村屯当时属密占屯官庄;德家、卢家岭东则为石河官庄;东炉岭南今双泉(陡沟子、鸭绿沟上屯)太平(鸭绿沟腰屯)、庆城等村屯属鸭绿沟官庄;鸭绿沟官庄以西则为海浪官庄。东炉多为周边各官庄打制铁犁铧等农业器具。东炉直到嘉庆后才多有垦植,且多为清初迁来宁古塔的老民散居搬迁于此进行垦荒放牧,耕地多为"民赋地"属私人地,衙门丈量发地照,缴纳税赋(也叫升科地),可自由买卖。民国及伪满时期耕地多掌握在地主和较富裕的农家之手,多数人家没牲口,只靠镐刨锹挖开垦种植有限的耕地。直到土改(土地革命)广大农民才有了自已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村内出现了简单的换工互助组,互助组以自愿为原则,以插犋换工的形式组织起来,共同劳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仍为私人所有。1956年春,全村由互助组一步跨入高级社。 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土地耕畜入社归集体所有,社员全部按劳计酬,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高级合作化的实现,标志着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由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1958年9月,建立了人民公社。1962年确立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核算形式。生产大队与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与生产小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使集体经济得到长足进展。这期间使用的肥料多为农家肥。生产工具主要有犁杖、怀把(楼犁、耩耧、耧车)、点葫芦、木滚子、捞子、耙子、连枷(连盖),锄、镰刀、镐、木叉、四股叉、三股叉、锹(木锹)、改锥、铡刀、花轱辘车、打场用的石滚子、手推木车、打绳车子、爬犁以及日常生活用具或木匠瓦匠工具锤子、拔路、锯、凿、斧、刨子、尺、墨斗、坠子、泥抹子(泥板子)砍刀等等。</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年人均产量651公斤,1978年人均产粮492公斤。农业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落实与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逐步调整了农作物的种植比例,适当扩大了甜菜,烤烟,瓜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同时,还逐步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发展林、牧、副、渔业等多种经营生产。大队设有专职的种子员和果树技术员、烤烟技术员等。1982年集体生产年终收获除上交公粮外,人均口粮430斤。直到1983年前,集体生产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队,生产小队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种播。</p><p class="ql-block"> 1983年1月家庭承包前上年度集体开支情况:一队:1.87元/每天10工分;二队:1.40元/每天10工分;三队:1.13元/每天10工分;大队:平均1.40元/每天10工分(注:1个劳动力,1天为1个整工,记10分;半个劳动力,通常称为半拉子,多为年龄小或身体弱小的劳力,只能完成正常劳力一半上下的农活,1天为半拉工,记5分)。像二队一般劳动力在3400分上下,即476元左右。1983年又建立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将土地分包给家庭,将集体财产做价分售给具有购买能力的家庭。当时,八口之家分一头牲口,做价200元,平均每一个牲口分1200梱谷草。每人分七亩地。平均每32个人分一挂大车(牛马拉的车),作价300元(几家均摊)。分小麦种子每人60斤、大豆种子每人40斤、口粮人均430斤。工分代粮每1000分代50斤粮,小麦人口70斤,园田粮50斤,豆油每人5斤。</p><p class="ql-block">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又出现了大批专业户重点户。如农机专业户、烤烟专业户(公维刚)、种粮专业户、营林专业户、养殖专业户等。东炉现有康拜因收割机12台,是全镇具有农机器具最多的村屯。</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土壤</p><p class="ql-block"> 东炉土壤是以山地暗棕壤为主要土类,坡脚为草甸土,草甸子则多为沼泽土和泥炭土。南河偶有河淤土。东沟里、北沟里、西甸子则多为沼泽土和泥炭土。山瞪眼(三蹬眼)山根、北沟里牛房子后山、东长岭子山顶母质多为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坡积物。从村西头到村东头,依山而居的小后山为黏壤土黏度较重。全村共有耕地420多响。</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种类等</p><p class="ql-block">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载:"物产谷之属稷:《礼记》谓之明粢,明《一统志》作祭,今呼糜子 米,晓种早熟,边地尤宜。黍:稷之粘者为黍,今呼大黄米,可酿酒。蜀黍:种始自蜀、今呼高粮,土人率多饭此,沤为米粉。栗,古以未之有谷者称栗,今以谷之最细而圆者为 栗,谷曰饭谷,米曰小米。按《周礼》九谷六谷之名,有梁 无粟,则梁亦栗也。今之小米色黄,即黄梁也。稗;宜下湿之地,来最甘滑软需。元技,有黑、黄二色,形圆而小,其种之田宜湿,畏旱, 尚可榨油,则黄色曰元豆,黑曰黑豆。玉蜀黍:茎叶似蜀黍,子藏包中,俗呼包(苞)儿米。蔬之属榆蘑:榆树朽根所化,阳晒而生,阴干自乱可食。</p><p class="ql-block"> 民国以后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大豆,小麦,玉米(苞米),谷子,高粱,薯类还有苏子,线麻,青麻,西瓜,香瓜,西葫芦、番瓜、大蒜,大葱、毛葱、白菜,萝卜、胡萝卜及其他经济作物。仅苞米种类就有几个如:火苞米、小金黄、八趟子、粘苞米(黄、白)、小红苞米、小黄苞米等。70年代主要以种殖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以采挖中药材和种植果树、黄烟、黄芪、党参为辅,这时每个生产队每年交送公粮均在25~30万斤左右。秋后向公社交送公粮的大车都能排成一队,蔚为壮观。80年代后主要以种植甜菜、西瓜、香瓜、番瓜、甜葫芦、黄芪、党参、烤烟、葡萄、黑加仑、枸杞子、养蜂等经济作物为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粮食销售</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宁安街里有粮商专门经营粮食商号或粮行。有专营粮食的零售商店,也有专营粮食批发的粮栈等,农民每年的余粮基本上由宁安销售,少有海林销售。</p><p class="ql-block"> 日伪时期,伪大同二年(1933年),伪满洲国发表《满洲国经济建设纳要》,从此逐年展开对粮食的统治与掠夺。伪康德四年(1937年)设立了兴农合作社,由他控制粮食交易。伪康德五年(1938年)设立满洲粮谷股份公司, 从此,粮食的销购及加工统由该公司经办。伪康德六年(1939年),开始全面控制大豆、豆油,小麦面粉的购销,加工和配售。从此,宁安中国人 开设的粮店,除被日伪指定经营配给粮的粮店外,其它均在日伪的统治,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倒闭。生产粮食的农民不能自由处理自产的农产品,伪康德八年(1941)日伪统治者在农村全面推行了"粮食出荷"政策。这一政策由大兴公司,兴农合作社贯彻实施。为了迫使农民"出荷粮",控制农民必须的生活用品与生产资料,把"出荷"与 "配售"结合起来。具体规定是:一、大豆、苏子、芝麻、花生每"出荷"一吨,配售棉布120平方码,(约等于10平方米)棉线二束,棉花半公斤。二、大麻籽每出荷一吨,配售棉布12平方码,棉线2束、豆油20 公斤,大车油10公斤。 三、水稻小麦配售办法同上。四、高粱、谷子、大麦及其它杂粮,每出荷一吨,配售棉布7平码,棉线2束、棉花半公斤。此外,日伪还巧立"极恩出荷"的名目,要中国人报日本天皇之 "恩",在规定的出荷数量之外再多"出荷"。日伪为了强迫农民完成"出荷"任务,每到新粮食将下来之前, 总是将伪政权的官吏、警察、协和会会员,兴农合作社职员都拼凑一起,组成"搜荷督励班",在新粮下来时,身带武器,到农村断绝交通,封闭石碾、石磨,然后挨家挨户,翻箱倒柜,实行暴力搜荷。农民的口粮,在日伪统计数字中安排每人每日1.1公斤皮粮,而 实际上连这点也被搜去。每当出荷完毕,除与日伪有勾结的地主富农外, 一般农户十室九空,只能以糠皮、野菜维持生活。</p><p class="ql-block"> 当时要磨点小麦或多余的粮食,人们都选在晚上到偏僻的磨房,怕被巡视的人发现灯亮,人们都用柴禾将磨房窗户挡上,并放一人在磨房外站岗观察,以防被抓到。</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粮食的征购分成两部份:一是征粮总价,也叫公粮,就是农业税征购的粮食;二是粮食统购部分,就是农村根据国家统购任 务,向国家出售的粮食。在粮食征购上可分四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1945年东北解放至1948年。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外,农民的粮食是自由买卖。</p><p class="ql-block"> 1949年至1952年。这一时期仍属粮食自由买卖,除公粮外,县贸易公司以农民急需的棉布,食盐等生活资料向农民换粮食,以平抑粮价。</p><p class="ql-block"> 第三时期是粮食统购统销时期,1958年农村实行了定产,定购、 定销的"三定"政策,1956年粮食征购一定三年政策,1971年改为 "一定五年",这段时期东炉全大队(1958-1978)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征购粮75~90万斤。各种农作物单价(市斤)是:大豆0.15元;小麦 0.37元;玉米0.082元;谷子0.086元;高粱0.082元。</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时期,1979年开始,在继续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同时,开始了议购议销活动。1983年为适应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实行了粮食征购大包干政策,在完成征购任务后,任务外的超购总价,坚持加价收购,1985年开始,根据国务院 (1985)131号文件精神和省政府确定的"粮食,油料合同指标一定三年不变"的原则,又实行了合同定购政策。年初与农民逐户订立购粮 食合同,年末按合同收购,农民完成合同的规定任务后同,余粮可以 自由处理。在这段时期内到1993年,除完成指定的征购任务外,自由交易余粮20万斤。交国家大豆单价每斤0.55元小麦单价0.35元;玉米每斤单价0.19元。</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渔猎</p><p class="ql-block"> 清代及以前,四季常出猎打围,有朝出暮归者,有两三日归者谓之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清代时仲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擅射,二十余日乃归。清代以前多用箭射,民国以后多用猎枪(鸟枪、沙枪)射击。猎取方法多用套、 网、掏包、投毒、陷井、夹子等,所得禽兽多野猪、熊、獐狍、野鸡、兔子等。</p><p class="ql-block">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以说是东炉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真实写照,一点也不为过。上世纪50年代在屯中井沿(老程家)以西的田地里(后东炉小学校前,今关赫光楼后-带)秋后野鸡一片一片的有人撒下药豆,不一会功夫就可看见他装满好几麻袋野鸡。</p><p class="ql-block"> 1973年,在长冈二道山打柴禾就能看到几十只的狍子从身边向西奔去,当时正在打柴禾的姚青海、卢永东还去追赶落后的一只瘸了的狍子。</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末,冬季雪沒膝盖陈连福、卢永满、姚青春、孙传富、周圣坤、陈连有、高洪军等还可到场院撵到野鸡。此时的土地田野尽被白雪覆盖,野鸡找不到食吃才飞进村屯场院秸秆垛觅食,此时野鸡已被饿多日,几尽虚弱。一撵见野鸡飞起随将狗皮帽子抛向空中,野鸡误认为是鹞鹰就立即飞降砸入雪中;二撵人快到跟前它又飞起,用以上同样方式它再次钻入雪中;人至它又飞起三撵它飞不多远就再次砸入雪地里几乎就飞不动了,雪地上只露着雉鸡翎,正所谓野鸡顾头不顾腚,此时向翎前一扑即可抓到,几乎人人都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那时有些人家还到背风朝阳的地方或到北山后松树林土沟旁下马尾套子、下夹子,还可猎取到一些野鸡、山跳(山兔、雪兔)等改善生活。时至上世纪70年代有些老院还有10盘或20盘木夹子。</p><p class="ql-block"> 随着本地区上世纪70年代人口的增加和森林树木的砍伐再加上多年来过量的土地开垦,自然生态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有的地方已不适宜于某些动物的生存,有些动物也已退却至远山。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东炉再没有捕获野生动物的了,狩猎吃食野生动物只能成为过去永久的记忆了。</p><p class="ql-block"> 捕鱼则多到北河子或南河子抓或别个鱼亮子,就可轻而易举的捉到小鱼便可烹小鲜,想吃大一点的就得到稍远一点的海浪河龙头山一带去捕了。清中期以前多用网、叉捕,所得之鱼以青鱼、鲤、鲫、哲罗、大马哈、草根、狗鱼等为主,还可随手抓些喇蛄回来。</p><p class="ql-block"> 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人们过量的捕食,牡丹江、海浪河有些鱼种如大马哈早已不见了踪影,也只有去中俄界河乌苏里江看大马哈回游了。</p><p class="ql-block"> 东炉村现有养鱼池塘三个,分别是马忠宪家鱼池、马忠新家鱼池、孔祥才家鱼池。改善了村民饮食结构,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p><p class="ql-block"> 土地、森林、沼泽、溪流,连同它滋养的动植物,都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因为他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多给子孙后代留些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是我们当代人类发展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p> <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赋税 金融</p><p class="ql-block"> 一、赋税</p><p class="ql-block"> 人头税,顾名思义,是古代以“人”为定额征收的一种税。人头税历史悠久,不仅中国古代有,外国也有。例如,战国时期,秦国、齐国、魏国、赵国等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人头税税种。只不过当时不叫人头税,而是叫户税或口赋。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为了战争军需支出,路易十四要求法国国民,上至贵族,下至贫民,不分老幼,都需要交纳人头税。这和中国战国时期的人头税制度非常相似。但不得不说,人头税固然是朝廷增加收入的一种办法,但他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只考虑人头,并不考虑个人的承担能力。例如老人和孩子没有生产能力,再例如没有土地的农民也无法正常纳税。《淮南子》记载:“头会箕敛,输于少府。”高诱注:“头会,随民口书,人责其税。箕敛,似箕然,敛财多取意也。”《淮南子》认为,秦朝时期按照人口来征税,朝廷就像拿着簸箕到民间去敛财一样,是对当时秦朝税收的一种讽刺。所以,到了汉朝,对此做出了较大的改动。把人头税分为两种,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叫做“算赋”,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叫“口钱”。口钱的数额远远低于算赋。《汉书·高帝纪》载:“高祖四年八月,初为算赋。”如淳注引《汉仪注》曰:“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即,刘邦规定,15岁以上,56岁以下的成年人,每人每年需要缴纳120钱的“算赋”,目的是为国家购买兵器和车马。其实,到了汉文帝时期,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每人每年减到30钱。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军事开支增大,又恢复到120钱。对于未满15岁的儿童,不论男女,在汉朝每年都需要缴纳20钱的“口钱”,后来也有变动,小于7岁的儿童不需要再交人头税。汉朝时期的人头税,相比于秦朝,有了较大进步,因为考虑到了成年人和孩子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同。并且,对于56岁(后来改为60岁)以上的老人,不收人头税,也是一种进步。在动乱时期,例如三国时期,战争多发,人口流动和变动较大,若按照人头来收税,有较大难度。当时普遍采取以户为单位而征收人头税,又被称为“户调”。这种方法,也被后期战乱时期所通用。</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国家赋税有了较大的发展,成年男子每年都要向官府上缴定量的布匹或粮食,还必须无偿服徭役。但如果家庭条件殷实,可以用粮食或布匹来代替徭役,这就产生了“庸”,唐朝的“租庸调制”制度,就是从此而来。本地区属唐之渤海国辖地,中枢、省、部、寺、监体制机构设置仿唐,赋税也如唐。</p><p class="ql-block"> 辽之东丹国、金及东夏多沿袭唐朝的税赋制度。元朝初期,对汉人征收的赋税比例并不高,约占7%左右,到了元朝末年,人头税猛增,东炉属鄂多理万户府管辖。</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重视农桑,开始施行“四十税一”,再加上其他杂税,赋税比例大约不到4%,赋税比例低于历史任何时期。此时东北设都司、卫、所。都司、卫、所行政长官多为地域大小部落长或酋长担任,东炉属建州卫管辖,赋税如同前朝。</p><p class="ql-block"> 清朝继承明朝的税制,康熙五十年开始承诺“永不加赋”。但因为土地和人口并不均衡,官绅和士大夫拥有大量土地而纳税少,百姓没有土地而纳税多,导致百姓不能承受税赋之重,雍正实施“摊丁入亩”,缓解了社会的矛盾。而东北宁古塔将军辖地泰宁社、仁社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仍征丁赋。据《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载:"每丁征银一钱五分(1钱5分=7.5克)。到了清嘉庆年间以后东炉出现了"民赋地"官府准许民人开垦荒地,经过官府丈量颁发地照并缴纳土地赋税(也叫升科地),此地允许民间买卖。</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税务税收分为国税和地方税。(一)国税包括:地税、印花税、契税。地税:每晌五角;契税土地房屋买卖、租典、转让时征收、印花税由税捐局直接办理。(二)地方税:(1)响捐:每地征收5角9分;(2)粮捐:买卖主各二成,一经转手再收买主二成;(3)土产捐:猪5角、羊6角、牛2 元。</p><p class="ql-block"> 伪满洲国时期税务(一)国税附加捐为本税的50%(二)地捐:赋课税率每垧地年8角(三)杂捐10多种。此外农民还负担保甲费及清洁费等。</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税种主要是农业税,1949年~1960年,农业税征收实物(公 粮);1961年以后以粮顶支以款结算;2001年东炉村征收农业税人6.3000元;2008年东炉村征收农业税12.600元。</p><p class="ql-block"> 二、金融</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建立了农村信用站,东炉屯在乡信用社投入了一百零八个股(当时每股3元),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村里设立兼职信贷员,开始有了存借款事项。东炉村在联产承包前始终是三不欠的大队(农户不欠大队集体的,大队集体又不欠国家的)。</p> <p class="ql-block">东炉大队股份基金登记簿</p> <p class="ql-block">第六篇 生产队、农业机械(器具)、畜牧业</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源于土改后的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构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公社化构建"政社合一"的组织体系。在农村,它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作为一种基础组织,具体存在的时间为1958年至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按照生产队辖域直接过渡到村民小组。生产队具备农村经济组织,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性质与功能。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生产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权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生产计划,制定增产措施,指定经营管理方法;有权分配自己的产品和现金;在完成向国家交售粮食等任务的条件下,有权按国家的政策规定,处理和出售多余的农副产品。</p><p class="ql-block"> 1961年改人民公社为三级所有,即人民公社、大队、队(生产队或称生产小队、小队)所有。队(生产队、生产小队)为基础核算单位。由队长、副队长、会计、出纳、保管员以及广大社员组成。生产队队部所在地人们俗称马号。</p><p class="ql-block"> 一生产队队部(一队马号)位于屯西中部河子以南300米的缓坡上,二队去往前杨大队大道从队部房后西行。一队部扩150米,井东临道,三面长房环井,北房东端为队部,其它为库房,西、南两栋长房为牛马圈棚,道东为猪羊圈舍,牛20头,马9匹,毛驴4头,猪55头,羊70只。人口300人,64户;耕地面积140多垧。场院在队部以南缓坡上。粮仓在老翟家东北一连四座。截止1980年一队有农业机械:胶轮拖拉机55一台,汽车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铡草用)并有配套的拖挂、犁、耙、播种机等。酒房一座酿酒师:于振华。</p><p class="ql-block"> 二生产队队部(二队马号)位于屯中河子北沿,井在南河沿井东为队部(后)东侧一长栋农具房,房后为猪圈,北侧东部为仓库库房,北侧中间为老队部或油房酒房,北侧西端又为库房,西为牛棚马圈。南侧西端为羊圈。人口200人,50户;耕地面积140多垧。场院在队部河子南缓坡上。储粮仓在程家小后山半道南一连五座,东侧后建有烤烟楼子两个。截止1980年二队有东方红牌链轨拖拉机一台,胶轮55拖拉机两台,手扶拖拉机四台,以及犁、耙、播种机等一系列配套农业机械。有牛20头,马9匹,毛驴5头,绵羊54只,猪42头。1976~1979年二队在二队部北侧西栋东端(原队部屋)建有一酒房烧酒。酿酒师:陈连福。</p><p class="ql-block"> 三生产队队部(三队马号)位于屯东南河以南,北为一栋长房,东端为队部,西为库房,西侧一栋为牛棚马圈,南侧一栋为羊圈,东侧一栋农具库。猪舍在东沟里牛房子。三队有牛30头,马13匹,毛驴3头,猪50头,其中母猪11头、公猪1头、肥猪38头,羊65只。截止1980年三队有农业机械链轨拖拉机一台,胶轮55两台,手扶拖拉机2台等配套农业机械。过河子北沿为水井。储粮仓在东头小后山上,一连五座。人口200人,50户;耕地面积140多垧。场院在队部以南缓坡上。</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家畜饲养</p><p class="ql-block"> 莺歌岭陶猪的出土,证明宁安早在三四千年前的肃慎氏族社会就出现了原始饲养业。直到解放前一直是以马为乘,以牛为耕,畜禽饲养,是以养猪为主兼养鸡禽。畜牧业的生产一直是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缓慢发展着。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大牲畜归集体所有,社员只能饲养少量的猪、鸡、鸭、鹅,甚至农民养老母猪也被视为发展资本主义,极大的限制了饲养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畜养的马匹多为蒙古马,少有洋马。牛多为东北黄牛(高丽牛)。猪多为东北黑猪,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有长白猪、苏白猪。新世纪以后又出现了多肋猪或繁殖的二代三代野猪等。</p><p class="ql-block"> 家禽品种,改革开放前多为原始笨鸡笨鸭笨鹅。鸡多红公鸡、白公鸡,白洋鸡,母鸡多为芦花鸡,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有白乐呵鸡,改革开放以后鸡的品种又出现了改良的牡丹红、西赛斯、星杂579等品种。</p><p class="ql-block">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政府鼓励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如今已有养牛、养猪、养鸡、养兔等专业户。</p> <p class="ql-block">第七篇 儿童团、支援抗联、 学校忆苦思甜 、难以忘怀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儿童团</p><p class="ql-block"> 1946年东炉屯儿童团组织</p><p class="ql-block"> 儿童团长:柳凤山</p><p class="ql-block"> 儿童团员:柳凤林、曲凤珍、程桂芝、李秀芝、李桂芹、程桂芹等10余人。每人发一杆红缨枪,设两处岗哨:</p><p class="ql-block">1、小场院电道岗哨。村中碾盘(刘会民老房窝子)前为小场院,小场院南为电道(屯中东西大道),主要盘查东西大道和通往岭后小道,和南河沿去往前杨大道的来往行人(生人)。</p><p class="ql-block">2、村中井沿(程家老房窝子西南)电道岗哨。主要盘查屯中东西大道和通往北沟里道路和通往岭后道路来往行人(生人)。</p><p class="ql-block"> 负责盘查过往行人(生人)车辆,盘查路条,持续到土改工作结束。</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群众支援东北抗联,</p><p class="ql-block"> 东炉为宁安革命老区,抗日基础深厚,是宁安抗日武装西山八大队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是著名东炉东长岭子伏击日军战役的发生地,东长岭子战役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 东炉出现了以姚德昌家等为代表的支援抗日武装的人民群众。伪满时东炉屯是宁安通往新安镇以及山市、横道河子、长汀沟里的主要村屯,经常过往的抗日武装很多,每当有抗日武装通过,姚德昌家都要送些物品,曾多次接待过往的西山八大队和平南洋李荆璞的队伍,为支持抗联部队打击日宼,姚家杀鸡杀猪,为抗联将士做饭,并赠送衣物为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做出了贡献。(老姚太太讲述,卢永伟编辑整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学校忆苦思甜</p><p class="ql-block"> 1967年7月小学校请贫农雇农上讲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教室里点着油灯,门窗都用被子遮挡上,唱着不忘阶级苦的歌,地主或富农则站在桌子或凳子上撅着挂个牌子,上书地主名字并画个大叉,贫农(雇农)声泪俱下,师生们高喊着"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打倒地主某某某!"的口号,用两个叵萝,一叵萝装着橡子面掺麸子做的窝窝头,另一叵萝则装着白面苞米面两掺面的馒头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师生们每人发一个橡子面掺麸子的窝窝头,大家吃着咀嚼着,当大会将要结朿时,当东方红歌曲唱起时,大个子的同学和老师将挡在窗户上的被子摘下并给每个师生发一个白面苞米面两掺面的馒头时,随将大会推向高潮。口号声此起彼伏并将地主或富农押出会场。</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难以忘怀的接见 </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一九六三年八月从前楊小学考入黑龙江省重点中学塔牌学校宁安县第一中学的,一九六八年高中毕业。在校期间经历并参加了毛主席亲手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11月7日,由宁安县梁县长带队,一列满载着全县师生心向北京心向毛主席的火热心情,宁安县红卫兵代表团专列从宁安火车站徐徐开出了,驶向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全县红卫兵代表约700余人,当时宁安县第一中学有代表70多名,我班只有4名,我有幸被选上,一想到就要见到心中的红太阳,人民的大救星,伟大领袖毛主席了心情就无比激动。</p><p class="ql-block"> 到京后,我们住在北京鼓楼中学,期间先后两次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11月10日和25日,两次接受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当时接见的形式是毛主席乘坐敞篷汽车,主席站在车上。后面紧跟着几辆其他中央领导的车辆。当时场景是这样的:记不清是到北京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反正是11月10日零晨二、三点钟,接到通知说毛主席要接见我们,当时一听,住在屋里的红卫兵们就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欢呼、雀跃。吃完饭后集合出发到指定的地点待命,记得当时我们被安排到长安街西单以西一段,在通往西郊机场的街道北侧坐了下来,我是坐在前排路边,我前边一排是解放军,离路中心只有四、五米远。几点钟已经记不太准了,当时现场解放军指挥人员告诉我们,一会听到《东方红》乐曲就是毛主席的专车从天安门城楼开出来的时候,安抚大家要坐好不要乱动,指挥人员越安抚大家坐好,这些红卫兵越激动得坐立不安,一会有人站起来向东眺望,一会他又坐下,不等毛主席专车临近时,我们这块的红卫兵就开始涌动起来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此起彼伏。前面的红卫兵刚要站起来的时候,后面的红卫兵就向前面拥来了,当主席检阅专车临近我们时,前排解放军战士就己控制不住了,大家就往前冲,我也冲了出去,远远看见主席站在敝篷车上,车慢慢行走着,主席脸庞注视着前方。这时我离主席大约只有6~7米的距离,正当主席专车就要通过我前面时候,我期盼的心想主席要能向右转转头看看我们该多好哇,说来也巧,心念一想主席的头就真的开始向右转动了并向我们招手致意,这时我临近主席只有三、四米远的距离,随即我跳跃着高呼毛主席万岁!这时忘记了所有,场面真是太震撼了。后来他的头又转向了左侧并招手致意,随着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专车上的毛主席缓慢的逐渐的离我们远去,最后只看到欢呼的人群。实际上主席的专车速度并不太快,我们的眼神大约能凝望十几秒中,此时太幸福了,我要高呼:我見到毛主席了!见到了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了!心中无比地自豪,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事后我和同班的同学商量还想再次接受一次接见,所以我们就到农业部接待站进行了登记,登记完就住在那里了,当时就是想继续等待毛主席的再次接见。11日,我和同班的同学又一次接受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这次检阅的形式和上次一样,现在回忆起来,感到特别的幸福!遗撼的是当时没有镜头把我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场面拍下来!只有一张受到毛主席接见后在天安门广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照的一张弥足珍贵留影,留做纪念了!此生能受到开国领袖、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倡导、实践、创新者,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毛泽东主席的检阅真乃是三生有幸!无比的自豪!现在毛主席虽然离开我们已47周年了,但他的精神永在,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将永放光芒!(撰文:卢永满)</p> <p class="ql-block">第八篇 参军及复员退伍人员</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建国前</p><p class="ql-block">1944年入伍</p><p class="ql-block">1、于金江(八路军,由山东入伍)</p><p class="ql-block">1947年入伍</p><p class="ql-block">2、陈景全</p><p class="ql-block">3、唐海江(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4、程永财(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5、安福贵(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6、于金河(中共党员)1955年退伍。</p><p class="ql-block">7、姚喜臣(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8、姚喜贵(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9、姚广富(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10、姚喜全</p><p class="ql-block">11、许振贵(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12、薛殿臣</p><p class="ql-block">1948年入伍</p><p class="ql-block">13、郑富林,汽车兵,1955年退伍。</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建国后</p><p class="ql-block">1950年入伍</p><p class="ql-block">14、马德(抗美援朝烈士)</p><p class="ql-block">15、翟凤茹(参加抗美援朝,转业后在牡丹江温春水泥厂)</p><p class="ql-block">1964年入伍</p><p class="ql-block">16、孙文才(镜泊邮局)</p><p class="ql-block">17、程永贵(后到海林)</p><p class="ql-block">1967年入伍</p><p class="ql-block">18、孙传福(后到宁安造纸厂)</p><p class="ql-block">19、刘合山</p><p class="ql-block">1969年入伍</p><p class="ql-block">20、卢永满</p><p class="ql-block">21、孙文华(海林卷烟厂)</p><p class="ql-block">22、姚广军</p><p class="ql-block">1970年入伍</p><p class="ql-block">23、姚青海,46军136师408团,吉林蛟河,1975年退伍。</p><p class="ql-block">1972年入伍</p><p class="ql-block">24、岳立顺,消防兵(山东入伍),1976年退伍。</p><p class="ql-block">1974年入伍</p><p class="ql-block">25、姚广臣,工程兵,辽宁凌源,1977年退伍。</p><p class="ql-block">1976年入伍</p><p class="ql-block">26、翟国志(中共党员,宁安市公安局交警队)</p><p class="ql-block">27、程庆和,高炮,吉林长春,1978年退伍。</p><p class="ql-block">1977年入伍</p><p class="ql-block">28、卢永东1981年退伍。</p><p class="ql-block">29、刘树刚</p><p class="ql-block">1978年入伍</p><p class="ql-block">30、孙文海(海林农场)</p><p class="ql-block">1979年入伍</p><p class="ql-block">31、翟国忠,1979年雷达兵,内蒙古赤峰,1981年退伍。</p><p class="ql-block">32、王茹德,1979年(黄旗沟)入伍,炮兵,辽宁锦州,1984年退伍。</p><p class="ql-block">1980年入伍</p><p class="ql-block">33、卢永伟,39军116师直属队,辽宁海城,1984年退伍。</p><p class="ql-block">1993年入伍</p><p class="ql-block">34、李佐良,高炮,1996年退伍。</p><p class="ql-block">1997年入伍</p><p class="ql-block">35、张文君,空军地勤,北京,没退役。</p><p class="ql-block">36、姚太磊,沈后一分部,吉林长春,2000年退伍。</p><p class="ql-block">1998年入伍</p><p class="ql-block">37、郑焕金,陆军防化,长春宽城区,2000年退伍。</p><p class="ql-block">1999年入伍</p><p class="ql-block">38、程生智,消防兵,黑龙江黑河,2015年退伍。</p><p class="ql-block">39、高玉明,辽宁营口,2001年退伍。</p><p class="ql-block">2005年入伍</p><p class="ql-block">40、方玉伟,炮兵。吉林延吉,2010年退伍。</p><p class="ql-block">2006年入伍</p><p class="ql-block">41、姚勇,步兵,辽宁锦州,2011年退伍。</p><p class="ql-block">2009年入伍</p><p class="ql-block">42、安志远,武警,北京,2010年退伍。</p><p class="ql-block">2014年入伍</p><p class="ql-block">43、陈翰轩,武警消防,吉林松原,没退役。</p><p class="ql-block">2015年入伍</p><p class="ql-block">44、郑焕磊,气象观测员,辽宁辽阳,2016年退伍。</p><p class="ql-block">45、刘振华,陆军,辽宁海城,2017年退伍。</p><p class="ql-block">46、公绪茗,空军,河北遵化,2020年退役。</p><p class="ql-block">47、蔡雨,空军,吉林省吉林市,没退役。</p><p class="ql-block">2021年入伍</p><p class="ql-block">48、扈传喜,陆军野战,浙江金华,2023年退伍。</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拥军优属</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起地方各级政府人民公社(乡、镇)和各生产大队(村)就对拥军优属工作极为重视。</p><p class="ql-block"> 一、1983年前大队(村)每到年终都会对军烈属进行优抚奖励,一般是奖励所属生产小队人均工分份额相适应的人民币作为对义务兵现役军人军烈属的补偿。二队义务兵补助:2240分,合人民币313.60元。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每名义务兵每年补助300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二、每年每至春节前大队(村)都要组织召开新春拥军优属茶话会,对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进行慰问为复员退伍军人赠送年画等物品。</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大队(村)领导都会组织秧歌队到军烈属家进行团拜慰问,并赠送:红五星灯一盏,年画四张,春联两副,赠送军属猪肉五斤,赠送烈属猪肉十斤。</p><p class="ql-block"> 年画白边书写:"赠送革命军人家属"或"赠送复员退伍革命军人"等字样。使在部队服役或现役的军人更加安心献身国防事业,保家卫国。</p> <p class="ql-block">第九篇 农电、农机、米面加工及护林育林村办企业</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农电及照明</p><p class="ql-block"> 从清初至此,住宅照明也多有变化,清初居宁古塔人家曾以熊油灯、鱼油灯,牛油腊等兽油油灯和糠灯,苏子油灯等植物油油灯交替使用,使山村通明,使住宅明亮,近代又以豆油、火油为照明用具,蜡烛只有在年节喜庆之时而见,东炉村至1966年秋才以电灯取代往昔的照明用具,过年时有的人家以水桶装水冻坨制做冰灯放于大门两侧。糠灯是麻杆上粘一层面,上再粘上一层谷糠点燃。灯架(灯竖子)其制法有两种:一种 是取一段三丫木,在三枝丫之上的半尺处分别截断,使其能倒立在地上,一茎直立向上,在直茎顶端横着钻一孔,这样涂有谷糠油渣的麻秸即可横穿于灯架孔中,又可在孔中前后移动。另外是取一块木牌,上面钻几个小孔,然后将木牌悬挂在木梁下,同样涂有谷糠油渣的麻秸或蓬梗,也可自由地横穿于牌孔中。</p><p class="ql-block"> 东炉大队(村)通电时间:1966年秋。</p><p class="ql-block">电压110V</p><p class="ql-block">历任电工</p><p class="ql-block">电工:姚青春(1966年9月)</p><p class="ql-block"> 安福存(1967年)</p><p class="ql-block">电压220V</p><p class="ql-block">孙传富(1974年)</p><p class="ql-block">翟国忠(1983年) </p><p class="ql-block">安成河(1987年) </p><p class="ql-block">刘长友(1987年) </p><p class="ql-block">安福存(1990年) </p><p class="ql-block">孙佰林(1995~今)</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农机</p><p class="ql-block"> 1970年,县政府成立了农业机械管理科,海浪公社建有农机管理站,凡有大中型拖拉机的大队都成立了大队农机队农业机械完全由生产大队经营管理。在劳动管理上实行了四固定的劳动组织形式。一是定人员,每个农机队都根据拥有的拖拉机数量配备队长包车组长,驾驶员;二是定机车,每台机车都有固定的人员负责使用和维修保养;三是定机具。将该车或动力机械相配套的农机具要随车工具都固定到组;四是定作业区,每台机组都负责一定的作业区以利于驾驶员熟悉本作业区的土壤,地形,道路等自然情况。</p><p class="ql-block">大队农机队:</p><p class="ql-block"> 1973年上级调拨两台东方红75马力链轨拖拉机,犁、耙、播种机、龙江一号播种中耕机等农机配套设施。</p><p class="ql-block">农机队长:张洪明</p><p class="ql-block">驾驶员:姚广彬、于洪江、孙传满、于洪富</p><p class="ql-block"> 截止1980年大队有嘎斯汽车一台;东方红链轨拖拉机两台;胶轮一台。并添有油槽、挂车等。</p><p class="ql-block">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个人家庭由最初的牛马车具,简单的农业器具或小型的农业机械已发展到今天大型的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载止2024年东炉全村农业机械化程度已在全镇位居榜首,仅约翰迪尔(约27万元/台)和谷王(约20万元/台)牌康拜因收割机就有12台之多。姚太磊、孔祥才、王茹德、孙佰昌、绍振厚、马忠新、于洪江、姚广臣、于振国、吴艳军、庞子国、郭远富各一台,并有胶轮拖拉机及其它各类配套农机器具数十台。</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米面加工</p><p class="ql-block"> 1971年东炉大队才开始有了以电力为动力的加工米面的电磨两台,此前一直是畜力或人力加工米面粮食,只有少数地方使用水力驱动的香磨,如卧龙屯迤南,二山环抱,山间有河一道,香磨二盘,依河水自可成磨,毋庸人工。在百拾年前东炉屯从东到西曾有过几个古代先民舂米面使用过的石臼,现仅存西头老马家房屋处现存的一个古代先民春米面使用的石臼。上世纪70年代西甸子又出土了方形石磨盘可见远古时期居住在东炉的古代先民就开始使用石臼、方形石磨盘加工粮食了,并可知道那时就已经有了农耕和种植。可见东炉农耕历史的久远。后各朝代多使用碾子和石磨加工粮食,直到民国二年宁安街上才有机制面粉,是为火磨。如新华、增兴、裕东、裕顺机制面粉和春发和机制豆油,只有秋后至过年前才有大车进城加工面粉或豆油,但零星的还多使用石磨加工。</p><p class="ql-block">①西头王久元家棚子里一盘碾子;</p><p class="ql-block">②西头翟文华家有一盘碾子;</p><p class="ql-block">③村中道北原大队部房东稍后位置有一盘露天碾子;</p><p class="ql-block">④村中陈景福道北小学校房西头房中有盘碾子;</p><p class="ql-block">⑤村中唐海江老房窝子处曾有一破碾盘。</p><p class="ql-block">⑥姚文华家、卢志峰家、孙起云家、孙继茹家、许振帮家、蔡德江父亲家、西头马成家、刘长河家各有一盘磨。</p><p class="ql-block"> 村电磨(两台):林会云→姚广英→于金河→孙振忠→扈金成(个体;王传忠,孔凡祥)</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大队(村)办企业招商引资</p><p class="ql-block"> (一)烘炉:1969建有烘炉一座原在老大队部处(村中道北碾盘西南几米处,刘会民家西屋)1973年迁至陈景福家道北,老学校东端教务室里(一独立的房屋)。此时正值中苏关系恶化。大队开始组织民兵砍伐树木,建立炭窑(长冈东一道沟东侧山脚),烧制木碳。安久祥木匠和烘炉庞同山铁匠则制作冶铁钳锅和手榴弹铁头模具和地雷壳外带小方块形模具,并开始冶炼铁水进行浇铸翻沙实验,首次成功制作出了手榴弹铁头和地雷外壳,为应对中苏战争做好了准备。日常附近大队村屯如:前杨、卜家、陡沟子、岭后、密南西南沟、光荣等地的集体和个人都来东炉烘炉上钉挂马掌或打制修理农具,为东炉及周边村屯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后来老庞铁匠还研发出了自制电锤。</p><p class="ql-block">铁匠:庞同山、刘长山、庞虎革</p><p class="ql-block">(后个体庞虎革→刘长山→吴广义)</p><p class="ql-block"> (二)油房、酒房:1980年大队建有笨榨机械油房一个,小烧酒房一个。</p><p class="ql-block">管理员: 姚青海</p><p class="ql-block"> (三)招商引资</p><p class="ql-block"> 2000年大队招商引资与关赫光企业签订合同。2001年盖学校教务教学楼(拐把子楼)一栋两层,长30米,宽8.5米。学校与前扬小学合并后,现为村委会办公楼。是全镇村委会办公环境最好村。</p><p class="ql-block"> 关赫光在原东炉小学院盖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楼一栋两层。长69米,宽8.5米。</p><p class="ql-block"> 两栋楼的建设为东炉村村容村貌建设增添了重彩靓丽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护林育林</p><p class="ql-block"> 1950年,建立了各级护林防火组织,开展群众性护林防火工作,大队成立了护林防火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护林防火工作。民兵组织为基干扑火队。上世纪70年代初大队就开始设立护林员,主要负责山瞪眼山东南坡、北沟里包括晒蛋沟以及长冈山、东北山、东沟里及长岭子西坡等区域的森林树木的巡视管护,制止乱砍盗伐林木工作,保护生态及野生动物。护林员:唐海江等。</p> <p class="ql-block"> 第十篇 水井</p><p class="ql-block"> 解决人畜饮水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村内水井</p><p class="ql-block">一队:</p><p class="ql-block">1、一队马号院内木井一口(辘轳井);</p><p class="ql-block">2、刘克江家门口木井一口(水位较高,绳栓桶即可打水);</p><p class="ql-block">3、西头老马家道南木井一口,俯地便可饮用,水甘洌。</p><p class="ql-block">二队:</p><p class="ql-block">1、老程家园西古老木井一口(绳栓桶即可打水);</p><p class="ql-block">2、二队马号院南南河子边上石井一口,水甘洌,水位较高,碱性较大煮饭滑润;</p><p class="ql-block">三队:</p><p class="ql-block">1、张洪明家门口南河沿木井一口(辘轳井),过木桥即为三队马号;</p><p class="ql-block">2、村东头姚文华家东南木井一号(辘轳井)。</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村民即开始在房屋里打压水井。</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抗旱机井</p><p class="ql-block">抗旱机井三口:</p><p class="ql-block"> 一队在马号西地里打机井一口;二队在南岭道西南山二类打机井一口;三队在东沟里水库小河子南地里打石井一口。</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放牧点水井</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东炉大队成立时,二队就接管了原前杨大队北沟里牛房子放牧点,此放牧点此前即是清末姚氏家族姚真家居住的地方,当时就有三间草房,在道东打有一口水井,二队牛房子位于二道山西头草甸子对过,西山根道西。其它为仓棚、牛棚圈舍鸡架等。二队姚德昌在这儿看管放牧。上世纪70年代初,三队在东沟里建牛房子时也打了一口井,位于东沟里南沟里头与陈家岭(光荣)一岭之隔,在东炉至陈家岭道北山缓坡处,有房子两间,道南打有一口水井,其它为牛棚圈舍等,是三队的放牧点。</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自来水</p><p class="ql-block"> 2018年秋后启动自来水工程项目,在原二队队部南河沿石头水井处打一口深井,作为东炉村自来水水源。铺设自来水主管道、副主管道、入户管道。2019年年初,自来水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家家吃上了甘甜的地下水。</p> <p class="ql-block"> 大队在北河沟,井沿(老程家)去往牛房子道北河沟子宽阔处(洗澡的地方)以西200米溪流傍东岸边建有苗圃一处,主要培育落叶松,杨树、水曲柳树苗。并建有窝棚一座,主要为植树育林提供种树。管理员:程永发</p><p class="ql-block"> 植树育林:1975年一队在小后山植落叶松林片;二队在小后山后植落叶松林一片;三队在东沟里东长岭子北坡植落叶松林一片。杨树主要用于村屯街道绿化。</p><p class="ql-block"> 1983年以后,在农村出现了造林专业户。造林大户有姚广洲、杜广臣、李洪文、蔡德江、姚青军、李忠仁、安成宝等。</p><p class="ql-block"> 第六节 供销社代销店</p><p class="ql-block"> 1975年成立,属前杨供销社东炉代销店。 </p><p class="ql-block"> 售货员:程永财 </p><p class="ql-block"> 程庆河(1979年</p><p class="ql-block"> ~1984年)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东炉村供销部为个体小卖店。程庆河1984年至今。</p><p class="ql-block"> 1984年村民开始开办个体小卖店:马才1985年~1987年;孔凡祥1986年~1989年;刘长友1989年~1997年;李忠义1990年;马文1993年9月:孙光英1993年~1997年;姚青波1993年;姚太臣1994年3月;1995年扈国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篇 房屋变化</p><p class="ql-block"> 东炉村最早使用砖瓦盖房的是1973年在村中大柞树北新盖学校时最先使用了砖贴面红瓦盖。可见东炉人对教育孩子的重视。而居民最早开始使用砖瓦建筑房屋的是1978年,此前历朝历代均为茅草土坯房或地窨子房,在北沟里西侧缓坡和岭南闫家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土丘土包和断垣残壁以及陶瓷残片,后开垦荒地都渐渐淹没于田地中。七十年代之前大多人家多是两间茅草房,少数人家是三间茅草房或马架子或依山而建的地窨子房。建三间茅草房的有:姚德昌家、安九祥家、陈永财家、陈景福家、姚文华家、程永财家、马成家最早为陈喜文家。</p><p class="ql-block"> 建马架子或依山而建地窨子房的赵发供在村中小学校东大土沟东沿背靠陡山坡,地窨子房盖左侧即为上东北山的小道,右后为烟筒,南面房山上开门,门侧有个糊着窗户纸的小窗户,进门右侧就是锅台,锅台连着一铺小炕,炕梢堆着被褥,锅台与炕间有个大坯砌的50公分左右的小土台,锅台旁有个水缸碗架,屋里非常简陋。西头还有赵发全家,孙瓜官(孙长发)家、闫双林家、孙文亮家多依山而居盖的就是这种小马架子或地窨子房居住,张永生家是大马架子。应该说这就是当时东北山区农村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为改盖社员居住房屋,1973年二生产队在原东炉学校以北长冈山以东卢家坟东南方向,小甸子下端西傍修建一座砖窑,并建有一两间土坯房。同年三生产队在东沟里水库以北建有一砖窑一座土房两间。一生产队在去往前阳的道路傍原脱坯坑子处建有砖窑一座。同年,最早使用砖瓦盖房的是大队在新盖学校时最先使用了砖贴面红瓦盖,后各生产队先后也开始广泛使用砖瓦建筑队舍或仓库、猪圈。</p><p class="ql-block"> 1978年最早新建砖瓦房的是菜德江家,1985年姚广洲家,1989年卢永东家、李天新家、李忠义家,1993年马兆祥家等先后新建砖瓦房。如今基本上已全部翻建或新建了砖瓦房,关赫光已盖了一长栋二层小楼。过去茅草土坯房已无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 十二篇 文教 医疗卫生</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文教</p><p class="ql-block"> (一)扫盲</p><p class="ql-block"> 翻身做了主人的广大工人,农民因旧社会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几乎处在文盲半文盲状态,有的大字不识一个。1949年中央教育部颁发了《加强冬学的领导》指示,宁安县政府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责成县教育科和各村屯学校抓好这项工作,要求各村学校的校长具体负责,确实把冬学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要求有一名教师或安排一名有文化青年在冬闲晚上教农民识字这期间夜校教师是卢志峰,白天当前杨村文书进行砍挖斗争,晚上回东炉教夜校。</p><p class="ql-block"> 1952年,中央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教学实验的通知》县里,成立了扫除文盲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任徐波(县长)副主任孙麒(教育科长)。办公室分职工和农民两个组。八月份,县里在第八联中(今二中校址)举办了500多名教师参加的训练班,训练班领导小组组长是安善平(县委书记),副组长是赵三生(县长)当时全县共九个区,一个区为一个学习班,各区由文教助理带队。当时,东炉屯为海浪五区,参加学习的有孙起文、孙起武两人。经过15天的学习,经测验合格,达到了标准,而后回村屯后亲自任教办班。屯里为此还专门在土地庙前盖了一栋房舍,添制了桌椅板凳,动员14岁~40岁以下的男女都要进入扫盲识字班学习,其中,文盲半文盲50多人,占总人口的29.4%。半文盲和文盲中,妇女又占了2/3。这些妇女对学习识字认识不足,加上孩子多家务重,对学习文化带来一定的困难,用他们的话说:锥鞋帮挪鞋底儿,煮茶做饭带挑水。喂猪打狗吱溜嘴,推碾拉磨揉苞米。逢连补绽和洗涮,养活孩子一拉水。要说上学校,当时就撅嘴。为了使群众早日脱盲,针对这种情况,屯里还举行了文化诉苦会,学唱了《没有文化苦处多》的歌,歌词是这样的:没有文化,睁眼瞎坑了自己误国家。没有文化思想窄,好事尽往坏处猜。没有文化真苦恼,科学技术搞不了。没有文化老脑筋,神鬼迷信记在心。没有文化就是苦,拿着钱票不会数。没有文化没法闹,不会写信和看报。没有文化苦难说,出门就怕坐差车。没有文化反应慢,新生事物看不惯。没有文化嘴挺拙,心里想啥不会说。没有文化苦难言,带字东西就无缘。首先办好夜校集中班。每天晚上学习两小时,由老师上课,每天教十个字,做到当堂消化,家里有学生的回家再跟孩子学由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直到熟练为止。</p><p class="ql-block"> 1955年,又掀起了第二次扫盲高潮,这时程永财回屯也开始教夜校学员识字。1957年又掀起了第三次扫盲高潮,县委在暑假组织发动千人师生工作组,深入到各村屯开展扫盲工作,推广联合村的经验,卢志峰以工作组身份又回东炉屯参与开展扫盲工作。东炉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到1957年十月东炉屯扫除文盲报捷。经过村、乡、县、市、省逐级考试验收,全县脱盲人员占青壮年人数的84%,超出了中央所要求的扫除文盲决定的标准,基本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光荣任务。县委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扫除文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会议上介绍了宁安经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会长陈毅副总理到会讲话并和与会同志一起合影留念,陈毅副总理在讲话中对宁安县扫除文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宁安县在扫除文盲工作上开了个好头,像一颗文化原子弹爆炸,使全国各地文化开花。"他还号召全国各地要向宁安学习!中央还派长春电影制片厂来宁安拍摄了《文化还家》新闻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介绍了宁安扫除文盲的经验,一个学宁安赶宁安及早实现文化县的热潮,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宁安至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文化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教育</p><p class="ql-block"> 清末至民国时期东炉屯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大多是将孩子送到旧街念私塾。1937 年归"聚屯部"后,前杨由当时的几户人家一下子将周边多地的人家都聚集了过来。这时归入前杨的付显成办起了私塾,东炉有条件的人家一般是都将孩子送到前杨付显成家念私塾。付显成分三段时间在前阳屯自办私塾。私塾教学以识字为主,学孔孟启蒙读物和传统文 化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庄农杂志》、《论 语》、《诗经》和算术、珠算。前杨小学成立后,东炉屯的孩子都到前杨小学校读书。</p><p class="ql-block"> 1961年东炉小学校成立,当时三、四、五年级还继续上前杨小学校上学,直到1964年东炉小学校才具有教授小学一至五年级的教师队伍,随着小学校舍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也随之越来越好,师资力量越来越强,教学水平越来越高。</p><p class="ql-block">(一)东炉小学校校址及校长教师学校校址及校长(负责人)教师:</p> <p class="ql-block"> ①东炉小学校原为东炉大队扫盲夜校,1961年成立(属前杨小学下伸点),位于村中小北山与东北沟间,陈景福家道北老谭家之西土坯毛草房,70年代换草盖瓦。复式班,只有一二年级10多名学生。负责人:卢志峰(公办) 教师 卢志峰(1963年秋,因1958年"反右"被划为"中右"而开除其公职)。1963年秋调海浪公社高家大队高荣义(公办)任教。</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高荣义任校长 曾先后任教的教师:高荣义(公办)、卢志峰、杜锁彦等。</p><p class="ql-block"> 1971年一年级挪到三队马号靠北边的一栋马棚上学,经过对马棚改造,室内按行钉些高低木撅子上面铺上长条木板,高为桌,低为凳,前面挂块黑板,是为教室。直到1973年才般回老学校后面新建的学校校舍上学。</p><p class="ql-block"> 小学曾任教师:吴秀兰(公办)、曹业(公办)、安淑霞、杜锁颜、姚广学等。</p><p class="ql-block"> ②1973年,在上一学校校址后院约50米的地方,新盖一大栋十多间坐北面南的砖贴面红瓦盖,花窗棱的校舍,并在西侧大作树之北盖有一独的坐西面东的西厢房做为教务室,校舍前为操场、兰球场。木马、 高抵杠、转盘、爬杆爬绳等体育器械。校长:高荣义 (公办)曾先后任教教师:高荣义、卢志峰、曹业(公办)吴秀兰(公办)杜锁颜、马兆祥、安叔霞、翟国敏、姚德才、姚广武、杨景林等。 最多时学生150名。</p><p class="ql-block"> ③1981年在井沿之西,北河沟 子东岸盖有一栋坐北面南 的砖瓦平房校舍,与道南 村委会对过。校舍中开大门,内有走廊,外有砖围墙操场和大门。操场上有兰球场。木马、高抵杠、 转盘、爬杆爬绳等体育器械。校长:高荣义(1989年8月退休) ;卢永东,中共党员,公办,1989年9月1日~1998年8月31日。(海林国营密江畜牧场子弟校3年→前杨小学7年→东炉校长10年→江南东升校长10年→江南中心校8年已退休)。 教师(包括此阶段先后代课教师): 马兆祥(后民转公)、姚丽芬(后民转公)、于永乾(公办)、马淑芬、翟国杰、姚丽波、曹艳红、孙佰森、姚青波、孙景艳(公办)姚太鑫、李桂红、邵秋菊、钟殿坤、姚玉红、高波、刘春萍、贾冬梅、刘艳立、刘艳玲等。</p><p class="ql-block"> 东炉小学校是一所全日制一至六年完全小学,外加学前班1个。1989年占地面积10000㎡、校舍面积1000㎡、1992年学校建有红砖围墙、围墙内植有丁香树、婴花、红玫瑰、黄玫瑰、白玫瑰、杜鹃花、锦带花、紫薇花、垂柳、松柏等20余种花草树木、并修剪出了造型各异的榆树墙。校舍内设有一个教师办公室、六个教室、一个实验室、一个学前班室、一个更夫室,教育教学设备齐全。儿童入学率100%、合格率100%、巩固率100%、升学率100%(四率100%),1989年至1998年,十年间在校生一至六年级最多时130余名, 学前班30余名,教师 9名,全校师生达170余名。后才有高中毕业生考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张文军、孙景坤、扈国杰、刘广喜、卢婧、李红霞、李程波、卢月、程生志、李程刚、刘丽、卢 媛、王欢、于婷婷、姚静等。1992年经县教育局验收为《规范化合格小学》。校长卢永东、教导主任马兆祥、六名班主任、一名幼师、一名更夫。当年小学毕业班在全乡串考中多次荣获前三名。1996年教导主任马兆祥所教毕业班级荣获全乡22所学校第一名,暑期中心校组织全乡各年级第一名,奖励教师进北京旅游,激发和调动了全体教师刻苦钻研教材,脚踏实地努力教学的积极性,优异的教学成绩闻名于了全乡镇。是东炉村建校以来最繁荣兴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学校有校田地半垧(7.5亩)位于第三生产队西侧大沟上边西旁。用于学校师生学种农田和勤工俭学活动。1983年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校田地承租给了本村农民,。</p> <p class="ql-block"> ④在上一校舍东墙外盖 一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小楼(楼上)。微机室一间、教室三间、幼儿园一间。校长:马兆祥,教师:马兆祥(公办)、姚丽芬(公办)、张志岭(公办)、孙景艳(公办)、程丽(代课)在校生包括幼儿园40余名。2005年3月合并到前杨小学。</p> <p class="ql-block">(三)东炉大队(村)历年考出大学(专科、中专)院校生金榜</p><p class="ql-block"> 1956年陈景福之子陈连海考入哈尔滨林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江山娇实验林场任技术员、工程师、基建科长。他是东炉屯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1973年姚德昌之三女姚淑青考入佳木斯卫校(今佳木斯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岗卫生院,后又调至宁安妇幼保健院任主任医师、门诊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1978年杨明杰之子杨景林推荐入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江南中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1987年卢永红考入牡丹江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宁安印刷厂。</p><p class="ql-block">姓名:张文富,毕业院校:北京化工大学,工作单位:华林橡胶厂。</p><p class="ql-block">姓名:孙井坤,毕业院校:哈尔滨农业大学,工作单位:林口镇政府。</p><p class="ql-block">姓名:张文君,毕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理工大学空军气象学院,工作单位:北京沙河飞机场。</p><p class="ql-block">姓名,刘广喜,2003年考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p><p class="ql-block">2003年卢婧考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分校。</p><p class="ql-block">2005年卢月考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在宁安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p><p class="ql-block">2006年卢媛考入佳木斯中医药大学,现在宁安市大风车幼儿园园长。</p><p class="ql-block">姓名:李树鹏,毕业院校:2021年毕业哈尔滨师范大学,工作单位:宁安中学老师。</p><p class="ql-block">姓名:李秋雨,毕业院校:2021年毕业哈尔滨师范大学,工作单位:宁安中学老师。</p><p class="ql-block">姓名:邵换玲 ,毕业院校:2021年毕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工作单位:海南医院。</p><p class="ql-block">姓名:马西凤,毕业院校:2023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金融学院,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p><p class="ql-block">姓名:钟文,毕业院校:2021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工作单位:西安中铁十二局。</p><p class="ql-block">姓名:姚蕾,毕业院校:2022年毕业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工作单位: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习。</p><p class="ql-block">姓名:刘思源,毕业院校:2023年6月毕业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工作单位:拓路体育。</p><p class="ql-block">姓名:罗长斌,毕业院校:2022年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工作单位:武汉中铁十一局广东省项目部。</p><p class="ql-block">姓名:马岩,毕业院校:2020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美团)担任商户运营专员。</p><p class="ql-block">姓名:李恩志,毕业院校:湖南工业大学,工作单位:宁安市发展研究中心(市委督查局)。</p><p class="ql-block">姓名:邵佳佳,毕业院校:哈尔滨哈理工大学。</p><p class="ql-block">姓名:方祺祺,毕业院校:哈尔滨财经学院。</p><p class="ql-block">姓名:钟树博,毕业院校:哈尔滨华德学院。</p><p class="ql-block">姓名:李红霞,毕业院校:东北农业大学,工作单位:蒙牛乳业。</p><p class="ql-block">姓名:马悦,毕业院校:2022毕业于长沙师范学院,工作单位:湖南远律师事务所。</p><p class="ql-block">姓名:李俊男,毕业院校:南京邮电大学。</p><p class="ql-block">姓名:罗长磊,毕业院校:黑龙江旅游学院大三,工作单位:牡丹江公园义齿厂实习。</p><p class="ql-block">姓名:李淑欣:毕业院校: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p><p class="ql-block">姓名:李淑娟:毕业院校:哈尔滨理工大学,工作单位:哈尔滨安天科技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姓名:李健,毕业院校:黑龙江农垦学院,毕业单位:海林海浪热电厂。</p><p class="ql-block">姓名:姚鹏飞,毕业院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大四,毕业单位:秦皇岛市崇德实验学校实习。</p><p class="ql-block">姓名:李柏毅 毕业院校:秦皇岛东北石油大学。</p><p class="ql-block">姓名:李亭辉:毕业院校:东北农业大学,工作单位: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苏州)</p><p class="ql-block">姓名:安思奕,毕业院校:东北农业大学。</p><p class="ql-block">姓名:于书贻,毕业院校:东北林业大学。</p><p class="ql-block">姓名:吴其林,毕业院校:哈尔滨剑桥学院,工作单位:西安九州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一汽大众研发中心。</p><p class="ql-block">姓名:扈天姿,姓名:南京工程学院。</p><p class="ql-block">姓名:张涵宇,毕业院校: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单位: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姓名:姚永丞,毕业院校:哈尔滨石油学院。</p><p class="ql-block">姓名:姚垚,毕业院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p><p class="ql-block">姓名:扈传誉,毕业院校:南京警察学院侦查一大队大三。</p><p class="ql-block">姓名:杜珊珊 ,毕业院校: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单位:大连光大银行。</p><p class="ql-block">姓名:马墅,毕业院校:兰州理工大学大一。</p><p class="ql-block">姓名:马雪,毕业院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工作单位:宁安市人民医院儿科大夫。</p><p class="ql-block">姓名:郭昌鸿,毕业院子:黑龙江大学,工作单位: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姓名:高旭,毕业院校:吉林省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三</p><p class="ql-block">姓名:陈美惠,毕业院校:黑龙江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p><p class="ql-block">姓名:孔令航,毕业院校:辽宁科技大学,工作单位:哈尔滨黎明气体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姚永琦:2023年考入哈尔滨学院读大一。</p> <p class="ql-block">(四)文体活动</p><p class="ql-block">1、东炉早期文化艺术</p><p class="ql-block"> 东炉历史悠久,山巅岩(三瞪眼、山瞪眼)上的石桌石椅仙台祭祀遗址是古人祭祀神仙而雕凿的石座神位。石桌桌面浑圆,桌面下收束腿(今已倒卧)。石椅竖立,头顶前罩,头窝颈凸,背腿凹陷,臀圆腿隔,如人形佝偻,眼眺西南,实乃上古石刻雕凿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2、民间文化艺术</p><p class="ql-block">①秧歌:宁古塔各地多秧歌,秧歌古来有之,逢年过节多有秧歌,秧歌又有地蹦子秧歌和高跷秧歌之分并伴有耍龙灯、耍狮子、划旱船、跑驴并另有傻柱子、老妈妈、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相逗。东炉除耍龙灯,耍狮子,其他几乎都有。是周围村屯秧歌的汇集欢庆中心。外来秧歌团拜,本屯秧歌出屯相迎,两队相接一遇,男子花棍(霸王鞭)开行,打蹦相对相靠,响声啪啪数八,先抵相靠转动,有蹲有仰有滚(就地十八滚)欢请夹道相迎,此景古风相传。萨公子(男领队)大浪花儿(女领队)呵咧,曲多萨满神调,编词演唱喜嗑,男女混杂扭舞,鼓点喇叭相闻,围绕撮灯插花变队,欢庆欢乐无边,每以"卷白菜心"随将秧歌推向高潮。年前起至十五,团拜汇聚联欢,通宵达旦如常。大队统一派饭,宿于吃饭人家,欢聚欢庆吉祥。</p><p class="ql-block">②喇叭匠:主要以春节秧歌和节日喜庆,红白喜事盛行鼓吹喇叭。东炉会吹喇叭的有:安久祥、安福全、安福存、姚广彬、孙传福等。</p><p class="ql-block">③扎制纸花帽:1983年以前,扭秧歌多买彩色纸张插抽扎花。制作花朵纸活最佳者:陈淑芹、陈连福、陈美艳、安淑珍、姚淑霞、姚丽苹、刘艳茹、程淑贤等。扎出纸花如鲜。</p><p class="ql-block">④老安家的走马灯:春节或元宵节安九祥木匠扎糊的走马灯最为引人注目,走马灯多有故事内容,如唐僧取经、三打白骨精、长坂坡等,放入蜡烛便可自动旋转,人物追赶,活灵活现。此外,还有宫灯、六窗灯、亭子灯、鲤鱼卧莲灯等。同时还制作秧歌旱船,手灯、戳灯等。</p><p class="ql-block">⑤陈景福家的纸剪:多以春节或喜事剪有窗花、棚花、喜字、蝙蝠、花鸟鱼,等为山村节日喜庆增添无尚色彩。</p><p class="ql-block">⑥安福全家的雕版印刷:安福全得其父亲安久祥真传木匠手艺,窗棂、桌椅、箱柜雕花心灵手巧。棺材雕刻描金彩绘,精美绝伦。为东炉村乡亲盖房上架,打制家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那时农村还没有卖扑克的,为了农闲或节日娱乐,安福全用大白纸自糊纸壳,自雕54张扑克图案木板,用红黑两色印刷扑克为东炉、前杨大队社员提供娱乐玩具。这也是东炉村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坊。如今木匠手艺及雕刻技艺又传承给了其子安成山和其孙手上,并在北京等地的古建筑施工中发挥了作用。</p><p class="ql-block">⑦参与舞台演出伴奏或自娱自乐,拉二胡的有:卢学泽、安福全、孙继茹、马兆祥、马财、安福存等。</p><p class="ql-block">⑧大队排练精典剧目:1973年~1974年东炉大队排练演出的《智取威虎山》和《闪闪的红星》舞台剧在海浪公社汇演中分别成为最佳获奖剧目。扮演座山雕的唐文全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扮演胡汉三的陈连福获得最佳男配角奖。扮演潘冬子的姚广武获得最佳小演员奖。</p><p class="ql-block">⑨老卢家书箱和卢老师写春联:卢志峰字广名华号志峰,其五世祖卢廷栋在乾隆年间即考取了秀士功名,是当时宁古塔地区民人(汉族)中少有的才俊,时多以"柳家举人、卢家秀才"而赞誉。其家亦耕亦读,亦有多部祖传线装古籍传世,原多放于炕琴锁着的书箱内。外边只留有民国《学生字典》在外查阅。其中有明代梅诞生先生原本,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印刷的经纶堂藏版的《玉堂字汇》,也有上海鴻宝斋书局印行的石刻版新增篆字《康熙字典》,还有《红楼梦》中记述的选择通书《玉匣记》等等多为字典类工具书,少有医药类书籍,其中也有不少借出丢失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 过去一入腊月有些乡亲们就会到供销社买些红纸,墨汁,到卢志峰家求卢老师写春联,大门、房门、二门的,仓房、苞米楼子的,马棚、牛圈的、猪圈的、鸡架的、狗窝的到处都张贴春联和招财进宝、福字斗方等。卢老师总是乐此不疲的为乡亲们服务,他善写行草、楷书,为山村增添喜庆祥和。</p> <p class="ql-block">3、东炉人发明创造</p><p class="ql-block">①庞同山铁匠自制"电锤"。</p><p class="ql-block">②程启明自制枪库"防盗报警器"。</p><p class="ql-block">③庞胡革自制田垅"瞎扒拉器"解决农民铲地间苗除草效率。</p><p class="ql-block">④安福存自制舞台"光芒四射灯"和"刷碗机"。</p><p class="ql-block">⑤卢永东自制"无线电对讲机"。</p><p class="ql-block">4、东炉村第一届农民运动会</p><p class="ql-block"> 1993年6月23日,东炉村召开了自1983年分队包产到户十年第一次召开了全村大型文体运动会“东炉村第一届农民运动会”镇政府汪世伟副镇长到会发言祝贺,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分别发言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运动会异彩纷呈有老汉推单轮车上麻袋送公粮比赛,有短跑,有拔河,有小品,有舞蹈等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5、东炉村举办文体活动,庆祝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p><p class="ql-block"> 1995年3月8日为庆祝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9月4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东炉村举办文体活动庆祝大会隆重召开。庆祝活动由东炉村妇联主任黄春花主持。全体村民及小学校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庆祝活动。在庆祝活动开幕式上海浪镇政府妇联主任和计生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姚青春、村委会主任孔凡祥分别做了大会报告和发言。这场庆祝活动有快板、相声、小品、独唱、舞蹈、拔河、吊瓶、骑自行车及东北大秧歌等。是东炉迄今为止参加人数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又圆满的一次庆祝文体盛会。宣传了联合国会议主题“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和和平”,次主题为“就业、保健与教育”。</p> <p class="ql-block">(五)电影放映、电视及闭路电视</p><p class="ql-block">1981年东炉买了一台FL一35型电影放映机一台。</p><p class="ql-block">电影放映员:孙传富、孙佰林</p><p class="ql-block">1997年2月3日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共收6个台。</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医疗卫生</p><p class="ql-block">(一)卫生所</p><p class="ql-block"> 东炉大队成立卫生所之前由前杨大队李长风(1958~1982)负责医疗救治。民国、(伪)满洲国及以前各朝代,村寨没有正规医生,医疗救治有请跳大神的巫医或萨满治疗的,也有请民间中医或祖传"大夫妈妈"扎鼓的。民国、(伪)满洲国时期村里接生婆多请程家老太太(安志贤)接生,扎鼓病人多找吴金玉老孙太太(孙传福母亲),老许太太(许振邦母亲),这俩老太太和西头赵发全(密南岭后谢先生徒弟)多扎针或针挑(针灸)或拔火罐处理,一般的羊毛丁以及各种番症到她仨手中都能轻松搞定。番症是一类最常见的危急性疑难病,是指民间所说的番痧与痧症。此症属于隐因发病,具有病迹隐秘、发病骤急、病进迅速、辨证困难、死亡率高等特性。被蛇咬就找杨百光,他有祖传自制的特效药,一上就好。看眼病则去请前杨老付太太(付国华老师的母亲),也有祖传绝技。名气较大的是密南岭后的中医谢先生,他精通中医中药,老竺家姑娘有病,曾看过许多大夫都未能将她的病看好,她父亲说:谁要能将我女儿的病看好,我就将女儿嫁给谁!谁知谢先生却真的妙手回春,看好了老竺家姑娘的病,老竺头话符前言兑现承诺。从而谢先生又娶了老竺家比他小了许多的大姑娘,且生了个小儿子。方圆十里八乡的人家都来请他接他,名噪一时。</p><p class="ql-block"> 现在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已得到根本改善,村有卫生所,乡镇有卫生院。村村通,新农合为医疗就医提供方便,确保了危、急重患者的及时就医。并随着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绿水青山已成为农业农村唱响新农村发展的主旋律。东炉已出现了有望过百的长寿老人马成(今年97岁),还有92岁以上老人曲(屈)凤珍(老卢太太)、李秀芝(老安太太)。</p><p class="ql-block"> 卫生所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1968年大队卫生所成立。卫生所成立时在陈景福家房西头,两间房屋。大夫姚淑清。姚淑清宁安县第二中学毕业,后经宁安县卫生学校培训并筹建东炉大队卫生所。</p><p class="ql-block">姚淑清→张大夫→卞大夫→姚淑霞→刘大夫→张大夫→陈淑英→蔡文清。</p><p class="ql-block"> 陈淑英(1983年一1999年)是在东炉行医较长的一位大夫,该医生医术精湛,工作严谨。除日常诊治医疗和儿童防疫工作外,17年中抢救误服农药、药物严重过敏危重病人16人(包括前杨和开拓(岭后)送来急诊)。为东炉村和周边村屯来诊群众医疗保健、村民健康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调往宁安开诊所23年,现已退休。</p><p class="ql-block"> (二)兽医</p><p class="ql-block"> 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是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是预防畜禽疫病的重要前题。从1968年大队就配备了兽医,并对大牲畜的炭疽进行预防注射,基本上控制了炭疽的发生,还进行了马鼻疽检疫和开展猪瘟、猪丹毒、猪肺炎的预防注射。并加强了对马五号病的检疫处理了传贫病马。1979年,加强了对猪口蹄疫病的预防注射工作。1981年,加强了对发生鸡霍乱的疫苗预防注射工作,抑制了畜禽在疫情期间的发病率。</p><p class="ql-block"> 1968年姚青春→程庆海→程庆江(后是个体)→公艳海</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篇 文物古迹、遗闻逸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 据乡亲姚广州回忆上世纪70年生产队社员在西甸子挖草碳时,在距离地表1米半以下就挖出了新石器石代方形石磨盘(1图),后由扈金水拿回家中。</p> <p class="ql-block">1图 新石器时代方形石磨盘。</p> <p class="ql-block"> 又据乡亲李善才说他二哥李善发也曾在上世纪70年代在三队马号(河沟之南)之上场院右侧的大沟中拾拣到一个石刃磨光的石斧(2图)。</p> <p class="ql-block">2图 新石器时代石斧。</p> <p class="ql-block"> 2020年秋天乡亲杜广臣在井沿老程家老房子后身耕地耕出一尊铜制麒麟(3图),年代待考。据92岁老卢太太曲凤珍讲小时候就住在老程家井沿北面这个地方,她小时候这块儿是个大房窝子,土包有一米来高,母亲在这儿种些个倭瓜(番瓜)的,没事在这玩还捡到过小黄铜称(4图)。由此可见历史上各个时期东炉这个山谷都是古人生活的理想家园和交通要津。</p> <p class="ql-block">3图 乡亲杜广臣耕地拣拾的铜麒麟。</p> <p class="ql-block">4图 小铜称。</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古迹遗址</p><p class="ql-block"> 1、新石器时代石臼遗址</p><p class="ql-block"> 遗址位于东炉村村西头老马家老房屋前。石臼是古代先民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此石臼的发现进一步说明石臼周围既为古代先民的居住遗址,证明东炉村远在新石器时代或肃慎(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最晚不应晚于唐代渤海时期。石臼,是一种古老的石器工具,是古代舂米器具。外形略呈方形,上宽下窄,上面中心为圆孔臼,安在土里或放在地面。该石臼石长80㎝、石宽60㎝,厚35㎝,臼深31㎝,臼口直径23㎝。随着木棒一上一下的砸撞磕碰,粟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如果用石杵砸撞磕碰就能将粟谷燕麦等砸撞成粉面。此石臼是东炉村现存最古老的生产生活器具,是见证东炉村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也是该区域的重要文物,我们应当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图1 位于东炉村村西头老马家房屋前的古代石臼。</p> <p class="ql-block">图2 位于东炉村村西头老马家房屋前的古代石臼。</p> <p class="ql-block">2、石桌石椅仙台祭祀遗迹</p><p class="ql-block"> 山巅岩(三瞪眼、山瞪眼)在屯西北山上,有石桌石椅仙台祭祀遗迹。山巅岩(三瞪眼、山瞪眼)上的石桌石椅仙台祭祀遗址是古人祭祀神仙而雕凿的石椅神位。石桌桌面浑圆,桌面下收束腿(今已倒卧)。石椅竖立,头顶前罩,头窝颈凸,背腿凹陷,臀圆腿隔,如人形佝偻,眼眺西南,实乃上古石刻雕凿艺术精品。"山巅"即山顶,"岩"指岩石即岩石雕凿的石桌、石椅以及石堆。"山巅岩"应为之实名,山巅岩之名应起源于唐代时期。三瞪眼或山瞪眼之名是将山巅岩叫俗了以讹传讹的名称。山巅岩石桌石椅仙台透笼着仙灵般的神秘色彩,到此仙台上放飞梦想,极目远望,一览众山,豪情满怀。石桌、石椅神位应为上古肃慎时期祭祀神仙而雕凿的石椅神位,是研究该地区上古先民宗教信仰、雕刻技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人们应加以保护。据志书主编外祖母郭氏85岁时(1985年)说:原来石桌上还有石馒头、石筷子(当时已不见)。此山最高点海拔524米,位东经139°17'55",北纬44°24'10"。</p> <p class="ql-block">在北山看山瞪眼大山</p> <p class="ql-block">山巅岩(山瞪眼)极目远望东望可见宁安城。</p> <p class="ql-block"> 3、东炉烘炉遗址</p><p class="ql-block"> (后)金崇德元年(1636)六月,梅勒章京吴巴海在修建宁古塔城时从战略考量在城东沟里10里处山崴里挑选了一处打造兵器修理车船马具的烘炉炉址,并调用部分官兵开修宁古塔城到东炉烘炉间的道路,用以官兵打造兵器修理马具打挂马掌。其炉址位于村中道北小山根。原唐海江(后为姚青军)、姚广州(后为孙化成)老房窝子处,今为东炉村委会办公楼之东,此遗址曾有老房窝子土堆,地面和土中摞有大小不等石块和破旧碾盘等,上世纪70年代姚广州在其房后挖菜窖时曾挖出锈蚀的古代铜铁器具等。 东炉烘炉是清代宁古塔工业最早的发轫地。</p><p class="ql-block"> 4、东长岭子抗联战斗遗址</p><p class="ql-block"> 1934年3月,张永山(张岐山)率抗日武装"西胜队"80多人,在宁安东炉(长岭子)埋伏了四道卡子,截击了日军运输给养的大车20多辆,打死押车的日军30人,缴获步枪30支、轻机枪2挺、子弹8箱。西胜队员1人负伤。此日夜晚东炉屯只听东长岭子枪声密集,次日有村民拿着麻袋、面袋前去拣拾粮食面粉等物资的,后谈此还津津乐道。东长岭子抗联西山八大队伏击日军战斗遗址,是东炉村乃至周边村镇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遗址,应加以传颂。</p><p class="ql-block"> "东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长岭子抗联战斗"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编入《海林文史资料~第一辑》一书,后又被中共海林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入《海林党史资料~1》"运筹北疆,决胜千里"和"林海丹江腾蛟龙"二文。后又被选入"宁安革命斗争史上重要战斗100例概述"中第31例,并被编入关治平、王庆国主编的2008年1月出版的《英雄血染湖山壮》"一书。</span></p> <p class="ql-block"> 5、土地庙址</p><p class="ql-block"> 土地庙原在大柞树北侧,有一间小房大,建筑精巧,陈景福、陈景全舅舅周老道曾看管此庙(原庙地娘娘庙道士),后毁于1967年。过去老年人断气后,子孙都要到土地庙前跪着“报庙”,也叫“送浆水”,满语叫“拉达连”,请求土地老爷给块风水宝地葬了老人。</p> <p class="ql-block">6、山神庙址</p><p class="ql-block"> 山神庙原在去长冈山和屯后小后山的必经之路,该庙位于屯中小山坡顶上道右位置,是进山祭拜之地。现已无存。</p><p class="ql-block"> 7、老公(太监)坟</p><p class="ql-block"> 1945年秋冬时一位满洲国宫内太监途经东炉屯突发重病后死亡,姓名今不详,埋在西头姚广增和翟文华家老房子之后的小山里具体位置不祥。</p><p class="ql-block"> 8、九成思大庙遗址</p><p class="ql-block">出东炉屯西头去卜家大道2里处,前杨屯北2里处有一“九成思”大庙。该大庙是民国时期吴柏久开烧锅卖酒发财后建的,因民国时期常遭水患和旱灾,就将这座庙建在清溪河南岸,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院落总面积400平方米。周围榆树成荫,院内百草青青,正殿50平方米,红砖、青瓦结构。庙内有木制供案和香炉,坐北朝南供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龙王之位”、碑刻左右各有几尊铜佛像。每年正月初一、十五和二月二日,附近农民前来烧香许愿,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949年天旱成灾,许多百姓到庙前跪着求雨。1950年春节前有在庙门上贴上了一幅对联,上联是“风调雨顺民安乐”下联是“五谷丰登祭龙王”,横批是“显赫神通”。1966年驻前杨大队林业干部刘某某等人以破除“四旧”为名将此庙拆掉。</p><p class="ql-block"> 9、官道(驿道、新军古道)</p><p class="ql-block">明末,梅勒章京吴巴海在修建宁古塔城时从战略考量就在城东沟里10里处山崴里挑选了一处打造兵器修理车船马具的烘炉炉址,并调用部分官兵开修宁古塔城到东炉烘炉间的道路,用以官兵打造兵器修理马具打挂马掌。新城选址后又开修了东炉经瓮城到宁古塔新城址(今宁安)间的道路,时称官道、驿道或新军道,后称两城间道路为新军古道。</p><p class="ql-block">此道修完后,方便了抗俄用兵和百姓生活,更为日后旧城人家搬往新城提供了方便。</p><p class="ql-block">伪满时期日本加修了桥梁,并开始通行电车、战车运送日伪军队,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此道又成为大批日军家属和开拓团团员撤离逃跑时的重要通道。解放后又进行了分段维修,是宁安至新安镇、山市、横道河子等地的客货公路,现路基尚存。</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遗闻逸事</p><p class="ql-block"> 1、一位不为人知的抗日英雄</p><p class="ql-block"> 郭金山(曲凤珍二舅),原名郭金梁,1896年生于宁古塔城东下洼子"庆春茶馆园"。父母原籍山东省临清县康庄乡郭圣庄人,闯关东来到宁古塔台街,父亲郭长安先在东火磨打短工,后又到庆春茶园承包经营茶水、零食、卫生等项服务,郭金梁与哥哥郭金栋负责把门验票、打扫卫生等杂活,茶园主要以说书唱戏招揽顾客。此茶楼,木板结构,门东开。(位于后电视大学工作站路南稍东),楼内有舞台,座西向东,有楼座、池座,池座前有茶桌,后部为条凳,说最多时能容纳近千人,有"凤鸣班"在此演戏。1916年宁安街着火,茶楼被烧光,郭金梁跟随父母回关里山东老家,后不久自己又返回台街,先后在乜河、绥芬河、海林、横道河子、傲头等地铁道上打临工(线路工),受尽了日伪管理者的苦役与盘剥,他目睹了"九一八"事变后,祖国山河满目疮痍的凄惨景象。他愤恨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统治。1938年农历八月十五下午有一个昔日的同乡坐票车来到了傲头。在铁道线上找到了正在干活的郭金梁谎称家里老人病了要借点钱就借步到一旁说话。他直接就说明来意,说夜晚有一趟日本军列从牡丹江开出要经过傲头站开往大连,能不能将它颠覆?郭金梁说一过军列时只有站内员工工作和行走,站长都认识,干完这事也就不能在这呆了,只有逃走。他爽快的答应了这事。同乡让他们在铁甲开道车开过后立即卸掉一节铁轨颠覆后续列车,经郭金梁与两个师兄弟商量最后他们选择了在站西向右弯的弯道处,卸掉左侧一段铁轨就可。到了晚上铁甲车一开过郭金梁与两个师兄弟借着月光就迅速跑上线路拔下这段所有道钉并将铁轨抬下路基,就迅速渡河向石东南山里跑了,后来听说这趟军列总共11节,死伤了不少日军。中断火车10多个小时。郭金山说:"当时也不知道你们(指妹妹,外甥女)在这儿(东炉)住呀!"郭金梁怕日本鬼子抓到自己就跟一起的师兄弟其中的1人逃跑到了他的东宁农村老家改名始叫郭金山了,并与该村带有一双儿女的寡妇成了婚,开始抚养一子一女,过上了日子。光复后,郭金山与山东老家通信知道妺妹居住在宁安县五区前杨村东炉屯,此时养子已结婚女儿也已养大。随于1950年迁居东炉居住,在前杨村东炉屯四小队马号打更,1963年将老家的一叔伯兄弟的孙子郭文生落户到了东炉屯,寻思给自已养老送终。1964年分队后前杨四队变成了东炉二队,继续在二队马号打更,没事扒扒线麻。这"事儿"他从没向政府向各级组织去说,他不想邀功领赏,也不曾与他人谈及,只说给他的妹妹和他的外甥女听。本文只是在记录一个被侵略被践踏被奴役民族的觉醒与反抗。后郭金山于1973年去逝。葬于东炉北沟牛房子之外滚兔子岭之左的山脚。(口述:郭氏,曲(屈)凤珍 编辑整理:卢永伟)</p><p class="ql-block"> 2、大地主陈喜文辱骂吝啬,化缘道行法术放火教训</p><p class="ql-block"> 1940年夏天,有一修行老道,一身道袍打扮从村西头缓步而来,走到陈喜文家见此家四方大院(陈喜文家宅院位于老翟家以东后为马财家宅院一带),三间大房子 仓房厢房,牛马成群,院里还停放着几挂大车,料定此家便是一方富足之家,随开门进院,并说明来意我只是路过贵地因已过垧,肚子已饿,想化缘讨些吃的可否?陈喜文说哪来的臭老道,走!走!我有也不给你我还喂狗呢!随站起身来将剩饭倒给狗吃。老道气的说不出话来,随走随说为富不仁不得好报!随向村中走去,说话间就走到了姚德昌家并说明来意,姚家随将其让到屋里女主人放上炕桌端上了饭菜,这个老道就生气地说着刚才在西头遇见的这个事情,还说着为富不仁,没有好报,一会儿我就让他家着火,吃毕谢过姚家,临走还说我一定让他家着火!一袋烟多的功夫,大概这个老道应该走到东长岭子山坡吧,只见西头老陈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真的着起了大火。屯里的人家都跑去救火,这火简直着的邪了,就连院中的一口水井,火团都跳着向井里蹦去,湿啦啦的木井帮火都滋啦啦从井口向井底烧去。(口述:老姚太太,编辑整理:卢永伟)</p><p class="ql-block"> 3、枪声突响放猪娃机智逃生</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末在东炉屯屯中小北山上放猪的曲(屈)凤珍(12岁)、程桂芝(11岁)各自在山坡苞米地西头,放着自己家的小猪,他俩将小猪系到方圆20来米的地方,就开始玩了起来他俩用谷有籽上的乌墨淘气的给对方抹着黑脸你瞅我笑,我瞅你笑,呲着白牙甚是好笑,这时在屯西头小后山王久元家房后的大道上开来了一辆苏军的汽车从车上跳下来几个苏军,驾着一挺机枪就向后山坡放猪的两个小姑娘扫去,两个放猪娃一看子弹向他们射来,他俩怕将猪落入苏军手里,机智的赶紧就把系猪的撅子拔了起来,并赶紧打猪,然后就钻到苞米趟子里就向地东头跑去,到了地东头顺着大土沟就往山下跑。家里的人听到突突的枪声一想到自己家的孩子都在后山上放猪屈(曲)老太太,程家老太太就往屋外跑,并向苏军的方向喊:是我们家的小孩在放猪!跟随苏军的翻译听到喊声后就翻译给苏军,苏军这才停止了射击。俩个小姑娘这时也跑了回来跑进了屋里躲在屋里的妇女看到俩个小姑娘满脸的黑脸,哭的满脸一道一道的,大家哄堂大笑,并庆幸两个放猪娃机智脱险。(口述:老卢太太,编辑整理:卢永伟)</p><p class="ql-block">4、屈洐山被绑东长岭子大桦树得幸挣脱绝处逢生</p><p class="ql-block"> 1936年(伪康德三年)春天刚一开始种地,驻扎在宁安新安镇的日伪军就强迫居住在前杨家周边村屯部落的各户人家到前杨家聚屯部挖壕沟、筑围墙、修炮楼,计划开铲前完成,但多数人家都忙于种地没人参加。日伪军为了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日伪军就到东炉屯居住在屯中井沿北面的屈洐山家。此时屈洐山刚收工回家,牲口才栓到马棚里,日伪军就来到了他家院里,有几个日伪兵二话不说就到牲口棚里往外拽他家那两匹马和两头毛驴,屈洐山就上前阻拦,日伪军头目命人将其绑了,并说:你不去修聚屯部的壕沟,就用这些牲口顶了,然而你竟敢抗拒,将他带走!说着就讲他五花大绑连同牲口一起带走了。其中一伪军上前跟头目说情:我认识他,我曾与他都在东北军二十一旅呆过,他是个军官,给他个活路。那个头目说:可以!当他们走到东长岭子大桦树(瓮城以西东长岭子上)时,日伪军头目便命令将其反绑在这棵大桦树上,并说:生死由天定吧,狼不吃了你你要能活命,就算你捡着一条命!如天让你死,你也就命该一绝,看你还敢抗拒皇军的计划吧!说完日伪军们就向宁安方向走了。此时,屈洐山几乎绝望了,心想怎么今天就该命此一绝,如若挣脱不了,天逐渐黑了,那也真的可能就让狼掏了,他仰望苍天和树枝上才刚刚露出新芽的桦树林,想想家中的妻子和女儿还在昐其归来,求生的渴望,促使他背着大桦树扭动着双臂,但不管他怎么扭动绳子也几乎没有松动的迹象,他开始祈求苍天求诸神保佑,同时并开始许愿如若这次能逃脱此难,逢凶化吉我愿杀猪来谢,来庆贺!他扭动着手臂说来也巧说着说着只觉得后面的绳子有些松动了竟然真的动弹开了,他飞快的走回家中,妻女娘仨喜极而泣,凌晨时他们却听到了马的嘶鸣,原来两匹马也回来了。(口述:郭氏、曲〈屈〉凤珍,编辑整理:卢永伟)</p><p class="ql-block">5、奇异的晒蛋沟</p><p class="ql-block"> 晒蛋沟位于东炉村北沟里牛房子北沟塘西头上端山崴子,是三瞪眼东北西南走向的脊岭也是宁安与海林市界的分水岭,这里避风朝阳,冬日这里特别暖和,有些青草还泛着嫩绿,是成群梅花鹿、狍子的栖聚之地,老人们都说这儿冬日里插只柳条能发芽,埋个鸡蛋能出小鸡。说起晒蛋沟,东炉前杨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在晒蛋沟塘下边有一块地,有一年大地主雇了些劳金在这里下锄铲地,只因为每天早上起的太早吃的又不好,这些个老金就在地里怠工仰八着睡觉。几天下来这块地也没铲完,晚上收工回来,掌柜的(地主)问打头的:这块地怎么还没产完?打头的说:地里蒿草太多,太不好产。次日,劳金们照常到地里下地。地主告诉灶上:今天给下地的伙计烙点油饼,炖几只小鸡,中午我跟你们送饭上地。临近晌午时掌柜的和送饭的伙计来到这沟塘里,见地里没人干活,人却都在地头上四仰八叉的躺着晒阳阳,掌柜的大声说:吃饭了!躺着晒蛋起来吃饭!以后这地儿有名了就叫晒蛋沟吧。从此这个山崴子就叫晒蛋沟了。人们感觉这地儿风水独好,后来便有人家上这里埋坟了。(口述:郭氏 编辑撰稿:卢永伟)</p><p class="ql-block">6、"三瞪眼"山名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说驻守宁古塔将军巴海自从驻守生活在这里时就看见城东的这一大山并听人说山巅还有石桌石椅,就和手下随从说哪天咱们也蹬上看看,一日风和日丽巴海将军在巡视东炉烘炉后突然来了兴致,指着东炉西北侧的大山说:回去时咱们蹬山!说话间他们就拨马右行开始走上小山缓坡,随着逐渐抬高的缓坡他们来到陡坡下,这时手下参军请示歇息, 遭将军巴海瞪眼,走一走参军又说将军咱们歇息一下吧?又遭将军瞪眼,这样经过三次请求而未果,并遭将军三次瞪眼后爬至山巅,故后人们惯称这座山叫"三瞪眼山"。 "三瞪眼"山似龙形,西有龙头,俗称"龙头山"。向东到牡丹江和海浪河交汇处为龙尾,"三瞪眼" 山正置龙脊处。(讲述:卢志峰,编辑整理:卢永伟)</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篇 修建较大工程</p><p class="ql-block"> 1、修梯田</p><p class="ql-block"> 1966年8月,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三个生产队分别在本生产队山坡较陡地段修有梯田。二队在屯中小后山西侧陡坡修有梯田。三队在屯东头房屋后小后山修有梯田。</p><p class="ql-block"> 2、修红卫兵水库</p><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东炉大队 出动部分民工劳力参与全县修建红卫兵(桦树川)水库和海浪公社九梁子水库工程大会战。</p> <p class="ql-block">3、挖防空洞构筑战壕</p><p class="ql-block"> 1969年秋,中苏关系紧张时,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备战备荒"和"深挖洞广积粮"各生产队在北山挖防空洞构筑战壕。一队在翟文华和姚广增家后山掏有防空洞一座,构筑战壕一条;二队在孙立勋家房后大沟东侧小山坡掏有防空洞一座还在小后山顶构筑东西向战壕一条;三队在北大沟赵发供家房后小山上掏有防空洞一座,构筑东西向战壕一条。防空洞由竖井、主洞和几条支洞组成,洞顶呈拱形。每家各户都挖有菜窖防空。民兵除挖防空洞外每人都做木头长枪一杆,集中起来,每周进军事训练练刺枪动作,喊杀!杀!杀!喊口令向前刺!向左刺、向右刺。</p><p class="ql-block"> 4、兴修东炉水库</p><p class="ql-block"> 1961年前杨大队在东炉(前杨第四生产队)东沟里修筑水库一座。动用四个生产队的全部劳动力量,用牛马车,肩挑手提修筑一道长约300米,坝底宽约7米坝上宽约5米水坝一座。1964年社教时东炉从前杨大队分出成立东炉大队,东炉水库自然成为东炉大队水库。1972东炉大队又动用三个生产队的劳动力对水库尚未完成工程及坝体进行了建设和加固,并开始正式蓄水。1975年夏季爆发山洪将其摧毁,屯内有部分人家进水,个别人家杖子被冲毁、柴禾垛被冲走。</p> <p class="ql-block">5、西甸子水库</p><p class="ql-block"> 1974年~1975年为了改良土壤,冬季各生产队开始在西甸子挖草炭,进深4米形成方圆大小不等的人工泡子,后一队又将其连通并在老马家下边的甸子中取土筑坝,并放鱼苗景色可邑,但后来又被山洪冲垮。</p><p class="ql-block"> 6、打抗旱机井</p><p class="ql-block"> 1976年三个生产队分别在东沟,南岭掏挖机井一眼,用于抗旱保收,二队机井深度15米,井口上架有牲畜拉转机制齿轮旋转带动链条上下取水桶取水。</p><p class="ql-block"> 7、修泵水干渠</p><p class="ql-block"> 1979年秋出动部分民工劳力参加海浪公社红石砬子泵水干渠(乐园段)工程。</p><p class="ql-block"> 8、修国防工程</p><p class="ql-block"> 出动部分民工参与修建代号"三一0"工程(镜泊湖地下发电厂)国道及边防公路等建设、森林扑火。</p><p class="ql-block"> 9、小学校(村委会〉楼房建设</p><p class="ql-block"> 2000年大队招商引资与关赫光企业签订合同。2001年盖东炉小学校教务教学楼(拐把子楼)一栋两层,长30米,宽8.5米。</p><p class="ql-block"> 关赫光在原东炉小学院前临道处盖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楼一栋两层。长69米,宽8.5米。 </p><p class="ql-block"> 2005年3月东炉小学校与前扬小学合并后,此楼成为村委会办公楼。目前此楼是全镇村委会办公环境最好的办公楼。 两栋楼房的建设,为东炉村村容村貌建设增添了浓重艳抹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10、村门楼建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5年,郑焕军自筹资金为东炉村捐建东炉村大门一座。该大门位于村西头(老马家围墙以西)高埠之处,大门采用欧式铁艺焊接技术,门眉高挑上书"东炉欢迎您"该大门高8.6米,宽7米。并在大门右旁立巨石一幢上书"东炉村"三字。大门整体气势雄伟,该大门的建立为东炉村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道壮美靓丽的风景。工程总造价6万元人民币。特表之。</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篇 道路交通</p><p class="ql-block"> 贯穿村屯东西的是东炉村的主要干道,也是东炉最古老的道路之一,(后)金及清代为官道、驿道,或称新军古道。民国后为宁新电道。沿驿道(宁新电道)东行至瓮城13里,东炉至宁古塔新城今宁安40里,东炉西至卜家屯8里,东炉至宁古塔城(旧街)10余里。</p><p class="ql-block"> 南岭大道是东炉通往太平(雅鲁沟)海浪屯(海浪公社、海浪乡、今海浪镇)的主要道路。至太平屯8里,至海浪屯13里。</p><p class="ql-block"> 长冈大道从东炉东西大道唐海江(姚青军)老房窝子(今村委会楼)之西起上小后山,通往长冈是东炉通往密南屯(密江南沟)或德家屯的主要道路,也是古老的道路之一,东炉至密南13里,此道原遗存有路基,意必唐渤海时主要道路。此道可直抵密南,也可经岭后(开拓)鹿场东沟去往德家、卢家、石河、海林。东炉至德家13里,至卢家18里。东炉烘炉遗址就座落于交通要道之路口处。</p><p class="ql-block"> 东炉去往前杨道路,从原村中烘炉遗址、二队马号南经一队马号之北再经由拓坯坑子直达前杨,或从前场南岭直达海浪屯15里,或经后地屯至傲东等西部村屯。也可经东西老电道从前杨苗圃之西向南过河去往前杨屯。从屯西头老马家也有向西南过清溪接一队马号至前杨的小路。从东炉屯中到前杨屯3里路。</p><p class="ql-block"> 北沟大道从原村中烘炉遗址之西井沿北行过北河子向北沟里经牛房子接长冈去往密南的大道,村西头从东西电道向北经老翟家房东上小后山小岭与村中北沟大道连接去往密南屯13里,或过牛房子向西过岭经密南西南沟、平山去庙地或从平山向西过海浪河渡口去三家子、再过二道海浪河可去密江卢家大屯、北崴子等村屯。</p><p class="ql-block"> 去山瞪眼大道,北沟大道过北河与村西头北沟大道相会向西有大道直通山瞪眼大山主峰山根。</p><p class="ql-block"> 去陈家岭大道,从古驿道(民国宁新电道)出村东头在上东长岭子过小河子之前向东下道,便有一条通往水库之北而向东的道路,经东沟里牛房子过岭两三里路便到陈家岭了,东炉至陈家岭8里路。出陈家岭走北山根东行便可去瓮城(镇北)黄旗沟、葡萄沟、夭龙屯(茂盛)等村屯。</p><p class="ql-block"> 东北山大道从村东头东西大道经安福贵家房东向北过姚文华家上坡顺东北山东北行左可直达岭后右可去往陈家岭,前行可进入参园山里。</p><p class="ql-block"> 东南山大道,从三队马号南大沟东侧南行经原三队场院向南上岭折而东可接东长岭子电道,南下便可到达陡沟子(双泉),东炉至陡沟子3里路。东行过岭下岭即庆城,陡沟子南行即可达雅鲁沟(太平)。</p><p class="ql-block"> 南岭冈大道东接长岭子西达后地之道。</p><p class="ql-block"> 山瞪眼山脊之道可从长冈大道或北沟大道可上山瞪眼山脊大道,大道依山起伏可达主峰和石桌石椅一览众山。</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前主要运输方式大都是马车、牛车、驴车,还有爬犁。</p><p class="ql-block"> 最早使用的畜力车是木轮,木轴大车以后又有了木轴外圈加上铁瓦的大车。渤海及辽金及其以后多为花轱辘车和四轮车,这时的车轴多为干磨碗,车前端多悬挂一个油罐子(陶或铁的)用于给车轴上油。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有胶轮干磨碗大车,几年后又有胶轮滚动轴承大车。</p><p class="ql-block"> 大车是当时上街下屯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到冬季,江河封冻后,有时衙门或大商号都要抽调或雇大车去朝鲜咸镜道或吉林、珲春等地进货。去时拉运大豆和小麦,回来拉运食盐、铁锅等百货日用品,往返一次需一个月,春季解冻,长途运输停运。</p><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时期,大车除抽调兴修水利、国防公路等公益事务外多用于大队、生产队的农业生产以及社员的日常生活。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才有了链轨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和胶轮拖拉机等生产交通运输工具。</p><p class="ql-block"> 1998年3月20日海林二运公司通往东炉中客通车。2023年秋牡丹江客运公司又开通了牡丹江至东炉的客运班车,每日10:20和12:00两个班次。</p><p class="ql-block"> 如今,东炉村已有近70辆小车往返于城乡之间,成为东炉村新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篇 人口迁徙民族宗教婚丧风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节 人口迁徙及东炉屯的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人口</span></p><p class="ql-block"> 清初及清以前东炉屯附近西有龙头山古城(旧街东北五里)、哈兰城(新安镇)、满斗城(今满城),东有瓮城(庆城、额富里城、鄂多里城)觉罗城(建州卫城今宁安城区东北),北有密江北沟山城(亦称九公里山城)。南有大牡丹小城子、东京城(渤海城)、城子后山城、牛场古城等,东炉屯亦有依山而居的女真人家,头些年乡亲陈永财放牧时曾在长冈山西发现有古墓遗存。清代顺治三年、顺治八年清政府又两次移关内汉民至宁古塔垦荒落户,宁古塔设十三官庄,满汉人口渐增。东炉岭后(后称开拓)狄家(密南西南沟)、密南、德家、卢家属密占屯官庄;东炉岭南闫家沟、陡沟子(今双泉,鸭绿沟上屯)、腰屯(今太平,鸭绿沟腰屯)额富上沟(今庆城上沟)属鸭绿沟官庄。东炉此时主要是为章京衙署打制修理兵器换挂马掌,并为各官庄打制犁铧等农业器具。只有烘炉匠役家属等垦荒种地。康熙七年后随着宁古塔将军衙门的迁移,东炉开始由官差打制加工、修理兵器逐渐转向官庄民用以及过往车辆、牛马挂掌等活计。有据可查<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早迁居东炉屯里的汉民应是清嘉庆年间迁居宁古塔旧城之东东炉烘炉炉西的姚氏祖先,居住在东炉屯外岭南闫家沟的汉民是</span>1736年(清乾隆元年)10月17日编入雅鲁沟〈今太平)满洲镶白旗的闫氏祖先。<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后</span>迁入东炉屯屯中的是罗天行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孙占奎家又从吉林省九台县二道沟迁到东炉屯落户,</span>以后才有周边村屯淸初就移居本地的汉民人家到东炉垦荒种地,至清代末期在东炉居住垦荒的人家只有六户,即姚家(姚真、姚贵、姚生)、罗天行家、孙占奎家、陈永生家、陈喜忠家、闫家(闫双清、闫双星、闫双林)等。人口约40人。到(伪)满洲国归聚屯部时东炉屯共有人家22户,170人。从1946年~1964年10月,东炉屯属前杨村(大队),1964年10月20日,成立东炉大队,期间人口增加多以山东集体移民和哈尔滨集体移民迁入为主,零星迁入、周边村屯迁入较少。1983年分产到户前东炉大队共有人口700人,164户。其中一生产小队人口300人,64户;二小队和三小队人口分别为200人,50户。</p><p class="ql-block"> (二)迁徏</p><p class="ql-block"> 姚氏家族:姚氏祖先原籍湖南省长沙府长沙县,戍居小云南(今云南省和贵州一部分),经大槐树(山西洪洞)迁居山东省宁津县大庄乡姚家庄,伯仲叔兄弟三人叔支居于原地,伯仲二兄弟于清顺治八年迁入宁古塔先居觉罗城后(西北)荒地一带(觉罗城后、宁古塔城(新城)后、台街后、毛子烧锅)今地为黑龙江省精神病疗养院处村屯。清嘉庆十五年再迁居东炉,三代后至姚真、姚贵、姚生时形成姚家大院(姚广增家老房窝子处),姚真(后人今姚青春)居正房,姚生居西厢屋(今后人姚广州),姚贵(今后人姚青福)居前上屋,民国时姚真移东炉北沟里,姚贵、姚生居于老屋。姚真子:姚德祥、姚德昌、姚德玉、姚德连;姚生子:姚德山、姚德录、姚文华、姚德理。姚真、姚贵、姚生子又于1937年归“聚屯部”时搬到前杨家屯定居。后姚德昌、姚文华、姚德理。姚广增、姚广贵、姚广发兄弟三人光复后搬回东炉屯居住,其他留居在前杨家屯。姚氏祖坟位于东炉村老翟家以北小山后。姚氏家族按辈向下排列,广字辈和青字辈的后人,现在大部分居住在前杨村、东炉村、海浪及宁安、牡丹江等地。</p><p class="ql-block"> 从目前已知资料得知清嘉庆年间姚氏祖先就已迁入东炉屯里并开始耕种土地,说明姚氏家族是迁入东炉屯里最早的家族。</p><p class="ql-block"> 姚大荣家:姚大荣子:姚喜全,姚喜久、姚喜贵,清末时长汀海浪河北黑石砬子迁往旧街,后于民国时迁居东炉屯。姚喜全子:姚德才、姚德友、姚德俊; 姚喜贵子:姚德清,姚德军。后人多居东炉、温春、宁安等地。</p><p class="ql-block"> 罗天行家:清末罗天行姚氏夫妇带子罗庆山从河北省献县来东炉居住。罗庆山娶卢家屯卢守春三女为妻生罗金银、罗金福、罗金宝(罗旭东)、罗金财四子。1937年东炉居住人家归前杨家聚屯部,罗家住前杨家东北角,光复后罗家未迁回东炉屯。罗金银罗张氏生子罗有。罗有杨淑华生子女罗志国、罗伟艳;罗志国付立君生子女罗东旭、罗文锦;罗伟艳刘瑞刚生子刘罗宇。罗金福罗姚氏生子罗顺、罗富、罗生三子。罗顺黄春英生子罗志刚、长女罗红俊、次女罗红霞;罗志刚卢波生女罗丹丹,罗红俊崔春祥生子崔永杰,罗红霞金晓辉生子金磊;罗富赵桂芬生子罗志臣、长女罗伟丽、次女罗伟影。罗志臣(未婚);罗伟丽韩清良生女韩雨萌、韩雨欣,罗伟影刘俊生生子刘帅。罗生单淑华生女罗伟杰、罗伟平、罗伟静三女。罗伟杰李刚生女儿李林蒙,罗伟平张风海生张嬴予、张夕瑶,罗伟静王广海生女王一然。罗金宝(罗旭东)赵彦生有长子罗伟、次子罗力、女儿罗爱军。罗伟邵玉华生女儿罗璇,罗力邢喜燕生子罗宏亮,罗宏亮娶妻孙冠峰,罗爱军王强生子王一轩。其后人多居前杨、海浪、宁安、沈阳、天津等地。</p><p class="ql-block"> 孙占奎家: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孙占奎带领五个儿子(孙广祥、孙广富、孙广海、孙广江、孙广河),坐马爬犁从吉林省九台县二道沟迁到东炉居住,按辈序排列起字辈(孙起云、孙起风、孙起山等)已是来宁古塔后的第三代后人,传(文)字辈(孙文华、孙文亮、孙文才、孙传福等)是来宁古塔的第四代后人,佰字辈已是来宁古塔的第五代后人,1937年归并前杨家“聚屯部”,现在孙氏家族多数居住前杨村和东炉村、太平村、海浪村和镜泊、海林、宁安等地。</p><p class="ql-block"> 安玉家:民国时期从河北省玉田县迁来,先落脚吉林,后迁居东炉岭后(后属海林石河乡)居住。子安九龄、安九祥(老木匠),后安九龄归前杨家聚屯部后未再迁出,子安福财。安九祥迁回东炉屯居住,其子安福贵(老安支书)、安福友(后在长汀林业局工作)、安福全(木匠,二队队长)、安福存(电工)。孙辈成字辈安成江、安成河、安成山、安成湖、安成宝、安成果等其后人多在东炉、长订、温春、宁安、牡丹江、长春等地居住。</p><p class="ql-block"> 陈景福家:陈景福、陈景禄、陈景全兄弟民国时从吉林迁居东炉居住,陈景福子陈连海、陈连江,陈连江子陈生;陈景禄子陈连军;陈景全子陈连山、陈连河。其后代多居往于东炉、江山娇林场、牡丹江、卧龙西石岗子、广东中山等地。</p><p class="ql-block"> 卢学泽家:卢学泽为卢家屯卢守春吴氏之子。卢学泽娶付氏、伊(依)氏,1937年从(北)卢家屯迁来居住,其子卢志峰(教师)娶屈洐山郭氏之女屈(曲)凤珍。1958年反右扩大化卢志峰被错划为"中右"。1983年《中共宁安县委文件》宁发(1983)65号"关于恢复卢志峰公职问题的批复",政治上恢复名誉,恢复公职,恢复本人及其家属子女城镇户口及非农业粮食关系。1991年4月26日卢志峰家搬往宁安居住。其子卢永满、卢永东、卢永伟、卢永红,其女卢秀英、卢秀云、卢秀华。其孙卢德阳、卢德华(号柏安)、卢德嘉,其孙女卢巍、卢静、卢月、卢圆、卢琪。多居宁安、海林、牡丹江、海拉尔、通化、长沙等地(《宁古塔卢氏谱书》书影附后)。</p><p class="ql-block"> 屈洐山家:原籍山东省泰安府东平州七里河。东北军军官,曾参加1929年"中苏中东路战争"1930年秋成家娶郭氏,离开宁安东北军二十一旅,寄居前杨屯杨常连家,1931年春迁居东炉屯居住,女儿曲(屈)凤珍。</p><p class="ql-block"> 李兆喜家:李兆喜,生于1896年,早年曾经从事商业经营。1942年带妻子郭春清,二子李庆领,三子李庆水,女儿李庆贤,从山东省高唐县小刘庄迁居牡丹江省宁安县海浪村前杨屯,后迁居东炉屯东头道北坡上居住。其长子李庆山留在山东老家。李庆岭,1928年6月13日生于山东,建国初期,在大海林林业局任采木工人,生产队时期曾担任三生产队长、保管员,对中医、周易、古典文学都有研习。李庆岭与妻子许文香共育二女五子。长女李桂芹育有一女二子。二女李桂芝育有一女一子,她在七二年到七五年担任东炉村妇女主任。长子李善友,二子李善发,三子李善才,四子李善富,五子李善俊,都是东炉生人。1978年李庆岭迁居宁安县江南公社镇江大队。李善友有一儿一女,俩个人都居住北京。李善发有俩个儿子,居住宁安,从事商业。李善才有一子居住上海。李善富有一儿一女,女儿居住哈尔滨。李善俊热爱中国古代书法、诗词、绘画等文化,有一子居住在江苏省南通市。</p><p class="ql-block"> 陈炳苏家:伪满洲国时从河北蛟河县(今名泊头)大张庄迁来,居于屯中间道北东炉炉址以东。生一子五女,陈永财、陈淑云、陈淑菊、陈淑珍、陈淑芹等。陈永财高氏生子女:陈连福、陈连有、陈美艳、陈连富、陈连群、陈连军、陈连贵、陈美英、陈连春,后人多生活在东炉、黄旗沟、宁安、牡丹江、天津等地。</p><p class="ql-block"> 程林家:民国时从葡萄沟迁来。程林子女程永发、程永财、程永贵程桂芹、程桂珍、程桂芝其后代庆字辈程庆海、程庆江、程庆河、程庆山、程庆喜、程庆魁、程庆森,其后人则多居于东炉、牡丹江、宁安、黑河、海林北京等地。</p><p class="ql-block"> 柳凤山、柳凤林家:民国时从夭龙屯(今茂盛)迁居东炉,后移居海林。其后代多居于海林、哈尔滨等地。</p><p class="ql-block"> 翟永春家:民国时从山东茌平迁来。翟永春子翟衡久。翟衡久子女翟文华、翟桂芝、翟凤茹。翟文华子女翟国志、翟国忠、翟国英、翟国敏、翟国蕊、翟国杰。其后人多居东炉、宁安、牡丹江、都江堰等地。</p><p class="ql-block"> 陈喜文家:居住在西头去北沟里道东(后翟文华之东,马才家房窝子处)的陈喜文家人们称其为陈大地主,土改时迁居宁安其子孙多居宁安等地。</p><p class="ql-block"> 郑万生家:郑氏家族原山东省青州府诸成县人。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往宁古塔西旧街,清康熙七年(1668年)迁往马莲河一带,曾在李家糖房一带居住多年。 1935年郑万生等郑氏家族,先后从渤海境内迁到前杨西南岭落户,开垦了周围的少量荒地,租种日伪“满拓”地为生。于1937年归入前杨家“聚屯部”归“聚屯部”后又有几户郑氏族人迁入前杨屯。1974年郑富林迁居东炉村,现在郑氏家族大部分居住在前杨村和东炉村,一部分居住宁安等外地市、县。</p><p class="ql-block"> 马庆有家:据马氏谱单记载:祖籍山东登州府平阳县。后迁居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西姜家屯(黄鼠狼子沟)迁徙年代无考。于大清宣统三年又迁居宁安大牡丹北沟居住。於民国十九年正月二十日又迁居前杨村东炉屯居住。十代列后(辈序用字):中、信、龙、兴、宝,荣、花(华)、喜、庆、春。马庆有育有四子一女:长子马成、次子马德(烈士)、三子马才(1966年入党)、四子马文、一女马树琴。马成子马忠良、马忠宪、马忠会、马忠云、马忠军、马忠新,女儿马淑兰、马淑珍。马财子马忠国,女儿马淑芬、马淑清。马文子马忠福,女儿马淑云、马淑花、马淑霞、马淑华。其后人多居于东炉、长汀、海林、宁安、北京等地。(《马氏谱单》附后)</p><p class="ql-block"> 张青林家:民国时从宁安荒地毛子烧锅(今福荣东精神病院)到长汀短住,后迁居东炉。张青林子张常有、张常好、张常春。后人居于东炉、宁安、呼和浩特等地。</p><p class="ql-block"> 高殿生、高殿举家:民国时迁居东炉屯居住。高殿生子高洪军、高洪海(宁安红城)</p><p class="ql-block"> 张永生家:满族,满姓扎拉里氏,民国年间从哈达湾迁居东炉屯。张永生子张德海。</p><p class="ql-block"> 陈永生家:清朝末年从陈家屯(今孟家、庙地)迁居东炉屯。子陈喜库、陈喜银归聚屯部后,移居孟家、三家子、海林种畜场。陈喜库晚年回东炉居住。子女:陈淑环、陈淑华、陈淑芹、陈淑英、陈洪才等,后人多居于东炉、后地、宁安、海林等地。(《陈氏谱书》部分附后)</p><p class="ql-block"> 陈喜忠为陈喜库宗亲,1969年从东炉迁居陈家屯(劳动、今黄旗沟村陈家屯)居住。其后代不详。</p><p class="ql-block"> 张志富家:1945年从宁安迁居东炉。张志富子张洪明,张洪明子张立业、张立功、张立国。后代多居东炉、宁安等地。</p><p class="ql-block"> 薛殿林、薛殿忠家:后迁后地。薛殿林养子薛长义(实为姚德理3子),1974年迁后地大队。</p><p class="ql-block"> 刘喜川家:1966年从牡丹江下放迁入东炉居住,子刘会民。刘会民儿女:刘艳茹、刘艳珍、刘艳波、刘艳红、刘艳丽、刘艳玲。多生活在东炉、宁安、牡丹江、东京城、日本等地。</p><p class="ql-block"> 孙立勋家:1955年春从山东省临清县集体移民至宁安县孙立勋迁至东炉村居住。孙立勋子孙继堂、孙继春、孙继茹。孙继春子孙光宗;孙继茹子孙光俊。其后人多居东炉、前杨、宁安、临沂等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许瑞泰家:1945年与胞兄许瑞乾一起从山东省临清县代湾乡东赵庄迁至宁安县东炉屯。许瑞泰子许振贵,许瑞乾子许振帮。许振贵子女:许春英、许春凤、许春义、许佰华等。后人多居于东炉、太平、岔路、北京等地。</p><p class="ql-block"> 周万成家:1955年春周万成家从山东省临清县集体移民至宁安县东炉村居住。女儿周桂英等,其弟周万昌又于1960年从山东老家迁居东炉居住。周万昌子周圣恩、周圣坤。周圣恩子周艳华,周艳华子周长彬。后人多居于东炉、渤海、宁安、牡丹江等地。</p><p class="ql-block"> 郭增传家:1955年春从山东集体移民至宁安县迁居东炉。 </p><p class="ql-block"> 郭文生家:1957年从山东省临清县郭圣庄迁来,先暂居东炉1961年迁居岭后,1962年以赡养其二爷郭金山之名又迁回东炉落户居住。其子女郭喜莲、郭喜柱等。后人多居东炉、前杨、秦皇岛等地。 </p><p class="ql-block"> 闫家:1736年(清乾隆元年)10月17日清政府将一批汉人编入满洲旗籍随旗当差。东炉岭南闫家沟闫氏族人被编入宁古塔雅鲁沟(今太平村)满洲镶白旗(辛亥革命后有的又改回汉族)。后迁入东炉屯的有闫双清、闫双林、闫双星、闫富和、闫富秀等。其后人多居东炉、前杨、太平、海浪、宁安、海林、牡丹江等地。</p> <p class="ql-block"> 王柏里家:1958年从宁安迁居东炉居住,子王世凯,孙及后人居卜家屯等地。 </p><p class="ql-block"> 高海滨1948年从牡丹江下放至东炉屯居住,子高兴海、高兴山、高兴春。其后人多居东炉和再兴村等地。</p><p class="ql-block"> 刘冬梅家:1948年农历1月12日,刘冬梅家从哈尔滨迁入。其子刘常树、刘常山、刘常有、刘常海。其后人多居东炉、佳木斯等地。</p><p class="ql-block"> 刘立财家:1960年因蒙阴修水库原村屯属水库淹沒区,从山东省蒙阴县界牌镇大石林口村迁居宁安县东炉屯居住。刘立财子刘克江、刘克洪、刘克顺、刘克河,女儿刘克花。刘克江子刘广利,刘克洪子刘广友,刘克顺子刘广义,刘克河长子刘广柱,次子刘广喜。</p><p class="ql-block"> 公家:1960年因山东省蒙阴县修水库移民到宁安县东炉屯。公维刚、公维保、公维有、公维斗四叔伯兄弟同来。公维刚子女公艳梅、公艳花、公艳春、公艳军、公艳国,多居于东炉、秦皇岛、临沂、海林等地。公维有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迁往吉林汪清居住。公维保子公艳海、公艳江在东炉居住。</p><p class="ql-block"> 姜胜常家:1960年山东省蒙阴县修水库移民到宁安东炉屯。姜胜常子子姜自河、姜自伦、姜自云等。后代迁居吉林汪清大兴沟等地。</p><p class="ql-block"> 孔凡祥家:1975年山东省曲阜县孔繁祥到东炉落户。孔凡祥子孔祥才。</p> <p class="ql-block"> 刘和森家:刘和森和刘和山兄弟于1959年从山东省荏平县蔡家庄迁往海林县石河公社卢家大队居住。1966年春搬到东炉大队居住。刘和森子刘景伟。</p><p class="ql-block"> 蔡德江家,原居陡沟子,1965年迁入东炉屯居住。</p><p class="ql-block"> 刘汉臣家:1966年从牡丹江下放到东炉大队。子女刘树杰、刘树敏、刘树刚、刘树森、刘树立、刘丽华。1977年返城搬回牡丹江市,其后代居于牡丹江、宁安等地。</p><p class="ql-block"> 李宝山家:1966年从宁安下放至东炉大队,子李忠义、李忠仁、李忠明,后代多居于东炉、宁安、海林等地。</p><p class="ql-block"> 白静华家:1972年从辽宁省抚顺市下放迁居宁安县东炉大队。白静华子白文册,白文册生白伟等姊妹五人。其后人多居东炉等地。</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集体户:1977年接收牡丹江市第二建筑公司下放知识青年:狄云霞(女)、毛玉梅(女)、郑伟(女)、阮放、梅xx(男)等五人到东炉大队插队落户;1979年接收宁安县供消社下放知识青年刘巧玲(女)一人到东炉大队插队落户。居住在大队部后院一栋三间大平房里。均于1979年年末返城。</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谱书谱单</p><p class="ql-block">一、宁古塔卢氏谱书</p> <p class="ql-block">二、陈氏谱书</p> <p class="ql-block">三、马氏谱单</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民族及宗教</p><p class="ql-block"> 东炉村民族多为汉族,少有满族和朝鲜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左右。满族姓氏主要有:唐、卜、吴、张、赵几姓,朝鲜族姓氏主要是:朴、池(后迁走)二姓。</p><p class="ql-block"> (一)佛教</p><p class="ql-block"> 宁安县佛教的传入始于唐代渤海,当时佛教是渤海王朝的国教。金代曾在渤海上 京寺址上建石佛寺。清康熙三年(1664年),北京大佛寺僧人静经(俗名陈充朗)因 罪流放宁古塔,传入佛教。后又建兴隆寺、地藏王寺、弥勒院、寄骨寺等佛教寺院。 据有名可查的,清代至伪满期间宁安有佛教僧人34人。东炉有个别人家设有佛龛供奉佛祖、菩萨、弥勒佛的,旧时也有上宁安西阁或渤海兴龙寺进香朝拜的。</p><p class="ql-block"> (二)道教</p><p class="ql-block"> 道教的传入,始于康熙四年(1665年),修建城东关帝庙。其后直至伪满全县城乡修建庙宇60余座。各寺庙的主持僧、道没有严格区分,僧住庙、寺住道的现象很普 遍。伪满康德7年(1940年),由日伪主持成立宁安道教会,共有会员24人。东炉主要有山神庙和土地袖。旧时东炉有上宁安西阁、庙地、烧锅龙王庙赶庙会或进香朝拜的,个人家也有供奉仙家牌位的。</p><p class="ql-block"> (三)萨满教</p><p class="ql-block"> 满族崇信萨满教。"萨满"(宁安满族称叉玛)一词系通古斯语族语言,原意为 "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是以语言称呼而命名为萨满教。萨满教主张世界分为三层。上层为天神"阿布开恩都哩"居住的地方,中层为 地,是人和诸神(自然界灵物神)居住的地方,是万物皆灵的地方,下层是地下,是恶魔居住的地方。萨满教认为萨满有如下几种职能:1、"巫者能通神语,甚验",萨满是沟通人 和神的中介者。2、祭祀天神,祭祀祖宗,祭告天地祖宗仪式的主持者。3、萨满是消灾治病的神的化身。4、萨满可用巫术代人求生子女,并求神保护家庭平安幸福。5、巫者能诅咒恶魔遭灾致祸。满族所崇信的萨满举行的祭祀,是承袭金代女真萨满的祭祀仪式。《南渡录》中说,金代萨满祭祀时"鸣鼓拔刀,互相斗武,请神祝祷。亦有巫者,彩服画冠,振铃击鼓,罗列于前。复跪膝胡拜,言尤不可辩",这是萨满教仪礼的古老原形。到了清代。《宁古塔纪略》说:"满族每于春秋两季跳家神,以当家妇为主。衣服外系裙, 裙腰上周围系长铁铃百数,手执纸鼓敲之,其声镗镗然。口诵满语,腰摇铃响,以鼓接应,旁更有大皮鼓数面,随之敲和",这是清初的萨满祭祀仪式。至中、晚期宁古塔满族萨满祭祀盛行时,其各家祭祀仪式各有不同,所崇信的神祗也不一样,有的家族把观音、关公等汉神(满人称尼堪神)也吸收进来,是萨满教与佛道教的融合。东炉旧中国时主要有满族萨满张永生(击鼓甩腰铃)祭家神或给人看病。</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婚姻风俗</p><p class="ql-block"> (一)婚姻</p><p class="ql-block"> 旧时,男女婚姻都由父母作主。由媒人为双方牵线搭桥。双方同 意 后,择吉相亲、相看同意后,议定聘礼。结婚时陪伴新人的人数要双不要单,处处以成双配对为吉利。娶亲时吹喇用花轿。没花轿的用牛马车接亲,新郎穿长衫头带礼帽,身上十字披红带着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由男宾相陪同,新娘则头带凤冠花帽,身穿红色旗袍花衣,脚穿绣花鞋,由女宾相、接亲婆、妹妹或弟弟坐车陪同。到新郎家在当院就拜天地后步入新房(洞房),新郎为新娘揭下蒙头红巾,然后新人同桌吃配亲饭或吃子孙饽饽,然后与众亲友见面敬酒,晚上摆家宴招待至亲长辈,代东则领着一对新人给新郎的伯伯、叔叔、姑姑、舅舅、姨等长辈们,点烟敬酒, 长辈们则掏红包给新媳妇以示庆贺。第二天早上新娘要起床梳洗打扮给公婆请安,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称为"回门"。朝鲜族的传统婚礼是:新娘乘轿车到新郎家后,即举行婚礼。婚礼备有婚席,席上摆一只昂首挺胸的熟公鸡,嘴里叨着一个红辣椒,以示吉祥。婚礼当晚,近亲或村子里的青年男女为新郎、新娘开娱乐晚会,歌舞到深夜。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备好礼品叩见公婆及近亲,叫"舅姑礼"。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省亲。解放后。废除了包办婚姻,实行男女婚姻自由。结婚形式变化多样,有集体结婚、旅行结婚和旧式结婚等。在联姻时,除男女双方自行订婚者外,一般也请双方或 一方的朋友、同事或亲属作介绍人从中撮合。在男女双方同意并征得双方 家 长 同意后,在婚前举行"过礼"定婚。过礼日,男方父母和亲属由介绍人率领,带四样大礼 (猪肉、粉条、大米、豆油等)和四样小礼(烟、酒、糖、罐头或点心)到女家去认亲。女家也把亲戚朋友请来,并备以丰盛筵席,以示招待。席间,男女双方都改口管双方老人叫父母。男方老人掏出事先由介绍人讲好的用红纸包着的彩礼钱或衣料、手 表、戒指等,由介绍人转手送给女方才算做定婚彩礼。此外公公婆婆还要给姑娘几十元的"点烟钱",老丈人和丈母娘也要给姑爷包几十元钱的"转口钱",就算正式定婚了。此俗,在城镇多是把男女老人送的"彩礼"赠给女儿,结婚时又带回男方。在农村仍有父母包办婚姻和女儿出嫁父母要"养钱"的旧俗。结婚前一天,女家给女儿办喜事,请客设筵热闹一天。晚上女方到男方家去送嫁妆,一般都是两床被褥、两对枕头,一对皮箱,里边装着新娘购置的衣物等。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要陪送收录电唱机、电视机、洗衣机等。结婚形式也有变化,如集体结婚、旅行结婚、旧式结婚……等。带有普遍性的则 是半旧式或新旧式相结合的婚礼。结婚当天,一般都在早8点钟前男方开着汽车到女 家去娶亲。女家摆上四盘糕点、红筷子、烟、糖、茶招待新郎和宾相。娶亲车回到新郎家门前新娘下车时,则鞭炮齐响,热热闹闹地把新娘和娘家客人接到屋中,开始设宴。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带着四样礼物回娘家,仍叫"回门"。最近几年,提倡婚事新办,有些进步青年带头节俭办婚事,不大操大办,不大摆宴席。</p><p class="ql-block"> (二)丧葬</p><p class="ql-block"> 旧时,老年人将断气时,先穿寿衣(穿单不穿双)。断气后,口放铜钱(谓之 "衔口钱"),用毛头纸蒙脸,子孙到土地祠"报庙","送浆水"。入殓时,用布遮盖阳光,棺内垫黄土,后铺纸或铜钱。长子用净水拭亡人口眼,谓之"开光",然后盖棺钉三铆钉,子孙跪在棺前齐呼"躲钉"。入棺后子孙跪于灵前,举哀。门外高悬纸帛, 男左女右,纸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外多二张,谓之与天与地。当天亲属皆穿孝服、 孝帽、孝鞋。起灵时长子"摔丧盆",打"领魂幡"送至坟地。在坟墓上,男烧纸马,女烧纸牛。现代丧俗,除了回族仍保持本族的传统丧葬习俗外,其他民族基本上是火葬和土葬。县镇多火葬,农村多土葬。除机关干部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外,多数的人死前穿寿衣,在屋地搭床停尸,烧纸上供,然后入棺,亲朋吊祭。随即派人到坟地"打井子"。起灵时仍有"摔丧盆"、打"领魂幡"、扔"纸钱"和下葬时看"向口"等旧俗。葬完主家还要设宴酬谢亲朋。</p><p class="ql-block"> (三)节日习俗</p><p class="ql-block"> 清代宁古塔是各民族集居的地方,逐渐形成了各民族的共同节日。过去人们常过的是旧历年、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小年等节日。解放后逐渐形成过元旦、妇女节、国际劳动节、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老年节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元旦:公历每年1月1日为元旦,城乡按法定假日休息,举办茶话会、座谈会或年终总结表彰会,农村也开始过元旦(阴历年),吃饺子、放鞭炮、喜庆元旦。</p><p class="ql-block">春节:过去叫过年,除有孝事的人家外,家家户户都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贴春联年画,挂红灯。</span>农历腊月三十晚叫除夕之夜,称“新生下界”,家家院内摆天地神位,烧香燃蜡,放鞭炮,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半夜男人到屋外迎接财神,然后进屋家人们先拜祖宗牌位或悬挂的谱单,然后晚辈再给长辈拜年,天一亮走街串巷亲友们之间互相串门拜年说"新年好!"。正月初一到初五,家家饮食丰盛,并互相请客。最近年代人们养成了不接神,拜年不磕头,三十晚上坐在电视前,看文艺晚会节目的习惯。初一零点放鞭炮,吃饺子。春节期间城乡扭秧歌团拜。此时城镇按法定假日放假欢庆。</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也叫灯节。此日民间有吃元宵的习惯。县城和乡镇常在此日举办秧歌汇演和灯展。</p><p class="ql-block">“龙抬头”称阴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现在仍保留“剃龙头”和吃猪头的习惯。龙抬头本上古先民观察天象与节气农事所感所悟,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星象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此日为龙抬头日,俗称龙抬头。而这时大地草木开始荫动,蛰伏一冬的虫儿也开始复醒了,随又将其定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这时特别是具有恶龙的化身的小龙~毒蛇也开始爬出洞穴之外了,给野外劳作的人们带来了不便,因此老百姓都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虫蝎等。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恶)龙为名,以趋吉利,如剃头习俗,这天人们剃头叫剃龙头,实为上古时剃恶龙之头肉(从头骨上剃下来)分尔啖之,而演变成后来的剃龙头,即是剃发,因剃肉的”剃”与剃发的"剃"一字同音。同时也反应出了龙的传人上古先民与其他部族间的残酷争斗。还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蒸条状馒头叫”吃龙",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等等。</p><p class="ql-block">妇女节:阳历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此时有的单位给妇女放一天假,赠纪念品。城乡还举办座谈会、文艺联欢会进行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国际劳动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城镇按法定节日休息。城乡常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庆祝节日。</p><p class="ql-block">中国青年节:公历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届时各级团组织都组织青年开展各项纪念活动。如:报告会、座谈会、讲演会等。</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天人们都要起早三五成群的到泉眼傍或小河子亦或江河边漱口洗脸,也有用毛巾沾露水洗脸的据说这样可以去除疾病和瘟疫,人们踏青采艾蒿,将艾叶塞到鼻孔和耳孔里,讲艾蒿插到房檐上或放到窗口旁据说这样可以驱蚊虫和疾病,用艾蒿少许盐煮鸡蛋、吃粽子包饺子的习俗,也有在这天上山走百步采集山草药野花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国际儿童节:公历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每年由教育系统和学校,组织盛大的文体活动。儿童身穿节日服装,欢天喜地的庆祝自己的节日。</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公历7月1日基层支部、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开展纪念活动和进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p><p class="ql-block">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为中秋节,民间饮食丰美,有吃月饼、吃瓜果和全家赏月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国庆节:公历10月1日是国庆节,国家每10年一大庆,这天城镇按法定假日放假休息。城乡悬挂国旗、彩旗、彩灯,到处张灯结彩,家中美味佳肴,以示欢笑,收看国庆活动和文艺晚会。</p><p class="ql-block">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买灶糖祭社,送灶王上天,现在已无此俗。但家家都有包饺子吃的习俗。小年这天人们开始步入过年阶段,农村已有杀年猪等过年之意,开始准备过春节的年货。</p><p class="ql-block">(四)饮食习惯</p><p class="ql-block"> 城乡主食:小米、苞米碴子、苞米面、大米、白面、现在大米、白面变为主食,粗粮则是调剂生活的食品。</p><p class="ql-block"> 蔬菜:过去只是夏季、秋季才能吃细菜。冬春两季主要吃白菜、萝卜、土豆、酸菜和干菜。现在城乡在冬季也可吃上新鲜细菜。</p><p class="ql-block"> 副食:主要是鸡、鱼、肉、蛋和豆制品等。</p><p class="ql-block"> 咸菜酱:人们有吃大酱、盘酱和腌制咸菜的习惯,如酱菜厂和家庭可腌制萝卜、疙瘩、香菜、大蒜等咸菜。现在鲜族小菜上市,又增加了咸菜的品种。</p> <p class="ql-block"> (五)生子习俗</p><p class="ql-block"> 旧时,四月十八赶庙会,也是满汉妇女求子的重要时刻,她们为了早生儿女, 在神前虔诚的祈祷叩拜,一旦怀孕,全家视为吉事,婆母、奶奶等长辈,一般要告诉一些 保胎的知识和传统的禁忌。如:不准到产房,不准坐锅台、窗口、磨台,不准听也不准说某人难产,不许扭身坐,不许大哭、大笑,不许侍奉祖先神,怀孕五个月不许去马棚,不许牵马,谁结婚拜天地、坐帐都不能参加等等,临产期间,男人不许进产房,产房不设在西屋,产前要把家中玉器拿出去或用红布包好,婴儿"落草"后,如是男孩要将小弓箭悬弧 于门左,女孩则设幌子于门右,弧并不是真的弓箭,而是用小杏树条煨成弓,用红丝线作 弦,约三、四寸长,中间插一根羽翎作小箭,象征其长大成为一个精于骑射的勇士,一般待满月后,将小弓箭拴到子孙绳上,女孩的标记实际上是一块红布条,这些既表示吉祥,实际上是警示"四不全人(即鳏、寡、孤、独)"四眼人"(即孕妇)切勿入内,婴儿生下来第二 天,要请子女多身体好的妇女喂第一次奶,叫"开奶"。小孩生下后的第一个进产房看孩子 的外人叫"采生人"。据说小孩的性格将象"采生人",所以想方设法地不能让品性刁乖的外人进产房,孩子生下第三天要请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沐浴,老太太给婴儿沐浴时边洗边吟:"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 州",洗完后用姜片和艾蒿擦脑门和身上各重要关节,据说这样孩子就不得病,健壮,尔后 老太太用一块新布沾些清茶水用力擦婴儿牙床,要是婴儿放声大哭便是大吉兆,亲友们大喜这叫"响盆"。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由孩子父亲将葱放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悠车有孩子姥爷姥姥送的,也有爷爷去集市上买的或借的,悠车不空着拿送,一般内放一块石头,寓意孩子长大象石头一样结实,悠车多挂在子孙椽子上,子孙椽子多安装在房架下的檀子处与房脊平行,那时孩</p><p class="ql-block">子生下后将胳膊肘、膝盖、脚脖子三处用四五寸宽的布带绑起来,以使孩子长大后能长的周正,枕头多以小米或高梁米装枕在孩子头下,悠车古时用桦树皮制做长至四尺、宽二尺余,两头翘起,两端呈半圆形如同小船,后来用胶合板制做,边沿漆成红色,绘以花纹,书写吉利旗号,十分美观,满月即上悠车,为避免孩子从悠车里翻出来的危险,悠车上还设有绳环捆绑,车头拴一皮带,推着悠车哼着憩静的摇蓝曲,摇蓝曲多为:"悠悠嗻,巴布嗻,狼来嘞!虎来嘞,麻胡子跳墙过来嘞!"等等。</p><p class="ql-block"> (六)社交礼仪</p><p class="ql-block"> 清初宁古塔出行,年青人遇老者必先言大爷、大叔、大妈、大婶你好等。 若骑马,必先下马靠边候老者过,老者命其上马,才敢上马而行,我族行大礼时,都是双手作揖,晚辈见长辈多鞠躬敬礼,平辈以握手礼为常见,平辈妇女相见时互拉双手问好,久别相逢的亲友相见,多行拥抱亲近之礼,并盛行装烟礼,晚辈见了长辈,要将长辈烟斗拿 来,把自己烟袋或自家烟缸的烟装入,点燃后双手送与长辈,平辈相见则互相装烟。屋内的座位、炕铺也都有长幼之分,在离开长辈时不能转身就走,应说告别话。如,您老坐,我还有事去做等,长辈不送。遇到长辈找晚辈谈话,晚辈则让坐站立,以表尊重聆听。旧时出远门自己不带吃的,来家吃住自由,家境不好也要拿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如,日暮不便行走,主人则留之过夜,请客人睡南炕,如客人有车马,主人夜里喂之而不收分文,狩猎或捕鱼回来,除将所获猎物送给老人外,还要随意分赠一些给路过之人。狩猎溜套子、夹子,看到别人的套子、夹子所获动物,兔、鸡等可拿回,但必须把套子夹子如前下好。家里杀生时,都要分送邻里和亲友共享。姑老爷、姑奶奶(女婿、女儿)上门回娘家,予以上宾礼仪招待。客人进餐由长辈陪同,晚辈一般不同席,客人就餐年节多是儿媳、姑娘忙上忙下做菜做饭,站在桌旁侍候,装烟倒酒,端茶盛饭十分周到,平时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决不动筷,并有扶贫给困的优良传统,如今礼义虽已简化,但崇长敬宾的风尚仍赫然可见。</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衣着鞋帽、器皿用具</p><p class="ql-block"> (一)衣着鞋帽</p><p class="ql-block"> 清初,居宁古塔者,富者缉麻为寒衣,捣(春)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布 帛稀少,后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后渐多着布袍或一羊皮缎套等,帽子夏戴草帽或竹丝帽,冬则毛皮为之,多以貂、水獭、青鼠、狍皮做成,有时还戴瓜皮帽, 老年幼童都很喜欢,帽顶上缀一丝绒"算盘结",并在帽檐靠下的地方正中镶宝石。鞋穿靰鞡鞋,冬穿鞋内充填靰鞡草,行于林海雪原几个时辰也不冻脚,靰鞡草常见的有羊胡子草, 青根草、红根草,后流行布鞋,大多是素帮、布底、圆方式,妇女布鞋多用青色,鞋头多 喜扎上"云头",直至满洲国时衣着鞋帽于满族人无异。今衣着鞋帽城乡间以及南北方已无大的差异,除裘皮布帛之外衣料多为化纤产品。</p><p class="ql-block"> (二)器皿用具:</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前,东炉及周边村屯人家多柳条、苕条编制的器皿和木制器皿,柳条、苕条编制的筐、篓、笊篱、囤子、笸箩等,宁古山林,千寻百围之材,不可胜数,人们瓠木,为盆、盎、碗、盏,并伴有少量泥陶盆、泥陶罐。数年后多易以瓷,惟水缸、槽以空心木制,凿木而成盆,后渐已用瓷陶制品取代,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部分人家还有木制水缸、猪槽、马槽,木盆和柳编之类器皿,碗盘碟及酒具、茶具等均为瓷陶器皿,如今, 器皿多瓷,不绣钢、银、玻璃、塑料、铝合金、糖瓷等。</p> <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前杨屯“聚屯部”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日伪统治者为了切断抗日武装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进而达到消灭抗日武装和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于1935年(伪满康德二年)策划归屯并村,建立“聚屯部”。到1937年“聚屯部”建成,散居各部落迁入“聚屯部”共用了三年时间,这三年是日本对中国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大暴露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1935年日伪开始制定“聚屯部”的图纸和施工计划,前杨“聚屯部”原设计300米×300米是正方形,外围挖壕深10尺,上口宽10尺,底宽3尺,挖出的土向内堆,形成土墙,墙高8尺,墙上安装铁丝网,设东西两大门,四角各修一炮楼。</p><p class="ql-block"> 1936年(伪康德三年)日伪军就强迫散居部落的人们挖壕沟、筑围墙、修炮楼,开铲前完成任务后,强迫人们到村内建房,但多数百姓未动。割完小麦后,有王吉福、陈喜文(住东炉屯西头)等12户富裕户到外地买来木材、雇来木匠做房架、脱坯,首先建房,当年建起了12栋房子(土改时被没收,分给了穷人)。</p><p class="ql-block"> 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日伪军强制各部落百姓,在阴历9月末搬进“聚屯部”新房,为了强迫百姓加快施工,日伪在江东开始实行“三光政策”,缸窑沟68户抗拒修“聚屯部”,有20户被强行烧掉房屋,花脸沟一部分人抗拒到“聚屯部”有31人被抢杀(见《宁安县志》第801页)。这一惨案发生后,伪警察和海浪保到前杨各部落宣传、威胁百姓。1937年阴历6月底,卜家屯开始先行拆旧房、建新房的措施前杨家百姓无奈开始到“聚屯部”内建房,全部用当地木材做房料,掛锄期人们被迫突击建房,眼看天冷了来不及打坯,就到甸子里挖草伐子当坯用,也有的户用草沾稀泥制拉和辫子垒墙(俗称掛拉和),房盖用草苫上,特困户钱余贵家六口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就在屯中道北盖了一个50平米的山花子开门的马架子房,全村于阴历9月末盖房结束,并迁入“聚屯部”,从此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1937年冬,天降大雪,天气十分寒冷,新建的房屋没干透,家家墙壁挂满了霜雪,外边寒风刺骨,屋内凉气逼人,户户靠烤火盆取暖,人人都经历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漫长严冬。</p><p class="ql-block"> 日伪时期强行建的“聚屯部”,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34米,总占地面积70200平方米,村内共有8条街,东西有7条巷路,南北走向的有三条道路,中心路较宽,以十字路口为轴分为东南西北四角,从此有四角俗称。村大路两头设村门,俗称东卡子门,西卡子门,门是木制,白天开,晚上关,内有岗哨,村门外有流动巡逻队,四角有炮楼,炮楼圆形,周围有枪眼和瞭望窗。</p><p class="ql-block"> 前杨家“聚屯部”建成后叫前杨家屯,第一任屯长由吴连币担任,王吉福第二任,1944年闫双林(光复后般东炉屯居住)担任第三任屯长,1945年光复自然废除。</p><p class="ql-block"> 1937年归“聚屯部”时,前杨村有101户(注:其中包括东炉屯等周边村屯归入前杨屯"聚屯部"户数),总人口505人,有耕地700垧,撂荒地300垧,有林地300垧,无林荒地100垧,甸子草原90垧,河流道路、坟地、土坑,村占地合计60垧,总面积15.5平方公里。“聚屯部”的形成结束了历代东北人习惯散居的历史,达到了日伪进一步统治和奴化中国人,并控制中国人反满抗日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注:上段多引自杨锡海 樊瑞明著的《海浪镇前阳村志》前杨屯"聚屯部"的形成章节其中就包括东炉屯当时所居人家被迫归入前杨屯"聚屯部",为了让后人不忘这段历史今载入此。)</p><p class="ql-block"> 日伪统治时期,日军为坚壁清野,断绝民众冬日与抗联队伍的联系。东炉人家秋后都要归前杨"聚屯部"居住,只有春天种地时才可返回东炉屯自家,这叫放山"压戗子,"放山"压戗子"说白了"放山"就是准许进山,"压戗子"就是临时压巴个窝棚,用树木搭架,上覆盖一层树条子再割茅草覆盖其上以避风雨,秋收后再将其拆除,不然日军就将其烧毁,目的是断绝抗联部队越冬背风取暖和爱国民众为抗联补给。</p><p class="ql-block"> 东炉屯归前杨家聚屯部人家:当时东炉屯居住人家共22户,他们分别是:姚真家、姚生家、姚大荣家、翟永春家、陈丙苏家、陈喜文家、陈永生家、陈喜忠家、屈洐山家、孙占奎家、罗天行家、安玉家、陈景福家、卢学泽家、李兆喜家、程林家、柳凤山柳凤林家、马庆友家、张青林家、薛殿林薛殿忠家、闫富和家、高殿生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岭后又称开拓屯是因日本开拓团入殖而得名。民国时只有少数人家在此居住,安九祥家,还有竺姓、冷姓、沙姓等姓氏,安九祥为牌长。日伪时期这里曾驻扎30多户日本移民,占据周围土地,开发新据点,低价收买周围村屯的土地。开拓团随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而逃走,才有周围村屯人家迁往这里,张庆生家、谢家等姓而后才有山东移民郭、田、张、王等姓居住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六节 土改</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8月15日光复。日本投降后,党中央派张闻天并率富振生、胡松、刘英(张闻天爱人)、孙平等人,于当年12月到达宁安(在今宁安四中院内工作和生活),12月25日成立起反奷清算团,分配土地工作团。</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采取了边土改、边培训骨干的作法,分期分批的进行土改运动,1946年9月新成立的新海县委派土改工作团到各乡,各村屯开展土改。</p><p class="ql-block"> 驻前杨村(东炉屯)土改工作队,由5人组成,张明任队长,后换张森修,文书是本村青年卢志峰。经过发动群众、建立组织等程序,于1946年10月开始工作,于1948年3月末土改结束。</p> <p class="ql-block">1948年春土改工作队给前杨村老百姓分土地</p> <p class="ql-block">1949年春杨常富互助组在松树林北种地</p> <p class="ql-block">前杨村农民分到了地主的牲口</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摘自海林市原《新海县土改档案》第六卷</p><p class="ql-block"> 土地改革完成后,党和政府立即在农村开展建党建政工作,前阳村第一任支部书记由闫富顺担任,行政工作由村农会主持。</p><p class="ql-block"> 1949年至1950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部分农民参加互助组,当年前阳村(东炉屯)成立了16个互助组,1951年成立了8个大型组,1952年春建立起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由姚广富(东炉屯)、孙起凤带头办起了全乡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成立了三个高级社,1958年又将三个高级社改为三个生产小队,前杨村则改为前杨大队,东炉屯属前杨大队第四生产小队。1964年社教时东炉屯第四生产队从前杨大队分出,并分别成立一、二、三,三个生产小队。</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篇 东炉村荣誉</p><p class="ql-block">一、先进集体(乡镇级以上):</p><p class="ql-block">1981年东炉大队团支部被中共宁安县团委评为"先进团支部"。</p><p class="ql-block">2020年东炉村党支部被中共宁安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p><p class="ql-block">二、先进个人(县(处)级以上)</p><p class="ql-block">1983年马财家荣获"黑龙江省五好家庭"</p><p class="ql-block">1983年卢志峰家荣获"宁安县五好家庭"</p> <p class="ql-block">姚太磊 2016年被评为宁安市"党风廉政建设"先 进个人。</p><p class="ql-block">三、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马财、关俊玲家被授予黑龙江省"五好家庭"事迹</p><p class="ql-block"> 烈属马庆友晚年身患重病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三子马财、关俊玲夫妇担负起照顾赡养老人的重任。儿媳关俊玲勤劳孝顺,不怕脏,不怕累,一心照料卧床公爹。一日三餐,总是先把老人喂饱喂好,才轮到自己吃饭;日常抓屎倒尿,擦澡洗头、翻身喂药,把老人照顾的清清爽爽,没有异味没有褥疮。寒来暑往,七年整八年头,从无怨言,孝心感天,受到邻里乡亲的高度赞誉,成为十里八乡孝顺公爹的楷模!1983年马财、关俊玲家庭被黑龙江省授予“黑龙江省五好家庭荣誉称号"。由大队妇女主任刘秀华、海浪公社妇女主任关玉华带队到宁安县文化宫参加了宁安市"五好家庭"表彰大会,由公社妇女主任关玉华代表关俊玲做了孝敬烈属公爹的事迹报告。(有关资料据关玉华讲,应存档在黑龙江省有关档案室。)</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篇 人物</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烈士英名录</p><p class="ql-block"> 英烈马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编者按:本文据褚凤海、陈喜库、郑福林等抗美援朝老战士、烈士哥哥马成,张常有等口述,并核查有关资料形成此文,以纪念马德等烈士。并向送子参军的军烈家属们以及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军人们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勤支队人员(担架队民工)致以崇高的敬礼。</span></p> <p class="ql-block">马德1935年生,宁安县五区前杨村东炉屯人。</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O年六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侵入我国东北境内的辑安(今集安)、临江、安东(今丹东)地区上空轰炸扫射,炸死中国居民3人,炸伤21人,炸坏火车机车、客车、守护车5辆,炸坏卡车2辆。</p><p class="ql-block">8月29日,美国空军飞机又两次入侵我国宽甸县上空进行侦察扫射,杀死中国居民4人,杀伤7人。中国政府被迫做出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迅速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宁安县便组织动员全县应征青年报名参军参战,五区前杨村东炉屯马成、马德等青少年少儿时就曾受过日本侵略军的欺凌,日伪军每到秋收后就逼迫在东炉居住的人家拆房子,归入前杨家聚屯部,不然日伪军就放火将其烧毁,来年春耕时方可再回东炉屯"放山压戗子"(临时种地生活的窝棚或简易的房子)马成、马德他家就住在东炉屯最西头北山根,光复后还没来得急翻盖新房的戗子里!他们见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父老乡亲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哥俩随将要一起报名参军上前线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人民共和国才刚刚建立,美帝国主义在侵略朝鲜又来轰炸我国边境地区,我们不保家卫国,谁去保家卫国?父亲欣慰的支持了小哥俩的决定。去吧!并和他俩说,你俩尽管放心的去,家里边还有你小弟弟呢。</p><p class="ql-block"> 前来接兵检兵的是本村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就参军当兵的杨志远,他一看到马大叔将马成、马德兄弟送来,杨志远就快步走到马大叔面前与他握手说马大叔您身体好啊,谢谢您送子当兵!马庆有说:才打跑了日本鬼子,过几天好日子,美国鬼子又来了,让他俩都去当兵打鬼子!杨志远说:好,谢谢您呀! 经过体检马成因腰部疾病却被刷了下来,东炉屯只有马德、翟凤茹被检查上。当时,共有653名宁安儿女应征入伍参军参战。成为宁安县赴朝参战的第一批志愿军战士。由于战事紧张,部队在东京城(渤海)阿堡学校进行了1个多月的短期军事训练,其间哥哥马成还到阿堡看望了训练中的二弟并勉励他勇猛杀敌,胜利归来!不曾想这次相见竟成为大哥马成与弟弟马德的永别,哥哥回来后没几天就听说部队已开赴朝鲜前线了。再过不长时间家里又听到了弟弟牺牲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马德英俊清瘦,动作敏捷,善奔跑,训练时就表现出了超常的能力,宁安籍志愿军新兵所属部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6师,分兵时接兵的首长就将他分到了348团二营四连。10月19日夜晚马德随所在部队跨过鸭绿江,11月1日16时,朝鲜西北部云山地区被志愿军39军三面包围的南朝鲜第1师正要逃跑,志愿军116师师长汪洋请示军长吴信泉提前发起攻击,39军随即决定于下午17时发起云山战斗,准备围歼南朝鲜最精锐的第1师,116师担任主攻部队。16时40分,39军各式火炮开始齐射云山小城周围的南朝鲜军阵地。17时,紧跟炮火后面的116师4个营开始向敌人的阵地攻击前进,并很快清理了云山周边的防御工事,防守的南朝鲜第1师12团瞬间崩溃。就在 116师的部队从松亭洞向龙浦洞和云山城攻击前进的同时,从平壤赶来解救南朝鲜第1师的美骑兵1师第8团刚好赶到了云山战场。南朝鲜第1师师长白善烨费力的收拢起溃逃部队,并在美军炮火和空中火力掩护下转而向志愿军发起反攻。白天美韩军的大炮、坦克和飞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双方士兵绞杀在一起,战斗异常惨烈,志愿军勉强可以保住阵地不失,不过到了晚上,美韩军就只能各自为战地抵抗志愿军凌厉的夜战攻势了。39军使用辽沈战役中惯用的打法,三人一组灵活的攻击敌人阵地。距离敌战壕80米的时候,朝堑壕里投掷手榴弹、手雷,再近一点的时候开枪和急冲锋,等到美韩军反应过来的时候,就直接拼刺刀。云山城外围美韩军阵地就这样被志愿军迅速的压缩攻占。374团战士张生所在连队受到美军机枪手的阻击无法前进半步,他绕到机枪阵地后枪都没用抱住美军机枪手滚下了山崖。由于我军缺乏火炮和反坦克炮等重火力,好多战士不惜生命的抱着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冲向敌人的坦克和碉堡,甚至是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碉堡中机枪吐出的火舌。与此同时,来增援美骑8团的美骑第5团被39军115师343团顽强的阻击在龙头洞寸步难行。面对火力强大的美军,343团的战士们拿着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抵近美军直接用身体炸毁碉堡。这种玩命的打法,在夜间震惊了美军,使其缩在工事里不敢出来,也不敢进行反冲锋。战至当天24时,美骑5团前卫连108人全部被击毙或俘虏。美骑8团,迟迟等不来援军,团长帕尔默命令抓紧时间修筑工事,准备坚守云山城等待救援。39军军长吴信泉命令全军全线压上对敌军发起总攻。几小时后,348团和346团从东西两个方向向云山城方向进攻。第348团第2营主力于2日3时进至云山南2公里公路交叉口处时,发现美军坦克兵、步兵掩护1个榴弹炮兵营南撤时,迅速占领公路两侧要点予以拦击。第2营指战员将敌先头坦克炸毁,堵塞道路,然后乘敌混乱,杀入敌群,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马德所在的348团2营4连1排2班迅速攻占了位于云山东南的美军临时机场,缴获了4架美军飞机。在肃清云山外围的战斗中,由于我方没有制空权,才用秸秆伪装好缴获来的四架美军战机,就听到远处敌机飞来的轰鸣声,马德他们班就向工事掩体跑去,8架美军野马战斗机就将炸弹投向缴获掩藏的四架战机和工事掩体。马德全班等壮烈牺牲,马德牺牲时年仅16岁。</p> <p class="ql-block"> 冲进了云山城的我军和美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至11月3日,不到3天时间,志愿军39军攻克云山城,重创王牌美骑兵第1师,歼灭美骑8团、5团大部,共击毙击伤南朝鲜军2000多人,美军1800多人,缴获飞机4架,击落3架,击毁与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火炮119门。使得美骑1师160年不败的神话在东方首次破灭,美骑8团3营的番号被永久撤销。</p><p class="ql-block"> 巍巍云山埋忠骨,浩浩江河祭英魂。家乡的山巅岩大山也将永远记住山脚下那曾经的马德,共和国也将永远铭记为国捐驱的英雄,家乡的人民也会永远记住昔日的东炉娃~马德。</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人物简历 </p><p class="ql-block">(注:照片在另一美篇照片集)</p><p class="ql-block"> (以下按出生年月日先后排序)</p><p class="ql-block">唐海江 :1927年1月6日生,宁安县五区八梁子村人,1947年8月参军为松江独立二团战士,1951年3月经班长程志远(后为中央委员)介绍入党,1953年6月为43军6总队127师379团3营炮兵连战士、班长,曾先后参加了东北大会战、辽西大会战、并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在辽西大会战荣立大功一次。在渡江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分别荣立小功一次。1953年12月转业退伍。返乡东炉村务农,1967年9月至1970年任东炉大队革委主任,后任东炉大队护林员。</p><p class="ql-block">许振贵:1927年10月出生,山东省临清县代湾乡东赵庄人1945年迁至宁安县东炉屯。1947年8 月15日 参军。入伍后任战士,侦查员,侦 查班长,副排长,学员。1948年参加了辽西战役,立大功一次。1949年2月于43军127师379团入党。 127师379团侦通连侦查员。1949年3月于南下解放海南岛战役立一小功。1953年9月在北京修天坛时抬土受伤, 当时在第一坦克学院。二等乙级伤残,退伍于1958年1月。1964年10月~1967年任东炉大队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罗旭东:原名罗金宝,1928年10月15日生于宁安县乡望乡(海浪)东炉屯。1947年4月1日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在新海县(今海林县)傲东乡(区)(今宁安市海浪镇傲东村)任区中队战士,1947年9月在新海县委通信班任通信员,参加了肃清溃散土匪、缉拿匪首和保卫土改果实,巩固根据地工作。1948年11月随部队南下接管沈阳任沈阳市公安总队二中队班长。1951年4月加入中国青年团,任沈阳市公安总队三团(大队)三连(中队)副排长,先后受到沈阳市公安总队表彰一次、荣立小功一次。1953年2月任东北直辖市公安总队速成学校学员,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5月任东北直辖市公安总队三团十一连副排长。1954年10月转业,任沈阳市红砖一厂人事科干事,1955年12月任沈阳市第二砖瓦厂人事股副股长。1958年10月任沈阳市铁西区委党校学员,1959年1月任沈阳市铁西区委组织部组织员,1961年10月任沈阳市铁西区杨七公社组织员,1962年5月任沈阳市铁西区组织部组织员,1964年8月任沈阳市铁西区委审干办公室干事,1968年11月,任沈阳市铁西区革委会办事组干事,1972年1月任沈阳市铁西区革委会下乡办公室负责人,1976年2月任沈阳市铁西区"五-七干校"学员,1977年2月任沈阳市铁西区民政科副科长。1979年3月任沈阳市委信访处干事,1983年先后任沈阳市政府信访处干事、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厅级)等职,1988年3月离休。</p><p class="ql-block">安福贵:1928年10月生,宁安县乡望乡(海浪)东炉屯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1935年入前杨私塾上学,1939年开始务农。1947年9月18日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战士。1948年任东北军区军械部司机(副班长)。1949年1月任第547部队(四平)司机(副班长)。1955年12月19日授予547部队运输科司机安福贵中士军衔(授予军命令编号:001号)。1956年2月1日任547部队消防司机(中士军衔)。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4月任548仓库(扎兰屯)行正管理科司机,1961年12月4日复员返乡。1962年任前杨大队大队长,并负责东炉屯全面工作。1964年社教时东炉屯从前杨大队划出成立东炉大队任党支部副书记。1967年任东炉大队党支部书记,直至1976年卸任。十年间他带领东炉大队广大社员兴修水库水井,开垦荒山坡岭,改良土质土壤,学大寨修梯田,田野丰收真忙。建学校置电磨,创建卫生室所,小病不用出屯。开设放牧居点,发展牛猪羊群。挖战壕掏地洞,防苏防空真忙。请设供销店点,便利百姓生活。生产小队之间,劳动竞赛高潮。</p><p class="ql-block">程永才:1929年生于宁安县东炉屯。1947年参军,转年入党,任团长警卫員。在塔山阻击战中复伤,定为三等乙级伤残。伤愈后在部队文工团做独唱演员。1951年复员,任敖东区(海浪镇前身)第一任中心校长,后调宁安任电影院会計。1955年响应号召,辞职回村务农。先后任民兵指导員、出纳、代销店员并兼信贷员。1974年至1975年任大队长,后任保管员。</p><p class="ql-block">柳风林:1930年6月出生,宁安县东炉屯人。1946年3月参加东北民主联軍,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1952年任公安部队林口中队长,林口县公安局治安股股长。1965年4月任海林县公安局副局长,1967年8月调入黑龙江省消防总队哈尔滨支队任副政委、政委(处级),1990年离休。</p><p class="ql-block">姚广州:1942年生于宁安县海浪村前杨屯。1949年春开始上学,1954年小学毕业。1955年务农。1960年全家搬回东炉屯。1964年10开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东炉从前杨大队独立出来,成立东炉大队。1965年初东炉大队划分三个生产小队。任东炉大队第一生产小队会计。196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9年任东炉大队团支书记。1972年任东炉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1976年任东炉大队会计。1980年任东炉大队大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任东炉村村长。1991年卸任。在大队长(村长)的主要领导岗位上奋发工作十多个年头,与支部书记和支委一班人一道为东炉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姚靑春:1948年10月20日生,宁安县东炉村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1957年入宁安县旧街乡前杨小学校读书,1962年考入宁安县三林中学,1964年7月回东炉大队务农,10月参加东炉社教工作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分队工作。1966年9月任东炉大队民兵连长并兼任东炉大队电工,1967年夏不再兼任东炉大队电工。1968年至1970年7月兼任东炉大队兽医。197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东炉大队第三生产队副队长,1971年2月任东炉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1976年初任东炉大队党支部书记直至2005年退休。其三十年间他带领支委班子注重大队文、教、农、卫和社办企业的共同发展,拥军优属,关心"五保护",关爱抵保人员,每当得知村民家有红白喜事都即刻前往操持或慰问,深得东炉广大村民(社员)的拥护和上级党组织的肯定。他带领东炉村不断走向富裕,从大队部、小学校和三个生产队仅有的几栋砖包坯房一跃而变化成为全部实现砖瓦房的新农村。农林牧副渔业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了以副业建一长栋学校和一长栋大队部,以招商建一楼房学校的愿景目标,先后完成了两座小学校和一个大队部的选址修建工程,使学生学习环境和村容村貌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变,一跃使东炉村位居全镇前列。</p><p class="ql-block">卢永满:1949年7月生,宁安县东炉屯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文书等职,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复员后先后在黑龙江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宁安灯泡厂、宁安国家税务局工作,历任保卫干事、政工干事、宣传干事、工会干事、税务专管员、股长、纪检监察室副主任、主任、纪检书记(正科级)、宁古塔卢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2009年7月退休。</p><p class="ql-block">姚淑清:女,1949年12月16日生于东炉屯。1959年8月在前杨小学校读书。1965年9月至1967年12月在宁安县第二中学读书。1968年9月至1969年4月在宁安县卫生学校培训学习。1969年5月至1972年6月筹建东炉大队卫生所,并任东炉大队赤脚医生。1972年8月至1974年8月在佳木斯卫生学校医疗专业读中专。1974年9月至1979年9月3日在宁安县兰岗卫生院,任妇科医生。1979年10月在宁安市妇幼保健院,任主治医师。2005年12月退休。</p><p class="ql-block">李善友:1953年农历1月20日生于宁安县海浪乡东炉屯。1966年小学 考中学名列全县第一。因 文化大革命失去上大学机会,通过自学取得两个大专文凭。曾任公社党委副书记、总工会部长等职。 1986年参加全国法律竞赛获得特别优秀奖,进京领奖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退休后在宁安市社区、 林业局任法律顾问。2010年到北京任杂志、志书编辑。</p><p class="ql-block">姚广武:生于1960年5月10日,宁安县海浪公社东炉屯人。中共党员(1991年4日入党)大学本科。1968年3月至1973年12月在东炉小学读书,1973年3月至1975年7月在前阳小学读书(读初中), 1975年9月至1977年7月在海浪中学读书 ,1977年9月至1980年7月在东炉小学任民办教师 ,1980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宁安师范(中师)读书,1982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海浪中学任语文教师、学年组长, 1987年9月至1994年7月在海浪中学任政教主任 ,1994年9月 至1996年7月在海浪职高任教导处主任, 1996年9月至1998年7月任海浪中学语文教师,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任海浪中学副校长,2001年9月至2008年7月任海浪中学校长。 2008年9月至2020年6月任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会研究员。2020年6月退休。</p><p class="ql-block">卢永伟:号宁古山人,1962年8月22日出生,黑龙江省宁安县东炉大队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0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116师师直,1984年至1989年先后在牡丹江铁路车辆段、海拉尔铁路列车段工作 后任职于哈尔滨铁路公安局海拉尔公安处(中央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历任民警、干事、政工干事、大队长、教导员、主任科员、副支队长、信访、保密办公室主任(副处、四级调研员)、海拉尓铁路警察史馆馆长(三级高级警长)。一级警督警衔。为哈尔滨铁路公安局业务技能教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文联摄影分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卢植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2022年8月退休。</p><p class="ql-block">李善才:1963年5月29日 生于宁安县海浪公社东炉大队,一九七八年 随家迁至江南公社镇江村。一九八0年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校毕业后任连长,团政治部干事转业后任宁安市交通局干事,市委办公室秘书,海浪镇、宁安镇镇长,卧龙乡党委书记,市科委主任、 市残联主席,市科协主席、市巡察办组长、四级调研员,2023年5月退休。</p><p class="ql-block">卢永红:1969年5月出生,大学文化,现任宁安市文庙社区党委书记、主任。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0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宁安市印刷厂、宁安市城乡社区工作局文庙社区、东关社区、铁工社区、虹桥社区,先后任居委会委员、副主任、主任、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几年来他所在的社区多次被省市评为:“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牡丹江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宁安市委“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由于他工作突出“2005年荣获宁安市委市政府“优秀社区工作者”光荣称号; 2006年荣获第六届“宁安市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荣获宁安市委市政府第四届“青年五四奖章”。连续多年荣获宁安市城区党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1年被牡丹江市委关工委评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10月被市委宣传部推荐为牡丹江市“最美社区人”,2016年被宁安市委市政府授予“美丽宁安人”光荣称号。2021年6月被宁安市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并先后被选举为宁安市第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先后被宁安市第四、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宁安市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2021年被宁安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选举为宁安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姚太磊,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东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1979年9月出生,宁安市海浪镇东炉村人。1997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9年12月复员,2000年1月回村务农,2008年8月当选宁安市海浪镇 东炉村党组织书记。2023年为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经宁安市委组织部选拔考核任命其为宁安市海浪镇人大主席团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流金岁月</p><p class="ql-block"> (注:在另一美篇照片集)</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篇 附录</p> <p class="ql-block">书法诗文</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东炉人</p><p class="ql-block"> 文/李善才</p><p class="ql-block"> 我生东炉村,童年印象深。</p><p class="ql-block"> 往事常回味,修身又养心。</p><p class="ql-block"> 少年童趣真,常在梦中寻。</p><p class="ql-block"> 泥溜和铁环,从早玩到晚。</p><p class="ql-block"> 邻家有雀窝,掏光不用说。</p><p class="ql-block"> 夜晚不怕黑,藏猫家不归。</p><p class="ql-block"> 两队常大战,输赢伯仲间。</p><p class="ql-block"> 最爱新衣穿,放炮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我生东炉村,难忘父母恩。</p><p class="ql-block"> 父母生九个,成年有七人。</p><p class="ql-block"> 老少十几口,酸甜苦辣有。</p><p class="ql-block"> 生活虽艰辛,苦乐永不分。</p><p class="ql-block"> 打柴光荣北,采莱开拓村。</p><p class="ql-block"> 东沟捡牛粪,河边百草寻。</p><p class="ql-block"> 玉米天天吃,不见油和荦。</p><p class="ql-block"> 家有米和面,爷奶捧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生东炉村,感恩众乡亲。</p><p class="ql-block"> 邻里如亲人,友爱家不分。</p><p class="ql-block"> 村型不算大,亲戚连着亲。</p><p class="ql-block"> 东西三里长,遍地是牛羊。</p><p class="ql-block"> 阡陌纵与横,人杰地又灵。</p><p class="ql-block"> 先辈足迹多,关东留传说。</p><p class="ql-block"> 三瞪眼最高,巴海有功劳。</p><p class="ql-block"> 石器越千年,铁炉美名传。</p><p class="ql-block"> 我生东炉村,民风清又淳。</p><p class="ql-block"> 我是东炉人,乡情驻我心。</p><p class="ql-block"> 天南地北远,乡爱永相连。</p><p class="ql-block"> 他乡为异客,相聚话最多。</p><p class="ql-block"> 爷奶和双亲,青山长年眠。</p><p class="ql-block"> 东炉有我根,天佑众乡亲。</p><p class="ql-block"> 家乡似锦绣,人才辈出新。</p><p class="ql-block"> 吾辈同努力,无愧东炉人。</p> <p class="ql-block"> 镜泊晨雾</p><p class="ql-block"> 文 /卢永伟</p><p class="ql-block"> 你到过神奇迷人的镜泊湖吗?如果到过,那你一定见过天地造化之时岩浆喷涌冷落下的深坑幽谷和那茂密的林海;你也曾游览过那山环水绕、水泊相连的百里长湖;也许你也曾为奔赴而下的飞瀑,那翻滚的黑龙潭和那轰鸣的水声,脚下的震颤而感慨,但你看过镜泊湖的晨雾吗?</p><p class="ql-block"> 镜泊晨,如诗如歌,镜泊雾,如梦如画。看镜泊湖晨雾,不在湖上小住是难以看到的,看镜泊晨雾不在“看”而在“品”。游览镜泊湖,美在盛夏,醉在金秋。9月4日我有幸再次回故乡探访我心中的胜地镜泊湖。古人云:“长白之山自天作,镜泊之水自天凿”,是地作天成堰卧出高山平湖的美丽景色,造就了宁安这方沃土。</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榻在形同环抱之势的抱月湾。这里树木掩映、曲径通幽,下临不测湖水,楼台视野开阔,湖心岛、鹿苑岛尽收眼中,坐在屋内,敞开心扉便可欣赏湖光山色,看游船慢行、听苹果鸟啼鸣。</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相约清晨去看晨雾。4时47分,我推门而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烟雾凝覆的镜泊湖,远处云雾笼罩的鹿苑岛山峦紧锁,山麓隐约,别墅、亭台忽隐忽现,龙舟船舫停靠在山嘴泊头,湖面云烟四起,似如红罗女正在舞动她那用天鹅、大雁的绒羽织就的纱衣,寂静的没有一丝声响,整个湖区仿佛都凝固了,只有云烟飘渺,迷雾涌动,我不由脱口赞叹:太美了!</p><p class="ql-block"> 我叫醒了随行的同事,带着相机开始了“晨雾之旅”,此时,鹿苑岛左侧云雾洞开,一缕阳光洒在山峦和鹿苑岛后湖崴子的浓雾上,红盖白楼,黄盖廊亭点缀其间,煞是俊美。我们从“山寨”一路沿长廊拾阶而下,时停时续,伴随相机快门的咔咔声和同事们的赞美声我们走到湖岸边,此时,湖面水雾蒸腾,沸沸扬扬,一缕缕如烟如丝,袅袅娜娜,还有一叶扁舟在烟雾中漂浮摇荡。远处山庄一线已被雾霭掩蔽的没有了一点踪迹,湖心岛似蓬莱仙岛漂浮在水雾中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回首望去,院后峰峦高峙,若登高遥睇或俯瞰全湖岂不美哉。我们拾阶而上向左插入一条林荫路。小径台阶宛然,曲径繁荫,薄雾蒙蒙,石阶长满了苔藓,石阶两侧乱石嶙峋,树木葱茏,古木连卷,一种夹角中同时生有红豆、紫豆的奇花异草生于其间与椴、桦、枫树等掺和,行于其间听鸟雀叽喳,时有惊鸟飞鸣,临顶,大石峙立,卷柏、石蒲长于石砬儿缝隙间,石阶环曲,缘径而登,其上便是峰顶,镜心亭高峙峰峦。</p><p class="ql-block"> 登高而望,湖心岛、彩虹桥、鹿苑岛,霞飞雾漫,鹿苑岛翠绿间一抹早霞透过薄雾慢洒下来,鹿苑岛与彩虹桥、湖心岛上的雾霭中霓虹淡抹,如同传说中红罗女用参花染就的绯红色罗裙。这时湖面云烟鼎沸,似传说中万年柴烧石壶使湖水沸腾了,生成了一团团一簇簇的云雾,有的如龙腾凤翥;有的经缝隙间透进一缕光照后中吐微红,势若幢幡;有的一丝如虹、中青外红轻轻上浮,气象万千,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一会,雾浴山峦,大雾弥漫,浓雾包裹,使我们无法看清外面的世界,阴冷中我看见穿半袖的同事战栗的蜷缩着双臂,说笑间我把外衣脱给了他,我们开始祈盼雾散后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大约十分钟后,山峦大雾渐去,草木青翠,顺雾幔打开处望去,山阳对岸山峦苍翠,霞光掩映,湖崴、山脚水雾袅袅。为选择最佳摄影地点,我顺坡而下,去寻找无有树木遮蔽的大空场,寻寻觅觅中,我发现了一处悬崖峭壁,这里视野开阔,风光无限,悬崖上只长有几株古老怪柏、山杏树和鞑子香等灌木,悬崖上石面平坦,下临深渊,站其上,看山水环绕曙光初照的鹿苑岛宾馆,重峦叠嶂阴阳分明的毛公山山系及其大片水域,都可尽收于镜中。看这时的山郁郁葱葱,看这时的水青青碧碧,湖面上或白或青,或蓝或绿,或黄或褐,有的湖面波纹褶皱,痕迹道道,有的湖面却水平如镜,有的湖面烟雨正浓。雾团飘来浮去,有零碎的,有完整的,有丝丝络络才离开水面的,有飘在山半的,又高在峰峦的,又有远在天际的,白的白的透笼,黄的黄的浪漫,浓的浓的纯正,千姿百态,蔚为壮观,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使人心荡神移。</p><p class="ql-block"> 等我再次返回镜心亭时,湖心岛、彩虹桥、鹿苑岛似少女的面纱经阳光照射后,白皙中透着红晕,湖面上水雾交融,蓝白相间,向右看,山脚对过亭楼,已在雾朦中显露出来。这时,太阳光已将镜心亭连同我们的身影投向了雾绰绰的湖面,天空中的薄雾也在渐渐散去,有的变成了云。近处,倒映在水中素有山上平湖水上山的湖心岛,绝水独倚,水石相荡,清秀迷人。远处,小北湖山上的浓雾如一条白练漂浮在天空。</p><p class="ql-block"> 海拔911米的湖西布拉山(老黑山),层峦叠嶂,云兴雾涌,烟霞万态,老黑山是全湖山峰之首,山峦分五层递次向上排列,一层高于一层。那飘动翻卷的云团在层峦间涌动变幻,令人如醉如痴,留恋忘返,这就是镜泊晨雾。</p> <p class="ql-block"> 大事记</p><p class="ql-block"> (后)金、 清朝时胡</p><p class="ql-block">1636年((后)金崇德元年)</p><p class="ql-block">6月(农历)三等梅勒章京吴巴海从今渤海王城处移镇海浪河南(右)岸龙头山西南五里处开始监造宁古塔城(后称其城为旧街)。东炉属宁古塔章京衙门管理兵器加工和维修的重地,宁古塔梅勒(昂帮)章京从战略补给考量,决定在城东沟里建一烘炉,为军队和过往车辆人员打造兵器修理车辆换挂马掌,因烘炉建在宁古塔城梅勒章京(昂帮章京、将军)驻地之东10余里处村子中部靠小北山根,名曰东炉。</p><p class="ql-block">1646年(清顺治三年),迁内省老民卢、林、柳、高、孙等家至宁古塔泰宁社(宁古塔将军驻地,后呼为旧街)。</p><p class="ql-block">1665年(清康熙四年)</p><p class="ql-block">因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常遭水患和为抗俄便于用兵的需要,将军巴海与二副统海塔、傅格率军民在今宁安镇修建宁古塔新城。</p><p class="ql-block">1666年(清康熙五年)</p><p class="ql-block">农历4月新城竣工,巴海将军率官兵及全城百姓从宁古塔旧城沿新军古道经东炉瓮城迁往宁古塔新城。</p><p class="ql-block">1736年(清乾隆元年)</p><p class="ql-block">10月17日清政府将一批汉人编入满洲旗籍随旗当差。东炉岭南闫家沟闫氏家族被编入宁古塔雅鲁沟(今太平村)满洲镶白旗(辛亥革命后有的又改回汉族)。这是居住在东炉地域上最早的汉族居民。</p><p class="ql-block">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p><p class="ql-block">姚氏家族从宁古塔(新城)台街后荒地迁居东炉屯,这是有据可查迁入东炉屯里最早的家族。三代后至姚真、姚贵、姚生时形成姚家大院(姚广增家老房窝子处),姚真(后人今姚青春)居正房,姚生居西厢屋(今后人姚广州),姚贵(今后人姚青福)居前上屋,民国时姚真移居东炉北沟里,姚贵、姚生居于姚家大院老屋。</p><p class="ql-block">1881年(清光绪七年)</p><p class="ql-block">清政府撤销对宁古塔地区的封禁,大批关内汉民流入宁古塔垦荒落户。</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p><p class="ql-block">9月18日满洲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p><p class="ql-block"> ( 伪)满洲国时期</p><p class="ql-block">1934年(伪满洲国康德元年)</p><p class="ql-block">3月,张永山率群众抗日武装"西胜队"在宁安东炉长岭子,设下四道卡子,截击了日军运输给养的大车20台,打死押车的日军30人,缴获步枪30支、轻机枪2挺、子弹8箱。</p><p class="ql-block">1936年(伪<span style="font-size:18px;">满洲国</span>康德三年)</p><p class="ql-block">日伪强迫归屯并村,开始修建“聚屯部”。</p><p class="ql-block">春天刚一开始种地,日伪军就强迫东炉屯、卜家屯、前杨屯周边散居人家到前杨屯挖壕沟、筑围墙、修炮楼,计划开铲前完成,但多数人家都忙于种地没人参加。日伪军为了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日伪军就到东炉屯屈洐山家。将马和毛驴牵走,屈洐山上前阻拦,并将把其带走绑于东炉东长岭子大桦树而去,屈洐山挣脱死里逃生。</p><p class="ql-block">193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洲国康德四年)</span></p><p class="ql-block">秋天散居在东炉屯各北沟里、东沟里、岭南闫家沟和屯里的人家被日伪强迫迁入前杨家“聚屯部”居住。</p><p class="ql-block">193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洲国康德五年)</span></p><p class="ql-block">日本“满拓”强行低价收买土地480垧,土地和部分次生林被收买。</p><p class="ql-block">194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洲国康德十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日本强迫学生采仓耳籽,制造飞机用油,还强迫学生挖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 东北地区光复和苏军管制时期</p><p class="ql-block">1945年</p><p class="ql-block">1、8月8日苏军对日宣战,出兵东北,8月17日苏军进入宁安地区。</p><p class="ql-block">2、8月18日苏军飞机在西头老马家以西公路扫射一日军汽车,日军死亡9人。</p><p class="ql-block">3、8月前杨家罗天行之子罗庆山夜晚在前杨家北甸子河子北放牛时,被从烧锅驶来的苏军军车上的苏军用机枪扫射致死,事因不明。</p><p class="ql-block">4、8月前杨家一未来得及躲藏的妇女被一俩人一行的苏军(白匪)轮奸,次日前杨几个男性村民早已埋伏好等其出现,果真两名苏军又来了,随被前杨家村民抓住殴打,致死一名。苏军该部队知道后要血洗前杨,后经中方人员与苏军宁安城防司令部司令交涉并说明起因后,并对前杨村民打死一名苏军人员深表歉意后苏军才作罢。对此上级对前杨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p><p class="ql-block">5、8月末在东炉屯屯中小北山上放猪的曲凤珍(12岁)、程桂芝(11岁)在屯中北山坡苞米地西头放猪,苏军发现山坡上有人,就向山坡上射击,俩个放猪娃机智逃生。</p><p class="ql-block">6、9月一伙苏军在东炉屯东沟里甸子抓散放着的猪(今已不知谁家的),绑上,架在点燃树枝的火堆上烤着吃。</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p><p class="ql-block">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p><p class="ql-block">11月15日成立宁安县革命民主政府由共产党员颜志任县长,王树本任副县长。</p><p class="ql-block">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p><p class="ql-block">1、1月 中共宁安县委员会成立富振声任书记,刘英(张闻天夫人)任副书记。</p><p class="ql-block">2、3月在农村减租减息工作,让地主为租地的穷人减租减息,4月末减租减息,分配敌伪土地工作结束,为土改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3、9月25日,成立年县土改工作团。由绥宁省委书记何伟任团长,组织部长李炜(李亚光)任副团长。在全县城乡分两批开展土地革命运动。</p><p class="ql-block">4、秋,政府、民主联军将1945年8月侵华日军遗弃在长冈山一道山南,缓坡处的一辆日式坦克拉走,扩建东北坦克大队。</p> <p class="ql-block">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p><p class="ql-block">8月20日成立牡丹江省,宁安县隶属牡丹江省。不久又改为松江省。</p><p class="ql-block">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p><p class="ql-block">1、3月底土改运动结束。</p><p class="ql-block">2、正月十二前杨屯共接收哈市22户移民,其中东炉屯-户。</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民国三十八年)</p><p class="ql-block">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p><p class="ql-block">1950年</p><p class="ql-block">1、11月2日东炉屯马庆友之子马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年仅16岁。</p><p class="ql-block">2、11月4日东炉屯参加松江省宁安县抗美援朝战勤支队(担架队民工)第一批开赴朝鲜参战的队员:高殿升、孙文亮、陈永财、许连街、白金坡等出国,他们参加了著名的长津湖等战役。</p> <p class="ql-block">1951年</p><p class="ql-block">1、本年宁安县老百姓捐献“陈翰章”号飞机一架,支援朝鲜战争,农民则捐粮食、前杨村东炉屯每户捐大豆50斤。</p><p class="ql-block">2、4月2日,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为进一步发展东北经济便利东北地区与全国地区物资交流,统一货币巩固国防,决定将东北地区发行地方流通券即以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兑回,以求全国统一,而便流通,防止坏人乘机造谣破坏和私商抬高物价。宣传内容:按照东北日报3月31日和4月1日社论。兑换地点:区人民政府。兑换方法:以村为单位到区指定地点兑换,由4月16日起至22日为兑换期间,争取在规定日期内完成兑换工作,五月份市面不再流通东北券,各村在指定期间,倘若兑换不完可到银行或营业所兑换。</p><p class="ql-block">3、5月15日至7月15日,宁安县举办"宁安县干部培训班"挑选一批家庭出身好,有文化的在土改(砍挖斗争)工作中较先进的青年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其中东炉屯卢志峰和前杨屯姚广财,李吉福,肖振武四人被挑选去宁安(老)党校(今老曲太太院)进行培训学习。学习结业后卢志峰被分配到文教系统,姚广财、李吉福被分配到供销系统,肖振武被分配到林业系统工作。</p><p class="ql-block">1952年</p><p class="ql-block">春县邮电局接收各区政府通讯员为农村投递员(乡邮员),开始改变农村不通邮的状况。</p><p class="ql-block">1953年</p><p class="ql-block">1、春季农村开始通邮。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城市定量供应,农村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即“三定到户”。</p><p class="ql-block">2、3月宁安县第五区电影放映队,第一次到前杨村放映电影,影片是《白毛女》,东炉屯老百姓到前杨村看电影,第一次看到了电影。</p><p class="ql-block">1954年</p><p class="ql-block">1、8月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省会为原松江省会哈尔滨,宁安县隶属黑龙江省。</p><p class="ql-block">2、本年开始实行对棉布、棉花计划供应政策,凭票购买棉花和棉布。</p><p class="ql-block">1955年</p><p class="ql-block">1、根据国务院令,按新币1元,折合旧币1万元的比值进行货币兑换工作。</p><p class="ql-block">2、春接安置山东省临沂集体移民。</p><p class="ql-block">3、全屯80%以上农民加入初级社,东炉屯姚广富和前杨村孙起风组织农民成立起全乡第一个高级社。</p><p class="ql-block">1956年</p><p class="ql-block">1、97%农民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p><p class="ql-block">2、全县实行粮食定购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群众称牛皮合同)。</p><p class="ql-block">1957年</p><p class="ql-block">1、全县开展以粮食为中心的大鸣、大放、大辩论。</p><p class="ql-block">2、夏季连降大雨,许多洼地被淹,粮食减产30%。</p><p class="ql-block">3、12月全县开展反右派斗争。</p><p class="ql-block">1958年</p><p class="ql-block">1、经国务院批准,宁安县扫盲达到脱盲标准,荣获全国第一个扫除文盲的"文化县"称号。</p><p class="ql-block">2、8月修九良水库,前杨村东炉屯出动劳动力参加修坝工程。</p><p class="ql-block">3、9月成立海浪人民公社,在原乡政府大院召开庆祝会,东炉屯为海浪人民公社前杨生产大队第四生产小队。</p><p class="ql-block">4、10月掀起生产大跃进高潮,各村互调劳力,由公社统一指导,人工深翻2尺深,造成浪费破坏土层。</p><p class="ql-block">5、10月前杨大队姚德山去海浪给大队背运安电话用的瓷瓶,回来路经后地岭冈时被狼咬伤,被当时在后地居住的王坤等人营救。</p><p class="ql-block">6、秋季生产队办起了大食堂,全家到大食堂吃大锅饭,以后为减轻粮食销量又成立了劳力食堂,家属回家吃,每人每天给三两皮粮。</p><p class="ql-block">7、12月县派工作队到前杨大队,清理海浪公社1958年秋农村工作过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1、本年实行肉食凭票供应。(只限年节供应)。</p><p class="ql-block">2、九良子水库第一次合拢蓄水。撤回一部分民工。</p><p class="ql-block">1960年</p><p class="ql-block">1、8月连降大雨,粮食减产50%以上,又因南方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和偿还苏联外债,粮食大量外调,口粮不足,实行"低标准,瓜菜代"。代食品有糠和作物秸秆、苞米叶子、苞米棒子(芯子)、地里捡的冻萝卜、冻白菜叶子,充当口粮充饥,名曰"吃代食"。</p><p class="ql-block">2、8月连降大雨,8月25日涨大水,下午5点九良子水库垮坝,公社动员各大队再修九良子水库。前杨大队东炉屯(第四生产队)出动20余人、3台大车参加修复九良子水库工程。</p><p class="ql-block">1961年</p><p class="ql-block"> 1、秋天传达中央《关于农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紧急指示信》,纠正“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错误。平调的粮、钱、物、牲口全部退给生产队。改人民公社为三级所有,队(小队)为基础。就是废除大队核算改为生产小队核算。</p><p class="ql-block">2、8月前杨大队在东炉(前杨第四生产队)东沟里修筑水库一座。动用四个生产队的全部劳动力量,用牛马车,肩挑手提修筑一道长约300米,坝底宽约7米坝上宽约5米水坝一座。</p><p class="ql-block">1962年</p><p class="ql-block">1、10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60条。</p><p class="ql-block">2、本年秋县决定提高口粮标准,人均基本口粮400斤,按出勤劳日分配100斤,其余按人分配。</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1、4月份8级大风刮15天,是建国后风灾最大一年,40%的地块被刮走种籽。</p><p class="ql-block">2、省派一批北大荒转业官兵来地方管理林业。刘丛明、范来福、周全有、周洪德于春季到达前杨村和东炉屯。</p><p class="ql-block">1964年</p><p class="ql-block">1、10月20日,成立东炉大队。将原前杨大队东炉屯第四生产队三个生产小组分别改为三个生产队。翟文华小组改为一队并任队长,一队部设在东炉屯西头南河子南,南山坡脚。姚广英小组改为二队并任队长,二队部设在原前杨第四生产队队址处,即东炉屯中间南河沿。陈景全小组改为三队并任队长,三队部设在屯东头河子南,南山坡脚。生产队亦称生产小队。队部俗称马号。</p><p class="ql-block">2、是日县派社教工作队进驻大队,开始搞“四清”,驻东炉大队工作队组长刘广发、李季等四人。每个小队都有社教工作队员包队,发动群众开展社教运动。</p><p class="ql-block">3、6月4日由前杨大队西北岭上刮起了龙卷风,风向东南,风经松树林子时,将30多公分松树刮断8棵,风柱庞大,上接空中黑云,轰鸣声震耳,龙卷风路经中心将土层卷走16公分深,形成10米宽的沟。随后前杨大队、东炉大队降了一场大暴雨。</p><p class="ql-block">1966年</p><p class="ql-block">1、8月红卫兵(桦树川)水库复建工程开始动工,东炉大队15人劳动力去工地劳动。</p><p class="ql-block">2、8月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各生产队开始修梯田。</p><p class="ql-block">3、12月8日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全面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会后纷纷建立造反团,东炉成立一个“铁扫帚红色造反团”由于一个造反组织,基本上没产生派系斗争。</p><p class="ql-block">1967年</p><p class="ql-block">1、7月小学校请贫农雇农上讲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万恶的旧社会。</p><p class="ql-block">2、9月东炉生产大队改东炉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有干部、贫下中农代表民兵连干部参加的三结合领导班子,主持全大队工作,生产小队成立小队革委会,主持抓革命和促生产工作。</p><p class="ql-block">1968年</p><p class="ql-block">本年全村开始合作医疗,时间不长又被废除,由全公社集资修建了海浪卫生院。</p><p class="ql-block">1969年</p><p class="ql-block">1、3月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战后,全村开展民兵训练和防空演习。</p><p class="ql-block">2、9月全大队抽15名民工去红卫兵(桦树川)水库挖干渠。</p><p class="ql-block">3、秋收后,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备战备荒"和"深挖洞广积粮"各生产队在都北山挖筑战壕修建防空洞。各家在自家园里挖窖,当临时防空点。</p><p class="ql-block">1970年</p><p class="ql-block">10月推行大寨评工法,以政治表现为计酬的基本条件。</p><p class="ql-block">1971年</p><p class="ql-block">1、6月开展批陈(伯达)整风运动。</p><p class="ql-block">2、8月农村粮食定购由一定三年改为五年不变。</p><p class="ql-block">3、9月下旬大队干部到县开会,传达中共中央关于9月13日林彪叛国事件的文件。</p><p class="ql-block">1972年</p><p class="ql-block">东炉大队动用三个生产队的劳动力和大车,从坝体北面山坡取土,肩挑车拉土方对东沟里水库尚未完成工程及坝体进行了建设和加固。</p><p class="ql-block">1974年</p><p class="ql-block">1、3月全公社开展批林批孔活动。</p><p class="ql-block">2、春耕期间,全县农村推广范家公社劳动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一条扁担两(水、肥)上山"的活动。</p><p class="ql-block">3、夏季开展学习小靳庄文化活动,大队组织社员开展全民性文化运动。</p><p class="ql-block">4、6月1日儿童节东炉小学校与光荣小学校联合举办"庆祝六一儿童节踏青登山活动"东炉小学校全体师生起早到光荣与光荣小学校全体师生一起爬光荣东北的飞机照山(即瓮城山)进行找宝"抓特务"游戏活动。光荣小学学生带着纸壳面具演出了"我是孔老二"节目,开展批林批孔运动。</p><p class="ql-block">5、入冬后大队各生产小队为落实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开展土壤改良活动,到西甸子挖草炭往土质较差的田里送。</p><p class="ql-block">1975年</p><p class="ql-block">1、县委成立基本路线工作队,驻东炉大队,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p><p class="ql-block">2、夏季爆发山洪将东沟里水库摧毁,屯内有部分人家进水,个别人家杖子被冲毁、柴禾垛被冲走。</p><p class="ql-block">1976年</p><p class="ql-block">1、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村民在学校操场开展悼念活动。</p><p class="ql-block">2、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党团员在大队办公室开展悼念活动。</p><p class="ql-block">3、7月全民捐款,支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灾区</p><p class="ql-block">4、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党团员、大小队干部到公社院里利用当时仅有的一台彩色电视机(放在窗台上)看毛主席遗容,大队在学校操场坐南朝北搭建灵堂,插松枝悬挂毛主席遗像民兵持枪肃立,开展悼念活动,人们都痛哭流泪不止。</p><p class="ql-block">5、是日全公社早霜,是历史上第一次早霜,农作物减产30%。</p><p class="ql-block">6、9月中旬,学生上街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1977年</p><p class="ql-block">1、6月1日海浪公社中心校召开全公社中小学团体操运动会暨游行大会庆祝华主席为党中央主席。</p><p class="ql-block">2、7月开展全民批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罪行。</p><p class="ql-block">3、8月学校恢复升学考试制度。</p><p class="ql-block">1978年</p><p class="ql-block">1、7月出现建国后最高气温38℃,初伏干旱,玉米、大豆减产40%。</p><p class="ql-block">秋天村民粮食实行议购议销政策。</p><p class="ql-block">2、8月,宁安县对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中右或右派分子的人进行改正。</p><p class="ql-block">1979年</p><p class="ql-block">1、1月宣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p><p class="ql-block">2、2月2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村民开始战备工作,东炉大队30名基干民兵参加军事训练。</p><p class="ql-block">3、是日卢永东、刘树刚所在的守备五师全部进入坑道,固守大兴安岭屏障,以防前苏联抄我后路。</p><p class="ql-block">4、3月22日海浪公社民兵检查组一行5人来大队检查民兵战备。</p><p class="ql-block">5、是日牡丹江市被服二厂来东炉大队疏散踩点。</p><p class="ql-block">6、10月宁安县武装部在宁安县"五七干校"(今卧龙良种场)举办"宁安县民兵骨干(各大队民兵连长)训练班"东炉大队卢永伟参加训练班。</p> <p class="ql-block">7、初夏旱灾严重,小麦减产50%。</p><p class="ql-block">8、12月22日(冬至)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冬天雪后下大雨现象,东炉雪深尺余,雨后路面结冰,有老人摔伤,宁安大街可滑冰,中小学停课。</p><p class="ql-block">1981年</p><p class="ql-block">12月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全国农业会议精神,讨论落实了包产到组和记件包工生产责任制。</p><p class="ql-block">1983年</p><p class="ql-block">1、3月落实以大包干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土地、车辆及农业机械、午马牲畜等物品分给各户。</p><p class="ql-block">2、7月东炉姚青军,前杨罗金银、郭某某,在三瞪眼大山和东炉北山被黑熊抓伤,急送牡丹江红旗医院治疗。</p> <p class="ql-block">1984年</p><p class="ql-block">海浪人民公社改为海浪乡,大队改为东炉村。本年实行农村粮食合同定购制。农民完成定购任务后,余粮可自行处理。</p><p class="ql-block">1985年</p><p class="ql-block">1、5月20日,海浪乡改建为海浪镇。</p><p class="ql-block">2、5月中旬至六月下旬出现长达40多天的高温无雨天气。东炉村出现部分田地干旱现象,造成粮食减产。</p><p class="ql-block">1988年</p><p class="ql-block">年初,进行了第一次土地调整工作,于春耕前结束。</p><p class="ql-block">1990年</p><p class="ql-block">4月镇政府实行教育经费村筹镇管,全镇每年统筹教育经费279,143元。</p><p class="ql-block">1991年</p><p class="ql-block">7月27日至29日连降暴雨,小海浪河7座桥梁被冲毁,全镇交通中断20多天。东炉村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洼地遭涝灾。</p><p class="ql-block">1992年</p><p class="ql-block">12月全镇农村每人集资3元钱,国家和镇政府承担大部分资金修建海浪卫生院大楼。</p><p class="ql-block">1993年</p><p class="ql-block">1、春天村委会按镇政府1992年下发的海政字第17号文件精神进行了第二次土地调整工作。</p><p class="ql-block">2、5月28日撤消宁安县建立宁安市。本年夏季低温冷害,大豆亩产200斤至270斤,减产60%。</p><p class="ql-block">3、6月8日东炉下了一场暴雨加冰雹冲毁砸坏庄稼100多垧。</p><p class="ql-block">4、是日南河水涨出槽,屯中间道南人家院子水深沒膝盖,东西大道水流像河,村民李忠义、李忠明兄弟俩上八家子(庆城)上雪花铁房盖在开三轮车回来经过南河子(孙传富家前)因未观看水情就直接开车过河,直到水到三轮车把,李忠明从车厢向后跳下,李忠义一条腿迈下即被洪水水头将车打翻,人们发现敢到现场,李忠明连滚带爬的总算爬到岸边,被村民陈德海拉了一把总算幸免于难,此时李忠义已不见了踪影,其二弟李忠仁、于洪江、孔凡祥等人开大胶轮拖拉机和"二十四"进行追找直到前杨苗圃东侧才看到被大水打到稻田埂上的罹难者李忠义。</p><p class="ql-block">5、是日村西头赵法全家、李国文家、李广山家等山根房子,泥石流从后窗涌进屋地和北炕上,后经清理收拾多天后才住人。</p><p class="ql-block">6、6月23日,东炉村召开了自1983年分队包产到户十年第一次召开了全村大型文体运动会“东炉村第一届农民运动会”镇政府汪世伟副镇长出席。村支部书记姚青春和村委会主任孔凡祥到会。有老汉推单轮车上麻袋送公粮比赛,有短跑,有拔河,有小品,有舞蹈等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1994年</p><p class="ql-block">1、7月15日至8月2日连续17天高温,中午最高温度38°—39℃。甜菜、小麦、大豆大幅度减产。</p><p class="ql-block">2、9月18日至19日连降秋雨,19日(阴历八月十四)下午开始涨水,是历史少见的秋洪。东炉村道路桥梁被冲毁两处。 </p><p class="ql-block">1995年</p><p class="ql-block">1、清理三资,清理不合理的私占土地和三荒,建立健全各项制度。</p><p class="ql-block">2、进行了低压电力改造。</p><p class="ql-block">3、3月8日为庆祝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9月4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东炉村举办文体活动庆祝大会隆重召开。庆祝活动由东炉村妇联主任黄春花主持。全体村民及小学校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1997年</p><p class="ql-block">1、2月3日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共收6个台,每户交350元。</p><p class="ql-block">2、按照中央文件进行了土地调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3月20日海林二运公司通往东炉中客通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9月1日前杨北运输公司修筑的清溪小河大桥通车。</span></p><p class="ql-block">2003年</p><p class="ql-block">“非典”在内地爆发,东炉村在村门路口处,设检查站,有外归人员进行隔离,村内各户村组织定时入户消毒,禁止外来人员出入。</p><p class="ql-block">2005年</p><p class="ql-block">1、3月东炉村小学并入前杨学校。</p><p class="ql-block">2、4月东炉村委会搬入原东炉村小学校(二层楼)办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p><p class="ql-block">1、牡丹江地区所辖的6个县市全部实行“新农合”,我村参合人数700人,达人口总数的80%,每人参合10元钱可最大限额5000-10000元的报销。</p><p class="ql-block">2、本年度国务院发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示要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p><p class="ql-block">3、本年度全国免除了农业税同时还有农业补助款。</p><p class="ql-block">4、本年全国农民实行合作医疗,只交10元钱最高可报销1万元。</p><p class="ql-block">5、4月开建北河子东炉二桥(罗锅桥),钢筋混凝土结构,10月1日建成通车,解决了困扰村内主街道多年交通不畅问题。</p><p class="ql-block">2008年</p><p class="ql-block">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东炉村组织村民进行了捐款,全体党员交了特殊党费。</p><p class="ql-block">2009年</p><p class="ql-block">1、村村通工程,海浪至前阳段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2、秋东炉村自筹资金几十万;?修建了全长6公里的水泥路。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p><p class="ql-block">2010年</p><p class="ql-block">3月12日突降冰雹,11分钟,冰雹厚度15公分,大个如鸡蛋,东炉村20年最大的一次,受灾面积达500垧。</p><p class="ql-block">2012年</p><p class="ql-block">1、村内主干道安装路灯40盏,成为全乡镇为数不多有路灯的村屯。</p><p class="ql-block">2、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改造,经过一年的立面装修,原本的毛坯房变成了一个面积880平米,设有会议室、图书室 、党建活动室等办公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span></p><p class="ql-block">1、村委会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投影仪 等现代化的办公设施。</p><p class="ql-block">2、村内修建了4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广场,全部用水泥铺设,并安装了篮球架,十余种健身器材。</p><p class="ql-block">2015年</p><p class="ql-block">1、郑焕军为东炉村捐建东炉村大门。该大门为欧式铁艺大门,工程总造价6万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2、从这年开始,家庭条件好点的年轻人都先后陆续进城购买楼房陪子女上学。而且陆续开始购买家庭小汽车,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闲置的砖瓦房无人居住。</p><p class="ql-block">3、购置了消防车和消防器材,建造了保暖车库,配备了专职消防员。</p><p class="ql-block">2016年</p><p class="ql-block">3月,村委会出资购买了锣鼓、音响等设备。村民们自发组成了广场舞队、秧歌队,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唱响了新农村的幸福乐章。</p><p class="ql-block">2018年</p><p class="ql-block">1、进行了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量之大,历史少有。</p><p class="ql-block">2、清产标资,核销呆账 ,清查库存,丈量山林、水面、机动地、四荒及现金。</p><p class="ql-block">3、3月郑焕军个人赞助一万两千元为东炉村妇女买广场舞服装。</p><p class="ql-block">4、秋,郑焕军为方便村民农业生产,个人捐资三万元修建东炉村田间道路。</p><p class="ql-block">5、自来水项目 动工。</p><p class="ql-block">2019年</p><p class="ql-block">1、年初,自来水项目完成入户,百姓喝上了放心水。</p><p class="ql-block">2、全村进行室内水冲式改厕工程入户率达到 100%。</p><p class="ql-block">2020年</p><p class="ql-block">宁安市东炉村水土流失修复项目启动,投资近四百万的水土流失修复工程完成,修筑土沟石坝多条、修筑土沟护坡两处、桥一座。</p><p class="ql-block">2023年</p><p class="ql-block">东炉夏季受到冰雹袭击,部分农田受损严重。</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卢永东、卢永伟兄弟二人系卢志峰老师之二子三子,亦是东炉首任农会会长卢学泽之孙。阅其家谱知其家史,其祖于清顺治三年就奉官命迁至宁古塔城了,至民国时已形成了三卢家屯,并出现了清代抗俄功臣卢炮手卢陆艺、秀士卢廷栋,民国乡董卢学友等佼佼者,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声名后世,为本地区名门旺族。兄弟二人当得知东炉村尚无村志时,立志写志报效故乡养育,随发凡起例,广征博采,孜孜不倦,在遗老,村委及太磊等支持下,著成此书,此乃我村之幸事也。</p><p class="ql-block"> 观其"村志"洋洋洒洒,足有二十之篇,篇下设节或有子目若干,既周且备,考证详实,可谓图文并茂,条分缕晰,纲举目张。从远古一路走来,记历史沿革,述地理山川,从村名缘起,记文教医卫,遗闻逸事,列各家迁徙繁衍,叙农事变化等诸事。又可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教育学、流人学、民族学,尤其是地方史、地方历史文化之研究提供大量信实的第一手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总之,该志既有益于村,又有益于地方,还有益于国,虽曰村志,倘云地方史、国史亦无不可。</p><p class="ql-block"> 最后,向为本志提供资料的乡亲、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志书内容庞杂,涉及范围之广,引用资料多,难免有遗漏和错误,敬请见谅。</p><p class="ql-block"> 东炉村志编纂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二O二四年二月十一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