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即使是简易的雪爬犁,制作起来也是挺麻烦的。别看只有简单的十根木楞结构,但如果没有懂木工的家长参与其中,小孩子们是绝对无法独自完成的。因为那十根木楞要用刨刀打刨光滑,然后完全采用卯榫加木胶工艺连接固定在一起成型的。整个爬犁不用一根铁钉,看似工艺简单,却十分牢固耐用。</p><p class="ql-block"> 十几岁的男孩子玩冰最为疯狂放肆。他们大多是穿冰鞋点冰杵你追我赶竞相飞奔在冰面上。玩耍出满头大汗时,便喘着粗气就地往冰上一躺,稍息片刻,随手从身边抓一把雪,或是砸一块冰塞进嘴里,嘎嘣嘎嘣脆嚼一通。嘻哈一翻后,大家就又摩拳擦掌飞奔在冰面上,直到玩的天昏地暗,才被炊烟里的呼唤声拉回家吃晚饭去了。</p><p class="ql-block"> 女孩子玩冰比较含蓄,不像男孩子那样大张旗鼓那样放肆。她们大多被冰场边缘化,只是偶尔三两好友结伴在冰面上裸滑一阵。裸滑,即不借助任何工具,选一溜稍有微坡的冰面,先跑上十几米助力,然后侧身双脚并拢,利用惯性向前滑去。</p><p class="ql-block"> 也有一人蹲在冰上,另两人分左右各拉一只手,向前奔跑,三人轮流拉或被拉。</p><p class="ql-block"> 冬天里,半大男孩子的妈妈们做的最多的针线活,莫过于给儿子缝棉手套和补裤裆了。</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补裤裆,那是绝对不可疏忽的事。因为穿冰鞋滑冰必需双手紧握冰杵,从两腿之间点击冰面助力,才能提高滑行速度,产生飞驰冰面上的效果。这无疑增加了冰杵与两条裤腿裆部的摩擦力,妈妈们若不急时给缝缝补补,两腿间的小隐私难免会乘机窜出来通风透光看热闹,如果一不小心,甚至会被冰杵杆划破碰伤的!</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冰雪娱乐种类繁多,除滑冰滑雪外,还有打冰牛、滚冰、做冰灯等等。</p><p class="ql-block"> 冰牛是用小茶杯粗细的硬木,锯至寸余长,将底部削成锥形。上端锯两道凹槽,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在锥底部打进一粒小钢珠即可。</p><p class="ql-block"> 打冰牛最受低幼男童喜欢。先用两小手直接把冰牛放在冰面上转动起来,然后用小鞭子使劲抽打冰牛,使冰牛旋转速度加快,并维持时间更持久。</p><p class="ql-block"> 滑雪板是用一米多长的竹板制作成的。顾名思义,滑雪板是雪上运动工具。而且,对自然环境和制作用料要求甚高,并需要滑雪者有一定技术才能熟练驾驭。如果没有内行人辅助,家长是不敢轻易让小孩子去冒这个风险的。</p><p class="ql-block"> 冰刀鞋属于那个年代冰上运动的奢侈品。普通人别说滑冰刀鞋,就是连见都是难得一见的。</p><p class="ql-block"> 偶尔有省城人到小镇走亲访友,带来一双冰刀鞋,那绝对会惊艳到半个小镇的滑冰人的。如果小镇哪个滑冰迷有幸被允许试滑一次冰刀鞋,那会兴奋地几宿睡不着觉,甚至会令其他大小滑友们羡慕半个冬天的。</p><p class="ql-block"> 滑雪爬犁比较累,玩的人也比较少。滑雪爬犁一般是二至四人游戏,如果是两个人玩,就一前一后,三人同玩,就一前一左一右,四人同乘,就前后左右方向各坐一人。</p><p class="ql-block"> 滑雪爬犁时,坐在前面的人相当于舵手。因为爬梨是从陡坡上端往下滑,所以前面那人的技术高低对同乘人至关重要。如果掌控不利,不但体验不到从上往下速滑过程中的落差愉悦感,甚至还会中途翻爬犁伤人。</p><p class="ql-block"> 滑雪爬犁是享受与劳作对等的娱乐。当爬犁从坡顶滑到坡底下后,要将爬犁抬到坡顶,才能再次往下滑行。滑雪爬犁通常要俩人以上才能完成,而且年纪太小的孩子如果没有大人辅助,是玩不成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以为我的家乡冰雪娱乐运动只有这几种方式,那你可就真的错了。</p><p class="ql-block"> 暂且不说什么冰雕制作工艺,只说不带任何技术含量的大众徒手玩冰的另一种方式,滚冰吧。</p><p class="ql-block"> 滚冰,顾名思义,就是玩冰人平躺在冰面上滚动身体。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最随意的冰上娱乐方式,男女老少皆宜。</p><p class="ql-block"> 家乡有元宵夜滚冰的习俗。我最后一次滚冰,是在我远离家乡那年的元宵夜。</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元宵节刚好姑姑和表姐表妹来我家看奶奶。</p><p class="ql-block"> 小镇有三个冰场,数镇西边的最大基础条件也比较好,人们自然把它做为滑冰的首选场地。</p><p class="ql-block"> 那天,大家刚吃完较丰盛的节日晚餐后,我们就拉着姑姑和表姐妹往镇西边的冰场奔去。</p><p class="ql-block"> 由于下了一整天的冷雾,空气十分清新湿润。沿途所有植物甚至电线杆都挂着厚厚一层霜花。从苍穹到山谷原野河床都沉浸在银装素裹中,及目望去,天地间白的有些耀眼。</p><p class="ql-block"> 我们蹦蹦跳跳地边走边打闹,不时偷偷摇晃一下路边树枝,或是踹一下树干。落雪和冷霜便仙女散花般纷纷落下,灌得树下人满怀满衣领透心凉。</p><p class="ql-block"> 姑姑实在忍不住我们的恶作剧了,边拍打着满头满身的霜雪边吼着我们:“都别闹了,大冷天别感冒啦!”我们才有所收敛,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地向冰场跑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的还是有点晚了。主冰场上已经挤挤挨挨的都是人,男男女女间已无平日的拘谨和边界。滑冰鞋的坐冰车的徒手滑的,以及横躺竖卧滚冰的,都无章无序的相互簇拥在冰面上。</p><p class="ql-block"> 姑姑有些不好意思容入人流躺倒滚冰。就操着手站在冰面上左躲右闪地看着玩冰人疯狂地从身边滚过或滑走。</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甘心姑姑滚不成冰,白来一趟,想找一处相对安静处。于是,便拉着姑姑连走带滑的往西山脚奔去。</p><p class="ql-block"> 山脚下的小冰场上人确实少很多。但冰面却不如大冰场平整光滑,不适宜长距离滑冰鞋和冰车。好在我们都是奔着滚冰去的,谁也没带冰鞋,只带了一个小冰车,用不用都无大碍。</p><p class="ql-block"> 虽然小冰场人比较少,但冰面上的霜雪却早被人清理干净。我们先打了一阵雪仗热身,就推推搡搡的横躺竖卧在冰面上,连滚带爬的嘻戏打闹起来。</p><p class="ql-block"> 姑姑在我们的簇拥下下,也躺了下来。我递给姑姑一个雪团,边滚边对姑姑说:“姑姑,你用雪团擦擦眼睛,边擦边说,滚滚冰,眼更亮,心更明,滚滚冰,腰不疼,腿不疼。”姑姑很快就和我们开心的滚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那时自然界的冰是全透明的。我们打闹累了,就趴在冰面上用手电筒往冰下照。竟然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河水在冰层下静静地流淌,甚至能看到在水中沉睡的小鱼小虾。</p><p class="ql-block"> 快乐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不知不觉间已经月挂中天,冰迷们已开始逐渐离场。</p><p class="ql-block"> 在姑姑的催促下,我们意犹未尽的拉着小冰车随着人流往回走。</p><p class="ql-block"> 临进家门时,我顺手从房檐上摘下一条冰溜子。大伙你掰一段我抢一截,嘎嘣嘎嘣的大嚼特嚼起来。</p><p class="ql-block"> 奶奶和父母见我们带着一股凉气拥进屋里,赶紧给我们拍打身上的霜雪。见父亲已经把缓好了的冻梨和山楂放到炕桌上,我们立刻丢弃手里的冰溜子,去盆里捞冻梨。</p><p class="ql-block"> 大家并不急于把抓到手的冻梨直接大嚼呑咽,而是先在冻梨上咬一个小口子,使劲吸允冻梨的汁液,待吸干汁液后再把冻梨吃掉。</p><p class="ql-block"> 那是家乡人对冻梨的独吃法。那种凉爽快感,没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更是我久久不能忘却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已经把水烧开了,准备煮元宵。姑姑说:“不用煮了,我们还没饿呢。”我们也边吃冻梨边随着姑姑喊不饿。母亲说:“冻梨太凉了,别吃太多,小心伤胃。”</p><p class="ql-block"> 奶奶也劝姑姑:“你也少吃点吧,别落下病根。”接着又问姑姑:“外面下雪了吗?”姑姑说:“零零星星的飘一点小雪花。”奶奶说:“下雪好哇,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今年应该有好年景。”</p><p class="ql-block"> 母亲趁着大伙吃冻梨唠闲嗑的工夫已把元宵煮好了。父亲边吃元宵边给我们普及冰上常识:“正月过后,天气逐渐转暖了,虽然人体感觉不明显,但地下阴气开始上升,地上阳气逐渐增强,尤其是三月份以后冰雪逐渐开始融化,俗话说宁踏三九两寸,不踩春天三尺。你们知道这是啥意思吗?”见我们都摇头。他又接着说:“三九天的冰虽然不一定很厚,但密度高结实,且抗压力极强。而中春时节的冰已处在融化中,密度极低,就像豆腐渣一样,再厚也没有任何抗压能力。一般在冰河上遭遇不测的人,大都是在中春时节。你们听好了,出了正月后,你们都不要再去大冰场滑冰了。如果有事非过冰面不可时,在上冰前一定要想办法找一根长木杆横握在双手中再涉冰,以防遭遇不测。”听了父亲的严厉警告,我们都点头表示认可。</p><p class="ql-block"> 从那个元宵夜之后的几十年间,我再也没机会在故乡滑雪滚冰。每当回想起那个欢乐的场景,仿佛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p><p class="ql-block"> 岁月静好,夕阳向晚,故人西去无归途。</p><p class="ql-block"> 如今,奶奶和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几十年,母亲和姑姑以及小弟也早已随他而去。但那段记录下我快乐童年往事我依然记忆犹新。尤其父亲这段看似喋喋不休的家常话,我谨记至今。几乎一字不曾遗漏,而且越年久越清晰。</p><p class="ql-block"> 愿离我而去的至亲们在天堂依然亲密快乐无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十二月三十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