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文献思考录

古兰丹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集邮文献思考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祝贺文献集邮研究会成立五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毅民</b></p><p class="ql-block"><b>“文献”的释义</b></p><p class="ql-block"> 杜泽逊在《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9月出版)中曾指出:“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余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p><p class="ql-block">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p><p class="ql-block"> “献”是贤才,什么是贤才呢?贤才是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白了这一点,“文”和“献”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孔子的学生们来说,《易》《书》《诗》这些典籍如果说是文,那么他们的老师孔子就是典型的“献”了。</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发展的,孔子就是他的门生的“献”,而其言行被记录下来,成为《论语》,对后代的学者来说,又成了“文”。因此,“文”和“献”又不是对立的,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集邮文献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 从事任何一项文化研究活动,都需要掌握与其相关的知识和资料,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方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书刊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集邮文献则是促进集邮发展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中国集邮文献的发展继承了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传统,集邮者以文化的心态对待集邮,以邮成文,以文会友。</p><p class="ql-block"> 人称邮票是袖珍百科全书,这份美誉源于邮票所承载的百科知识,而对这些百科知识进行全面、详实诠释全靠各类与集邮有关的书、报、刊。对集邮信息的沟通、集邮经验的传播、集邮历史的记载、集邮心得的交流,同样离不开集邮文献。集邮文献对于丰富人的阅历、增长远见卓识助益极大。集邮者分为不同的层次,而层次之间的区别,实质上是拥有、吸收、运用、传承集邮文献程度和水平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集邮文化发展很快,无论从广度到深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和丰富。集邮爱好者对集邮文化的理解也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增长知识、陶冶情趣、以邮会友、储值保值”的活动,而是进一步向“读书、研究、组集、著述”的集邮家方向努力。</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项文化事业、文化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随之伴生一批相应的文献、典籍。有了可观的文献典籍,又必然有人去收集、研究与整理。近些年来,合作、自费、助印等出版新模式的兴起,使集邮图书创作队伍进一步扩大;集邮文献收藏热、研究热,为集邮图书创作、出版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料,中国集邮图书创作将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集邮文献多元化</b></p><p class="ql-block"> 80年代以来,集邮图书出版亦形成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总数已达1500多种,其中有正式出版书号的集邮图书有1100余种。80年代以来出版的图书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二。这是无数集邮图书创作者辛勤努力换来的丰硕成果,也是世界集邮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奇观。</p><p class="ql-block"> 纵观30年来中国集邮文献创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步伐与水准都体现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已经开创出了不仅超越过去,而且领先世界的崭新天地。中国集邮书刊的规模和数量在世界集邮领域堪称“超级大国”。集邮文献的水平,体现在它的知识性、学术性、社会性、创造性,也是中国集邮整体水平的缩影。总结30年来中国集邮文献创作的时代特点,是当代集邮学术研究的课题之一。</p><p class="ql-block"> 当代集邮文化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是成千上万的集邮者汇成的收藏大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着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集邮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着博学多识的贤才,成为邮坛的“献”,同时不断涌现着藏往察来的著述,成为邮坛的“文”。要全面完整、生动翔实地记述当代集邮文化的发展历程,需要无数个“献”,也需要大量的“文”。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集邮文献的多元化,正是适应这种文化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百家争鸣气象新,百花齐放春满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献集邮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30年来,中国集邮学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集邮品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传统的清代、民国、解放区、新中国邮票、外国邮票等的研究,对新发展的税票、邮政附加费、极限片、风景日戳、专题集邮、生肖集邮、文献集邮、原地集邮等的研究。二是对集邮活动的研究。其中包括对集邮名词、集邮史、邮票史、邮驿史、邮展评审规则、学术论文评审规则、新中国邮票题材、青少年集邮、老年集邮、集邮宣传、集邮教学、集邮发展新思路等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大道不亡,书魂不变。研究集邮文献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文献集邮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一些人重邮品轻文献,对早期文献更不知珍惜和借鉴。有些不懂集邮的后代,将早期集邮文献弃之如废品,毫不觉得可惜。更有许多有文献价值的集邮家信扎、笔记、文稿等,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收藏整理。</p><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梁思成曾说:“如果世界上的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分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p><p class="ql-block"> 总体而言,集邮文献国家馆藏少,收藏基本上是靠私人进行的。文献集邮与其他集邮门类相比参与者的年龄结构要低得多,而其所具有的文化色彩更浓厚。很多有成就的集邮文献收藏者都是从特色、专题入手,不断攀高,进而登堂入室,成立文献藏馆。</p><p class="ql-block"> 个人集邮文献馆的出现,高邮市创建集邮图书中心的构想,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创作性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集邮文献是积极有益的事,可以使集邮文献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文献集邮的兴起,为目前陷入低谷的邮坛开辟出一片新的收藏领域,为众多集邮后起之秀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相对于以往视编组邮集参展夺奖为集邮成就标志而言,从事文献集邮则是扬长避短、另辟蹊径。文献集邮同样可以使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寻觅求索中交友添趣,在庋藏售让时增值获益。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文献集邮的参与者,更能体验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其中既包括挖掘、整理出许多尘封已久的文献明珠,也包括从故纸堆中变废为宝,点纸成金。 (2009年7月30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集邮文献的定义</b></p><p class="ql-block"> 集邮文献的定义应该是:在集邮学科领域中,所具有历史价值、参考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知识价值的文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集邮文献是集邮成果的结晶,是集邮文化的表现,是集邮事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社会现象,是集邮事业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反过来讲,集邮文献又推动和促进集邮活动的开展,指导集邮水平的提高,弘扬集邮文化,扩大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 集邮文献的范畴:集邮以文化为宗旨,离开了文化就失去了意义,集邮文化作为一门具体学科,也存在着它所特有的范畴,它的定义就确定了其范畴。1.集邮图书出版物,分为报纸、杂志、书籍、邮票目录、图鉴、专用邮册、售品目录,非专业集邮报刊上发表与集邮相关的文章。2.音像出版物,以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影碟、光盘等形式反映集邮内容的出版物。3.其他实物类,包括各级邮协印发的会议文件、发言讲稿、集邮活动宣传画、获奖证书、奖品等。</p><p class="ql-block"> 概括地讲,以文字、影像、实物三种形式来反映与集邮相关的内容,都属于集邮文献的范畴。从体裁上讲,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都应包括在内。专业论文、评论争鸣、诗歌、散文、随笔、心得、戏剧、小品、相声、漫画、歌曲、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人物专访等。</p><p class="ql-block"> 范畴是文献的具体内容,定义是文献的理论实质,定义指导范畴,范畴服务定义,定义确定文献的价值,集邮文献属于意识形态,学术理论方面的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个人行为。</p><p class="ql-block"> 集邮是狭义的,是一种自觉的个人行为,集邮文献是广义的,是多方面的,经过作者构思创作,稿件投寄后,就不只是个人行为了,融入到社会中,言行观点参与了社会活动,文章经修改编排到出版发行,得到社会认可,读者共鸣,形成文献,集邮文献虽然价值的高低不同,但应有一种责任感和时代感。</p><p class="ql-block"> 除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创作爱好外,集邮文献主要是依附于集邮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和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渐形成,与坚持集邮文化宗旨、报刊正确导向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集邮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显著,集邮的内涵不只是局限在它本身,功能作用在向前延伸、拓展、扩大,集邮文献为适应这一变化而发展。</p><p class="ql-block"> 集邮活动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集邮文献的发展提高,走向兴旺繁荣,是必然的,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重托。</p><p class="ql-block"> 集邮文献的社会功能,是随其发展而提高,因其广泛而彰显的。表现在对集邮文化的宣传和赞颂,传承与弘扬,促进集邮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激发热情。集邮文献表现出了社会化特征,社会化就是民族化,民族化就是世界化。集邮文献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广泛性、内涵丰富,范围深远,意义重大,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所以集邮文化进一步发展提高,其社会功能就会进一步扩大增强。</p><p class="ql-block"> 发展集邮文献活动,利在当前,功在子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献集邮》出刊百期五律絮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毅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办刊如养虎,此事两难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编者愁肠断,高处不胜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感时花溅泪,离别鸟惊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纸媒若丝路,集茧抽丝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如秀才,人情纸一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献钩沉重,索引莫慌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编辑呕心血,共锈嫁衣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嘉著年评选,笔底出栋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研究旧文献,重整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良师承造化,益友引流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刊根基固,百期高飞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会刊似茶馆,铜壶煮三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摆开八仙桌</b>,<b>招待十六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恋高山流水,吟独钓寒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编者明方向,读者有主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欣逢好时代,特色最赢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羡青山有思,观碧水初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邮友满天下,知音有几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书刊难胜数,最爱唯此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7月5日)</p> <p class="ql-block"><b>本文作者:全国集邮联会士李毅民先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制作:山西.古兰丹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