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p><p class="ql-block">一一一朱永新</p> <p class="ql-block">以前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现在我要说书非买不能读,书非有读书群不能读,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正是读书妙处,这些书都是在读书群完成的,呼朋引伴,督促启发,徜徉其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2023年1月至2月寒假读的书,因为放假,时间较集中,可以白天有空闲时读,晚上再写读后感,对九百多种影响孩子学习的方面很是触动,对“可见的学习”一词深有体会,也即学习应该被量化。</p> <p class="ql-block">从微博中翻出写的读后感,温故而知新。且同时感觉到网络的强大,做过的事都留下痕迹。</p> <p class="ql-block">审美中的错位</p><p class="ql-block">孙绍振的《审美阅读十五讲》,通篇看下来,他把文本阅读大都是放在错位的角度来审视,比如说,第一讲真善美的错位,第二讲情感错位,让同一情感结构之中的人物心理发生错位。第三讲陈宫的眼睛在小说结构中的错位功能。第四讲,武松神性中的人性。第五讲,人物多元感知错位的强化。第六讲笑的多重意味的错位。第七讲推敲典故的片段意脉和整体意境的矛盾。第八讲感知变异。第十讲从语词还原入手揭示内在矛盾。第11讲以丑为美。第12讲形而上和形而下。第13讲永远忧愁和无限快乐。第14讲在灾难面前的不在乎。</p><p class="ql-block">梳理整本书,恍然而悟,孙绍振老师最主要的思辩方式,是于错位矛盾中找出文本的理趣和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从微博中翻检当时自己的读后感,都惊讶于自己认识的深刻,此刻让自己写是写不出这些见解,可见文思智慧等等是要时时触动的,真是“学如逆水乘舟,不进则退”,亦如黄庭坚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p> <p class="ql-block">走走停停。在一路追赶式的读书过程中,是要时时停下来检索反思沉淀的,这次有一个契机让自己去回过头审视2023年生活的一角一一一读书,特别有意义。因为我2023年还很焦虑又很欢喜地照顾陪伴了怀孕的儿媳,呵护了我的佑佑宝宝,还参加了十多次南昌市教研,写了两篇获奖论文等等,而耗费精力最多的是62名同学的高中班主任,因为日日要关照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因此年终总结很多,还有党务工作,但最开心的就是始终没放弃读书,这应该是一切工作的原动力,翻开书就如同打开窗呼吸新鲜空气一样,精神特别振奋。</p> <p class="ql-block">对微博搜索的规律还没摸透,以后每一次发博时都要加上前缀,即书本名称,以便以后检索。</p> <p class="ql-block">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讲义,已看了两厚本,囫囵吞枣式地读,但诗词的气息还是有所浸染的。会在读诗词做诗词题时敏锐地去捕捉诗的特性且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了读诗的品性。</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在“新教育”读书群进行的,全国的有心的语文老师在一起共读黄厚江老师的这本书,体会就更深刻。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是一个很强大的催动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加的大夏共读的公益活动,积极投了稿,实在是被《活在课堂里》这本书的提出的教育信念所感动,我们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可不就活在课堂里,其实,如果学生和老师都把课堂当成享受当下,享受生活的天然的好场所,课堂必然也就生机勃勃了,因为师生的生命都在课堂灿然开放。</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对于培养出怎样的人有一种宏观的认知,对“成人”教育很有启示。</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总结专业的历史类书籍,我们读书是严肃的,带着探索的目的。文史从不分家,读了历史,懂得历史,才可读出文学作品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整理也是要有经验的,23年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所以连记录都是匆忙的,且得消化。“八面受敌"读书法可多多实践一下。</p> <p class="ql-block">读罢《万历十五年》,掩卷沉思,究竟会带给我们那些反思?</p><p class="ql-block">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难,皇帝之难在于不能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深居宫中,被能臣大吏制肘,挣不脱祖宗遗制。</p><p class="ql-block">首辅申时行这个人,一言难尽。我认为黄仁宇是刻画复杂政治人物的高手。申时行在复杂的时局中的左右为难,委曲求全,写的很真实很可信。历史书上是很难看到这样一种人物的形象的,他既不是正面人物也不是反面人物,既不是能臣也不是佞臣,就是在历史漩涡里面不断挣扎的一个人,真是时也命也。既不高大也不卑劣,所以读他会有更多的感同身受。他被历史幸运地选中,被时代推着往前走。却又少那么一点魄力,所以在夹缝中想尽力的抹平一些漏洞,却又总不尽如人意。他是个政坛上的幸运儿,又是一个政治的悲剧人物,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职场的状况,没几个人可以力挽狂澜,也没那么多的大奸大恶之人,他就是一个平庸者居高位的典型形象。</p><p class="ql-block">张居正几乎颠覆了历史教材上的"明朝中兴大臣”的能吏干臣形象,因为中国人本能地会以私德断其功业,一个道德不完美的人在历史是最易受诟病的。</p><p class="ql-block">明史专家吴晗写的《海瑞罢官》轰动一时,海瑞的清官形象深入人心,但黄仁宇抽丝剥茧他的道德功业,认为他只有道德的高标准而无干实事的能力,戚继光与李贽,一武一文,都个性突出,字里行间,黄仁宇很是赞赏戚继光,对李贽却一再说他的思想无体系,建树不大。</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本书太有名,又据此拍过电视连续剧,作者的大历史观影响很大,所以深感做学问不可不慎重,下结论要论据充分,否则实在贻害大矣。</p><p class="ql-block">《万历十五年》多次提到道德与法律,以及标准,统一,数字化的概念,这应该是作者因长期居于美国,对美国的一些情景有感想,一些观点来源于自身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彼时的美国,相较于民国,法律体系完善,工业能力强大,二战期间自由轮的流水化作业可以说是美国的一个骄傲,统一的制造标准,完善的后勤制度,使得美军可以坐在汽车上打仗。</p><p class="ql-block">的确,道德相较于法律没有更好的约束力,零散的规定相较于统一标准的制度没有更好的竞争力,模糊的记录相较于数字化的管理也没有更光明的前途,《万历十五年》想表达的这些,的确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野蛮生长走向标准化管理,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把握的,相应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然而,作者强调标准,数字化,书中却很少有具体的表格,数字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虽然所得结论似乎可以说得通,但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稍显得底气不足。</p> <p class="ql-block">贡布里希的《世界小史》和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观点一致:在中国,要读好书才可做官,是学者型社会。</p><p class="ql-block">中国在现在依然如此,传承的力量是很强大的。</p> <p class="ql-block">《世界小史》是在“微信读书”中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世界小史》读后感</p><p class="ql-block">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天天接触这本书,要么就看它,要么就听它,要么就边看边听边想想。这是因为有书友共同督促着学习,是任务也是兴趣,把阅读历史与世界现实结合起来想,才明白为什么说读史使人通透,因为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新鲜的事,但是又会觉得常想常新鲜。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就是如此的循环着,螺旋上升着,历史上的纷争是那么的相似,人性似乎也从来没变过。以前交通信息不发达,那么纷争的地区就是临近的两个地区,比如说英法的百年战争,比如说阿拉伯半岛的你争我夺,就是骑马可以到达的,步行可以到达的,那么人类的活动范围有多广,纷争就在那个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后来交通信息发达了,争夺的范围就扩大了。现在就更演变成全球的纷争,估计以后就真的是星际的争斗了。</p><p class="ql-block">读世界史,有一个最深的感悟,就是人类始终是在斗争中前行的,就如鲁迅说的,人类的历史就如煤的形成一样,不断的在地底下燃烧,然后得到的就是那么一小块。</p><p class="ql-block">强者,为了展示其强,就用弱者的鲜血给涂成胜利之书。我觉得通读历史的人要有一种很强的承受力,或者说很通透的人生观。因为看到人类前行中的争斗发生的灾难,内心是会不断的会涌出悲悯,不断的会颤动的。</p><p class="ql-block">我觉得翻开历史书就是听到人类的哭泣声,时常仿佛听到了遥远的时空中传来的无数的被灾难所击中的人类的哭泣声。罗马帝国的欢呼,希腊联邦的胜利,还有宗教的唯一的神,众英雄和他们的武器。在人力前行的历史中充满了冒险,暴力,征服,瓜分等。</p><p class="ql-block">那些强者似手永远怀着改变世界的激情,去征服他脚下的大地,让人们绝对臣服于他的权柄之下。这时候想到了中国先哲们说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提到了,宁可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是因为看到了大地上杀人盈野的鲜血,所以才会产生那种悲悯的情怀。看此书时,正逢当今世界上爆发了加沙战争,持续着俄乌战争,在缅北冲突,这一段时间,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动荡不安,战火不断。在世界的纷乱中再读这个《世界小史》,所以看到历史上人类的纷争,再看看当今的现实,读书就更有感慨,更有感触。一边读着历史书上的人类的争王夺霸,一边看到现实视频中的生灵涂炭,就不再有年轻的时候那种慕强的心理,那种为胜利者欢呼的心理,所以再看到某某大帝,看到某某英雄,再听到某某胜利的欢呼,我都觉得耳边飘来的是那些被残暴屠杀的那些被征服的民族的哭泣声。它们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中,他们没有被历史书写,没有被历史记下,但是他们是作为胜利者的对立面存在着的,所以我觉得这些胜利者,他们个个脸上都是涂满了鲜血的,露出了一副狰狞的面孔的,世界争王争霸,从来没有止息过,历史上如此,现在仍然不断上演着。这就是读历史之后产生的一颗对人类的悲悯之心。但愿世界永远和平!</p> <p class="ql-block">《晚清二十年》书中78页有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照片,对照着,个人与国家。代表国家的个人在谈判桌上对决,对决的是背后的国家实力。伊藤博文蛮横无礼:日本应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处地方。李鸿章:中日两国系兄弟之邦,所开停战条款未免凌逼太甚。</p><p class="ql-block">典型的弱国无外交。日本的战争获利之巨大,让这个战争狂人越走越远。《中日马关条约》为中国奇耻大辱:朝鲜不再是藩属,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款两万万两,开放沙市丶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工业品,并得免征一切杂税。中国人生活的惨状可见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p> <p class="ql-block">《叫魂》,一个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清史</p><p class="ql-block">《叫魂》有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中西方文化冲撞的角度,放在世界的范畴,这是当代研究中国史的便利,也是必然。</p><p class="ql-block">孔飞力,一个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清史。他看中国的帝制晚期的危机,并非仅是一个王朝的衰落,更是一种文明的没落。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最初动因:外部与内部,大处小处,上层与下层。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内在动力。对地方精英权力的扩张及地方军事化的分析讨论。本书下足了档案研究功夫,档案复印件有一大纸箱。他所讨论的全是历史,对现实并无半点影射,我们之所以在读此书时会感到似曾相识,那是因为现实中还常常有历史的影子罢了。孔飞力在书中所描述的那种丑恶的全社会歇斯底里在近现代中国还曾一再地重演。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相似之处,把蕴藏在盛世妖术现象背后的种种时代的政治的社会的及文化的涵义写出来。“叫魂”案发生在1768年,妖术恐惧突然在中国爆发,从江南沿运河和长江北上西行,迅速的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春天到秋天,大半年时间,整个大清帝国都因为应付这股妖术之风而动员起来。折腾到年底,在付出了许多无辜的性命和丢掉了许多乌纱帽后,案情真相终于大白。所谓的叫魂恐惧其实只是一场庸人自扰的丑陋闹剧。孔飞力将1768年的妖术恐惧重构为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第一个版本涉及的是贩夫走卒,乡愚村妇等普通平民百姓的经历。第二个版本是各级官僚的故事,官僚制度本身照章行事的逻辑在指挥他们的行动。这场清剿持续了好几个月,在制造了无数冤案,戕害了许多无辜无助的性命之后,才因破绽百出而被迫叫停。第三个版本是专制君主弘历,他是清帝国整个制度的人格化。弘历从一开始就对这样一场包含内外两条战线的清剿倾注了全副的精力和热忱。妖术妖人的清剿成了大清帝国的头等大事,各种行政常规也都为其让路。所有关于叫魂阴谋的供词都是山东嫌犯在重刑之下编造出来的。明清交替之际,也是中国在各个方面开始同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口翻了一番多,经济规模空前扩大,透过表面的繁荣去探究社会财富的分配以及资源财富和人口的关系,就可以发现社会深层潜藏的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在社会意识层面上的反映。人口压力的增加意味着生存竞争的加剧。盛世的繁荣意味着他们还能通过辛勤劳作维持温饱,众暴寡,强凌弱,人口过度增长,人均资源比例恶化,各种社会矛盾急剧的激化,并深受社会道德不断堕落所困扰。</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读着读着就放下了,既叫极简,也就是对欧洲历史的蜻蜓点水,没有什么人和事的深刻印象,但有了一种人类文明同时发展,不断争斗,既在斗争中灭亡,也在斗争中新生。</p> <p class="ql-block">《漫长的余生》,写的是北魏史,我觉得除了名字会吸引人,翻开书后,实在难以畅快读完,因为引用史料多,人物性格不鲜明,当然,以史料为准,史学家是不会随便妄议人物的,但我觉得还是文笔的问题,长句子多了就显得啰嗦,这本书说得最透彻最深入的一个历史现象就是“子贵母死”,</p><p class="ql-block">所谓借一个北魏宫女王钟儿之眼写帝王家的争斗,她能接触和看到的就是后宫了。北魏宫廷腥风血雨,流水的皇帝们,寿命都不长,二三十死去的占了多数,原因大概有三,服用丹药、近亲结婚、内心恐惧。还有骇人听闻的“子贵母死”制度,开始是皇帝为了控制外戚权力,但不知不觉中却形成了另一股以“养母”为首的势力。皇帝为了集中权力,在与相权博弈的过程中,不得不与这股势力合作,相互利用,权力就像跷跷板一样左右摇晃,占据上风也不过是一时,内廷的斗争就这样无休无止地演绎着。</p> <p class="ql-block">当然,还读了一些文学类的书籍,但没买实体书,只是充了会员,或听或看,没有读书笔记和写读后感的任务,那就是一种放松和消遣。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互联共通,交流碰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摘自《 礼记·学记 》.</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我能走得多远,但我会始终行走在书中,走来走去,入乎其内,出乎其中,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万世师表的仲尼正是吾辈楷模!</p><p class="ql-block">补记:今天又补上了三本书,真的是流水的时间,恍惚的记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脑筋放空了一上午,外面大雪乱舞,午饭后,思维又活跃了,得干活,休眠模式已终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