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地名故事《八陡第一陡八古台》

大漠苍客远

<p class="ql-block">八陡庄是八陡镇政府机关驻地,就坐落在孝妇河支流岳阳河上游的河谷中,境内山丘林立,沟壑纵横。人们在河谷中依山临河建房而居,形成村落。村庄的周围陡坡险崖众多,较大的陡坡就有八个, 分别为八古台、东顶、南天门、杏花崖(南崖头)、白道、黑崖头、托盘寺(凤凰岭)、虎头崖(邓家崖)等,八陡就因这些陡坡路而得庄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陡”当中,最有名的当属八古台,其位于八陡庄的东南端。它是一座土山,山顶较平坦,是一块八亩大小的农田(八亩地),因此原名就叫八亩台。</p> <h3>(八古台)</h3></br><h3>八古台自明清至新中国建国初期,一直是博山至沂源官道上的一段险路。登上八古台,往东几百米,博沂大道就与西河南来的青州大道交汇。所以这里成了东达临朐、南通沂源莱芜、西北连接博山、东北通往青州的交通枢纽。</h3></br><h3>八古台的交通位置的确非常重要,然而它的险要难行却更是远近闻名。别看它只是一个顶部为平台的小山,海拔也不过300米。但是从山顶到山下的路面坡度可达30度以上,最陡的一段约80米长,用长条石板铺就路面,为防止打滑,石板全选用粗糙的砂石。尽管如此,要爬上此坡实属不易,最难登坡的要数用车载货的商贾行人。推独轮车的要想登坡,通常是先把车子停在坡下,然后三五人结伙,一人推,二三人拉,一辆一辆地往上盘。</h3></br><h3>传说当年有一辆马拉车路过此地,由于装的货物重,拉车的骡子费尽力气也拉不上崖头,这时恰好附近村民牵着一头趴牯牛路过,马拉车靠着牛的帮忙才算登上了台顶。趴牯当地方言是指未阉割的公牛,力气较大。这段坡路因时不时地有牛帮忙拉车登坡,于是便有人称此地为趴牯台,传来传去,演变成了现在的名字——八古台。</h3></br><h3>八古台虽然难登,但登顶后可在平台上停下来歇脚。台顶有一棵古槐,传说为明末所栽,树冠茂密,冠幅直径20余米,登坡后可坐在树下饮茶稍憩。此处为高阜之地,东可瞻岳阳山、西可眺峨嵋山,近观黑山更是一目了然。</h3></br><h3>传说八古台还与孝妇颜文姜有密切的关系。民间传说,孝妇颜文姜的娘家就在八古台山脚下的颜家庄。颜文姜嫁至神头后,其夫病故,而其守寡,因侍奉公婆至孝,殁后被奉为神,世代敬仰。不知从何时起,每年的六月初一,八古台下的青石关村村民便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抬着凤辇到神头颜文姜祠,迎请颜文姜回娘家纳凉过六月,神位就安放于八古台下的观音庙中。此间,观音殿内,香火不断,善男信女们轮流值班,等到六月三十,再恭送回颜文姜祠。这个风俗一直延续下来,如今已形成全镇乃至全区一年一度的盛大孝文化节,此为八陡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h3></br><h3>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八陡交通阻塞的状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博沂路进行了两次改道,八古台逐渐远离了交通干线。</h3></br><h3>今日的八古台,冷清、安闲而幽静,它已没有了曾经的交通繁忙景象,周围的一切都已面目全非,只有那小山、石板路仍默默地躺在故地,静观着沧桑的巨变。遗憾的是,台上的古槐被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大风连根拔起,滚到了沟谷内。幸而东顶村村民又在原地栽上了一棵稍小的国槐,现也枝繁叶茂,聊以补憾了。本世纪初,八陡耐火材料厂民营企业家在台顶建一凉亭,立一石碑,进一步将此地打造成游玩赏景的好去处。而今,如果人们登上凉亭,凭栏远眺,可把八陡全庄尽收眼底;俯瞰脚下,陡坡那尚存的一段石板路及石板上近10厘米深的车辙沟痕,仍可使人联想起久远的历史、当年这里繁忙的交通和行路的艰难。</h3></br><h3>陈维政 搜集整理</h3></br><h3>图源:印象博山</h3></br>来源:博山民政<h3>--- END ---</h3></br><h3> <p class="ql-block">文图转自公众号:孝妇河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