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连载十)

峭壁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题记: 本小说以作者本人为原型而创作,真实而简洁,讲述了一位60年代末老三届知青的艰难困苦,乡下创业的感人故事。本小说可能是当代知青文学关于养蜂题材的首本,情节生动曲折,可读性强,拟每篇连载1一2集。本书既有连续性,亦可独立成篇,希望美友喜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5</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次日,他们请人将蜂箱装运到货船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着那些挑码头的人吃力的模样,张朝东不禁想起自己在德山挑码头被担子压得吐血的情景。他掏出香烟分发给脚夫,付工钱时也出手大方,让这些苦力之人感到一些惊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呜!”货轮汽笛长鸣,他们终于告别重庆,欣喜地站在货轮甲板上,开始了长江之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俩在甲板上将蜂箱一排排堆码好,开好蜂门,让蜂儿自由出进。轮船加足马力在航道中顺江而下,船速较快,一些出来兜风的蜜蜂将再也找不回自己的家,养蜂人的心不免有些往下沉,但顾不上这些了,如将蜂门关闭,时间一长,蜂群极有可能会被整箱闷死,这是早有深刻教训的。姜老师诙谐地说:“此乃丢卒保车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朝东隔一会要给蜂箱外洒水,一是给蜂群降温,二是避免蜜蜂外出找水而失踪。江面时宽时窄,宽处浩浩荡荡,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窄处水流湍急,白浪滔天,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悬崖石缝中钻出的一些孤树独枝,被江风刮得东倒西歪,肆虐的江风仿佛要将这些树枝连根拔起。张朝东想,这些树枝的根一定比鹰爪还有力,不然怎能牢牢地抓住那坚硬陡峭的岩石?它们分分秒秒都在与这恶劣的环境抗争啊!他凝视这些独立顽强且具非凡生命力的悬崖孤树,不禁肃然起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时,他猛然发现岸上一些正嬉戏着的野猴,那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模样使他羡慕。他伫立船舷迎风思考,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堪称地球上最高级动物,按理应该活得比这猴更自由更幸福,而太多的事实证明,很多人不见得比这山里的野猴活得自在,不是吗?只要有谁说错所谓的一句话,做错所谓的一件事就要遭整挨斗甚至掉脑袋!人们比猴儿聪明无数倍,却不能发挥自由思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张朝东吟颂着这句唐诗,却少了太白那样的心境。 货船上有船长、大副、水手。他们各自忙碌,很少言语,唯有大副是一个热心快肠的人,没事爱和乘船人聊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副姓柳,张朝东称其为柳大副,此人年纪约40岁左右,长得圆滚滚胖乎乎,皮肤晒得黝黑,像非洲人。他不时向张朝东介绍两岸风景,名胜古迹。船到一处时,只见他手指远处的一座岩石说:“快看,那是望夫岩。”张朝东好奇地问:“怎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柳大副于是娓娓道来:“相传很久以前,此地有户人家的丈夫从军,很长时间缈无音信,妻子每天到高处了望,盼夫早日归来,结果一直到死都未能盼回丈夫。此事感动了上天,于是将这女人化成这座石峰,永远凝望丈夫从军的方向,盼望总有一天与丈夫团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着柳大副出神入化的讲解,看着那酷似女人的石峰,张朝东被深深感动。他想凡是民间流传的东西特别能打动人的心灵,比如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比如一些民歌民曲《茉莉花》、《二泉映月》等,可谓百听不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船过一处,只见一道绝壁上雕刻着硕大遒劲的“赤壁”二字,大副说此乃孔明所书。张朝东将信将疑盯着二字,脑中仿佛浮现出一千七百多年前火烧赤壁的悲壮画面,他想那燃烧的熊熊烈火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刀光剑影中不知砍下了多少人的头颅,继而追溯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字里行间真乃斑斑血泪。纵使中国的灿烂文明书写到公元二十世纪的今天,字字句句仍充满杀气。思及此,心头只觉阵阵发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声猛烈的汽笛声终于将他从那腥风血雨的思绪中惊醒,使他回到现实之中。 “什么时候过三峡?”他问大副。“过三峡要在夜晚,到时我叫你们。”大副热心回答。张朝东等着看三峡,却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峡好美!两边峡壁倒垂条条古藤,长长的千年古藤垂下,已舔着了奔腾的江水;众多猴儿顺着古藤滑到水面上戏水;一些勇敢的猴儿在古藤上荡着秋千,有的甚至从江这边荡到江那边,好不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快看,瞿塘峡到了。”大副的喊声将他从睡梦中惊醒。只见江中激流汹涌,涛声如雷;江面无数旋涡仿佛魔鬼张开的嘴,随时准备吞噬一切。船从旋涡经过,激起巨大的哗啦啦的水声,使人胆战心惊。轮船桅杆上强烈的灯光警惕地照着两边的峡壁。当轮船与峡壁挨得最近时,有人站在船舷边居然可用扁担戳到峡壁,此时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张朝东笑着说:“如果此时船长眨了一下眼,这艘船即将变成电影《冰海沉船》中的泰坦尼克号,我们也将为鱼类作贡献了。”大副解释说:“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之处。”张朝东猛然记起杜甫的“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说瞿塘峡是一道永远打开的闸门,那么巫峡则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画廊,尽管是在夜晚,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巫山十二景的朦胧景象仍能映入眼帘。船至西陵峡,天已蒙蒙亮,此时江流十分湍急,且处处是险滩。轮船时而顺着急流一泻而下,时而绕着险滩迂回挺进。柳大副介绍此峡有三个最著名的险滩,即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奔腾的江水遇上险滩,突然变成千万个旋涡,似乎能将轮船一口吞没,此时轮船加足马力与旋涡搏斗,整个船身剧烈颤动起来,身处此境,张朝东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也感受到人的伟大。在货轮上度过三天两晚,终于到达湖北沙市,这是货轮目的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6</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俩请人将蜂箱卸到沙市码头,叫了一辆解放牌汽车,装车后向沙市乡间开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约一个小时路程,他们在大片棉花地停了下来。因姜老师考虑两人的蜂太多,再放一起不利于采集,于是两人找了相距四、五公里的两户农家分别驻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朝东所驻扎的房东姓邓,张朝东叫他邓大伯。邓大伯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参军,另一个修堤去了,仅老俩口在家。大伯个子高高,皮肤黝黑,鼻梁高耸,轮廓分明,两眼炯炯有神,貌似新疆人。大婶稍胖,皮肤较白,一付慈祥模样。两老一个在外干点农活兼打鱼摸虾,一个在家操持家务,养鸡喂猪。房子虽是茅草所盖,屋里却收拾得干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朝东无事喜欢看看养蜂资料以及一些随身带的文学书籍。一日晚,他在煤油灯下正捧读一本旧书。邓大伯好奇地凑了过来,指着那本书问:“读的什么书?有滋有味的。”“这是本《水浒》,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故事。”张朝东接着说:“您愿意看,拿去看好了。”“唉!”只听到大伯叹息一声:“我是大字墨墨黑,细字不认得;小时家里穷,从没跨过学堂门。”“大伯,您虽没读过书,但说起话来一套套的,您如果喜欢听这书里面的故事,我可以读给您听。”听张朝东这么一说,大伯喜出望外,连忙抽了一张椅子坐在旁边,摆出一付洗耳恭听的样子说:“开始吧。”张朝东翻到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章,用常德腔慢慢读了起来,一字一句,有声有色,有板有眼。大伯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点点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那寂静的夜晚,在沙市一个偏僻的村落农舍,一个长沙知青和一位当地老农一起进入了八百年前梁山好汉的世界里。在为那些伸张正义、蔑视权贵、锄奸除恶的英雄们叫着好。这以后,每吃过晚饭,大伯象格林威治时间般准确,抽着凳子来到张朝东的房间听他读书。不知多少个夜晚,张朝东终于将《水浒传》从头至尾读完了。当念完最后一页时,张朝东合起书来闭目养神,此时大伯从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催他快趁热吃了。他一看碗里居然有四个蛋,无论如何只肯吃两个,要邓大伯吃两个,还笑说:“古人煮酒论英雄,今晚我们来个煮蛋论英雄吧。”“好!”大伯笑着吃完了两个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日,张朝东路过附近一口水塘,水塘很大,塘边上长着一人多高的茭瓜叶,将路人视线完全遮挡住了。此时,只听见水塘深处有人说话,仔细一听原来是邓大伯的声音,邓大伯正坐在自家一条小船上,一边摘着茭瓜,一边在与另一人讲《水浒》里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朝东驻足聆听,只听他正在讲“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的段子。他说李逵回家接母的路上,在山中碰到劫贼假李逵——李鬼,正欲杀这个坏自己名声的家伙,只听李鬼哀求道,杀他一人,便是杀两人,因家里有一个九十岁的老母,必被饿死。李逵是个孝子,想起自己家里也有一个老娘,听他这么一说,反给了他十两银子,要他今后改邪归正。谁知李逵来到不远处的一家酒店吃饭时,无意中发现李鬼在欺骗他,而且还要与其妻谋害自己的性命。李逵大怒,终于杀了李鬼。邓大伯接着讲李逵回家接了老母后,进入深山,老母口渴,要其去找水,李逵找水归来,发现老母不幸被老虎吃了,怒不可遏,一气杀死四只老虎,后李逵又被官府捉去,最后被朱贵、朱福两兄弟救出……张朝东站在被茭瓜叶遮住的路上,听呆了。他思忖,上帝总是公平的,邓大伯一辈子没读过书,却拥有惊人的口才和超强记忆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邻队有一老乡姓谭,家里养了两箱意蜂。此人平时来过张朝东的蜂场几次,与他探讨过养蜂技术,还说以后发展了也要像张朝东一样,出外追花夺蜜,做个专职养蜂人。一日晚,张朝东熄灯入睡不久,突然听到外面有响声,他披衣悄悄走出去,只见有人在搬蜂箱。“干什么!”张朝东厉声喝道。“小张师傅,是我,试试你的蜂箱有多重。”说话的原来就是那姓谭的。“谭哥,明人不做暗事,你想要点蜂,可以跟我直说呀,何必偷偷摸摸干这见不得人的事。”张朝东气愤至极。邓大伯也起来了,见状怒不可遏:“你这人怎么下得手,你见小张是个外地人好欺侮是不是!你也不睁开眼睛看看我是谁,小张住在我这里,就是我家的人,你居然欺侮到老子的头上,真是瞎了你的狗眼。”“邓爹,俗话说十只手指只朝内掰,哪有你这样的人,只晓得帮一个外来人的腔。”姓谭的还理直气壮。“我只晓得三担牛屎六箢箕,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哪个做了不要脸的事我就要讲哪个。”邓大伯大声说。那人理屈词穷,扭头走了,走时丢下一句话:“小张,我会有你好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姓谭的还真是个小人,他恶人先告状,第二天竟跑到公社武装部告密说张朝东的蜂场是私人的,是在搞资本主义。公社果真派人来调查此事,要查看张朝东的证明。张朝东说证明在姜老师那里,要查可上那去查。调查人员还询问了邓大伯那天晚上的情况,大伯又如实讲了。听了邓大伯的证词,调查人员对张朝东解除了疑惑,还直说那姓谭的本就不是个正经人,平时就有些小偷小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朝东病倒了,整天发着烧,迷迷糊糊地昏睡着。邓大伯急坏了,不时走到他床边,摸着他的额头,大婶还煮了几个荷包蛋给他吃。一天半夜,张朝东高烧不退,甚至有些神志不清了。邓大伯说不能再耽误,于是冒雨出去了 。原来他是到五六里外的地方去请医生。医生接来后给张朝东看了病,打了退烧针,开了点土霉素。次日,张朝东感觉好多了,他想倘若不是大伯及时请来医生,不知会是什么后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告别邓大伯家已是深秋时节。走时,邓大伯帮张朝东张罗着,将几十只大蜂箱装上车,还一再嘱咐张朝东明年一定要再来。张朝东噙泪向邓大伯挥手道别</span>。</p> <p class="ql-block">致谢图片提供者</p><p class="ql-block">请关注上下续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