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月十九日下午三点半,我们从汕头大学出发,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目的地是福建的南靖土楼。晴见多云的天,阳光不强烈,但在车上还是要开一点凉风。祖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少了一个季节,那就是冬季。当我们成渝地区的气温只有几度的时候,这里通常在二十度左右。近三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在河边,我们边欣赏风景边吃晚饭,然后不顾旅途的疲劳,迫不及待的拍起这里的夜景来。</p><p class="ql-block">完全出乎意料,这里不只是有土楼,夜景还很迷人。灯光勾勒出闽南独特的房屋建筑线条倒印在水中。波光粼粼的河面有几排跳磴,游人从上面走过。历经几百年仓桑的老榕树光影交织,树枝遮盖在河面……</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福建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火烧楼被誉为土楼“活化石”,原名书德楼,也叫施德楼,位于云水谣景区内(和贵楼右前方200米)。</p><p class="ql-block"> 这是最坚固的土楼,由于它的内墙被火烧得通红,因而变得异常坚固,当地人称为“火墙”。</p><p class="ql-block"> 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来是一座完整的方形土楼,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清军攻破,一群从天京逃出的残兵败将一路烧杀抢掠逃到了这里。他们放火烧了这座土楼,居然有三分之一没有烧毁,这家的主人就在残余的建筑中继续生活了150多年。</p><p class="ql-block"> 重修后1930年又再次烧毁,至今留下土楼的断壁残垣仍巍然屹立。</p><p class="ql-block"> 残墙上木梁的洞口整齐排列,土墙作为承重结构的痕迹清晰可辨。墙顶上生长的清翠草木更衬出断壁残垣的苍老。</p><p class="ql-block"> 残楼的另一半还住着楼主的后人,他们至今仍守望着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楼主的后人——一个中年妇女,她给我们简介了土楼的历史。我们见到了她晾晒的香肠。</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让人联想到它似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和罗马的卡拉卡拉浴场。</p><p class="ql-block"> 它栉风沐雨,一百多年,居然傲然挺立,真不简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走进了土楼,改变了以前土楼只是在画面上几个圆的印象。我们触摸了土楼,深切的感受到了古代人勤劳智慧与审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