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录》——1968年淄博下乡惠民知青回忆录

固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十二篇《难忘的曾经 永久的记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何坊大李村 孟庆兰</b></div> 作者在下乡50周年联谊会上留影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党叫上哪就上哪。背起背包就出发。<br> 这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所受的教育,也是我们那一代人根深蒂固的信念。<br>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哪里需要到哪里去。<br> 知识青年,不论小学,初中,高中,年龄在20岁左右的热血青年男女,失去了学业,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农村。<br> 我叫孟庆兰,是响应党的号召,第二批下乡惠民的知识青年。1968年7月8日离开了难以割舍的父母,亲人,还有师生,踏上了下乡之路。<br> 我们家有兄妹6人,我下乡后,我一个弟弟随后去了垦利兵团,两个妹妹去了临淄下乡。6人中四人下乡,可谓下乡知青之家。<br> 那年,山东机器厂的欢送会后,父母眼含热泪依依不舍望着远去的车,久久没有离开,一直到看不到车为止。全博山都在淄博一中集合,划片分组。今次第二批四人,我们和八陡公社划为一组,组长由我和陈其昌担任。再有一人上台表决心,我俩商量,我写稿子,他上台代表发言。结束后,所有的知青继续乘车,奔向目的地——惠民县城招待所。稍作休息,等候在那里的村领导,接我们山东机器厂的四人,来到了惠民何坊公社大李后村,这就是我们的新家,第二故乡。<br> 现在的大李村 我们没有接触过农活,人人没有独立生活过,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笨笨的。知青是一个独立的集体,做饭起居在一起。啥都像小孩学走路,一点一滴地学习着,干着。<br>村民们如同家人,耐心地教我们做饭、缝补衣服、纺线、织布以及干农活等等,很是感动。而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减轻村领导和村民们对我们的担忧。<br> 1968年的黄河北部,和我们大李后村一样,白茫茫的盐碱地到处可见,堪称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寸草难生,光秃秃的。更不要说粮食,种下的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年底每人分5斤麦子。<br> 低矮的房屋,全是用土坯和土踩出来的,抗不了大雨和大风的洗礼,时常是外面大下,屋内小下,外面不下,屋内还在下,所有的盆盆罐罐满地都是。雨过后,都要重新刮上泥,修缮屋顶和周边。的确,穷就怕连雨天。<br> 漏雨的土坯房 洗头发用的是做饭的灰淋出的水来洗。啥也没有,水是咸咸的,洗过衣服都是潮潮的那种。<br> 我们每个人下乡时父母都是给几块钱或十几块钱,用来写信和买生活必须品用。冬天的地,下着雪,冻得咔咔的,挖沟、修渠、开冻片、蓄水,都在冬季。脸上、手上、耳朵、脚都裂着口子,生着冻疮,流着血。不敢洗脚、洗手、洗脸,只是洗洗眼睛,洗洗手心而已。穷得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硬生生的干冻着。<br> 冻伤的双手疼痛难忍 村领导见状,动员村民给我们送棉被、棉褥,给我们知青每个人做棉鞋。我们冻在身上,暖在心里,特别感动。村民们像父母大哥大姐一样关心着我们。<br> 冬天,没有鲜菜,只有腌制的萝卜咸菜,是唯一的蔬菜。<br>全村没有冬天点炉子的,太穷了。山东机器厂的领导知道后,送来了煤、全套的炉具和腌菜的大缸。<br> 记得秋天下来白菜,我们不会保存,等到天越来越冷,冻成了冰疙瘩。上沟、挖渠,都是自带干粮,住在靠干活近的村里,睡在地上。寒风夹着雪,有深度要求,沟很深,还要倒几倒,才能将挖的泥倒到沟上面来。<br> 轰轰烈烈的上河清淤大会战 晚上,冬天闲下来,村干部将全村人集中一起,开始一年来的公分评定。妇女最高7.5分,男工8.5分。实际评出来的达到最高分的是少数。一年下来,女的最多20元左右,男的在25元左右。这就是一年劳动所得。<br> 记得有一年麦收季节,村里突然有人说我们知青,两条腿夹着一个屎肚子,来吃我们的,自己啥也没有。当时我们也不知为什么。最后县里和村里平息了这件事,所有的知青没有受到伤害。<br> 我们经历了劳动的锻炼,生活的磨炼,但从不把苦、累、伤、痛、病,告诉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总是报喜不报忧。<br> 当年去惠民地区的公共客车票 春节回家,冻疮挂在脸上,耳朵冻得鼓鼓的,红的不敢碰,手和脚上裂的口子还流着血,不敢洗。父母偷偷地流泪,让我看到,我说没事,那里都这样,暖和了就都好了,放心吧。春节过后,尽管父母挽留,我还是和大家一同回到了村里。<br> 在往返惠民和淄博的途中,那时每天只有一趟车,坐车一天才能到,离双方的车站都在20里左右,有人接送,还得有人提前一天到车站买票。我们回村,都是组长陈本固为我们买票,提供方便,送达每个人手中。<br> 我们知青点共11人,6男,5女,来自同一座城市,来自不同的家庭,同住一个院,同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同吃同劳动。谢谢我的知青点的每一个人。下乡,今生有缘,让我们大家相互帮衬,相互的理解,在大李村相互陪伴,度过了同甘苦、共患难的岁月。<br> 在大李村,最大的收获,是村民的善良、朴实和真诚,是他们的优良品德,虽穷志不穷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br> 何坊大李家知青合影 记得来到大李村后,认为惠民可能都是回族吧,很长时间见不到肉。其实不然,只是太穷,人还吃不饱,哪里来的养猪。只有八月十五和春节见到点肉腥味。真的,我们来到这里,我们难,而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加的不容易。逐渐我们认识到,我们年青人,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勇于奋进,来改变穷,才是唯一的选择,才能改变命运,吃饱穿暖,有好的生活。 记得1970年有招工名额,村领导把全村人集中起来提名推荐,有陈本固、张亮、王圣芬和我四人,其中王圣芬进了县拖修厂,其余三人进了惠民棉纺厂。<br> 12月1日那天,村里套上马车送我们到报到处。临走前,村领导和村民们拉着我们的手一遍一遍地嘱咐。好好干,有啥事回来,这里是你的家,常回来看看。那情那景历历在目,很是感动。当时我暗下决心,不辜负他们对我的希望,不能为村里人丢脸。<br> 记得进厂的消息告诉父母,他们说,干啥都得好好干,没有人什么都会,好好干。我父亲扛过枪,打过仗。解放后,所在部队全部到了山东机器厂工作,是一个老兵工。我的母亲,善良、持家,虽穷,家里管理的也很好。<br> 送知青进城就业 记得进厂后,挖城墙,修路,擦机器,盖房子等技术,要求“一专多能”,那时是计划经济,用人有定额。<br> 惠纺是淄博知青最集中的就业单位,人人都在努力起早贪黑地大干,从不计较得失。知青的工作得到了厂里和县里的好评。<br> 我们这代人,从小长在红旗下,听党话,跟党走,无愧于祖国的培养,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只可叹身在异地他乡的我们,愧对养育我们长大的父母,不能在他们身边尽孝。<br> 在我家姊妹六个,我排行老大。陈其昌家同样姊妹六个,他排行第六,是最小。<br> 记得在惠纺曾多次因家境困难,我提出申请调动回淄博,能照顾家中老人,都因种种原因没能返回。<br> 记得在厂里,不管分配什么工作,我和其昌都加倍努力地干,生怕落在别人后头。<br>由于我只有初中文化,其昌只有小学文化。整日地工作,加上家务,还要上各种文化补习班,业余学习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业务技术掌握得更牢固,使工作做得更好。<br> 陈其昌(左)在谷地留影 再说说陈其昌。<br> 其昌在管道徐知青点是一个好知青,在惠纺是个好工人,入伍到新疆当兵是个好战士。他曾在部队因公受伤,膝关节双膝半月板切除。退伍军人事业处2019年2月认定为伤残8级。<br>1999年底,因企业改制,满四十五岁的职工全部下岗。为了生计,其昌在博兴打过工,看过大门,烧过茶炉,干过环卫。 2005年因腿病不能负重和站立而病退。2009年腿病加重不能行走,在滨州做过5次微创手术,从此以车轮代步。<br> 在惠纺的知青都知道,厂的东边有个很大的湾,很深。其昌爱好游泳,常去那里,在那里他救过一个落水的大学生,名叫张雷。他回家告诉他妈说,我今天差点淹死,被一个老头救了。<br> 还有一次,有三四个孩子在游泳,其他孩子都上来了,还有一个没上来。急得几个孩子大叫,爷爷,快快,还有一个没出来。其昌急忙跳下水去,在水中找了一会儿没找到,问已上湾的孩子,谁也说不清楚那个孩子的位置。其昌不顾一切地跑上了公路,截车,报警。这是事后他所说的第一反应,拦截了车辆,打了110报警。孩子被打捞出来已经不行了,其昌很难过。一起下水玩的有朱绪和周豪,还有一个孩子不知叫什么名字。<br> 苇湾水深危险 我俩在惠纺的工作中,同样不负众望,勤恳努力地工作着,为企业添砖加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辜负厂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和信任。<br>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每个人都不想遇到或是看到的事情,陪伴我此生的丈夫,陈其昌,我的战友,我的老乡,因2012年肾病综合症有所缓解后,再次恶化,于2019年7月18日,经多次抢救无效,终因心源性猝死,永远地离开了。他离开了曾经奋斗和生活了五十一年零十天的第二故乡惠民。也结束了我们相依为命,相互鼓励,共同生活的四十四年的夫妻生涯。<br> 我是她的妻,我为他心痛,为他悲哀,为他叹息。生活的压力、苦难,工作的艰难没能使他倒下,却让病魔夺走了他的生命。他才69岁,应该继续他的人生,他却不能,这就是残酷的现实。<br> 病魔无情人有情,来自知青及各方面的关心与牵挂,让我感到心慰,我在慢慢地平复自己的情绪和心情。谢谢大家!<br>有知青大家庭的温暖,有朋友相助,会越来越好。<br> 陈其昌与孟庆兰拼图 我和其昌在惠民度过了半个多世纪,我俩见证了惠民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致富,走上了幸福路。惠民成为粮食基地、蔬菜基地、苗木基地、花卉基地,水果之乡,还有魏氏庄园、孙子兵法城等等,成为旅游胜地。有计划惠民还要建高铁。国变、人变、家乡变,幸福都挂在每个人的脸上。清新的空气,优雅美丽的环境。这就是今天新时代的新惠民。欢迎大家到此一游。<br> 难忘的曾经,永久的记忆。我们有过得失,我们有过挫折,岁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也留下了太多的无奈。<br> 如今我为其昌祈祷,同时也为我们共同下乡的已逝去的战友、老乡祈祷,愿他(她)们一路走好,逝者安息。也祝愿他(她)们的家人平安。不会忘记我们的曾经,把你我他永远都记在心中。<br> 岁月写在脸上,知青成为历史的记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幸福都是一样的,艰难困苦各有不同。我们已经步入老年,放下的就放下吧。有国家的政策作保障,留下曾经的美好,收藏美好的记忆,活在当下,有一个好的心态,善待自己,保重家人,让我们所有的知青在晚年做一个快乐、健康、幸福的夕阳红老人而努力吧。<br><br> <b>待续</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