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散记(32): 汗哈利利

紫金谷

<p class="ql-block">  开罗天际线的特点,是无数的尖塔,因此开罗别称是千塔之城。这些尖塔下基本都是清真寺,向人们诉说着开罗的阿拉伯历史。这个历史迄今1600年(1600年前的文明,要到博物馆里寻找)。1600年来,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建和扩建,战争又鲜有破坏,使这个城市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阿拉伯文明古城。汗哈利利就是这个古城的典型代表。</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汗哈利利地图</i></h5> 汗哈利利,导游们都是把它当做传统商品购物市场,向外国游客推荐。的确这是一个具有非常浓郁的阿拉伯特色的传统市场,就像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北京大栅栏的市场一样,如果说后面几个很中国,那么汗哈利利就很阿拉伯。这个地方直到今天,从建筑风格,市场装饰以及所卖的东西,还是中世纪的模样。来到这里,似乎穿越到了1000年以前。但是,如果仅此,就让它太屈才了,在汗哈利利身上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 <h5><i>  汗哈利利,导游们都是把它当做传统商品购物市场,向外国游客推荐</i></h5> 汗哈利利坐落于开罗老城区。“汗” 一词出自波斯语,意为“饭店”,“哈利利”是建造该饭店的主人的名字。 公元909年建立,公元1171年灭亡的法蒂玛王朝( 拉丁文 al-Sulalah al-Fatimiyyah)——伊斯兰教什叶派在北非及中东建立的世袭封建王朝,曾经把这里作为王室家族的墓地。14世纪下半叶,逊尼派出身的马木留克王朝(1250 ~1517)的大将哈利利出于对什叶派法蒂玛王朝的反感,平了该王朝的墓地,并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汗”(饭店)。自此周边逐步形成了客栈、货栈,如今已成为遍布周边几十条小巷,计几千家小店的繁茂市场,蜚声阿拉伯世界。而哈利利饭店则随着马木留克王朝的覆灭而不复存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爱资哈尔清真寺</i><br></h5> 与汗哈利利市场相隔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就是艾资哈尔清真寺,这是公元970年,法蒂玛王朝在开罗建造第一座宣传什叶派思想的清真寺。取名“艾资哈尔”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扎海拉。法蒂玛王朝就是以穆罕默德的女儿命名的。艾资哈尔的意思应该是“小女儿”的意思,法蒂玛·扎海拉正是穆罕默德四个女儿中的最小的一位。艾资哈尔清真寺被认为是开罗最古老的伊斯兰大学。艾资哈尔清真寺建筑宏伟,占地面积达1200O平米,寺内地面和柱子均系大理石砌成。礼拜殿内可容纳万余人。西北门内两侧有三个宣礼塔,古时候宣礼员站在塔顶上领着教徒做礼拜,现在已被高音喇叭替代。 <h5><i>爱资哈尔清真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公元970至972年法蒂玛王朝时修建。初为宗教活动的场所,公元975年开始讲授经课,13世纪起成为伊斯兰教高级学府。(照片来自网络)</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爱资哈尔清真寺</i></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i>伊玛目侯赛因清真寺(阿拉伯语:مسجد الإمام الحسين,埃及阿拉伯语:جامع سيدنا الحسين,英语:Al-Hussein Mosque)。始建于公元1154年的寺院。该清真寺以穆罕默德的外孙侯赛因·伊本·阿里命名</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伊玛目侯赛因清真寺</i></h5> 汗哈利利市场的中心街巷口上,是伊玛目侯赛因清真寺。公元680年,在与伍麦叶王朝的战争中,侯赛因战死在伊拉克的卡尔贝拉。侯赛因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什叶派穆斯林领袖阿里的次子。1153年,他的头盖骨被运至法蒂玛王朝(身体部分仍留在伊拉克)的都城开罗,就安放在这座古老的清真寺里。陵墓位于寺中心,是一个木制平台,用象牙镶嵌。顶部围有两层防护栏杆,一层为铜制,一层为银制。墓上有许多镶嵌宝石的金饰物。清真寺的镀金穹顶和3个高耸入云的宣礼尖塔十分夺目。侯赛因清真寺里除了珍藏先圣遗物外,还有著名的奥斯曼和阿里的手抄《古兰经》。实际上,侯赛因清真寺是古代伊斯兰世界的法学研究中心,并以其伊斯兰法学讲堂著称。现存的侯赛因清真寺是19世纪时重建的,这里的祭祀是埃及最高规模的典礼。每个星期五的礼拜,侯赛因清真寺一定会挤满了来祷告的穆斯林,场面雄伟壮观、震撼人心。清真寺旁边著名的哈里里市场甚至整个开罗城,往日热闹纷繁的景象在这一天暂时消失了,很多店铺都关了门。虔诚的穆斯林都纷纷涌向清真寺诵《古兰经》,倾听海推布(Khatib译音,意为宣讲教义者)慷慨激昂的演讲。所以,去汗哈利利逛市场采购,最好不要选在星期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伊玛目侯赛因清真寺</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伊玛目侯赛因清真寺</i></h5> 在市场靠近艾资哈尔清真寺的入口,有一排很有特色的咖啡馆。其中一家名叫“费沙维”咖啡馆,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赫福兹生前经常光顾,使这条老街被许多埃及人引以为傲,有开罗人说,“费沙维咖啡馆比金字塔更能代表开罗”。马赫福兹(纳吉布·马哈富兹&lt;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29日&gt;)出生于埃及首都开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前共创作了31部中、长篇小说、17部短篇集以及600多篇散文及新闻专访。社会正义是马赫福兹作品的主题。他关注普通埃及人的命运,以自己生动流畅的文字表达他们所遭受的挫折、苦难、愿望、梦想。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奖。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以阿拉伯语写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马赫福兹获奖的代表作是其在50年代发表的著名家族小说《开罗三部曲》以及《道路》、《平民史诗》、《盖贝拉威的孩子们》等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认为这些作品刻画入微,以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如果要了解今天的开罗,了解今天这里的阿拉伯人,应该好好读读马赫福兹的作品。 <h5><i>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赫福兹(纳吉布·马哈富兹&lt;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29日&gt;)</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费沙维”咖啡馆</i></h5> 现在我们可以走进汗哈利利市场巷陌中去了。狭窄道路两旁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小店铺,商品不仅摆在店里而且也展示在外墙,使小巷更加拥挤。路面是用同一尺寸的长方形石块铺就的,表面凸凹不平,是当年石料开采所致,还是承载着历史脚步的沧桑?金银首饰、铜盘、石雕、皮货及其它埃及传统手工艺品主打,也有服饰、食品、土特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时不时各种香精的味道飘入鼻孔,有时候也混入咖啡和阿拉伯烤饼的味道。店铺虽已古老,有的已近破败,但即使破败却也偶尔露出的华美细节,层层灰土后面的墙壁显示出名贵的大理石花纹,高高的窗棂上还残存着精致的雕刻,让人不禁感慨古老开罗的繁华没落、历史沉浮。 从中世纪开始,地处地中海、尼罗河和北非陆地枢纽地区的开罗,就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都会了。在汗哈利利,有印度循海路运来的丝绸和香料,有非洲境内通过骆驼驮入的象牙、珠宝、织毯和陶器,人声、车轱辘声、金银货币声等等的混响,悠悠已经500年。500年前如此,500年后依然如此。迎来的外国游客,则主要从法国人到英国人,再到俄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现在轮到了中国人。<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工艺品</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具有阿拉伯特色的灯具</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做沙画的孩童,他给我们现做沙画</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卖刚出炉烤饼的商贩</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露天市场本就狭窄的街道被摊铺占用后显得更加狭窄</i></h5> <h5></h5><h3><b>《埃及散记》目录</b></h3><br>埃及散记(00): 致德华君<br>埃及散记(01): 童年情结<br>埃及散记(02): 危险警告<br>埃及散记(03): 半拉建筑<br>埃及散记(04): 红海沿岸<br>埃及散记(05): 阿凡提哎<br>埃及散记(06): 阿布辛贝<br>埃及散记(07): 一个美元<br>埃及散记(08): 方尖碑史<br>埃及散记(09): 努比亚人<br>埃及散记(10): 阿斯旺坝<br>埃及散记(11): 尼罗河上<br>埃及散记(12): 神及传说<br>埃及散记(13): 双神平奉<br>埃及散记(14): 鹰神本部<br>埃及散记(15): 凌晨惊艳<br>埃及散记(16): 男妆女王<br>埃及散记(17): 帝王谷里<br>埃及散记(18): 为谁哭泣<br>埃及散记(19): 一艘大船<br>埃及散记(20): 宫殿之城<br>埃及散记(21): 红海假日<br>埃及散记(22): 海下探秘<br>埃及散记(23): 三毛沙漠<br>埃及散记(24): 贝都因人<br>埃及散记(25): 苏菲旋舞<br>埃及散记(26): 男童国王<br>埃及散记(27): 金字塔啊<br>埃及散记(28): 纸莎草纸<br>埃及散记(29): 香精种种<br>埃及散记(30): 古埃及人<br>埃及散记(31): 三教共存<br>埃及散记(32): 汗哈利利<br>埃及散记(33): 日升日落<br>埃及散记(34): 恩爱情仇<br>埃及散记(35): 回到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