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金庸《天龙八部》一书中描写道:</p><p class="ql-block"> 逍遥派的李秋水与无崖子闹掰后,远赴西夏,二婚嫁给了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成为他的皇妃,其子后来继承了西夏王位,李秋水成了皇太妃。</p><p class="ql-block"> 李秋水出场时候已经是80多岁,其孙女就是虚竹的老婆“梦姑”,号称“银川公主”。</p><p class="ql-block"> 在小说中,最精彩的是“梦姑梦郎事件”,还有就是西夏选驸马的桥段,西夏一品堂武士团队。</p> <p class="ql-block"> (视频剪辑自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银川公主对外公开招选驸马,参加者几乎涵盖了《天龙八部》中所有的官方代表:包括吐蕃国的宗赞王子,大理国王子段誉,辽国萧峰,虚竹。</p><p class="ql-block"> 虽然,金庸承认他的小说中的西夏人物皆为虚构,但在中国的历史上,西夏王朝确实是十分神秘的一个国度。</p><p class="ql-block"> 这个国度在中国正史中从未有关于这个王朝的详细记载。它有自己独有的国家制度和文字文化,与我们中华文化也未深入融合,且在被成吉思汗灭亡后仿佛就立刻从中华历史上销声匿迹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野史有述。说在唐朝中和元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p><p class="ql-block"> 拓跋思恭是拓跋朝光的儿子,而拓跋朝光是北魏皇室的鲜卑拓跋氏后代。在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期间,拓跋思恭因其协助平叛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予李姓,从而改名为李思恭,他正是后来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远祖。</p><p class="ql-block"> 李元昊作为西夏的开国君主,其祖先确实是拓跋氏(属羌藏系统)的一员。尽管最初他们并非北魏皇室直系血脉,但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包括拓跋思恭在唐朝时期的贡献以及后续的政治联姻,李元昊最终得以承袭王位,1038年在兴庆府(即今宁夏银川)称帝建国,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又以“夏”为国号,称“大夏”,享国189年。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西夏王朝是以古老的党项族(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在党项诸部中最为强盛。均属于羌族系统)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存在346年,在1227年被蒙古国给灭了。</p><p class="ql-block"> 西夏前期与北宋、辽朝对峙,后期与南宋、金朝鼎足,在中国中古时期形成复杂而微妙的新“三国”局面。在西北地区称霸两个世纪,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个朝代。 </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创造了轰轰烈烈的民族历史,繁荣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对北宋、辽国,南宋、金国以及回鹘、吐蕃的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起到制衡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夏王朝最盛时,疆域非常辽阔,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一些地区。人口成分也十分丰富,有党项、汉族、吐蕃、回鹘、鞑靼、吐谷浑、契丹等族。</p><p class="ql-block"> 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 官制自1038年夏景宗立国后确立,大体上学自宋朝制度,官分文武两班。中书司、枢密司与三司(盐铁部、度支部与户部)分别管理行政、军事与财政。御史台管监察、开封府管理首都地区的事务。其他还有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番学与汉学等机构。</p><p class="ql-block"> 西夏文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吸收了儒家文化作为其治国之本。创建西夏的党项人本来是比较原始的游牧民族,建立独立政权后,其统辖区内有大量汉人及其他民族成员,又处于汉文化的长期影响之下,因此,只有汉族的儒学文化,代替和改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西夏崇信佛教,到了后期,藏传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国家,西夏当然也铸钱。形制受北宋影响也是圆形方孔钱,钱文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 </p><p class="ql-block"> 目前所见币文为西夏文的钱币有五种。分别是“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以及“天庆宝钱”。</p><p class="ql-block"> 这五种钱币正面为西夏文,背面为光背,形制都为小平铜钱,均非常少见,属于珍稀古币。</p><p class="ql-block"> 币文为汉字的西夏钱币按照年号分目前已发现有八种,书体均为楷书。分别为“大安”、“大德”、“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以及“光定”。在这些钱币中除了“元德重宝”为折二钱外,其余都是小平钱。</p><p class="ql-block"> 西夏钱币的铸造大都比较精美,而且书法俊逸、流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景宗李元昊(生于1003年—1048年),1032-1048年间铸西夏文“番国宝钱”开国钱及汉文“大夏国宝”钱。</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西夏毅宗李谅祚(在位1048年-1068年)“福圣”,“承道”年间(1053—1056年)铸有西夏文小平“福圣宝钱”,直径约24mm,重4.1g。</p><p class="ql-block"> 罗福苌著《西夏国书略说》最早著录此钱,并附拓本,后历家著述,均予收录。 </p><p class="ql-block"> 198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萌城乡出土的西夏窖藏钱币中,发现两枚,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出土的窖藏钱币,发现7枚,以后时有出土发现。</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福圣宝钱”虽然制作粗疏,但形制工整,面文旋读,光背无文,有粗字、细字、厚版和薄版等区别,是西夏文钱币中较少的一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又如存世有西夏惠宗皇帝李秉常(1068年-1086年)在位时铸钱西夏文“大安寳钱”,径23.5mm厚1.7mm重4.57g。</p> <p class="ql-block"> 自藏币</p><p class="ql-block"> 面文旋读,小平,汉文直译为“大安宝钱”。南宋人洪遵的《泉志》中录有一品。</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初尚龄的《吉金所见录》也有收录。初虽知钱文是西夏文,但还不识其字,被称为“西夏梵字钱”。直到1914年羅福萇著《西夏国书略说》,才正式定名为“大安宝钱”。</p><p class="ql-block"> “大安宝钱”在西夏文钱中数量和版别都较多。传世和出土的数量约在三百枚左右,尤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出土较多。形制有小样、大样,文字有大字、小字、行楷、行草,背文有星文、月文等版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又如西夏崇宗李乾顺(在位1086年-1139年)“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4年)铸西夏文钱“贞观宝钱”背俯月。</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p> <p class="ql-block"> 还有,西夏仁宗李仁孝(1124年-1193年10月16日),西夏第五位皇帝。夏崇宗之子。母曹贤妃。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顺去世,李仁孝即位,时年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在“人庆”年(1144年-1148年)铸有西夏文“人庆寶钱”。载于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无考品。</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在仁宗李仁孝的最后一个年号“乾佑”年间(1171—1193年),他又铸造有闻名遐迩的西夏文“乾佑寳钱”。目前发现有西夏文“乾佑宝钱”和汉文 “乾祐元宝”钱。制式均为小平,素背。 </p><p class="ql-block"> 西夏文“乾佑宝钱”钱文旋读,铸工较为精细,轮郭规整,文字也比较清晰。谱载小平钱有隔郭离轮、接郭连轮、细字隔郭离轮等版式。目前所见铸钱材质有铜,银两种。</p> <p class="ql-block"> 这枚铜质“乾祐宝钱”,品相好,有一漏眼。直径24.32mm重4.7g。</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枚西夏文“乾佑宝钱”重3.9克左右,径2.4厘米。此钱出土于甘肃武威、宁夏贺兰山一带西夏腹地,在西夏文钱中传世微多。制作精整,字画清楚,边廓坚实,光背无文,是西夏文钱中之上品。</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自藏银质钱“乾佑宝钱” 小平,直径23.3mm 厚2.0mm重4.98克。</p> <p class="ql-block"> 汉文“乾佑元宝”钱文旋读,有楷、行两种书体。</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西夏仁宗乾祐年间(公元1170~1193)铸,铜钱少,铁钱多,钱文有行书、楷书,楷书有长元、短元等版别。目前所见有铜,银,铁钱,铁母钱。就目前存世量来看,铜钱的存世量比较少,而铁钱存世量比较大。铜少铁多。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夏桓宗李纯祐(在位1193年-1206年)“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6年)铸有西夏文钱“天庆宝钱”。</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此钱制作精整,边廓坚挺,文字清晰,笔画匀称,整齐有力,铸造量不大,但多于同期所出之汉文“天庆元宝”钱。存世比较珍罕。钱径约24mm重约4g。</p><p class="ql-block"> 从互联网《华夏之西|西夏王朝铸币简史》(作者破冰之旅vbiunx >《辽金元》)(从图片看见系“王昭迈”先生)获“”西夏钱文汇总表”,特转载于此供泉友分享,同时,向作者致以重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了已被公认的上述西夏文钱币外,笔者还藏有多年来自东北伊春地区,均不识其文意的另外两枚西夏文“寶钱”,背均为双日月纹。</p><p class="ql-block"> 一枚径27.3mm厚2.7mm重9.25g。此币此色微红,估算铸材比重在12g/cm³以上,铸材可能含金。</p> <p class="ql-block"> 另一枚径26.2mm厚2.7mm重8.99g此币币色为黄色。</p><p class="ql-block"> 估算铸材比重在11.8g/cm³以上,铸材可能含金。</p> <p class="ql-block"> 两枚钱的字口均深峻,挺拔,后一枚还有较清晰的雕刻痕。外缘,内穿廓规整,穿内壁和边轮均有打磨修整,令其圆润手感舒服。</p><p class="ql-block"> 我根据近几年不断有各种不同西夏文的钱币从东北大辽,甘肃内蒙等西夏原址出土的情况和铸币材质初步判断,这类钱币应均属“祭祀”性质的钱币,而非官方正规发行铸钱,但其用料和铸造工艺非民间私铸可为。估计是宦官人家祭祀所用。</p><p class="ql-block"> 但苦与对西夏文的生避而一直不知其文原意,也不能深入研究,随本人发表出来,肯请熟悉西夏文的泉友指教,以解多年困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元月21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