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年七十二岁,鲁国西邻卫国蒯聩父子长达十二年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到了最后决战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卫出公立了十二年(公元前480年),出公的父亲蒯聩仍然对君位孜孜以求,时刻准备伺机夺取君位。这时子路在孔悝那里做总管。孔悝是卫大夫孔文子与灵公之女伯姬的儿子,所以他又是卫灵公的外孙,卫出公的表哥,太子蒯聩的外甥。孔文子死后,孔悝继任为卿,他不赞成舅舅蒯聩与表弟辄争位。可是孔悝的母亲,即孔文子的遗孀,蒯聩的姐姐,却欢迎弟弟蒯聩回来为君,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亲孔文子死后,爱上了自家的一个仆人浑良夫,蒯聩尊重她的这段爱情,并支持她改嫁。结果,孔悝家里的人就分成了两个阵营,孔悝支持卫出公,孔悝的母亲支持蒯聩。蒯聩要发动针对卫出公的政变,孔悝的母亲和浑良夫愿意充当蒯聩的内应。</p><p class="ql-block"> 蒯聩潜回卫国,住在孔悝家的菜园里。孔悝的母亲就帮助蒯聩来强迫孔悝也参加政变。他们的行动十分仓促,以致要歃血为盟了,连取血用的牛也来不及找,就抬来了一口猪。孔悝的母亲拿着戈,蒯聩带着五个甲士,把躲在厕所里的孔悝寻了出来,胁迫他登上了订立盟约的土台子。</p><p class="ql-block"> 孔悝的家臣栾宁这时正在烤肉吃酒,肉还没烤熟,就赶快派人去告诉子路孔悝被挟持的消息。栾宁又急忙找了一辆车,一路上吃着烤肉,护送着卫出公逃往鲁国去了。</p><p class="ql-block"> 子路听到消息,就急忙赶来救主,要进城。恰巧孔子另一个也在卫国做官的弟子子羔从城里出来。子羔说:“出公已经逃走,城门也关了。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地去受这个灾殃了。”子路说:“我吃他的俸禄,就不应该逃避他的灾难。” 子路认为,现在孔悝和卫出公有难,如果只顾着自己的性命,一走了之,这是不义。子路对主人的忠贞和自身勇敢的品格让他在危难之时义无反顾。子羔劝说无效,只好自己走了。这个时候,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着进了城。</p><p class="ql-block">他主要是想救出孔悝。他对蒯聩说:“何必一定扣住孔悝呢?就是杀了他,也还会有别人来继续反对你的。”但蒯聩没有听。子路料到蒯聩胆小,便准备在土台子下放火,希望以此逼迫蒯聩释放孔悝。</p><p class="ql-block"> 蒯聩虽然怕火,但没有释放孔悝,倒派了两员勇将下来和子路搏杀起来。子路毕竟已经六十三岁,寡不敌众受了重伤,帽缨也断了。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左传•哀公十五年》)“君子临死的时候,帽子还是要戴正的。”他在把帽缨结好的时候,断了气;身体被剁成了肉酱。卫国蒯聩父子君位之争终于有了个结果,蒯聩取得了卫国的君位,是为卫庄公。次年孔悝为庄公所逐,奔宋去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一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就感到不安。</p><p class="ql-block"> 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左传•哀公十五年》)</p><p class="ql-block"> 凭着他对子羔和子路两弟子性格秉性的了解,孔子感到事情不妙,满怀忧虑地说:“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还可以安全回来,仲由一定牺牲了。”不料一语成谶,不久子路战死的噩耗传来,孔子就在院子里哭起来。</p><p class="ql-block"> 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公羊传·哀公十四年》)</p><p class="ql-block"> 子路死了,孔子说:“这是老天要断绝我的老命呀!”</p><p class="ql-block">得到子路的死讯,孔子抑制不住悲伤,大哭起来。后人用典,以“祝予”为悲悼生徒后辈死亡之词。</p><p class="ql-block">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礼记•檀弓上》)</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正室前的庭院中间哭子路,有人来吊唁,孔子就以丧主的身份回拜。哭过以后,孔子让从卫国来报信的使者进屋,问子路牺牲的经过。使者说:“已经砍成肉酱了。”孔子听了,就叫人把正要吃的肉酱倒掉。</p><p class="ql-block"> 孔子闻听子路被剁成了肉酱,便赶快叫人把家里吃的肉酱倒掉,以免睹物伤情。</p><p class="ql-block">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p><p class="ql-block"> 仲由,字子路,卞地(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粗朴,桀骜不驯,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结识孔子之前,常常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还曾经欺凌过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人恶仕,必近于刑。”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孔子家语•子路初见》)</p><p class="ql-block">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作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哪里需要什么学习?”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您的指教。”</p><p class="ql-block"> 子路和孔子经过相互了解,两人成了朋友。除了孔子的丰厚的学识和翩翩的风度征服了子路,还因为两人都是穷苦之人,同病相怜,需要相互支持,相互依靠。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子路之所以来到孔子身边,并不完全是为了学习,而主要是做事和报团取暖。他帮助孔子处理办学的杂务,孔子出门他负责驾车,同时担任保镖,所以子路是孔子的亲密朋友和得力助手。孔子有句话把这种关系昭示无遗:“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王肃对此注解:“子路为孔子侍卫,故侮慢之人不敢有恶言,是以恶言不闻于孔子耳。”正是因为有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常在孔子身边侍卫左右,那些傲慢无礼的人便不敢对夫子说难听的话。孔子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再敢欺侮和谩骂孔子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子路也是知根知底,他对这个大弟子的基本评价是:勇(勇敢)、果(果断)、喭(鲁莽)、野(率性)。 子路因其独特的个性,跟孔子有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p><p class="ql-block"> 孔子弟子中子路是挨骂最多的,不过好在子路不是那种面皮薄、心理脆弱的人。无论孔子怎么斥骂和敲打,他都扛得住,并且不在心里留下一点疙瘩。而孔子也知其直率无忌的个性,且心理素质甚好,因此亦不必太担心其承受力的问题,有时说话的口气较重,似乎有点像教训自家的兄弟。</p><p class="ql-block"> 孔子周游列国首选卫国,也与子路有关。出门在外,首先要投亲靠友。孔子在卫国没有什么亲戚,而子路有。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当时在卫国做官,于是孔子出国的第一站就是卫国,第一个落脚地就是颜浊邹家。并且,到了卫国一待就是五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亲戚关系,孔子可能不会那么干脆地到卫国去的。周游列国期间,子路一路陪伴,历经磨难,痴心不改,一直是孔子的左膀右臂。</p><p class="ql-block"> 失去这么一位密友和助手,孔子怎能不悲伤痛苦呢?</p><p class="ql-block"> 子路墓在卫国卫灵公外孙孔悝的封邑戚城旧地,现河南省濮阳市京开大道与古城路交会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