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裳~武则天》华夏衣冠系列展

明姐

<p class="ql-block">《时裳·武则天》特展以武则天的生命历程为轴线,梳理了武则天时代的衣着服饰发展变化脉络,依托洛阳博物馆、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偃师商城博物馆馆藏的60余件(套)文物精确复原14套代表性服饰,充分展现大唐时期锦缎绮罗之华美,衣冠典制之隆重,时尚风格之多变,织造技艺之发达。</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时裳·武则天》特展,是根据唐代女装、胡服等众多根据出土文物和画像等原貌复原的服饰展出,重现了贞观至武周时期近百年的服饰还原。</p> <p class="ql-block">服装展示</p> <p class="ql-block">黄釉螺髻女俑</p> <p class="ql-block">三彩伶俑</p> <p class="ql-block">唐代孔颖达为《左传》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服饰是华夏文明的具象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武则天着冕即位,并“易服色“、”易文袍”,她以女性政治家的眼光和思维影响着帝国的衣冠服饰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她已然成为了哪个时代的礼服和时尚设计师。</p> <p class="ql-block">黄地宝花文锦(现代仿制)</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乐舞俑一组</p> <p class="ql-block">服饰;上衣领式转为以直领对襟为主,外套短袖衫也大多为下摆不掖入裙腰的直领衣。由于领式的改变,以及裙腰位置的进一步下移,女性袒露丰满胸部的程度也大大增加。裙装的颜色惯用大红、绿等浓艳强烈的颜色。其中红裙的记载尤多,常常被称为“石榴裙”,武则天本人便有名句“开箱验取石榴裙”。女着男装也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装饰奢靡</p><p class="ql-block">上层社会女性衣料越发铺张奢侈,在衣缘用锦料的做法越来越多,甚至整件短袖、背子均用富丽堂皇的大花锦绣制作。衫子和单色长裙上也常印染有各种散点、花朵纹样;间裙不满足于简单两色拼接,武周末到开元初,还出现一种在竖条中铺满花样、云气的装饰法。</p> <p class="ql-block">武样幞头:唐代流行的首服是幞头,内有巾子。早期形制平小,流行“平头小样”。武氏称帝后,将一款样式迴异的高头巾子赐予宗室,这款被称为”武家诸王样”的幞头。比平头小祥高耸且顶部有明显分瓣,从视觉上初底改变了首服平庸的观感,遂流行于世。</p> <p class="ql-block">赐紫赐绯</p><p class="ql-block">武周常服的基本色沿用唐初规制,按品阶由高至低为紫、绯、绿、青。新生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武则天恩赐和扩充了大量中下层官员越级穿戴绯红甚至紫色服饰,以笼络人心。</p> <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和丝路畅通的大背景下,女着男装和对胡服的吸纳是唐代服饰文化中的显著特点。初唐时一般下层婢女常穿着便于活动的袍袴男装。武则天称帝后,上层女性男装渐兴。武周启用诸多女官入朝参政,衣冠服饰与男官同制,大大提高了女性地位,女着男装成为一时风尚。</p> <p class="ql-block">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身着为己新制的衮冕,在神都上阳宫举行了登皇帝位 典。</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二度入宫,经过近四十年苦心经营,终于创立武周取代李唐。新帝登基后,常用“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天命所归”,作为女性政治家,如何在衣冠服饰上昭示立新,自然成为武氏关注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眉妆与花钿</p> <p class="ql-block">妆饰打扮,从古至今对于女性而言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文化包容,也为精致与奢华的梳妆打扮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无论上层社会的贵妇,还是普通人家的妻女,都喜欢梳各种形状的发髻、将发型发饰、面部装饰与华丽的服装面料融为一体,呈现出一派婀娜富贵、精致动人的时代风尚。</p> <p class="ql-block">在唐代常服基础上,武周<span style="font-size:18px;">颁赐了新的款式,</span>陆续制定了多版绣袍、异文袍、铭袍,绣以各种鸟兽、图形、文字。如任命的都督刺史赐袍,上皆绣有山形,山周有回文铭十六字“德政为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p> <p class="ql-block">礼服先河,武周推行在不同职别的官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名为“绣袍”,以装饰不<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鸟兽纹样来区别文武官员及等级。</span>袍<span style="font-size:18px;">服绣纹不仅表现出女性倾向的特征,更成为后世补服的起源。</span></p> <p class="ql-block">鱼符作为唐代标示高级官员身份的一个重要服饰构件,是进出宫廷大内的关键凭证。武周为有别于李唐,将鱼符改形为玄武龟形,有玄武与“武”音相合为新政权祈福之意,并将收纳龟符的佩袋各按金银铜装饰以区分官员品级。</p> <p class="ql-block">凤帽俑</p> <p class="ql-block">三彩螺髻女骑马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座俑</p> <p class="ql-block">白瓷持镜女俑</p> <p class="ql-block">在唐代,眉心、 前描绘出各种花型是很常用的做法,最简或一圆点、一斜道,也可画出复杂的花型。脸上妆面的形成往往会被归于某位女性的意外,此类面妆也是如此。额饰最著名的传说来自于南朝寿阳公主花落眉心,被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两侧的斜红传说则来自于魏文帝宫人撞伤后的血痕。“分妆间浅,绕脸傅斜红。”说的就是在唇边点靥,脸侧斜红的妆面。</p> <p class="ql-block">中国素有”衣冠上国”之美誉,中国古代服饰既是王朝礼法和社会身份的制度表征,具象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价值取向;又与发式、妆容及纺织等工艺技术密切相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和创造力;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历次服饰变革都凝结着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通过“华夏衣冠系列展”,展示“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塑造“中国风度”,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p> <p class="ql-block">拍摄日期:2023年11月4日,整理编辑:2024年1月20日,文字编辑整理来源于博物馆展示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