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育书屋游记

吉祥如意!

<p class="ql-block">  县城有一间宝藏书屋,藏有1500册《四库全书》,有缘得友引荐认识了冯老师,交谈中说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老的“兴育书屋”,</span>冯老师立马联系李宏如老先生,我们得以拜访并参观了书屋。</p><p class="ql-block"> 李老是繁峙名人,多是从长辈和一些书籍介绍了解的,但第一次见面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热情。</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3年从农村干部提拔,今年已87高龄,先后担任中共繁峙县委常委、县革委会主任、县农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府调研员等职。</span>德高望重、身居高位却如此朴实,就像邻家爷爷慈祥亲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热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5年以来先后整理、出版了《五台山佛教繁峙篇》、《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和《繁峙碑文集》、《繁峙县志》等著作。</span>热爱书籍、<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万运费将《四库全书》从京城运回,如此热爱几人能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热衷。</span>1993年筹办繁峙县第一座民办学校,解决孩子们上不了高中的愿望。<span style="font-size: 18px;">挽救了五台山佛乐,重建正觉寺,踏遍乡村田野搜集古树资料立传成书等。投身公益,传承文化,为家乡的发展与传承留下浓墨重彩的笔墨。</span></p> <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先和大家一起了解《四库全书》,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东方文化的金字塔”、“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p> <p class="ql-block">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p> <p class="ql-block">  李老说,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集中了当时最好的书法家缮写,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p> <p class="ql-block">  李老桌上有一对崖柏镇尺,老人侄儿喜木刻,赠于老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span>原文如下:太子宫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p> <p class="ql-block">  原意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讲的是虽然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也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因为它们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果实甜美,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宣传,自然也十分惹人喜爱。这句话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过度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p><p class="ql-block"> 侄儿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表达对李老的尊敬。李老默默无闻,不计个人得失,为繁峙地理、人文、宗教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书桌上还放了一个笔筒,粗糙却又显特别,李老告诉我们那也是侄儿所作,用被虫蚀过的天然崖柏原料。</p><p class="ql-block"> 虫蚀自然,纹理漂亮,我捧在手里细端详,如云雾萦绕、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亭台楼阁……人的遐想任你天马行空,彷佛看到了老人在兴建学校、在殿堂唱奏佛乐,在灯下书写,在乡村田野漫步….他让我们了解家乡文化,更加热爱家乡。</p> <p class="ql-block">  我又有幸在这里看到民国版的光绪年《繁峙县志》,泛黄的纸张、沧桑的容颜,记载着繁荣盛峙的山川地貌、人文历史等。</p> <p class="ql-block">  书的右上角是李老记载的书的来历。我觉得以书换书,那是以故事换故事、回忆换回忆,让书变成一道流动的风景,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情义。</p> <p class="ql-block">  李老当时和我讲过墙上挂的友人赠送书法作品,但现在忘得一干二净,请教段老师才知“旧书不厌百回读,尊酒今应一笑开”。</p><p class="ql-block"> 我查阅资料知,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诗作《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指对于经典的书籍,即使反复阅读上百次也不会感到厌倦,因为深入理解和思考后,其中的深刻含义自然会了然于胸。我觉得这是李老友人,赞誉李老有一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有一颗超脱世俗的心和豁达奉献的心。</p> <p class="ql-block">  老师一生善行善得,我把书橱的字拍下来,朋友们自己品读吧,具体情由为“酬谢友人、慰勉自己、告慰后辈”。</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春光祥瑞,真如性海。</span>李老送我们到门口,老人家健步有力、精神矍铄,是我们这辈人学习的榜样。“慢慢想来,人一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很不容易,一方面很难坚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几乎人人都有功利心。”(杨金堂—-借用一位未曾谋面的长者留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学无止境。</span>今天收到冯老师送我的书,心中非常高兴,和李老、冯老师仅有一面之缘,仍被惦记着实感恩。</p><p class="ql-block"> 这是夏日去李老书屋后,所拍照片一直收藏在手机里,今翻出来借李老在《随感与友情》之书的一句话,“我在做事或读书时,随时会产生一些感想,且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记录下来,便有了一些不成文的短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