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我的记忆里,入伍三个月,连队总结时我得到了一个连嘉奖;入伍一年年终(1978年底)总结时,全连57名(<font color="#9b9b9b">当年新兵到底进8连多少人,包括时任的连长指导员也说不清楚。过去这么多年,也确实无法说清楚准数。之所以我能记得这么准确,因为就是我有一个爱好——记日记。入伍在全团新兵中被挑选到八连后,指导员唐天正在对入选的全体新兵搞连史教育史时说到:你们这57名新同志,能来到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八连,是你们的荣幸,为我们连队增添了新血液和新生力量。就这样,我的日记中记下了57这个数字。遗憾的是1987年,我参加组建的“39军赴滇作战火力侦察大队”火力连的指导员时,为了全身心的进入到战时准备状态,将所有的资料焚毁了</font>)入伍的新兵中,有两名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其中就有我一个,另一个是凌源入伍的宋立军。而对1979年我被团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在我的记忆当中一点印象都没有,更不用说,还有一份喜报寄往了我的家中。这真有愧于当年培养我教育我的连长指导员(1979年8月底之前,我的连长是王守贵,指导员是唐天正;9月份之后的连长是王福成,指导员是刘汝发)。</h3> 2022年9月8日晚餐后外面散步回来,手机接到了一条微信,打开一看名字非常熟悉,但至今还未曾谋面的家乡呼兰三中史文庆老师的弟弟,同时也是校友和网络上共同用文笔赞美家乡的笔友。这是他简短的微信: 起初我看到这张喜报感到非常纳闷和怀疑,因为在我的记忆和印象中,没有这张喜报呀。于是我就问他是怎么得到这份喜报的?他语音告诉了我,得到这份喜报的过程。<br> 史文祥老师既是网络写手文学爱好者,同时也喜欢收藏。他到藏友家串门时发现了这张喜报,一看有我的名字,他就认真地将其拍了下来。于是就有了前面微信上的简短对话。<br> 说句真心话,我从内心感激这位校友,他对我的记忆这样深刻,将我的名字记得这样刻骨铭心时时不忘,其实他还真的不知道我在哪个部队服过役。真得像我这位可亲可敬的校友敬一个庄严的军礼!<br> 史老师告诉了我,收藏这份喜报的网友,看到了这个喜报较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喜报上同时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华国锋主席的照片,这样的喜报在社会上流传的并不多,所以网友就将其收藏了。 <font color="#167efb">这是我记忆中没有印象,并且从未看到的43年前团队寄往我家的喜报。</font><div> 我的家乡是黑龙江省呼兰县康金井人民公社洪家村,目前隶属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康金镇。看到这份喜报后,内心也是十分高兴,我猜想了一下这份喜报的传奇过程。<br> 当年年终总结,连队党支部向营党委上报将我列为团队学雷锋积极分子的表彰行列,营党委会通过后,又将我报送到了团政治处作为表彰的人选。团里审批通过后,保密室将喜报直接寄给了家乡武装部,责成当地人武部将喜报转送喜报人的家中。很可能是当地武装部人员的办事疏忽,没有及时将喜报送达当事者的家中,或是邮递过程当中出现了差错,再后来就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份喜报流落到社会上了。还好,流落并没有真正的丢失,转来转去,43年后的今天,我有幸见到了当年的这份喜报。如果当年当地武装部真的把喜报送到了我的家中,肯定也不会保留到至今。<br> 我这里要感谢那位有心的收藏者,感谢我的校友史文祥老师,更要感谢当年的连长福成和指导员刘汝发,把我报送为团队的表彰对象,但并没有告诉我本人。可见当时的领导在用人和树人方面多么的公正和真心呀!<br> 43年前的这份喜报的电子版我收藏了!<br> 再一次谢谢你,有心的收藏者!<br> 再一次真诚的感谢史文祥老师!<br> 向我的老领导,指导员刘汝发、连长王福成、排长宋万才敬礼!<br> 好人一生平安!<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