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七月十五赶大会吗

柳清源

<p class="ql-block">梨树底我家厨房过道和楼梯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闲谈上犁川七月十五赶大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会庆2024.1.19夜12点记</p><p class="ql-block"> 上犁川七月十五赶大集,古已有之。它首先源于上古时汉民族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与除夕、清明节、寒衣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人们除了把时令佳品向祖先亡灵献祭,还要自己品尝一些劳动果实,并祈祝来年有更好的收成。在这些活动中,也会有买卖各种祭奠物品、服装衣帽,或者进行农副产品、农耕用具交易等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商贸集市。</p><p class="ql-block"> 此外,上犁川在古代地处交通要道,是豫雍孔道上的重要节点、清化大道的主要驿站,南来北往的达官巨贾、商旅行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形成了常态化的物资交易市场。而七月十五,只是有别于平常的一次交易高峰,所以犁川人包括外地商客都称之为“七月十五赶大会”。</p><p class="ql-block"> 过去,“赶大会”从七月十二就开始准备了。村里会请个戏班从十三晚上开始连唱五天戏,大队也会给本村家户每人分半斤猪肉。本地做生意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会占据一块好位置用红漆或墨水写上“有人占下”四字;外地客商来了也要选上合适的地段赶快搭棚理货,晚上就睡在自己的摊位里;还有一些做小生意的不提前来,直到七月十三集贸初步形成,才赶过来见缝插针或随便找块地摆摊。总之,地方足够大,人也足够多,大家该转的摊位都要转到,对于集市来说,主要还是需求衡量着买卖的好坏。</p><p class="ql-block"> 七月十四、十五赶会的人最多,远方的、邻村的不管买不买东西,都要借此机会来走走亲戚、见见同学、访访老友、凑凑热闹,而本村的家户谁没几个亲朋好友?因此,那几天,上犁川几乎家家都要热情待客。到了七月十六,人也不少,一来还有唱戏的场,二来赶末会能买上物美价廉的物品。到了七月十七,赶会才算基本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赶大会”的盛况,我大约记得是,从大桥上到下河沿着犁川河两岸的河滩,摆满了各类物品,多是从河南上来的,互通有无,是真正的物资交流大会。还有从大桥上到牛场挤满了各式摊位,小吃、水果、糖果、服装、鞋帽、布料、镶牙的、去痣的,牛场还有钉掌的和牛骡交易等。</p><p class="ql-block"> 特别提一下,我们老院住了家城里来的国营照相馆,每年赶会都来,但不记得哪年不来了。大概率是,国营照相馆不来以后,上犁川的七月十五大会,就渐渐地没有印象之中的繁华和热闹了,也没有人们之间的真诚与淳朴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上犁川的七月十五赶会,不同年龄段的犁川人应该会有不同的记忆和描述,我在此不详写了。仅以此文,抛砖引玉,若各位读者有兴趣,你也可写写小时候的赶会故事。写好发给我,我将在“把一伙文艺”公众号上给你发表。</p> <p class="ql-block">明远堂-天和院,和明朝皇家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明清老屋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韦古洞的阁,现在还在吗</p> <p class="ql-block">月夜犁川河</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6日至2024年1月14日,我在兰花城举办个人版画展。邀请中国戏曲梅花奖张爱珍老师在开幕式上演唱上党二黄《打金枝-劝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