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为马思聪在指导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练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7年1月19 日,香港的几十家中英文报纸几乎用同一标题,报道了马思聪出逃的消息:《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逃抵香港》。立即轰动了全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提琴家“刘霄”于伦敦Cadogan音乐厅独奏马思聪《思乡曲》~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的秘密出走,是被迫的、无奈的,是“文化大革命”对他残酷迫害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6年11月,马思聪的肝病复发,被“造反派”批准离开“牛棚”,回家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时,马家的四合院已被强行搬进了四五户人家,马思聪只得一人住在一间潮湿的偏房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旬,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秘密回到北京,在厨师贾俊山和马思聪的朋友、私人针灸医生倪景山的资助下,马氏父女化装离开北京,来到广州郊区亲戚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的广州、深圳等地,暗中存在着到香港的“偷渡线”,一些“蛇头”为谋取暴利,冒着杀头的危险进行“偷渡”。</span></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家“刘霄”于伦敦Cadogan音乐厅独奏马思聪《思乡曲》~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时,马思聪的“失踪”引起了中央音乐学院“红卫兵”的重视,向公安部门报了案,并在马思聪的亲友中查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广州的“文化大革命”形势也越来越紧张,马思聪的情况如同篾刺一般紧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摆在马思聪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被揪回北京继续接受批斗,其后果不是被打死就是像作家老舍一样自杀;另一条路是偷渡香港,远离内地混乱局势,但万一被抓住则性命难保,而偷渡成功则全家安全,马思聪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拔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保全性命,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 的灾难,马思聪被迫做出了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谁把马思聪送往香港的?20多年来这一直是个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直至日前,马思聪先生的二女儿马瑞雪才在广州遇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第一次知道他们的名字,何天爵和何炳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如龙记得,当年有两个船工———何炳权和狗头,答应带马氏一家外逃到香港,一来是想赚点钱,“但最主要还是正义感。他们都很崇拜我父亲,单为捞点油水,谁都会算到这九死一生杀头的危险根本不值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狗头没有非要在出船前付5万港币的字据,怕一旦失手事情会更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如龙回忆说:“我们在广州准备逃离时,连手提布袋都不能拿,怕被怀疑,更不敢背小提琴了,这琴是事先由何炳权放入工具箱拿到船上藏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马如龙说,“我们全家来到江边前,为了不使人注意,就假装互相不认识。每个人就和其他一两个船友分几个不同的公共汽车站下车,然后散步似地走到预定岸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7年1月15日是一个漆黑的夜晚。马思聪以亲友凑的5万港币代价,带着其夫人、儿子、女儿,在新州登上了新州渔轮厂的电动拖船“002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次偷渡的组织者为广州一街道服务站的工人何天爵和原“002号”拖船的司机何炳权,船是他们偷出来的,乘坐者共5户1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月16日晨,拖船在香港大屿山靠岸。到了香港上岸后,马思聪把胸前挂的毛像章摘下来扔进黑黑的大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了香港,何炳权把船开向岸边一块大石头旁,大家爬到石头上找洞躲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炳权和狗头先出去找地方打电话,当走到附近一个小村前,他们被清晨巡逻的差人抓到,刚好来接应他们的亲戚正在这周围的地方等候着,看到有危险便走上前把厚厚一叠港币塞给巡差,这样才放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002”号被丢弃在九龙油麻地水师塘的岸边。“狗头”带领着九死一生的“乘客”们,趁着晨光熹微匆匆往岸上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上岸,“狗头”把“乘客”们藏进一个庙堂里,吩咐道:“你们在这儿别动,我去打电话!”“狗头”在附近一所学校里,找到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狗头”给住在九龙旺角道的家人拨了电话当“狗头”打完电话,回到庙堂,天已大亮,却不见了马思聪一家,据说到对岸的香港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一家,到哪儿去了呢?小心谨慎的马思聪,上岸之后便与“狗头”分道扬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不愿让“狗头”知道他去九龙,更不愿让“狗头”知道他躲在九龙什么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生怕“狗头”走漏风声。马思聪一家,躲进了岸边一个潮湿而又阴冷的岩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直到“狗头”带领“乘客”们上车远去,马思聪这才悄然出去打电话。马思聪的妻弟王友健在香港,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是,马思聪却选择了九龙作为隐匿之处。九龙不像香港那样惹人注目,何况,那里有着马思聪不为人知的社会关系:他的大姐马思锦和其丈夫徐腾辉,原本借住在上海马思齐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五七年,马思锦与徐腾辉迁往香港。一九六零年,他们又迁往加拿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徐腾辉的侄女徐增纯,住在九龙;马思聪十妹马思芸的丈夫何维林的父亲何焯贤,在九龙也有着宽敞的住房……拨通了九龙的电话,却没有人接。马思聪只好回到那长满青苔的岩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走时赤手空拳,没有带一片饼干、一块面包,身边又没有一张港币。一夜惊恐交加,一天饥寒交迫,马思聪一家非常狼狈。实在饥饿难熬,向当地人赊了一块面包,把早饭、中饭、晚饭“三合一”……总算在傍晚时分,打通了电话。在浓重的夜色之中,汽车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一家上车的时候,已顾不得拍去衣裤上的泥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一家人自从躲进九龙以后,他的一家都未曾出房门一步,就连马瑞雪好奇地掀开窗廉的一角想看一下窗外的景色,也被他制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尽管如此,危机仍在向他逼近。如果香港警察抓住了“狗头”,他供出马思聪的大名,那就会把他避难的美梦击得粉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到达九龙的第二天“002”号小艇的照片一出现在香港报纸上,马思聪就意识到这里绝非可以久留之地。他选择了美国投靠九弟马思宏。</span></p> <p class="ql-block">抵达九龙的第二天晚上,马思聪托亲友找到了跟马家有点瓜葛的南希(Nancy)小姐。“什么?马思聪到了香港?想去美国?”当南希小姐把消息转告美国驻香港领事,领事先生也大惑不解。</p><p class="ql-block">美国领事担心九龙那个自称是马思聪的先生,会不会是一位骗子?消息灵通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也从未探听到马思聪前来香港的半点消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领事挑选了一位酷爱音乐的馆员,驱车九龙,面晤那位中国音乐家。身边没有任何证件,短短的平头,不合身的西装显然是刚刚借来的,那个中国人睿智的目光足以表明他是颇有教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操着纯正的法语,也能用英语对话,更表明他的文化修养是不错的。那位馆员吐露了对音乐的偏爱。那个中国人打开了琴匣,拿出那把油漆斑驳的旧琴,轻轻地奏出了舒伯特的《圣母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琴声缠绵悱恻,温柔动人,一听便知面前的演奏者是第一流的提琴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动作迅速的美国领事馆当天便已从馆藏的中国报纸上,查到好几张马思聪照片,毋庸置疑,面前的中国人眉宇宽广而眉梢下弯,一双眼睛显得炯炯有神,嘴角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跟照片上的形像一模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趁着中国人拉琴之际,闪光灯亮了,那位馆员拍摄了照片,说是留作纪念,其实为的是连夜冲洗,让领事馆的特工专家作出最后的判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曲奏毕,这位高鼻梁、蓝眼珠的美国人,忽然说起一口流利的汉语,那股“京腔”十分标准:“马先生,你知道李永刚吗?”“哦,我认识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于这个生僻的名字,马思聪马上作出反应,说道,“他是我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时的同事,现在他在香港?”“不,不。他在台北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位馆员又问道,“请问,马先生知道纽顿这个人?”“知道,当年美国驻广州的新闻处处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没有规定什么“接头暗语”,也没有什么“土匪黑话”,凭着刚才的两句问话,那位馆员对于马思聪的真实身份,噎确信无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夜深时,他改口用粤语向马思聪道别,马思聪也操着流利的粤语祝他晚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在马思聪进入梦乡之际,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已向华盛顿发去密电,报告中国音乐家马思聪要求前往美国……翌日--也就是马思聪抵达九龙的第三天,他的一家依然闭户幽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一点也不知道,一场关于他的谈判,正在幕后激烈地进行着……香港属英国政府管辖。手中没有任何护照的马思聪一家,要想从香港前往美国,必须征得英国当局的许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领事向香港政府提出了引渡马思聪一家的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香港有关方面从美国领事那里获知马思聪在九龙,立即责怪香港警察局的无能,居然对这样重要的情报毫无所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香港有关当局建议美国领事,双方为引渡马思聪一家进行具体谈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香港有关当局认为,在引渡之前,必须由港方对马思聪一家进行必要的审查、盘问,而且还要全面检查身体,以便检疫……只有履行了这些查验手续之后,港英当局才能给马思聪一家发放证件。然后,再与美国领事具体磋商引渡的条件、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按照有关方面的安排,光是各种审查与体格的检查,起码要花费一段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领事担心夜长梦多,希望尽早从香港政府手中得到马思聪一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是,香港毕竟由英国人所管治,大权在香港英国当局手中,美国领事不得不听命于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知道是英美磋商走漏了消息,也不知道是美国故意把消息捅给新闻界,还是某方面耍了什么花样,总之,在马思聪到达九龙的第三天晚上,香港新闻界获知了这一爆炸性新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是乎,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九日,香港几十家中英报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以粗黑的铅字刊登醒目标题《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逃抵香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几乎每一家报纸,都开列了马思聪的头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央音乐学院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不少报纸重新刊登了“002”号小艇照片,说马思聪于四天前与妻子、女儿、儿子一起乘这艘小艇潜往香港……事情急转直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当马思聪一家阅报后呆着木鸡时,门口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两部漂亮的轿车停在门口。进门的是南希小姐和两位噎来过的美国领事馆馆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一家钻进了轿车。轿车直奔温莎大厦。一位坐在沙发上的美国官员一见到马思聪一家,立即站了起来,伸出了长着棕色汗毛的粗壮的手,用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道:“欢迎,马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自我介绍说是美国驻香港领事。领事先生满面春风,向马思聪宣布:“马先生,马太太,略备一桌薄酒,为你们洗尘、压惊。午宴之后,我们就一起上飞机场。”“上飞机场?飞到哪里?”马思聪连忙问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领事放慢了讲话的节奏,把每一个字都清楚地送进马思聪的耳朵里:“飞往华盛顿!”马思聪一下子愣住了!在午宴上,美国领事一边熟练地用象牙筷为马思聪添菜,一边谈笑风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杯下肚,他说出了“幕后新闻”:自从今天上午香港各报一片哗然之后,他给香港政府方面挂了电话,询问总督先生是否噎看过今天的报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他说,这下子,谈判该结束了吧?如果让马思聪继续留在九龙,已无法保证马思聪的安全,必须立即离港赴美。至于各种审查、体格检查,可以在美国补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直到1967年4月12日,美联社华盛顿电讯,作如下报道: “美国国务院12日公布,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目前在纽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出走后,他们夫妇在大陆的所有帮过忙出过资的亲友都受到了牵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音乐界对此评论:这是音乐史上最黑暗的一串音符,音符在颤抖,人类在哭泣,在哭泣与颤抖中,音乐的悲伤已经逆流成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马思聪生命的最后20年间,他仍然以开音乐会和创作为其生活的全部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多次在美国各地和东南亚、台湾等地进行演出,他坚持以自己的演出收入作为全家的生活费,而拒领美国政府的“避难救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内的情况直到文革结束才有了好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琚曾在80年代中期到有关部门去替马思聪咨询回国的事宜,对方告诉她:“需要马思聪先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申请 ,再承认个错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在大陆,“文革”刚结束那些年,民间的艺术交往,被人为地赋予政治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尽管马思聪拒绝了台湾当局对 他“台湾艺术学院院长”的聘任,拒绝了阳明山上的别墅,儿子也与台湾女友分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还是有人以马思聪作品在台湾出版并演 出、他拿了台湾的稿费和演出收入为由,在他回国问题上说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2年,马思聪在重庆时结识的“非常重要的老朋友”、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的李凌,就马思聪“问题”向中央写报告,胡耀邦、邓小平表示:可以欢迎他回来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向公安部、文化部提交了三份报告,11月,当年的学生会主席、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到美国拜访老院长。这是马思聪在离开祖国18年后见到的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前来拜访的大陆来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在1985年春节前夕接到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的越洋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位当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向他的老院长恭贺新春,并询问那份由文化部、公安部发出《为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马思聪先生彻底平反的通知》收到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这一年的12月31日,公安部作出《关于对于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为马思聪“叛国投敌”案平反意见的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2月6日,文化部发出《关于给马思聪平反的通知》;2月12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书记等一起署名,向身在美国的马思聪发出公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农历腊月二十九,马思聪收到“对马思聪冤案彻底平反的通知”,全家人悲喜交加,燃放烟花以示庆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是中央音乐学院建校35周年纪念日,马思聪写下“礼能节众,乐能和众”的题词,送递北京。他没有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年1月,北京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委员会正式向马思聪发出邀请函。他没有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收到了对他有过粗暴行为的当年学生写来的忏悔信件,还收到了红领巾班给马爷爷的信件,汇报“当我听到中国少先队队歌的时候”的感想。他没有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后,马思聪至死也没有踏上过大陆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7年5月19日,马思聪因心脏病手术失败在美国费城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马先生的两位女儿也已经去世了。儿子马如龙不了解国内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亲友回国后到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广东省 有关部门了解了一下,他们也都希望马思聪先生的骨灰能早日回国,但是具体怎么办、怎样的规格合适、找谁才能办妥,谁都 不知道,后来有朋友出主意,让我直接写信给温总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后来就给一位已经退休的国务院前领导同志写了信, 给温总理也写了一封信,并把马如龙写给温总理的信附在其中,请那位前领导转交给温总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位老领导很重视,还把自己写 过的一篇纪念马思聪的文章附在我提交的三个文件中,一块递给了温总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的侄女、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之庸告诉记者:“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喜爱音乐,也非常景仰马思聪,他曾 专门参观过广州马思聪音乐艺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并在2007年4月份发表过《马思聪:中国小提琴音乐的里程碑》一文”,马之庸说, “李岚清对马思聪回国安葬一事非常关心,他转交了马思聪骨灰回国安葬的报告,温家宝总理几天就批下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12月9日上午,北京时间12月10日上午,在费城华盛顿公墓举行了朴素而庄重的起陵 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马思聪晚年自己演奏的细腻、浓情、充满中国内蒙乡土气息的《思乡曲》的乐声中,中国驻纽约领事、马家的朋友、 各界华侨50多人向中国伟大的音乐家致意并为他送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儿子马如龙和其他亲属的护送下,马思聪及夫人王慕理的骨灰在他们去国40年后的2007年12月11日回到 了广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思聪雕像已先期矗立在墓地旁,这是一处背靠白云山的小山岗,放眼能看到麓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由30多个山峰组成的白云山 麓,马思聪在他留法的音乐故知冼星海旁安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2月13日,马思聪铜像揭幕和骨灰安葬仪式在这里进行,马思聪夫妇的骨灰盒安放在同一株桂花树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此,一生坎坷的马思聪终于得以落叶归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