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水中月亮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自定都北京的金代筑成皇家离宫开始,历经明朝和清乾隆皇帝的数次扩建,道光年间终于形成为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宏大建筑群。坐西朝东的东宫门原是仁寿殿的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中间檐下挂有光绪御笔“颐和园”九龙金字大匾。门前乾隆年间雕刻的二龙戏珠云龙丹陛为圆明园安佑宫遗物。仁寿殿前陈设有一只蹲在石质须弥座上的麒麟。其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象征着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仁寿殿前陈列有铜龙、铜凤、铜缸各一对,铜鼎式炉两对。铜龙、铜凤均为空腹,为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引人注目的是,相比于中国古代龙居中间,凤靠边侧的传统,这里陈设的龙凤位置是颠倒的,“凤在上,龙在下”,显示出慈禧在清末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的内部基本沿用清光绪时期的原状陈列。只见殿内高悬金字大匾“寿协仁符”,即“君子兼而有仁、寿二德”;殿内前柱匾“安乐延年”,殿内后柱楹联“金马晓明珂风清兰苑,铜龙晴转漏日永蓬壶”。明间正中有地平床,台前、左、右三面均设有木栏台阶,台上设有慈禧太后、光绪帝朝会大臣的九条金龙紫檀木宝座。</p><p class="ql-block">殿外有一块寿星石,光绪十二年盟重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内)移来,色青而润,造型奇异,状如寿星,俗称寿星石。</p> <p class="ql-block">宜芸馆,在清末是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院落的正殿宜芸馆由前五间和后三间组成,宽敞的室内装饰有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布局典雅富丽。大殿前后均有门,东西有配殿各五间,也都有前后门。因为是慈禧侄女的缘故,隆裕皇后的这座寝宫陈设相当精雅,家具均为名贵木料打造,皇后的宝座则使用了较为少见的“百宝嵌”工艺,以宝、玉石、竹丝镶嵌、拼图,看上去小巧精致,极为富丽。</p> <p class="ql-block">正殿宜芸馆东配殿道存斋,前门门楣下悬匾“恩风长扇”乃慈禧手书。恩风:德政、仁政。长扇:广泛的,长久的布施与人。古文有:“饮和饱德,恩风长扇”。慈禧亲自写“恩风长扇”意思是,她广施仁政于民。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慈禧很懂用人之道,恩威并用。常常施恩与官员、宫女、太监。叫这些人为她卖命。</p><p class="ql-block">东门匾额“藻绘呈瑞”也是慈禧手书。《文心雕龙》中有“凤凰藻绘呈瑞”句。意思是凤凰用彩色的羽毛、花纹呈现祥瑞。在这嫔妃住的房子里,有这样一块匾额,也是很贴切的。</p> <p class="ql-block">玉澜堂后面有夕佳楼。这座临湖而建的两层小楼取名于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东面屋檐下悬“夕佳楼”匾额,西面屋檐下悬“丹楼映日”匾额。其两侧的分别是单层建筑,左侧的匾额是“烟云献彩”,右侧建筑的匾额是“日月澄晖”。“夕佳楼”表示此地是观赏夕阳的最佳之处。院子里有两座用太湖石堆叠的假山,亦称“狮子林”。小楼实际处在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其院落的北面即为宜芸馆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原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是光绪皇帝在园内的寝宫。堂内明间设紫檀木嵌沉香的宝座和御案、绘有山水画的玻璃围屏、翠羽掌扇等皇权标志物,是光绪当年批阅奏章、处理政务的地方。一八九八年九月十六日,光绪曾在此召见握有兵权的袁世凯,希望袁赞助“变法维新”。西北间为光绪的卧室。</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命人将院落封闭,此处即成为园内幽禁光绪皇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薄香榭和霞芬室是戊戌政变遗迹,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冬季被幽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夏季则被幽禁在玉澜堂。为了惩治和防范光绪,慈禧命人将院中多处通道砌砖墙封死,仅留由人把守的玉澜门一处与外部交通。薄香榭和霞芬室内砌的两道砖墙,便是当年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水木自亲”是乐寿堂的宫门,门前的青石造雕栏码头,是很远就能看到的,也是慈禧从水路出去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水木自亲”门前约20米高的灯架,上面可悬气灯,供慈禧晚间游湖照明之用。据传说,每当慈禧太后乘船上岸时,太监们就会开灯恭迎老佛爷驾到,水木自亲殿还是北京最早通电话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展览,记录着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进入乐寿堂首先要经过一道临湖而建的五间穿堂殿宫门,门上悬慈禧手书 “水木自亲” 匾额。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改建,成为慈禧在园内的居住之地。</p> <p class="ql-block">从水木自亲宫门进入,就来到乐寿堂前开阔的主庭院。迎面有一块宽两米,高四米,重达二十多吨、形如屏风的巨石名“青芝岫”。青芝岫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僚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良乡,后乾隆皇帝命移置此处,取名“青芝岫”,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石上刻有御题“青芝岫”三字及乾隆十六年作青芝岫七言古诗。</p> <p class="ql-block">从乐寿堂出来就到了邀月门。这里是颐和园长廊的起点。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一万四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p> <p class="ql-block">不知为什么走在长廊里就会有一种穿越千年的感觉,站在长廊中,望向远方的昆明湖,想象着曾经的盛世,不免有些感怀!</p> <p class="ql-block">走出长廊就到了昆明湖西北部的游船码头。这里有一座始建于1755年的名“清晏舫”的石舫。乾隆当年引用唐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了该石舫,用来象征清朝政权稳如磐石、“永不能覆”。清晏舫,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晏舫”。</p> <p class="ql-block">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晖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此景区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改建成现在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二宫门是佛香阁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四座建筑。其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宫门房檐下悬"万寿无疆"黑漆金字匾,是慈禧皇太后万寿庆典中宣读贺寿表文的地方。进入二宫门就入了第二进院落。</p><p class="ql-block">“大圆宝镜”意为执政者的智慧如同明察秋毫的“宝镜”一般,可洞察世间一切是非曲直。</p> <p class="ql-block">德晖殿,光绪十二年建于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原清漪园多宝殿旧址之上,是当年慈禧到佛香阁括香礼佛时的更衣之处。</p> <p class="ql-block">从两侧的台阶向下走去,前面能看见的就是转轮藏,下去的时候能看到却进不去,很多年前我来过几次,每次都能进到转轮藏,现在左右两侧都已经封闭不让进了。石碑是乾隆御笔,我记得碑阳正书是“万寿山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坐落在万寿山上,南面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佛香阁是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的,雄伟壮观, "佛香"二字蕴含了皇家对佛祖的赞美。阁上层悬 “式延风教”黑底金字匾额;中层悬“气象昭回”;下层为“云外天香”;顶层檐下悬挂“佛香阁”蓝底金字匾额。阁为皇室烧香礼佛专用。每月望朔,慈禧均在此进香。但我们所看到的里面的千手观音也不是原始佛像,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焚毁了一层原供佛像,佛香阁内第一层现在供奉的是大明万历年间的千手千眼观音。第二层供奉乾隆时期三世佛像。</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众香界牌楼是智慧海前的琉璃牌坊。“众香界”为佛国地名,它和智慧海都位于佛香阁上方中轴线最高点。上面的是智慧海,智慧海一词是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整个建筑没有一根木料,全是石砖,没有枋檩承重,又称无梁殿,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叫无量殿,外部都是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殿外壁面嵌了千余尊琉璃佛,远看色彩鲜艳,富丽堂皇,近看更觉的古人智慧可叹!</p> <p class="ql-block">据说皇帝弘历为庆祝他母亲六十大寿修建清漪园。他下令疏浚扩大瓮山前的水面,改瓮山名为万寿山,改瓮山泊名为昆明湖,后经英法联军进犯北京,连同佛香阁内许多建筑毁于强盗之火,光绪十四年,改名为颐和园,十七年,在原址原样重建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西侧有五方阁。这片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建筑群是一处由主、配殿、角亭、游廊等围合而成的方形院落,其布局象征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意喻“万德圆满”、“众神聚集”。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光绪年间重建。“五方”即“聚五方之色”,寓意“天下归心,四海升平”。其中心建筑宝云阁看上去与木结构建筑完全相同,实际上却是一座青铜铸造的“铜亭”。 高5.7米的亭子建造在高达4米的汉白玉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排云门正面有“金水桥”。由汉白玉砌成的金水桥是中轴线上的第三座建筑。其下有水池。 金水桥东侧为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的玉华殿。此殿原是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的钟楼,1886年改建为排云殿第一进院落的东配殿。 金水桥西侧的大殿名“云锦殿”,云锦殿,始建于光绪十二年,原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鼓楼。现在殿中陈列的文物皆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慈禧的寿礼。</p> <p class="ql-block">往下走就是排云殿,是后改的名字,出自“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排云殿,原为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在其废墟上建成排云殿,是为慈禧祝寿的场所。现殿内陈列的展品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据说慈禧原想把这里作为她的寝宫,尚未完工就住了进去,当晚就病倒了,然后醒悟到把庙堂改为寝室可能冲撞了神仙,这才把寝室还在乐寿堂,而排云殿也作为过生日接受朝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排云门”是中轴线上第二座建筑。大门边各有一尊气势威严的铜狮子,外檐上悬“排云门”蓝底金字匾额,内檐上悬“万象昭光”黑底金字横匾。“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诗句,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的意境。抬头仰望,排云门与门后的排云殿、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一条层层升高的直线,极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下得山来在昆明湖畔,迎面看到了一座上悬“云辉玉宇”牌匾的木质彩色牌楼。三门四柱七楼的牌楼顶覆黄色琉璃瓦,上绘金龙和玺彩画,其紧邻昆明湖,是佛香阁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云辉玉宇”寓意这里的宫殿是彩云与华丽建筑相辉映的世界。牌楼的南面匾额上写着“星拱瑶枢”,提示人们这里就是“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