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4年,我在众多同学和亲朋好友羡慕的目光中幸运地考进了素有“抚顺小清华”之称的抚顺二中。</p><p class="ql-block">然而,好景不长,开学不久,我遭遇车祸致残,只好休学一年,1965年复学重新从初一读起。</p><p class="ql-block">不料,时代风云突变,1966年5、6月间,初一下学期还没读完,“文大”兴起,学业中断。直至1968年毕业离校,同学们下乡,我留城待业。</p><p class="ql-block">当年考入“抚顺小清华”的二中学子大多都怀揣着进入“大清华”的美梦,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我们的梦想碾压的粉碎,人们只能在彷徨中默默等待。</p><p class="ql-block">虽然那时候总感觉前途渺茫,但对于读书学习上大学的理想在内心深处还总是念念不忘、梦寐以求!</p> <p class="ql-block">金光闪闪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文革”结束,迎来了改革的春天。百废待兴,百业俱兴。</p><p class="ql-block">1984年春节过后,传来“福音”,辽宁大学中文系举办一届函授大专班。而且明确规定入学不考试、不检查身体,实行“宽入门、严毕业”的模式。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中只念了一年、又是一个半身不遂的残疾人来说,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天赐良机啊!</p><p class="ql-block">我激动的夜不能寐,第二天请示领导批准同意就报了名。</p><p class="ql-block">可是单位里的一些同事和亲戚朋友闻听此事却都替我担心。一是我爱人身体也不好,刚生完小孩需要人照顾;二是辽大函授每年的学费不菲,而且还有教材资料费、辅导班等,当时我和我爱人工资收入都不高,三口之家经济上不宽裕,上学要增加很大的负担;三是我当年已经30岁了,在单位是业务骨干,工作得力,领导重视,参加函授学习,工作学习两头忙,肯定要多吃苦、多挨累,能不能坚持下来很难说。</p><p class="ql-block">一位平日里经常关心照顾我的老阿姨心疼地对我说:“小刘啊,你把家照顾好了,把眼目前的工作干好了,比啥都强啊,遭那个罪干啥?”</p><p class="ql-block">可是,“上大学”是我从小就埋在心底的宏愿,如今机会就在眼前,我岂肯轻言放弃?我一一说服了那些关心、担心我的人。</p><p class="ql-block">我爱人最了解我,理解我的心情,坚决支持我报名求学。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我岳母二话不说,在我儿子满月后,就把我爱人和孩子接走,全力以赴承担起帮助照顾抚养我儿子的重担,支持我专心致志读书学习。</p><p class="ql-block">儿子在姥姥家一住就是四年,得到了姥姥姥爷全家人的厚爱,直到我毕业后动迁搬入楼房后才回到家中。一次儿子发烧得重感冒,儿子的大舅和大舅妈带孩子从华山乘电铁客车去矿务局医院看病,孩子在车上哭闹不止,车厢里的乘客纷纷质疑指责孩子这么哭闹,肯定是饿急了,当妈的怎么就不给吃口奶水哄哄啊?当得知真相后,纷纷伸出大拇指,投来钦佩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中老三届初三、三班老成持重的学兄杨超</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所在单位市收容所坐落在将军街十二中后身,我校初三、三班杨超、初一、四班金广举在将军北沟的化学染织厂工作,我和杨超又住的是邻居,于是我们三人自动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星期天节假日休息经常聚集在一起切磋学习,一起去听辅导讲座。遇到谁有事漏听讲座,就互相传抄听课笔记。</p><p class="ql-block">每逢临近考试,我们还聚到一起押题、解题,提高学习效率和答辩能力,争取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p><p class="ql-block">“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个学习小组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督促推动作用。函授学习毕业后,杨超和金广举先后被调入市委组织部工作,不久又双双被下派到大型国企担任了领导工作。可以说,这样的结果与当年的四年刻苦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中老三届初一、四班活力四射的学友金广举</p> <p class="ql-block">辽宁大学举办这届中文函授班时真是“顺民意、得民心、解民忧”的“及时雨”,受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热烈欢迎,学校教学计划严谨,日常安排周到,市里建立了函授站,分片建立了教学班,不仅及时发放教材和函授辅导材料,还定期安排教授讲师举行集中大课面授辅导,及时为学员们答疑解惑,给我们创造了便利的学习条件。</p><p class="ql-block">后来函授站还通过私人关系,邀请辽大老师定期来抚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辅导,我每次得到消息都尽量参加。</p><p class="ql-block">从此,每天早上晨练的间隙,出差乘坐火车的路上,参加会议会前的等待时间,都是我见缝插针抓紧读书学习的宝贵时间。</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古文观止》、《三言两拍》、《二十五史》、《辞海》、《词源》以及许多外国名著都渐渐充实到我的书橱之中。“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成为我追求的目标,“做学问”成为我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p><p class="ql-block">我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鸟,在充满阳光的书林里飞来飞去,采撷着心怡的果实;我如同跨越龙门的一条大鱼,遨游在广袤无边的知识的海洋里。求知的欲望和获得知识的快乐伴随着我每一天。</p><p class="ql-block">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现代汉语》、《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一座座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大门向我敞开,我如饥似渴地徜徉其中。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越学越觉得对知识的渴望,越学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犹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四年的学习生涯很快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我有付出,更有满满地收获。</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人生路上起到奠基石作用的大专文凭</p> <p class="ql-block">然而,只身一人在家,工作之余坚持学习,让我也吃尽了苦头。那几年,我每晚都是十二点以后才上床歇息。有一年冬天,一天夜里我刚躺下不久,就迷迷糊糊地感到头疼欲裂,浑身一点劲也没有了。我残存的一点潜意识告诉我,我这是煤烟中毒了。</p><p class="ql-block">那时住的是小平房,点炉子做饭取暖。冬天屋里冷,冻得手脚都僵硬了,就用煤面子压炉子保暖,遇到刮南风倒烟,很容易一氧化碳(煤烟)中毒。</p><p class="ql-block">我想起身下地,可是已经坐不起来了。只好一咬牙,从炕上滚落到地上,连滚带爬地撞开房门,冒着凌冽的寒风,跌跌撞撞地敲开单位守卫室的门。守卫见状,连忙把我架到炕上,又是喝温开水,又是用冷水擦脸,帮我逃过了一劫。</p> <p class="ql-block">四年苦读终成正果</p> <p class="ql-block">函授学习采取淘汰制,不设入学考试门槛,但是能坚持下来。拿到毕业文凭,还是相当艰难的。当科考试不及格给一次补考机会,再不及格即予以淘汰出局。我们84届学员入学时有1000多人报名参加,毕业时仅有300多人坚持下来,通过一场场考试,成绩及格,才拿到了毕业文凭。</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河北帮”毕业学员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当初我在报名参加函授学习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要补习文化知识,弥补自己人生的短板,更要为适应工作提升自己的文字水平能力,没想到最后竟然还得到了毕业证书大专文凭。而且这大专文凭含金量极高。当时取得这张毕业证书,就可以“集体变全民、工人变干部,工资49元5”,与普通在校大学生享受同等待遇。</p><p class="ql-block">虽然我取得毕业证书时这些条件都已经达标,没有明显的借力,但是四年大学生活却为我之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我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工作更为得心应手,为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我捧起这本毕业证书的时候,那四年寒窗苦读的情景就会在我眼前浮动,令我欣慰,令我自强;同时,我更感谢党,感谢改革开放,感谢新时代,给了我一个上大学的机会,给了我一个光芒灿烂的前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