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看到很有意思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我是厂矿子弟,我没有故乡!</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在职工医院出生,上的子弟学校,住的家属生活区。</p><p class="ql-block">从小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讲方言</p><p class="ql-block">长大以后很难对人解释自己的老家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对地理上的故乡又没有归属感。</p><p class="ql-block">那么他/她多半是个厂矿子弟!”</p><p class="ql-block">我也是“她”,该有的标签一个不少!</p><p class="ql-block">我的儿时印象大都源自这一特定身份!</p><p class="ql-block"> — 题记</p> <p class="ql-block">时尚迷人的方姐!</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们家隔壁邻居搬家了,总务科来人把的一套三间房隔成了前后各一间半的两户,完工后很快就入住了两对年轻夫妇。前面是一对廖姓工程师夫妻,上海人,三十岁左右的帅哥美女,每日出双入对上下班,操一口软糯难懂的吴侬语,每日大门紧闭与邻里间少有交集。后面一户住着一位新调来的女技术员,二十五、六岁,高个短发,戴一副宽边玳瑁眼镜,厚厚的镜片下扑闪着一双睿智的大眼睛。搬家那天她边指挥着几个工人放置几大箱子书和衣物,边给我们一众看热闹的小朋友发糖吃并让我们叫她方姐。一张木板床摆在了屋子中间,漂亮的床单从两边的床沿垂下来,最后挂上粉色的蚊帐,整个房间的气氛顿时柔和起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床不用靠墙开、蚊帐也可以不是白色。方姐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搬来的,她穿着鸭蛋青泡泡纱连衣裙,一双半高跟棕色圆口皮鞋,美丽大方又非常清新脱俗。</p><p class="ql-block"> 听说方姐的丈夫在省地质勘探队工作,婚假一满就回去上班了。方姐不会生煤炉子也不会其它家务活,所以她每天都在职工食堂吃饭。晚饭后我们这排平房拐角处就响起“嘟嘟嘟”由远及近的高跟鞋脚步声。我踮起脚尖透过厨房玻璃窗往外看,花蝴蝶一般的方姐在我艳羡的注视下飘进了屋,严重不隔音的墙那边很快会传来她好听的哼歌声。那是我灰色童年里见过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曾是我当时所能理解的最美生活吧!</p><p class="ql-block"> 不料很快这种童话般的浪漫就被碎了一地!半年后的一个大清早我们突然被一阵剧烈的吵闹声惊醒了,隔壁方姐家传来了劈哩叭啦的打斗声,被压低嗓门的争吵伴随着玻璃器皿摔碎的刺耳声和板凳砸在桌面的撞击声很是吓人。我光脚推开厨房门就看见方姐屋外有不少人在围观,有年长者敲门叫着小方但没有回应。尔后随着一声尖叫门哗啦开了,一位高个子长相斯文俊朗的男人捂着脸冲了出来,依稀可见他的左手指缝里有鲜血渗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方姐丈夫,他早几天才回来探亲,一对新婚燕尔又很是养眼的小夫妻,那几天卿卿我我的早出晚归还在羡煞旁人,怎么就互相大打出手了呢!方姐的丈夫挤出人群很快消失在屋角,众人还没反应过来门又被从里面咔哒关上了!屋里的方姐没了一点动静,看热闹的邻居没了兴致悻悻的地散去了。方姐家的门那天没再打开过,她甚至都没去上班,估计她也压根不喜欢别人去打扰!</p><p class="ql-block"> 一周后的某个傍晚我跟着妈妈下班时在机关楼过道看到了方姐,她叫了母亲一声大姐并优雅的笑了笑就转身走开了。再后来妈妈一个同事阿姨聊天说方姐离婚了,又调回省城嫁给了一位丧偶的局领导,那位老领导早就觊觎方姐的美貌一直穷追不舍,本来是想逃避的方姐才调到了厂矿基层,但婚后方姐不可思议的洁癖、超前的丁克主张和禁欲主义彻底惹怒了丈夫致使婚姻破裂。跟丈夫的这一架打得让她感到颜面全无,最后绕一圈作出了早先唯恐避之不及的选择,嫁给了那位权高位重却长相猥琐的官员!终究还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我对美丽方姐的记忆由此断片。</p> <p class="ql-block">“猪八戒”一家!</p><p class="ql-block"> 我家这栋房东边当头有一小块三米宽四五米长的草地,我们放学后常在那里跳绳踢毽子。空地连着一个青石堆砌的附坡,大概三、四米高,上十几个台阶就到了另一排房子。有一天来了十来个工人,在空地四周挖了排水沟一样的基脚,用手推车运来一些红砖,泥沙。利用一面墙和一面附坡,几天功夫就盖成了一直条两间房子。我们一班孩子郁闷了很久:好难得的一点活动空间也被大人们蚕食了。 </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一辆板车拖了一些简陋的家什径直来到新搭起的房子前,板车后面一位30来岁,一个五短身材的男人搀着一位即将生产的孕妇,他们身后跟着一个四、五岁,手里拎着一个装了些洗漱用品网袋的小女孩。那位孕妇又高又瘦,颧骨高耸、双眼深陷。沉重的身子几乎全压在矮她半个头的丈夫身上。邻居们听说那家的丈夫姓朱,就顺便给他取了个外号“猪八戒”,她的妻子姓谭,因身体原因才28岁就已病退几年了。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却还没有分到家属房。单位住房紧张,住在小区这一片的总务科长慈悲心大发,一拍脑袋就想起了这块空地,赶紧派工人临时盖了几间房让他们一家安身。他们家搬来的第二周,“猪八戒”和几位同事还是用那辆搬家的板车将妻子拉倒职工医院,很快生下了大儿子“小猪八戒”。</p><p class="ql-block"> 此后不到五年,他们家一连又生了好几个儿子。三十出头的女主人总是在挺着大肚子里外忙乎着,用现代语言来形容就是“不是生孩子就是在生孩子的路上“!这副单薄的身子骨,这么微薄的病休工资,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却拼了命似的生孩子,女人们在背后都骂“猪八戒”只管要儿子太不心疼老婆了。甚至还有人说,你老婆不能上班却这么能生孩子,凭什么拿病退工资!“猪八戒”面对种种非议不亢不卑,不理不睬,每日踩着外八字步,悠哉悠哉的上班下班,该干嘛干嘛,甚至对邻居大人孩子把他和几个儿子全都叫作“猪八戒”也毫不介意“照单全收”。可怜他们家小名叫“丫头”的大女儿,几乎从不跟我们一起玩耍,她随了的父亲个子和相貌而几个弟弟却随了母亲,身高很快都超过了姐姐。理应受到万般宠爱的独女“丫头”却终日里蓬头垢面十足的一个小保姆,带弟弟、洗尿片、打酱油、晾衣服…每日被父母呼来唤去干活不说,还经常被呵斥打骂。眼见得猪八戒家已有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了,那两间仓促盖好甚至没有粉刷的房子也像贴膏药似的前后各加了一间小窝棚,目测高度都不足1米5。夫妻俩后来没再继续生孩子估计一是屋子实在塞不下了,二是女主人已经耗成了“纸片人”没法再生了!没有人知道或记住他们家任何一个孩子的大名,反正他们家姓朱的就共一个绰号“猪八戒”!</p> <p class="ql-block">奇葩夫妻!</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另个隔壁住着一对奇葩夫妻,那位丈夫是典型的家暴男!他们基本上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搅得四邻不安日子久了大家都不堪其扰,最终我们也选择了搬家!</p><p class="ql-block"> 那家的男人四十出头,五大三粗皮肤黢黑络腮胡子加满脸横肉,他在某个供销单位上班,他妻子却长得颇有几分风韵,皮肤白皙身材丰满,是贸易商店的售货员,年纪轻轻的已经养育了四个孩子。丈夫见妻子每日打扮得漂漂亮亮,上班跟顾客打交道都是笑容可掬,一副人见人爱的模样就总是对妻子疑神疑鬼,无端猜测她在外面有相好,或是怀疑某个孩子不是他亲生的。男人经常放一张小板凳在屋前台阶上,一瓶白酒一碟花生米自斟自酌直至喝得烂醉。然后就各种找茬把女人打得鼻青脸肿出不了门,那时候没有家暴一说,唯一可行的就是向单位告状。双方领导多次上门劝阻协调无果,反倒是男人恼羞成怒而变本加厉,还因为我母亲几次半夜过去劝架对我们一家充满敌意怀恨在心。</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母亲刚下班进门,隔壁女人神色慌张手里抱着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跟进来,她直接走到床前放下衣服说:“大姐求求你帮我藏好这些衣服,我老公说今天都要烧掉它们!”说完她就飞快转身出去了!母亲懵在原地好几分钟才打开衣柜门胡乱把那一摞衣服塞进去,还转身对我做了个“嘘”的手势。父亲下班我们甚至都没提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那天从晚饭后一直到夜里隔壁家竟然一片祥和,并没有发生我母亲担心的打闹,就在我们准备入睡时突然门被擂得一阵巨响,父亲抢先打开了门,只见女邻居被她丈夫揪住衣领推搡进来了,那男的凶神恶煞吼到:你快说怎么回事!父亲不明就里转身看向母亲,母亲还来不及开口却听得女邻居说:大姐你让我把衣服藏到你家的事,我老公知道了要我来拿。母亲脸气的煞白,一声不吭从衣柜里抱出那摞衣服就赶紧递过去,临出门那男的还咬牙切齿道:以后请你不要再多管闲事!门被狠狠关上后父亲才回过神对母亲说这次你应该能记住教训了!那以后隔壁就是打翻了天我母亲也不敢去拉架了!</p><p class="ql-block"> 隔壁家也有和平时期,那就是女主的母亲过来小住那一个月,老人家没那么可怕,倒是因为女主人那个在部队服役的军官弟弟也会选择这段时间里过来,她弟弟长得高大帅气跟姐姐特别亲,当时还没有成亲正想着在这边找个合适的对象随军,估计老家也没有其他亲人,所以就随母亲一起来姐姐家休探亲假。凶恶的家暴男不光要强装着收敛他的暴脾气,还每天在油光光的黑脸上艰难地挤出一堆笑的褶皱,屁颠屁颠的跟在老婆后面,丝毫看不出平日的嚣张跋扈,倒更像是个唯唯诺诺的好丈夫好女婿好姐夫。我们看到这一幕不禁莞尔:还真是一物降一物,这络腮胡男也有怕的时候呀!</p> <p class="ql-block"> 后记: </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父母的企业出生成长,在单位幼儿园(托儿所)和子弟学校入托入学一直到中学毕业,同样的生活环境和企业文化造就了我们这一特殊群体:厂矿子弟!父母是同事,兄弟姐妹是同学,企业辖区有工人俱乐部,灯光篮球场,图书馆,职工食堂,公共澡堂,幼儿园,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商店饮食店等基础设施,我们不需要踏足企业以外的社会,生活得更简单更安全也更封闭。除了机关办公区和医院有三到四层的楼房,生活区全是排列整齐的红砖平房,房屋结构一律的从大门进入一长溜三间房,最里面是厨房和自搭卫生间兼冲凉房。家里不管有多少孩子都挤在这一逼窄的空间,所以更多时候大人小孩都愿意在房前屋后的坪里活动。谁家吃什么菜、谁家来了客、谁家有大人物亲戚、谁家的孩子惹祸在挨打、谁跟谁早恋、谁把谁教唆坏了、谁家的父母吵架了…! 锅碗瓢盆、家长里短,邻里之间没有任何隐私可言。而对于我来说,不被人关注的幼童时期却留下了最立体最生动的邻居印象!几十年过去那些人物那些故事仍封存在记忆中活跃在脑海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