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东晋末年,有一位名叫陶渊明的诗人。他曾在朝中担任官职,但因不满政治腐败和权贵们的所作所为,最终选择辞官归隐,回到自己的家乡过起了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天,当万物复苏的时候,陶渊明迎着清晨的微光,前往田间。田野上的露水还未完全消散,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他拿起锄头,翻动着泥土,感受着土地的厚重和生命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耕作外,陶渊明还经常与村民们交流和互动。他们一起参加村里的聚会和庆典活动,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快乐。陶渊明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关系,他们互相帮助和支持着彼此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渊明在田间的劳作之余,常常漫步于林间小道,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他会采摘野花,闻着花香,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有时他会坐在树下,听着鸟儿的歌唱和微风的拂动,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冥想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耕作的过程中,他回忆起古代的贤人,想到了孔子曾经说过的话:“忧道不忧贫”。孔子认为,真正有志向的人应该关注的是道德修养和知识的追求,而不是财富和地位。陶渊明深感孔子的话有道理,但他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并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当陶渊明陷入沉思时,突然间传来一阵马蹄声。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位穿着长袍的年轻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田间的小路上飞驰而来。年轻人看到陶渊明后,勒住马缰绳,停了下来。他向陶渊明问路,询问如何前往附近的一个村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渊明热心地为年轻人指路,并和他聊起了天。在清晨的阳光下,陶渊明与那位年轻书生相对而坐,田野的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了淡淡的花香。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轻人告诉陶渊明,他是一名书生,正赶往京城寻求一官半职,为国家效力。他看着陶渊明,眼中充满了好奇,“陶公,我敬仰您的淡泊名利,但我想知道,完全舍弃世俗的欲望,真的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渊明微微一笑,“欲望是无尽的,尤其在官场之中。只有当你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轻书生低头沉思,“那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渊明深吸一口气,“生活的意义在于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自己的成长与变化。而不是追求那些外在的、短暂的、易逝的东西。”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生有些困惑,“但人们常说,没有追求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追求并不等于贪婪。”陶渊明轻轻地纠正道,“真正的追求应该是对真、善、美的探索和追求,而不是对物质和名利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生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我明白了,陶公。那么,您觉得人应该如何平衡内心的平静与对生活的追求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衡是关键。”陶渊明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都需要为生活而努力,但不应被物质所束缚。要学会在忙碌中寻找片刻的宁静,在宁静中积蓄前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生感叹道:“您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仰。我会将您的教诲铭记在心,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人相视而笑,仿佛在这一刻,时间都停止了流动。太阳渐渐升高,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留下长长的影子。陶渊明与书生紧紧握手,道别后各自踏上自己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对话虽然简短,但却深深触动了年轻书生的内心。他明白,与陶渊明的这次相遇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带着陶渊明的智慧和祝福,满怀信心地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诗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b>(其一) </p><p class="ql-block"> <b>东晋·陶渊明 </b></p><p class="ql-block"><b> 在昔闻南亩①,当年竟未践②。</b></p><p class="ql-block"><b> 屡空既有人③,春兴岂自免④?</b></p><p class="ql-block"><b> 夙晨装吾驾⑤,启涂情己缅⑥。</b></p><p class="ql-block"><b> 鸟哢欢新节⑦,泠风送余善⑧。</b></p><p class="ql-block"><b> 寒竹被荒蹊⑨,地为罕人远⑩;</b></p><p class="ql-block"><b> 是以植杖翁, 悠然不复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即理愧通识, 所保讵乃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注释</b></p><p class="ql-block"> ①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南亩:指农田。②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③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既有人:指《论语·先进》中的颜回。④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⑤夙(sù):早。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⑥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缅:遥远的样子。⑦哢(1óng):鸟叫。⑧泠(líng)风:小风、和风。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⑨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⑩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植,同“置”,放置。杖,木杖。悠然:闲适的样子。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解读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是作者在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隐居上京(今江西星子县境内)时的作品。第一首诗共八首,这是第一首,写归田园后从事躬耕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开篇第一句来看,庄稼汉在早春二月便整好行装、扶着木犁到田里去,可诗人到今天才履及此事,这大约不是由于诗人偷懒,故作“学步”之谈,只是由于家贫待赈才不得不以出仕为应急之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在风格上颇有平淡浅出之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从自己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体会出发,以“在昔闻南亩”引起全篇。接着以“当年竟未践”一类自白,深感南亩之业自己亲自来实践已望尘莫及。又以“屡空既有人”和“春兴岂自免”相承继发,反映出躬耕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耕植不足以自给”,同时也在于社会的需要迫使他不能不这样做。这里的“屡空既有人”,与下文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遥相照应,表明弃官归田确实有客观上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夙晨装吾驾”以下四句,写自己从事躬耕的具体情况。其中“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写得最好,说明诗人是正在从事务农。“晨暮理来而而,日暮不能自反”,“欢新节”、“送余善”,可都是诗人晚归时对田作的抒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鸟哢欢新节”写得很传神,读者只要闭目一想,便能回味出诗人那种兴高采烈的模样。“泠风送余善”写得特别美妙,“余善”即指上述的“欢新节”,而这种感情又都是与风、鸟相通的。它比写“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的句子来得更自然、更清新、更富有感情色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言外之意是说:我既已躬耕田园,且望早毕此愿,老死此乡了。《南史》卷一六《颜延之传》载:颜延之问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是否还有西山游赏之志?陶渊明回答说:“今我植杖而耘籽,即不复出也。”陶渊明这个回答,正是所谓“悠然复返”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虽已决计躬耕田园,但深以这次抉择为愧;因为这原是浅薄之徒的见识呵!“即理”,指躬耕田亩的抉择。“通识”,即高明的见识。“所保”,指自己终生行之归宿。“讵”,乃疑问词,“难道”之意。“岂”、“讵”古通。诗人说:如今我既已以此浅薄的见识作出了躬耕田亩的抉择,那末应如何保此志向使之至死不渝呢?这两句诗显然是反躬自责的话。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通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饰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