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1年1月5日,我应征入伍到国防科委第20训练基地服役。</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训练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对外是严格保密的。基地的番号是8120部队,我们第二航区测量站番号是训字106部队。通信地址是兰州市第27支局,其实离兰州市有上千公里。从清水火车站到场区有一条的近300公里,全国唯一由部队管理的铁路,整个场区青一色的当兵的,没有老百姓,几乎是与外界隔绝,人员凭军人通行证出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对外联络、通信不能涉及部队的有关情况,我们学习工作用的“军用笔记本”是从保密室领的,用后上交更换。这样的规定要求,这样的纪律,完全由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进行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机构、部门、人员繁多,设备各种各样。1960年二十基地刚组建时,下设六个试验部,后又增设两个试验部,遍部全国各地。每次试验任务,真正是千军万马大会战。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时,为了保证北京到东风的通信畅通,光看护电线杆全国就动员20多万民兵。场区内,我们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尽管各种各样,但都是整个航天工程的一部分,只是分工不同而矣。就我们上蔡籍战友而言,大部分同志从事各种无线电安全测量设备的操作手工作,也有从事驾驶员、炊事员、饲养员、卫生员等后勤保障工作的。就我本人来说,做过数据传输机、 x-y记录仪的操作手,任过一年多的文书,也当过一个多月的炊事员。尽管这些工作微不足道,但也是整个航天工作的一部分,也是非常神圣的。不一样的工作,一样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队负责导弹起飞后0—60秒的安全测量任务。服役期间我参加了十多次导弹、卫星的发射试验,我们机房与发射场近在咫尺,有幸在最近距离目睹导弹发射的壮观场景,但大部分同志远在几十公里,上百、上千公里外工作,别说是看到,就是听也听不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毫无怨言,甘当无名英雄。正是有我们这些无数平凡人的共同努力,无私奉献,才铸就今天我们国家航天科技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进行导弹、卫星发射试验,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神圣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1957在莫斯科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著名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讲话,就是接见中国留学生王永志他们时讲的。</p><p class="ql-block"> 我国弹道导弹试验是逐步推进的,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调整。王永志院士介绍说,在试验“东风二号”的同时设计生产着“东风三号”,在试验“东风三号”时,设计生产着“东风四号”以此类推,循序渐进。“东风二号”导弹是短程运载工具,射程只有一千多公里,往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打高弹道,打全程没问题,1966年10月27日的两弹结合试验,就是如此。但如果是用打高弹道,打全程的方法试验射程达6000公里以上的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就有问题,因为我们国土面积没法满足其要求。远洋测控系统没有建成,不具备往远洋公海打全程的条件,也只能打低弹道,这样就影响试验效果。</p><p class="ql-block"> 1970年到1980年,我们先后十多次通过发射卫星的方式来试验我们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导弹的性能。我们从东风基地发射,在海南岛上空入轨,也能达到中远程导弹打全程试验效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方法,进行发射试验,使我们的弹道导弹技术日趋成熟,也满足了我们发射卫星需要。在我国的远洋测量系统建成后,我国的洲际导弹“东风五号”,终于1980年5月18日飞向9068公里外的南太平洋公海,成为守卫我国国防的重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国弹道导弹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东风五号”和“风暴一号”洲际导弹发射过程我都经历过,可以说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在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后,进行的发射实验也出现过不少问题, 就是已经定了型已经装备部队的“东风二号”也出现过问题。记得大概是1974年“二炮”(火箭军的前身)某团来东风打靶训练,他们就住在4号。在3号发射场进行实弹发射,点火半分钟左右就坠落发射场。这次发射失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当时就在我们宿舍楼二楼通过窗户观看了发射失败的全过程。在欢送二炮打靶实验队离开东风的前一天晚上,发射团为尽地主之谊,举行电影晚会欢送二炮,放的是根据毛主席诗七律二首《送瘟神》拍摄的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记录片。片名《送瘟神》一出来,全场大笑,场面弄的非常尴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即然是发射试验,就有成功的希望和失败的可能,在科学的探索中,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百分之百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包括美国和前苏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国的航天科技,正是经过这些曲折的发展经历,逐步成长壮大,趋于成熟的。</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东风场区已经四十多年了。东风是我的第二故乡,非常怀念东风。怀念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怀念东风的山,东风的水,怀念东风的一草一木,怀念东风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东风这个神秘的地方慢慢为世人所瞩目。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为我国航天科技作过贡献的退伍军人。2007年,国家发改委、国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对“两弹一星”参试人员复员后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助。尽管我没有享受这一补助,但我有幸复员后赶上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使我这个初中毕业的复员军人,以高出本科录取分数线四十多分的成绩被开封师范学院(后恢复为河南大学)录取。这是我为我国航天科技所做工作给予的回报和奖励。我由衷的感谢党和国家,感谢二十基地,因为我的许多知识都是在部队学到的。是部队教育了我,培养了我。</p><p class="ql-block"> 我已退休十年有余,步入老年。闲来无事,突发奇想,利用美篇这个平台,把我在第二十训练基地服役期间所经历过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有关我国导弹卫星发射过程中的细节,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奉献给新老朋友。由于当时保密工作的严格要求,我的工作日记(军事笔记本),都已上交,我的其他笔记本经过几十年也大都遗失。所剩的两本,记得东西很有限。所幸现在网络发达,获取资料的渠道增多。最终形成拙文—《为国铸剑也有我》作品集。按照时间顺序和所写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类,现已全部纂写完毕,共10个题目,在美篇发表后受到新老朋友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久远,所编辑的作品肯定问题不少,敬请各位战友、领导及新老朋友雅正。</p><p class="ql-block"> 感谢广大网友支持,感谢美篇给我提供这个平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保密室领的军事笔记本</p> <p class="ql-block">这是军事笔记本第二页,毛主席有关保密工作的语录。</p> <p class="ql-block"> “为国铸剑也有我”作品集,共10篇,现已有9篇加精,敬请雅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