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5-2016年,我们征集到五千多张上海知青到黑龙江下乡的老照片,这是其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之一,我给它题名:泣别亲人!没想到的是,照片的主人翁竟是我更早征集亡故知青资料时收到的“小上海”!</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离别的照片我们看过很多很多,特别是知青们在车站码头,或与亲人、同学的合影,或举着“小红书”喊着应时的口号,或向送行的亲朋挥手致意,且绝大部分神情激奋,笑容可掬。以致小辈们惊叹:你们都是这样激动并开心地远赴他乡插队的吗?难不成也像我们远行旅游一样迫不及待,恨不得长出翅膀来似的? </p><p class="ql-block"> 怎么回答呢?我想告诉孩子们,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这些照片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说不对,是因为它未必都反映出知青和家长们的真实心态。</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开始时,“文革”正酣,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在家游荡的青年学生比比皆是,家长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试问,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家的孩子要么好好读书,求取功名,要么进工厂当工人,挣钱养家,怎么的都比在学校写大字报斗嘴皮,或在弄堂里游手好闲要强呀。家长们想的是孩子何处去,政治家想的是中国何处去。毛主席大笔一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既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将“文革”继续下去。于是,全国上下闻风而动,各级革委会把动员城市青年下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上山下乡如干柴烈火熊熊燃烧起来,并迅速形成“运动”之势。</p><p class="ql-block"> 那些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老三届”也好,“小69”也罢,都是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长大的,最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纷纷打起背包,奔向农村和边疆。 </p><p class="ql-block"> 其实革命人也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何况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了。即将远离父母,远离生活了十七八年的城市,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都有不舍,都会伤感。亲情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断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知青都是挥泪车站,泣别父母的。</p><p class="ql-block"> 尽管时隔几十年,许多人许多事都会淡漠、忘记。但初次离家的情景一定会深深铭刻在每个知青的心里,挥之不去。事实上,每一拨知青的离去,都是城市最伤感的的日子。每一趟知青专列的出发,都是车站上最让人揪心的时刻。甭管有多少红旗招展,有多少欢送的队伍,一个知青的背后就是一个大家庭,父母双亲之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兄弟姐妹,哪一个不揪心,哪一个不伤感呢?父母更是牵肠挂肚,“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嘛。</p><p class="ql-block"> 当列车鸣响尖锐的汽笛声,车轮缓缓启动之时,车上车下同时迸发出的呼喊声震耳欲聋,其中有知青和亲人的嚎啕声、同学间的告别声、“工宣队员”的口号声、大喇叭里的革命歌曲声,所有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响彻云霄。车轮滚动之后,学生不再是学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教诲或训斥;孩子不再是孩子,再也不能在妈妈面前任性或撒娇。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等待他们的是贫穷落后的边疆农村,是脱胎换骨的艰苦生活。当然,逆境是磨炼人的机会,所以那一刻也是知青逐渐走向成熟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1969年之后,实行所谓的“一片红”,所有的学生一锅端,全部下乡没商量。他们出发时的哭声比1968年主动报名下乡的更高、更长,更撕心裂肺。可以说没有一趟运载知青的列车不是在一片哭声中驶离的。</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这张名为《泣别亲人》的照片,是我们征集到的唯一一张泪洒车站的照片,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我们要感谢当年那位拍照的人,因为那年头拍照是很奢侈的事,无特别的大事,不会轻易拍照。难得拍一次照,当然要选“阳光”的镜头,没人会去拍哭哭啼啼的场面。试想,妈妈看到远方的孩子面带笑容的照片都会忍不住落下思念的眼泪,要是让她看这种伤心的场面,还不把妈妈的眼泪抽干呀。</p><p class="ql-block"> 当我得到这张照片时,如获至宝,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几千张照片中最有分量的一张。如能找到当年的拍摄人,我真想问问他,是什么动机促使他按下快门,留下这张当事人并不想看到,却又是十分珍贵的照片的。幸亏有了这张照片,才能让今天的孩子们看到当年知青远走他乡时的真实情形。</p><p class="ql-block"> 该介绍一下这张照片了。这是1969年11月21日,上海崂山中学(现东昌中学东校)67届初中女学生唐为琴到黑龙江下乡出发时在火车站难抑离别之情,与亲人抱头痛哭的情景。透过照片,我们似乎听到女知青发自内心的呼喊:再见了,妈妈!</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妈妈!这句话读来不无悲切,却隐含着义无反顾之意。</p><p class="ql-block"> 唐为琴被分配在大兴安岭塔河机械筑路队筑路一连当工人。</p><p class="ql-block"> 筑路一连驻地在盘古,是塔河县的一个下属镇,位于大兴安岭北麓,距漠河110公里,当年的盘古镇充其量只是一个小村子的规模,漫长的冬季和贫困的农民构成了这个极寒之地的容貌,冬季水用麻袋装,春夏无奈吃干菜是林区的生活常态。</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从绿色江南一下子跨入雪深没膝的银色世界,眼前的一切绝对是极大的考验。短暂的惊诧之后知青们不得不接受现实。他们努力适应极寒之地的密林生活。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以转业官兵和林区职工为榜样,伐木、开路、架桥,把原木运出大山,投身到大兴安岭新一轮开发中。</p><p class="ql-block"> 小唐是个十分腼腆内向的姑娘,离开上海时以泪洗面,来到北疆的大山里,面对巨大的反差又不知流了多少眼泪。看似柔弱的小唐同学,心里却十分要强,她抹去泪水,强令自己努力地工作,渐渐熟悉了山里的环境,熟悉了各项劳动。她尊敬老职工,虚心向他们学习。她与知青们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班里的女知青,大家互相帮助,情同姐妹。每天一起开山采石、伐树打道、筑路施工,集体生活的氛围取代了对大山的恐惧,劳动的汗水换来了开心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转年的五月,大地退去了冬装,山上慢慢有了绿色。一个月后,兴安岭上便是一片郁郁葱葱,高大的松树、漂亮的白桦、漫山遍野的百合、芍药、山丁子、桔梗花、迎春花、杜鹃花……灌木丛中还有木耳、蘑菇和榛子,数不胜数。第一次见到北疆春天的上海知青真正体会到了兴安岭无与伦比的美丽。从此,小唐姑娘爱上了北大荒,她性格也变得开朗了,笑容总挂在脸上,工作更拼命了。</p> <p class="ql-block"> 三</p> <p class="ql-block"> 唐为琴的勤劳和美丽博得与她一样勤劳善良的黑河男知青桑宝善的倾心爱慕,他们恋爱了。悄然而起的返城风也没能阻止他们携手前行,1978年,大部分知青离去了,她却留下来成了北大荒的媳妇,次年便随夫君迁到了黑河,被安排在黑河市第三百货公司布匹柜台当营业员。</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巧玲珑的上海姑娘出现在百货公司的柜台里,很快就引起顾客的注意,不时有阿姨大妈前来看望,问寒问暖,亲切的称她“小上海”,有的大妈觉得上海人爱吃大米,就打算把自家的大米换给她,有的干脆送来了鸡蛋票。唐为琴十分感动,但谢绝了顾客的好意,心里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来报答顾客们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来买做袄罩的布料,唐为琴帮着挑选了一块五尺半的灰色涤卡。老奶奶高高兴兴地走了,不久老人家又折了回来,说成衣铺的师傅说布料不够。这让唐为琴非常内疚,深深感到做一个合格的营业员光会卖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各种衣服的用料,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于是,她向老营业员请教各种布料的性质,潜心研究它们的特点,研究黑河人的穿着习惯和喜好,研究不同顾客的需求和购买规律。很快她发现黑河的顾客购物喜好的跨度很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喜好。她不断摸索,不断地揣摩顾客的购物心理,并以此介绍各类布匹。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越来越“对症下药”了,有时竟然“正中下怀”,顾客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了,夸她想得周到,服务热情。</p><p class="ql-block"> 唐为琴还发现日益频繁的中俄贸易使边城人并不土气,特别是年轻人还是非常时尚的,市面上的成衣式样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唐为琴就写信请上海的亲人买来裁缝书籍,开始自学裁缝知识。她根据书上的介绍,先给自己量体裁衣,做得不好拆了重做,直到满意为止。通过实践唐为琴终于掌握裁剪技术,便在店里开设了裁缝专柜,免费帮顾客裁剪衣裤。此举一推出立刻受到顾客们的欢迎。后来,她又根据顾客的需求,裁剪了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半成品衣片,供顾客选购。她在销售时不光向顾客介绍布匹和半成品裤片、袄片的特点,还介绍量体裁衣的方法,甚至耐心解释怎么上裤兜,怎么上衣领等细节 。</p><p class="ql-block"> 一天,一群青年人来到小唐的柜台前,有的说绸子面料好看,有的说棉布的暖和。小唐一问,才知道是陪着新郎来买新房用品的,便帮忙挑选了色泽鲜艳,喜庆而又耐用的大金红花织锦缎和葱绿银花尼龙缎两条褥面。新郎看了非常满意,又请唐为琴帮忙选购了褥里、枕套、床单、窗帘布等一整套的布料。新郎高兴地说:“幸亏碰到你这么热心的人,一次就买全了。”</p><p class="ql-block"> 唐为琴的这套销售法在黑河市是新事物,一时间好评不断,销售额也直线上升,光半成品的年销量就达到六七千件,是第三百货公司从来没有过的好业绩。就这样,“小上海” 成了顾客的好“参谋”, 黑河的成衣“专家”。 </p><p class="ql-block"> 唐为琴一心为群众服务的事迹感动了顾客,1983年黑河市服务行业开展“文明礼貌月”评选活动,“小上海”得票率最高,当选最佳营业员,进而被评为黑河市劳动模范,不久又被评为黑龙江省商业系统劳动模范,事迹登上了《黑河日报》。</p> <p class="ql-block"> 一个当年爱哭的女孩,一个纤弱的“小上海”,经过黑土地的历练后,破茧成蝶,华丽蜕变成了受人敬重的劳模,可惜的是数年前唐为琴罹患绝症过早地离世了,当年筑路队的知青和职工都深感惋惜,她的模范事迹至今还在黑河市民中传颂,她是上海知青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我又端详了那张唐为琴与亲人抱头痛哭的照片。我觉得小唐姑娘的一哭,哭出了知青的真实情感,哭出了对妈妈的爱、对故乡的情,是对上海和黑龙江的双重表白。她做到了,她把青春献给了大兴安岭,把一生献给了边疆,把所有的精力献给了人民。我为她祈祷,愿她一如既往地美丽善良,在天堂幸福快乐! (2019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