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享受名著之魅力无限</p><p class="ql-block">————从再读《傲慢与偏见》想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 虹</p> <p class="ql-block">纸质书始终是我的不舍。可能一方面是对纸质书的偏爱,另一方面也是想摆脱手机的“缠”与“粘”,我再次拿起了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顿时一种陌生与熟悉的亲切感交织袭来。本想当“觉引子”,每天睡前看一点,结果却迅速沉浸其中,一口气读完……</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读这本书要追溯到近六十年前的少女时代。那时的我已经不满足看那些少年读物,于是和闺蜜之间就传递着诸如《欧也尼.葛朗台》、《简爱》、《茶花女》、《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俊友》等书。这是即我们热情的读完了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母亲》、《暴风雨中诞生的》、《牛虻》等之后的另一波“浪潮”。</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身在贫穷中不觉贫穷的年代,我常常冬天躺在身旁生着炉火的木床上,或夏天拿着蒲扇坐在屋檐下的小树旁,穿着“人造棉”的裙子,吃着按计划供应的必吃粗粮,内心却细细咀嚼着书中的各种精巧细点,享受着各种花香的下午茶,穿着莲蓬一样大裙摆的连衣裙,置身在庄园的树荫下…..。我们这些少女开始讨论书中主人公的生活、圈子、方式,继而评价他们的价值观,再而争论、体会着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年轻的心充满了对浪漫、高雅、知性、坚韧、优越、富足的憧憬和期待。有时也难免不自觉地产生了代入感,会突然抬头说出:“姐姐,我熟悉你脸上的每一条皱纹……”</p> <p class="ql-block">那时读这些书,没人要求,没有任务,纯属自己的渴望。从来不用去分析什么作者、背景、写作方法、特色等等与阅读“无用”的东西,完全是一种沉浸式阅读,一种不可自拔的迷恋。我喜欢《傲》中聪明、正义、直言不讳的伊丽莎白,跟着她的小心思,去认识、体会、追求、拒绝着达西;心疼着吉英姐姐,觉得她就是自己的一个聪颖、温柔、内敛、大气的姐姐,但,绝不是自己!</p> <p class="ql-block">这些“闲书”填满了我少女时代所有的空闲时间,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没有大人(父母、老师)让我从书中学习什么提高作文的方法,母亲最多的指责就是:“把眼睛都看坏了!”但是我的学习成绩依然稳定的好,我几乎没有被人际关系困扰的烦恼,我脑海中有很多活生生的人物:有伊丽莎白,有安娜,有渥沦斯基,有保尔,当然也有冬妮娅;还有我津津乐道的福尔摩斯和华生,有最让我痛快淋漓的基督山伯爵,甚至也有那亦正亦邪的凡尔杜先生,第一次被他在绞刑架下的最后质问——“杀一个人是罪犯,杀成千上万的人却成了英雄”——所震撼,质疑……。</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在我青少年时代,走进我心中的朋友。我无暇孤独,我不知道他们影响了我什么,但我知道他们一直都在。</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也读了很多小说。各种题材,各种时代,有些当时也觉得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就淡忘了。这些年网络小说潮涌般蔓延,也有深深打动我的,例如《亮剑》,看一次,泪流满面一次;然而又忍不住再看。而风靡荧屏的电视剧《亮剑》,仅是书中薄薄的一段,且不是他的灵魂之处。还有很多会让我乐得拍桌喷茶,或者让我气愤得跺脚骂人,但终究走不进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这次再翻开《傲》一书,我已不再是个少女,而是经历了七十年风雨的老者(说实话,自己始终没有完成对自己“老”的认知)。对人,对事,对成长;对学习,对文化,对优劣;有了自己七十年被生活揉搓、摩擦的体验。面对一本熟悉的书,熟悉的主人公,熟悉的情节,就仿佛和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再次相逢,共同回忆着那年,那人,那事儿…….</p> <p class="ql-block">不再钟情于故事,相反,却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重新审视、欣赏这位“老朋友”。奥斯丁曾这样评价描述自己是在“二寸象牙上细细的描写”,真的是恰如其分。就是那么一个小城周边,就是那么几个人,就是那么短的时间,却让他在这“两寸象牙之上”,把几个年轻人的青春、性格、情感;亲友团、社交圈;政见、经济地位、价值观、人性等等,描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就是这些“小事小情”,偏偏抓住了你的心,让你欲罢不能。这精雕细刻的功夫,就是他的价值所在!常说人的大脑跳跃是最快的,确实如此,因为此刻我一下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个视频,介绍“中华第一塔”,据说塔身一块砖的价值都能在北上广买一座豪宅。那每一块砖精雕细刻,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微笑不输蒙娜丽莎;砖上的小斑点都能区别出阴阳。那么,风马牛不相及的“书”和“塔”,却在这“二寸象牙上”相拥———这种对物质和对精神、对有形和对无形的“雕刻”,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比现在泥沙俱下的很多“巨著”、“快餐文化”,那离奇的情节,直白的欲望,粗糙的语言,浅薄的情感;就像是一锅半生不熟、材质低劣的“乱炖”,比之一桌优质、精美的佳肴。——当然这个比喻毕竟还是浅薄了。</p> <p class="ql-block">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成为经典,因为她隽永,耐看,入眼,入心,忘不掉。</p><p class="ql-block">这样魅力无限的“老朋友”,还会再见!</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8日 腊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