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洋芋

乡音

<p class="ql-block">  江苏电视台热播连续剧“老农民”,剧情里有一段刨地瓜的镜头:因为闹饥荒,人们在收获过的熟地里再次挖刨地瓜充饥,一些人认为是徒劳白费劲,却有个人坚持刨下去,终于一个,两个,三个有回报了,心情愉悦。此情此景勾起了儿时的回忆;那还是那个国困时期的那年,青黄不接之间,没有粮吃,人们也是在已收获过的洋芋地里刨洋芋,有的人叫土豆,也有叫地瓜的。我们不叫刨洋芋,叫拚洋芋,就是扛把锄头,提个竹编笼子或背上背篓,成群结队的撒在洋芋地,那时是农业社,地块大,容纳的人也多,记得多数为青年小伙和初学干农活的八、九、十来岁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拚洋芋起初收获还是很可观的,一次总能拚出来半笼子或小半背篓,予估上秤也有十多斤,甚至在拚过的地儿反复拚,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收益的,有人开玩笑说,那是老天爷帮你。其实后来才知道,首先是那个大跃进运动,精壮劳力都去炼钢,留下的大多是老残妇幼,耕种收割力不从心,种粮务农季节性、时令性很强,人力不足力量弱,致使顾此失彼;其次是吃食堂,高度集体化,人们下意识想到的是享受共产主义生活,不管到那里都有饭吃,忽视了颗粒归仓的重要性,因此粗放作务,不珍惜到口之粮,造成相当部分农作物被遗弃和浪费。一些长者都看不惯,颇有微词,说这样下去会被老天爷惩罚的。原来地里面存埋的洋芋是收割时被那个粗枝大叶的作为丟弃的,事至当期,有迟到的洋芋充饥,也该感谢他们了。</p><p class="ql-block"> 拚洋芋者年轻人具多,有一天我们去阳山那个大块地时,人已经很多了,零零散散,地角圪唠,星罗棋布,只有那些楞头青们象被搭派挣工分有组织样儿,整整齐齐地一字排开,手握锄把,齐头并进,不留死角,起劲的拚着,显示着集体力量的势力,还不时谝传说笑,气氛热火。期间还有人高兴的喝起了“花儿”。喝花儿是家乡传统民俗,尤其是年轻人抒发情感、释放情绪,也算是喜闻乐见的乡愁文化阵地吧。在适宜的场合,高歌一曲或吼上几句花儿,就能营造出欢快氛围而苦中作乐,也有利健康。后来随着社会变迁,时势变化,“花儿”好像逐渐无人喝了,在历史长河的人生路上不觉间失传了。其实“花儿”的内容虽然多为情歌类,但并不落伍或低级,也有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类的。喝花儿也有和的,如象粗旷晖厚的男声应对上穿透力不错的靓丽女声,回荡在空旷田野和山涧坡屲,也是一道风景线,足以引起不远处田间地头干活的男男女女,三个一撮的窃窃私语,五个一簇的讥讽说笑,无形之中为劳作的社员打了乏气,提振了精神,应该说喝花儿和其它山歌、民歌一样,是民间乡野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岁月蹉跎,往事如烟。回忆那些遥远又清晰的瞬间和抹不去的痕迹,记住乡愁,也是人生晚景中的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