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日英雄罗锡畴轶事(26)</p><p class="ql-block">执教十年在马祖</p><p class="ql-block">锡畴闲在家里一年多,直到一九六三年初,适军校同学彭啟超出任马祖防守区指挥官。他即去信道贺,並附带说退休居家,领顾问月薪无法维持九口之家的生活,孩子们的教育费也无法支付。一年多前曾在大溪初中教过两年书,听说马祖亦有一初中,希望在该校覓一教席。信付邮大概两星期后,彭的回信及学校的聘书即一起寄来。锡畴即前往马祖驻台北办事处,非常迅速地办理好出境及乘船手续。三天后到了马祖,他和指挥官見面后,即前往学校报到。校长陈某亦系旧识。学校规模不大,创校才六年。据说办校之初,来校读书的很少。因岛上居民大都以渔捞为业,十二三岁的孩子即可帮着父兄出海作业,国小毕业即已足够,故每年只招生一班,不超五十人,六年了仍只开三个班,六位老师,一位女生辅导员。教员有好几位是军校十几期的同学。锡畴担任一班国文教学,兼任教导主任。工作轻松,待遇却比台湾好得多,每月支薪二千元。于是他寄给筱君一千五百元。一家的生活及儿女的教育支付都有了挹注,不愁无著了。</p><p class="ql-block">马祖距大陸海岸不过二十余海浬,本为福建连江县属之海岛,包括南北竿及东西莒等十个小岛和东引,仅一万四千居民。明世宗时代,俞大猷戚继光等,清剿入侵福建的倭寇,曾于此地获得大捷,歼灭倭寇不少,东莒岛上的纪念碑,至今依然存在。岛上山地多,不产稻米,蔬菜都不够自给,猪肉和鸡鸭及日用百货丶燃煤都须由台湾供应,仅鱼产有余运往台湾。</p><p class="ql-block">山陇是马祖政治丶经济丶文化重心,中学就在此地,学生都住校。一九六四年暑假后,学校的待遇又有改进,除了全部依照台湾的给与外,又加上外岛和战地津贴,以及眷属配给与房屋津贴等,锡畴的收入又增加了一千多元,每月即有三千元寄给筱君,生活自然过得更好。</p><p class="ql-block">此时教育部规定,学校的劳作课改为工艺,学校找不到老师,就和锡畴商量。锡畴想了一会即说,万一没有法子,我担任好了。校长正愁找不到人,见他愿意负责,当然求之不得。他第一学期毫无准备,就三个班级一样,教学生们用胶管穿上铁丝,编织两个手提菜篮。第二学期以后就区别开来。小班十二三岁的孩子,教他们用十号铁丝外套塑胶管,做两个挂衣勾。用十六号铁丝外套塑胶管,编织两个菜篮两个肥皂盒。中班则做木工,一年内做二个晾衣架,一个扫地用的撮箕,一条小板凳。大班则做一张藤木靠背椅。这些物品做得好的,拿回家去可以用。每年暑假毕业班举行过毕业典礼后,有工艺品展览供来宾参观。不敢说成绩斐然,也是言之有物。随后因班数增加,工艺课钟点日多,他原担任的国文丶历史已无法兼任,即专任工艺教学,他的工作就更轻松,既不用批改作业,也不必考试,每件作品缴来时,记个分数登记即了亊。迨后高中成立时也有工艺课,但有编译馆的现成课本,顺理成章,也交给他包办,在花莲学的木匠活,竟在这里派上用场。他详细阅读工艺课本,大部分能理解,唯其中一个椭圆形图案,三十多年前学过的,从来没用过,一时记不起来了。他一定要弄明白,也不愿求人指点,一天晚上他在寝室里花了两三个小时终于悟出来了。他担任的钟点超过得太多,钟点费自然也多,于是有人眼红,他即自动让出部份不须示范的课给别的老师担任,以免遭人物议。且因台湾的经济日见好转,军公教人员的待遇不断改进,他每月所得已增加到近五千元。在马祖这些年,有指挥官的照顾,自然一切顺遂,同时参谋长是他的老部下,海军巡防处长是湖南人,往返交通工具,不论飞机军艦都可乘坐,比一般人方便多了。在学校教师之间,和睦相处,心情比往日愉快。</p><p class="ql-block">时至一九六七年,家里已有些积蓄。暑假期间,和筱君商量,将房子座下的土地,向老百姓作价买下。他自行规划设计,破旧的日式房屋拆除一半,建起一栋卅坪的砖砌平房,前有庭院,三面围墙。主体工程达九成时,开学在即,余下的事全由筱君料理,一位同乡帮忙照顾。不久竣工,贺客不少。</p><p class="ql-block">秋高气爽时,学校组织旅游。马祖地域狭小,唯一去处只西端马祖港。名虽为港,港的事设施全无,既无防波堤,也没有码头,仅因向阳,有个山咀迴护,季风较小,故往来艦艇都泊该处,才称为港。有居民百余家。全校师生到达后,在这里野餐。锡畴走上山头举目西望,天朗气清,闽江口固清晰可见,沿海渔村亦历历在目,不觉见景生情,怀念起故乡来,吟诗以纪:</p><p class="ql-block"> 西望闽江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河山仍旧故人仙。</p><p class="ql-block"> 迢迢故里日怀念,</p><p class="ql-block"> 漫漫思亲夜不眠。</p><p class="ql-block"> 烟雨濛濛形象渺,</p><p class="ql-block"> 云山霭霭若无边。</p><p class="ql-block"> 缅怀往昔乡关亊,</p><p class="ql-block"> 魂梦依稀绕宅前。</p><p class="ql-block">寒假归家,庭院花木扶疏,桂子飘香余馨犹在,红白茶花竞相放艳,惟杜鹃还在酣睡之中,环境与前大不相同。年关在迩,新春将临,全家九人团聚,大小事情筱君已料理得妥妥当当,锡畴倍觉温馨。</p><p class="ql-block">新学期锡畴带着儿子必张到校就读,但十二三岁的孩子,受不了渡海狂风大浪颠簸之苦,第二年即转学回去。此后锡畴又接着干了四年。到一九七O年寒假,因大女即将完婚,乃先一星期请假返家,为她主持婚礼。其他几个,除最小的男孩仍在念书,都已做亊,负担减轻。同时锡畴因两面支薪,亦有人眼红。他深体老子所说,安莫安于之足。且此时仅凭顾问薪给亦可过活,就不想再冒跨海危险,从此安居大溪,以享余年。</p><p class="ql-block">锡畴回憶自民国十四年初离乡背井,前往广州,至一九四九年冬初来台,二十四年中,披星戴月,餐风露宿,在枪林弹雨中讨生活,于惊涛骇浪中过日子,受冰天雪地的困扰,为炽热气候所薰蒸,可以说受尽人世间的惊险和艰苦。来台以后,前十年生活仅免冻馁,后十年滥竽充数,侧身杏坛,不再饥寒之虑,亦人生不幸中之大幸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