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新年依始。一切都在正常的或者是不正常的进行着。</p><p class="ql-block"> 前两年疫情期间无法出门,除了不多的工作之外,空下来依靠电脑上百度地图断断续续做了不少旅行攻略,积起来也有一沓子厚了。其中有一部分是看过介绍,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心向往之;还有一部分是以前出差时顺路去过的地方,但时间匆忙,往往只有半天甚至几个小时,留有遗憾,想再去一次,从容重游。但是做做攻略纸上谈兵容易,到了真正要背上行囊跨出门去,顽强的惰性便在拖着后腿:这些地方真的值得去或者再去吗?坐在家里看看《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旅游》,《旅行家》,欣赏精美照片,看看景点介绍,舒舒服服做一番神游不是蛮好吗?那些景点介绍得都不错,或者是很有名,但是真正到了那里,可能也不过如此,甚至会因为达不到期望反而令人失望,感觉不值得为之车舟劳顿路途奔波。于是去还是不去?一直会在心里纠结。</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一个地方是许久前就计划着一定要去的,那就是浙北的一个小镇:双林。原因之一,是我的外祖父撰写的《家谱》中提到:“余家原籍浙江湖州府双林镇,前清嘉庆时,曾祖梅田公官江苏。曾祖母李太夫人及丈夫子十一人始移居苏州。”也就是我外公的曾祖父在清朝嘉庆年间考取了功名,官派到苏州做了个什么小官,大约在210年前全家从双林镇移居到了苏州。在此之前好几代人都是居住在双林镇,而更早的先祖是从山东的即墨迁徙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去年,去甪直镇东大街,看了我祖父曾经的居住地,又去了陕西宜阳,看了毛姓先祖的居住地。今年,要去看我外祖父的先祖的居住地,也就是这个双林镇。另外,双林镇所在的双林塘河上,有三座石拱桥,即是有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三桥”。这两个因素促使了我计划已久的双林之行。</p><p class="ql-block"> 在地图上看了行程路线,又把熟悉的南浔和乌镇纳入了行程中,正好是兜一个圈子。</p><p class="ql-block"> 于是背上行囊,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浔寻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南浔。</p><p class="ql-block"> 南浔,1968年下乡插队到吴江后就去过,前后几十次会有的。从我所在的生产队到南浔镇,大概有十五、六里路,那时没有交通工具,来去都是步行。一条土路约摸二尺多宽,晴天还好走,雨天泥泞不堪。那时年轻,一个多小时就走到了,往往一个上午就走个来回。去镇上买牙膏、肥皂、草帽,寄信。有时心绪不好,无缘无故也会去走一趟。</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南浔镇不大,也就是一条南北向的市河与宝善街两侧以及通津桥和洪济桥之间,百间楼一带有一点商铺与民宅,那几家店铺二十分钟就可以看完的。那家小新华书店是每去必到。记忆深刻的是1972年在那店里竟然买到了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其春编著的《简明英汉辞典》,要4块钱,当作了宝贝。虽然后来有了《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但这本小辞典仍然一直是放在手边的。</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天空、土地、社会、人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再也不用走泥路了。</p><p class="ql-block"> 早上乘坐地铁,公交专线,到南浔才十点多一点,到预订的酒店放下行李,找饭店吃完午饭,就直奔“小莲庄”。</p><p class="ql-block"> 小莲庄,是清代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园林、家庙和义庄。占地26亩,建成于1924年,到今年正好一百年了。</p><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落成于1897年。照壁、石坊、门厅、过厅、正厅一应俱全,最后面是二层的馨德堂。</p><p class="ql-block"> 大门前的两座石坊,分别是宣统敕造的“钦旌节孝”坊和光绪敕造的“乐善好施”坊。这两座石坊雕工还是很精细,一百年前的手工工艺,仍然能把现在许多手雕或机雕的东西比下去。</p><p class="ql-block"> 花园很大,中心的荷花池就有十亩多,亭、榭和曲廊围着水池布置。用苏州造园的眼光来看,这个园子太显空旷,一览无余,缺少了层次,没有多大看头。</p><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和义庄的西面是“嘉业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藏书楼是刘镛的孙子,清末秀才出身的刘承干建造的,占地20余亩,历时四年建成。是平面呈“口”字形回廊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上下共有52间。最多时藏书五十多万卷,共二十万册。有《永乐大典》孤本、《四库全书》原稿、明清木刻本几千种,州志、郡志、府志、县志、镇志上千种。刘承干不仅藏书,还化巨资刻版印书,留下了三万块木刻版。嘉业堂藏书楼规模之宏大,藏书之丰富,使其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现在,嘉业堂藏书楼已经屹立百年,站在藏书楼中间的石板大天井当中,环顾四周,似乎可以闻到江南雅籍的书香,听到藏书楼吟叹的绝唱。</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曾来到小莲庄和藏书楼,大门紧闭是不对外开放的,白底黑字的木牌上是“浙江图书馆南浔书库”。只能在围护的小河外面的田埂上兜了一圈,透过树隙看看藏书楼白色的墙面和紧闭的百叶窗。那时曾妄想着:要是能让我进去看看这一整栋楼的书该有多好呀。</p><p class="ql-block"> 藏书楼开放后,记得曾陪父亲去过一次,也是我第一次踏进藏书楼,当然早已经是空楼一座了。</p><p class="ql-block"> 从藏书楼出来,向东三百多米就到了市河边,于是沿着市河向南走去。其实小莲庄,张宅,百间楼等处都去过多次了,此次再去,也就是再次到一到而已,并无多大新意。而真正挂念的,是南栅的一座小石板桥,名叫“百老桥”。百度地图上这个位置是一条白线,两头也没有通路,变成了住宅小区,无法判断这是否是一座桥。以前每次进南浔,都要走过这座桥。半个世纪过去了,不知它安然无恙否?看着手机上的地图,快要到了,但前面路不通了,被一个工地围挡了起来。于是问了路边的一对老夫妇,说百老桥还在,但现在走不过去。推开工地的门,里面是在改建水闸,绕到靠近桥的一边,离桥也有几十米远,拉长焦距,按下了快门。</p><p class="ql-block"> 南浔寻踪,其实就是来寻它。那时出了南栅要走一段路才到百老桥,孤桥一座,四周乡野无人。我曾在情绪低落时,漫无目的走南浔,在这石板桥上独坐许久,心中茫然不知所以。今天来寻它,小桥尚在,可惜不能再在桥板石上坐一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双林祖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双林。</p><p class="ql-block"> 从南浔到双林,在泰安路公交枢纽上车,二块钱车票,半个小时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双林镇不大,现在的范围东西约1000米,南北也就接近2000米,三万多居民。除了有名的“双林三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座小的石桥是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近几年翻修过的蔡宅、费宅以外,所谓的古镇已经脱胎换骨,旧貌全无了。只有双林塘南岸200米处有一条街,名叫“横街”,才会使人感觉到些许古镇的味道。可以想象几百年前的横街,或许是双林镇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一丈来宽,石板路面,有店铺有摊贩,酒肆茶楼,算命拆字。不过现在这已经是一条能过汽车的马路了,两边都是二、三层的楼房,仅仅留下一个老旧的路名尚有一点历史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双林历代出丝绸,“双林绫绢”最为有名。“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绫绢用于戏剧服装,裱画,制作宫扇、宫灯、绢花等等。是双林的一大名牌。但现在在双林并没有感觉到这个名牌的存在,不知道这里是丝绸之乡,她已经衰落了。</p><p class="ql-block"> 我外公的先辈,曾在双林居住了好几代,二百年前举家迁居苏州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据外公撰写的家谱云:“宣统二年(1910)寓天津时曾托乌程县(湖州县)知县刘公询问双林宗祠据答书云该镇面积不广户口不繁而陆祠计有数处”。也就是说你陆姓家族已经离开双林近百把年了,现有的几家陆姓祠堂已弄不清哪家是了。接下去自然是祠堂颓废无踪,于是乎与双林也就彻底了断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到双林来所谓的祖地寻踪,和去年到陕西宜阳一样,在那里只能是听听洛河的流水声,在双林是到横街上走一走,过一过那几座石桥,到双林塘看看这千年流水。用当今流行的话就是:吹一吹他们吹过的风,走一走他们走过的桥。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双林古镇历史上曾有125座桥,足见江南水网之密。经历代废圮湮灭,还留下了21座。看过了“虹桥”、“望月桥”、“金锁桥”,就来到双林塘边,如彩虹落地般的“双林三桥”便呈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双林三桥横跨在双林塘上。双林塘,一条东西向的河流,宽度不到40米。双林塘向东25里路,就连通了大运河。因此对古时的双林镇来说,是一条沟通外面的主要航道。而双林塘上三桥并列,全国罕见。为保护这三座古桥,绕过这一段水路,另外新开挖了一条5.9公里的河道,以连通大运河,使三桥这一段河道再也没有航船往来,确保了三桥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三座桥自西向东分别是“万魁桥”、“化成桥”和“万元桥”。万元桥再向东大概250米,就是新建的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三座三孔石桥,形态基本一样,都是薄礅薄拱实腹石拱桥。外形非常轻巧。而使人不解的是:在450米的距离内,竟然造了三座一样的石拱桥。特别是西面的“万魁桥”和中间的“化成桥”,只相隔了122米。</p><p class="ql-block"> 三座桥建成于清代后期,距今二百多年。那时造桥都是一件大事,何况在这样一个小镇上。石桥的主孔跨度有12米,没有打桩机,没有吊机,那桥上的台阶石都是整条三米多长的,估计有六、七百公斤,都要人工抬上去,其难度可以想见。你仿佛可以看见手拿榔头凿子长辫子盘在头顶赤膊挥汗的老石匠,他们造起了桥却没有留下名。</p><p class="ql-block"> 三座桥都有桥联。</p><p class="ql-block"> “桥卧如虹 五色云霞开晓霁;</p><p class="ql-block"> 波平似镜 万年甲第耀奎文。”</p><p class="ql-block"> “甲第云归 双水千秋资重镇;</p><p class="ql-block"> 台星鼎峙 三桥一气接长天。”</p><p class="ql-block"> 文人写了联也没有留下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乌镇重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乌镇。</p><p class="ql-block"> 从双林到乌镇,要在练市镇转车,到乌镇在新华路下车,往东走不远就是子夜酒店。2002年到乌镇也是住的子夜酒店。在前台我对服务员说我二十二年前曾住过这里,她看了我一眼,“哦”了一声,没有搭话。我想二十二年前她大概还刚上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五十四年前,我就去过乌镇了。我下乡插队的地方,是江苏省的最南端,西北接壤浙江,就是南浔,而正南面就是浙江乌镇。到乌镇大概有二十五里路,步行二个多小时。那时往往天不亮就出发,走田埂,渠道,过河是窄窄的石板桥,还有拉渡船。走进乌镇北栅,跨在市河上最北面的是一座桁架式的铁桥,另外还有三座石拱桥,其中一座是残断不通的。乌镇是十字型布局,东、西、南、北四个栅我都走到过尽头。当然那时去乌镇不是去游览,古镇破旧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去乌镇往往都是天刚亮就到了,在几个昏暗的小茶馆里询问有没有布票油票卖。因为那时做衣服的布和烧菜的菜油都是凭票定量配给的,布不够做衣油不够烧菜,于是只能去买了布票油票䃼充家用。而那卖出布票油票的人并不是布和油多,而是缺钱。记得一斤油票卖五角钱。</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那些往事真是恍如隔世。</p><p class="ql-block"> 子夜酒店出门向北走一点路就是东栅,东栅那一段叫东大街,街上冷冷清清,碰不到几个游人。茅盾故居在维修不开放。江南百床馆和宏源泰染坊转了一圈,没有吸引人之处。整条街上大部分都是关着门,偶有几家小店开着,大都是卖扇子汉服和简易的儿童玩具。与一家小店里坐着的好婆闲聊,她说没有人来,没有生意,现在的小囡读书要紧,呒辰光出来白相。</p><p class="ql-block"> 东栅真是有点枯燥无味,东栅进去要110元门票,我凭身份证免票,那服务窗口戴眼镜的小姑娘还主动帮我把西栅的免票单也办好了。</p><p class="ql-block"> 乌镇西栅原本就是一条街,两边是民宅。向西到底是运河,河边上有一个很小的客运船码头,苏州到杭州的夜班客船每天半夜会停靠在这里上下客。而现在的西栅改造成了一个游览景区。原住民都被迁出去了,面积扩大了许多,许多沿河的小景都是后来做上去的,不少原来的民居改成了民宿客栈,为的是留住游客。西栅沿河的景观处理得还是不错的,有许多地方可以入画框取景拍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旅游淡季出游,好处是人少。坐坐、看看、想想,不受干扰;缺点是冬季萧条,时而又落小雨。凄凄、沉沉、昏昏,有点黯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01-18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小莲庄。</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帝敕建的“乐善好施”坊。尽管龙吻的尺度有点夸张,但手工石雕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当时的极高水平了。</p><p class="ql-block">石檐下用钢管作了支撑加固,前些年来看是没有的。毕竟已经一百年了,加个保险还是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建成至今刚好一百年。</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的小莲庄和藏书楼,在南浔镇的西南角,小莲庄和藏书楼的四界外面都有一条界河作为分隔以保安全。界河的西面和南面都是农田。现在的南浔镇,面积扩大了不晓得多少倍。藏书楼的西面扩去了5.5公里,南面扩去了3.5公里,那里建起了高铁“南浔南站”。南浔已经不是一个镇的概念了。</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门扇上的木格,做成了“嘉业堂,藏书楼”字样,均匀得当,独具匠心,可见当年也是化了心思费了功夫的。</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p><p class="ql-block">原来的藏书都捐献给了浙江图书馆了,藏书楼中间有三百多平米的石板大天井,当年是黄霉天过后晒书用的,现在用不着了,浙图的书库里会有科学的温度湿度控制,保存条件要大大好于这里。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是留存在这里几排当年印书的木雕版。</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南市河东侧的刘氏梯号内,檐廊转角处底层原本应该有的一根角柱,在建造时被抽掉了,换成了木雕花篮,可能当时是木匠师傅为了显摆建筑的本领与众不同,敢把承重的柱子抽掉。但毕竟上面有屋面等那么多份量压着,现在凭肉眼观察,起码下沉了十公分。</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百间楼。空无一人。</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细雨中的上塘东街。</p><p class="ql-block">雨丝千千万;</p><p class="ql-block">游客两两叁。</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细雨蒙蒙中的洪济桥。这个色调似乎更符合江南水乡恬静、淡雅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2008年拍的洪济桥,也是在霏霏小雨之中。这张照片做了我许多年的电脑屏保壁纸。</p> <p class="ql-block">南浔</p><p class="ql-block">百老桥。</p><p class="ql-block">南浔镇南栅的“百老桥”。以前每次步行从南栅进南浔,必经过此桥。今天特地到南栅寻找此桥,还好没有被拆除。只是此河口正在建水闸,通路被工地临时封堵了无法走近,只能在远处用长焦拍了张照片。放大照片可以看清石柱上的对联是:往吴江来浙江迷津普度;</p><p class="ql-block"> 前百老后一老好善同心。</p><p class="ql-block">桥上的砖砌矮栏板是后来砌的,难看之极,理由是为了安全,其实是多此一举,走这种石板桥都会小心翼翼的。几百年来有几个人是从石板桥上走路不小心掉下河去的?要做栏杆,古人早就会做石栏杆了,还用得着你来画蛇添足!</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双林的双桥:虹桥与望月桥。</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三桥中最西端的“万魁桥”。</p><p class="ql-block">离桥的西面二十米处,筑了一排混凝土桩,封闭了河道,以防船只冲撞桥礅。</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三桥中间的“化成桥”。</p><p class="ql-block">桥长45米,宽3.4米,高6.6米,主孔跨径12.2米。</p><p class="ql-block">三座桥都是这个尺寸,相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三桥东端的“万元桥”。</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从三桥的东端向西看,三桥同圆。</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双林三桥于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一批全国有1944处文物入选。</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化成桥的桥面上浇筑了混凝土坡道,方便摩托车与电动车自行车上下。这对桥面也许说不上是破坏,但将来一旦要去掉它,可能就会形成破坏了。</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截下来的图片,无人机从高空俯瞰三桥,气势不凡,宛若长虹。</p><p class="ql-block">我没有无人机,只能冒昧借用一下。</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万元桥东面新建的文昌阁。可惜关着门不能上去,否则登高向西看三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拍摄点。</p> <p class="ql-block">双林</p><p class="ql-block">苏州书法家费新我的故居,去年刚刚修缮完工。并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景区入口处的牌坊,额坊上面题的是《乌青毓秀》。乌镇市河的西侧自古称为乌镇,市河的东侧自古称为青镇,分属湖州、桐乡两个县管辖,因此曾一度叫作乌青镇,1950年全部划归了桐乡县才称之为乌镇。</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北侧的元宝湖上,桨声依呀,轻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临水的民宅,都在水中筑了一排石礅,挑出了一界廊屋,既增加了房屋的面积,又使临水的建筑立面有了进退变化的层次,再加上有水埠石阶串插其中,高低错落,进进退退,层次丰富,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充满镜头感,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墙角处临水一棵大树,冬天来了,树叶金黄,萧萧落木。给大地展示了季相的变化,给住宅增添了灵动和生机。</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 东栅。《晴耕雨读》匾。</p><p class="ql-block">对照我2002年拍的那块匾,字体重新写过了,虽然粗看差不多,细琢磨却没有原来那字体来得文雅,落款也没有了。这块还不如原来的。</p><p class="ql-block">“晴耕雨读”,“耕读传家”。均是中国农耕时代追求的乌托邦。</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东栅。三个游人。</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二个背影。</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旅游淡季的奶茶店,门可罗雀。</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难得看见沿河的屋檐下挂着腌肉,淡淡地闻到了一点生活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 “门泊东吴万里船”。</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小桥凝瞰千年溪;</p><p class="ql-block"> 茶肆躬候八方客。</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小河清波起,游船悠然去。</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木心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展厅里是许多木心的手稿,字细小如黄豆;还有几幅祼女画稿和一些遗物,没有细看,匆匆兜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那临水窗口的一朵小花,虽小犹注目。如能有二、三盆鲜花,就更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西栅。景区北侧的环河路,一条商业街,临街全部是商业门面。旅游淡季,见不到几个人。</p><p class="ql-block">那统一立面的三层商业建筑,马头墙密密层层,店招也都是灰黑色的,给人呆板僵硬的感觉,完全失去了江南建筑自由生动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东栅。子夜酒店。</p><p class="ql-block">二十二年前到乌镇也是住子夜酒店。</p><p class="ql-block">乌镇有客房四千间。据我在东、西栅遇见的游人数量来判断,今天不会超过三百人。旅游淡季,好多民宿都是关着门的。</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拍的乌镇西栅,已经是整整三十年前了。</p><p class="ql-block">此次去寻找这二连着的个门洞,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拍的乌镇。</p><p class="ql-block">沿河的民宅,一副破落的相貌。</p> <p class="ql-block">乌镇</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拍摄的西栅。用现在整修后的西栅来对比,那时的街巷确实破落。但街上来往的却都是生活在此的百姓和周边的农民,几乎没有游客,看到的是真正平凡朴实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