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徐霞客去旅行(139)南城麻姑山

晚霞客

麻姑山位于江西省南城县城以西三公里,那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主峰海拔1176米,盛夏季节的气温比山下低8—10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江右地区儒释道的活动场所,以及达官贵人的避暑养生之地。麻姑山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麻姑仙女的发祥地,山因此而得名。唐代著名书法家颜正卿任抚州刺史时,撰文并书写《麻姑仙坛记》,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麻姑山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1月15日上午,我们在南城县游览过万年桥,即驱车前往麻姑山。麻姑山在县城西三公里,汽车到达麻姑山景区,偌大的停车场上几乎看不见汽车。下了车,看到一座三联一体、高大雄伟的石坊,正中坊额刻着“麻姑山”三个大字。石坊前后都是巨大的花岗岩广场。站在广场上一眼望去,空空荡荡,令人心慌。<div><br></div> 石坊正后方是一幢三层高的大楼,十四开间,庑殿顶,连排木窗,显得气势非凡。门前三座石拱桥一字排开,有点像天安门前的金水桥。 走进大楼底层的游客中心,高大宽敞的大厅中央挂着一幅黑底白字的展框。走近看,是被我国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麻姑仙坛记》, 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正卿撰并书。稍稍浏览一遍,才知道那是一篇介绍麻姑女成仙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放在今天,只会引起小孩子的兴趣。然而在唐代,尤其是由名望极高的颜正卿所撰,影响非常巨大。《麻姑仙坛记》说麻姑女“手如鸟爪,掷豆成珠”;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桑田”,还说“蓬莱海水浅了许多”。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河边以灵芝酿酒前去祝寿,被后世称为“麻姑献寿”。清朝康熙年间的内阁首辅陈廷敬有首《鱼台东境山水》的诗,其中有:“东行若更见麻姑,不问蓬莱水深浅。”的诗句。 如今的麻姑山上筑有一条自东向西的盘山公路,主要景点依盘山公路依次排列。我本想自驾车上去游览,但游客中心服务员说:“游览麻姑山要末步行,要末乘坐景区游览车,自驾车不得进山。”无奈之下,只得购了游览车票,乘车上山。麻姑山的游览车有两段线路,第一段到碧涛庵。下车以后,再乘当地村民经营的电瓶车,直接送到麻姑雕像那里。 麻姑山主峰高虽然较高,但山体形状很普通。怪不得徐霞客会说:“麻姑以水胜,而诎于峰峦。”上图是站在麻姑雕像附近拍摄的照片,山体酷似象身牛背,而无陡峭的山峰,更无奇岩怪石。山上的林木,经过多年培育,却长得郁郁葱葱。 上图是麻姑山顶新建的麻姑雕像。古时候,为亲朋好友祝寿,一般会送“麻姑献寿”画像,画上的麻姑是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年轻美貌,婀娜多姿。山顶这尊麻姑像用花岗岩塑凿而成。美丽的麻姑面带笑容,举止端庄,身边祥云缭绕,仙鹤与小鹿围在身旁。只见她长裙飘逸,手捧托盘,盘中装着一壶灵芝酒、一只仙桃,欲往西天向王母献寿。 瞻仰过麻姑雕像,便要下山。下山可以继续购票乘车,也可以从陡峭的台阶上走下去,下面就是麻姑庙。麻姑庙与麻姑像建在一条轴线上,上下落差五六十米,显得巍峨而有气势。 上图是麻姑庙内的三清殿,是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的殿堂。“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故而每个道观都必须供奉。所谓“三清祖师”是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上图是麻姑殿,殿中除了供奉麻姑仙女外,还有南极仙翁、何仙姑、西王母等仙人塑像。 上图是麻姑庙的前殿,供奉道教的保护神。功能与寺院“天王殿”相仿。 上图是麻姑庙前的石坊,三间三层,冲天式样,坊前有河,河上有桥。 游览过麻姑庙,继续乘电瓶车下山,师傅先带我们来到仙都观参观。上从仙都观起,下至龙门胜迹,长约三四百米的一片山谷,地面相对平坦开阔。仙都观就建在上面的山坡上,因位置较高,门前建有数十级石阶,大门两边立有一对石狮,显得威严肃穆。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又半里麻姑坛、仙都观。左有大夫松,已死;右有通海井。”我们是从山顶下来游览的,徐霞客是从山下走上来游览的,故游记叙述的次序不一致。 仙都观门前本来是一片沼泽地,中间多有积水,这便是徐霞客日记本中“通海井”名称的由来。如今那里整修成几个水池,池中栽有荷花等水生植物。池塘间架有木栈道,游客行走其间,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感觉。 上图是何氏山房。何氏,即南宋工部尚书何异(1126—1209),字叔同,抚州崇仁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南宋淳熙十四年在麻姑山建何氏山房,又称何氏藏书楼。何氏曾有诗曰:“生涯归古寺,遗照对枯禅。”四百年后改朝换代,昔日何氏山房已不复存在。康熙六年(1664年)时任南城县县令的苗蕃在麻姑山觅得何氏山房遗址,建碧涛兰若,此举正应了何异“生涯归古寺”的夙愿。改革开放以后,重新修复麻姑山历史遗迹时,将何氏山房复建起来,以纪念这位热爱麻姑山的历史人物。 何氏山房不远处是一座佛教寺院,名“碧涛庵”。前面已经介绍,碧涛庵原是南宋工部尚书何异的何氏山房。明朝灭亡后,时任南城县令的苗蕃隐居麻姑山,在何异山房遗址上建碧涛兰若。兰若是佛教名词,是梵语“阿兰若”的简称,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远离处”,是供念佛修禅者居住的地方。明朝灭亡后,南城县令苗蕃隐入麻姑山,建碧涛兰若,专心修行念佛,远离尘世。那时的麻姑山成了明朝遗民的隐居之地。之后来了僧人,逐渐成了真正的寺庙。 参观过碧涛庵,便在附近等游览车下山。因游客很少,一个小时才有一趟车。在等车时,与驾驶员聊起了麻姑山的话题,驾驶员对游客寥寥的现状有些不满,但也无办法。我说:“麻姑山是历史文化非常深厚的旅游景区,景区管理部门并未将历史文化应用好。当年,徐霞客在麻姑山游了一遍还不够,到黎川、南丰转了一圈又来麻姑山游第二遍,可见徐霞客对麻姑山十分喜爱。然而,景区对徐霞客游麻姑山的经历只字未题。却投入巨资建麻姑雕像、麻姑庙,目的是想赚游客的香火钱。”驾驶员听了频频点头,并说:“下山时,我带你去看徐霞客游览的景点。”我们上车后,只行驶三四百米,就停车了。停好车,驾驶员说:“这就是徐霞客游览过龙门胜迹,你们抓紧时间参观,并注意安全。”我下车看,路边是一座桥亭,亭额刻着“丹霞洞天”四个楷字。 桥亭另一端的门额是“龙门胜迹”,门两边嵌有石刻楹联:看不尽山秀水明,十万户人烟现无遮境;叹从来桑田沧海,大千乘世界作如是观,读来充满生活哲理。旁边另有介绍:龙门桥始建于宋代,为青石砌成的单曲拱桥,桥上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长亭,桥长6.6米,亭高4.2米,桥亭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被山洪冲毁,道光元年(1821年)进士廖连重建。后又毁。宣统元年,周达又重建。短短数语,让今天的人们了解了古人前仆后继维护景区文化遗迹的动人故事。 龙门桥的上方还有一座小木桥,桥旁一块石头上刻着“双龙桥”三字。其实,龙门胜景位于麻姑山中部平地的一处谷口,上面平坦处的雨水汇集到这里,从谷口下泄,谷口较小,却是一景。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又半里,龙门峡,上有桥。两岸夹立,泉捣中壑,不敢下视;架桥俯瞰于上,又变容与为雄壮观。龙门而上,溪平山绕,自成洞天,不复知身在高山上也。”徐霞客“不复高山上”的感觉,如今到山上的游客,亦基本相同。 双龙桥畔,我们顺着石阶走到谷底,并不宽阔的山谷里,清澈的泉水哗哗流淌。上面是双龙桥,下面是龙门桥,两边竹木掩映,环境颇为雅致。 旁边一块大石头上刻有“月泉”、“日泉”两组文字,文字下面,对应着刻有一个小圆坑,一个月牙形的小坑。虽然有些创意,但立意并不高,缺少观赏价值。 上图是双龙桥侧面,从桥洞中可以看到山上哗哗淌下来的泉水,声如奔马,形似白练。 旁边石壁上刻着“神功泉”三个篆字。有介绍说:清同治年间的《麻姑山志》载,所谓神功者,昔葛仙炼丹之井,相传由南极仙翁杖击而成,麻姑仙女取神功泉水酿酒,故称麻姑酒。又传原为“酒泉”,被人用秽器盛舀后就不再出酒。明代翰林编修王祖嫡在《游麻姑山记》中写道:“神功泉,泉由石隙细流,天久旱不竭,有气蒸腾必雨,农以为候。神功泉因石盂刚能入,故称一勺之多。明代御史邵梅墩有手迹刻于石崖。 上图上面一块为《神功泉简介》,下面一块为“一勺之多”石刻。其实泉水很小,可用“泉眼无声惜细流”来形容其状。 上图是龙门胜迹“洞天福地”石刻。据古书《云芨七签》载,麻姑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也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故麻姑山被称为“洞天福地”,我国众多名山大川,要末属“洞天”,要末是“福地”,洞天福地,兼而有之者,实属罕见。 上图是麻姑山“五泄飞瀑”,龙门胜迹以下的瀑布,沿山谷逐级飞泻而下,尤其是在大雨之后,流水汹涌,飞瀑轰鸣,犹如“银河落九天”。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半山亭之上,有水横骞,如卧龙蜿蜒。上至喷雪,则悬瀑落峰间,一若匹练下垂,一若玉箸分泻。分泻者,交萦石隙,珠络纵横,亦不止于两,但远眺则成双瀑耳。既坠,仍合为一,复如卧龙斜骞出峡去。但上之悬坠止二百尺,不能与雁宕、匡庐争胜(徐霞客认为,麻姑山瀑布虽然好看,但还不及雁荡山大龙湫、庐山三叠泉的气势)。又一里,连泄五级,上有二潭甚深,旧亭新盖,可名‘五泄’(瀑布在山谷间分五个层级,一段一段跌落,故称五泄)。五泄各不见,各自争奇。螺转环连,雪英四出;此可一目而尽,为少逊耳(站在亭中一眼看到五级瀑布,那是因为亭子地形较低的缘故)。” 游览车又下行了一里多,路边有座绛红色的亭阁,驾驶员停下车来说:“这是垂玉亭,也是徐霞客游览过的景点。”我下了车,看见亭额悬挂一块“垂玉亭”匾额。亭子的式样与其他亭子不同,犹如一间缺少三面墙壁的房屋。靠着崖壁,有一道后墙,墙上挂有一块木板,上书《垂玉亭简介》:垂玉亭,因近垂玉瀑布而得名,因亭位于山脚至山顶半途,又称“半山亭”。亭的历史久远,宋代已是著名景点,文人墨客咏赞甚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半山亭》诗云:“树杪苍崖路曲屈,半崖亭中午犹寒。平时举眼看山处,到此凭栏直下看。”明代金章亦有诗云:“过此恍然忘力倦,白云只在步趋间。”此亭屡有毁兴,明正德七年(1512年)右长史马能在原址重建,亭方,石柱木梁,稍比旧亭宽大,内置长椅,便于行人休息。亭成,马能及南城籍状元张升皆撰《半山亭》诗文,记载其事。1932年8月23日,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部分官兵由宜黄至南城,途经此亭,时值正午,在亭中休息千餐。解放后,半山亭被列为革命旧址。该亭由于经风沐雨,年久破损,2016年夏,南城县政府出资修缮,增其巍峨,又为山中胜景。《徐霞客游记》记载:“出建昌南门,西行二里,到麻姑山足。上山二里,半山亭,有卧瀑。”徐霞客所见与今人所见几无差别。 垂玉亭下有一眼清泉,泉池方形,后壁上刻有“方池盈科”四字,无解释,便不解其意。 旁边墙上镶嵌一块黑色石碑,上刻明代南城籍状元张升撰写的一篇《半山亭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上图为麻姑像至丹霞村地图截屏。 上图为徐霞客游麻姑山的下山路线。我们乘坐景区游览车,只能到达麻姑像,当年的徐霞客却沿着蜿蜒的山路继续向西。一般情况下,徐霞客游山不走回头路。他在日记中写道:“西上岭十里,逾篾竹岭,为丹霞洞(今丹霞村)。又上一里,为王仙岭(今王仙峰),最高。西下二里,张坊(今名同)。西左坳中为华严庵,宿。”从图上看,徐霞客下山的路线比上山路线更长。我们是乘坐景区游览车上下山的,而徐霞客徒步上山游览,且绕了一个大圈,当然也多看了许多景点。我们只能自愧不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