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九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些?(八)

老叟姓徐

<h1><b>九_8_艺圃</b></h1> <b>艺圃,又名醉颖堂、药圃,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41年)。<br>艺圃总占地面积约为3300平方米,住宅占了大半,园林面积约1300平方米。艺圃前为住宅区。宅西为园林,面积为3000余平方米。住宅区前后厅之间均有院落,以砖雕门楼贯通。艺圃保存了明代园林的风格、布局和造园手法,以简练疏朗、自然质朴取胜,构筑精巧,园景幽致,可称明代住宅园林中的佳作,且为文震孟等名人故居所在,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5月25日,艺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br> <h1><b>历史沿革</b></h1> <b>始建于明嘉靖辛丑年(1541),礼科副使学宪袁祖庚,进士出身吴县人,40岁就弃官归隐从农,看中了当时这块冷落地块,叠山理水修筑宅院,取名“醉颖”。“颖”者,原指带芒的谷穗,喻指才能出众,前冠以“醉”,指不满官场黑暗,遂以山川为怀抱以诗酒作平生,独善其身。<br> 明万历年末,为文徵明曾孙文震孟所得,文震孟对业已废圮的园子略加修葺,易名“药圃”。“药”在楚辞中指香草“白芷”,清幽高洁,寓避世脱俗之意。文震孟后为状元,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秉公廉洁,因反对魏忠贤曾连遭贬职调外等处罚,于崇祯九年(1636)罢官返苏,当年秋天逝世于药圃。而另一位园主人即他的弟弟文震亨,也遭到奸臣排挤,辞官退隐。李自成起义时又重新出仕为国担当,清军攻占江南,颁布剃发令,文震亨投水自尽,被家人救起,但仍绝食六日而亡。留下一本《长物志》和艺圃得以流传。<br>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园子易主姜埰,改称“颐圃”,其意与“药圃”同。姜埰,山东莱阳人,以进士起家为令,入为谏事之职,他忠于职守敢于直谏,触怒皇帝,遭廷杖下狱,几致死,后得谪戍宣城;入清后削发为僧,念念不忘故国,遂以“敬亭山房”名其园,含有不忘亡明之深意。其子姜实节更名为“艺圃”,寓归农之意。(另一说,清初顺治十七年(1660年)易主姜埰)<br> 此后多次易主。清道光三、四年,吴姓曾予葺新。<br>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同业会馆而购此园,称会馆为“七襄公所”。<br> 民国后荒废为民居。<br> 抗战时期一度为日伪占用,胜利后为青树中学借用。<br> 1950年市工商联第五办事处设此。<br> 1956年苏昆剧团入驻。<br> 1959年起由苏州越剧团、苏州沪剧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民间工艺社相继使用。<br> 文革中艺圃破坏严重,建筑坍塌,湖石被毁,水池半填,莲花绝种。<br> 20世纪70年代末,“艺圃”被列为苏州市古典园林修复规划项目。<br>  我们现在看到的艺圃,是1982年苏州市政府在原址上按“修旧如旧”原则,布局、风格与原貌相近复建的。<br>  1984年,艺圃修复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br>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br> <b>“艺圃”所在的位置处于苏州市姑苏区的僻静小巷之中,一时半会要找到它,还不是一件易事。去到那里,可以有三条路线:<br>  1. 百度地图定位到“阊门遗址”,然后沿始于阊门城门的“西中市”道路朝东走40米光景,路南有一条叫“专诸巷”的巷子,然后沿巷子朝南走175米,又有一条左拐的巷子,叫“天库前”,左拐后朝东直走285米,又可见一条右拐的弄堂 —— 文衙弄。这是文衙弄的北端,进去向南走120米,“艺圃”就藏在这里头。</b><br><br> <b>2. 百度地图定位到“黄鹂坊农贸市场(景德路店)”,市场的东面就是“吴趋坊”小路,然后沿此路北行290米,有一条左拐的小巷,叫“宝林寺前”,然后进巷朝西走125米,见到右拐的小巷就是“文衙弄”了。这是文衙弄的南端,进去朝北走65米就是“艺圃”的大门了。</b><br><br> <b>不管走那条线路,都是在小街小巷中穿行,“大隐隐于市”的“艺圃”特色由此可见一斑。</b> <h1><b>“艺圃”平面示意图:</b></h1> <h1><b>1_大门及入园通道</b></h1> <p class="ql-block"><b>来到“艺圃”的大门口,对面是一座朴实无华的照壁,保存仍然完好。此处可为游园的市民停放车辆(电动车、自行车)提供了方便。由于无汽车通行,喧嚣中难得的清静。</b></p><p class="ql-block"><b> 正对照壁的“艺圃”大门,同样朴实无华,三间硬山顶平房,明间中间隔有屏门。虽然园主袁祖庚、文震孟、姜埰等人都是官场中人,但处世都并不张扬,门口连个显示地位的门当户对都没有摆放,只在门框上方挂了一个匾额。(现在的匾额为竖向,上书【艺圃】二字,由近代书法家谭以文书写。</b></p><p class="ql-block"><b> “艺圃”大门门厅就是检票处,人工检票。</b></p><p class="ql-block"><b> 走过门厅,是一个通道式的小院落,迎面一个用湖石点缀的花坛,一棵直立的枫树,一棵歪斜的松树,几丛弋尾和石阶麦冬草,这就有了深远的感觉。花坛左边立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b></p><p class="ql-block"><b> 院落的北边那头,有一个月洞门,可以看到国务院和苏州人民政府两块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牌,但是,月洞门里面是办公区域,游客止步的牌子阻挡在那里。</b></p><p class="ql-block"><b> 于是,只能沿着窄长的通道往西走进去,两边的墙很高,上面挂满了藤蔓,有凌霄,也有蔷薇,如果是春夏季节,粉色的蔷薇花,橙黄的凌霄花竞相开放,这里的景致一定很美。</b></p><p class="ql-block"><br></p> <h1><b>2_七襄公所</b></h1> <b>向西的窄长通道的尽头,是个直角的右转弯,又有一段高墙夹峙的通道,前面可见一个赭红色的墙门,走近一看,门楣上方悬挂着<font color="#39b54a">【七襄公所】</font>四个字的匾额,篆体字,由现代书法家崔护(崔護)在辛巳(2001年)春月书写。<br> 有介绍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苏州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会馆而购下艺圃。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即是借织女星暗喻,将会馆命名为“七襄公所”,公所内则奉祀嫘祖。每年七夕或八月半之际,绸业同仁都要择期在艺圃中聚会,祭祀嫘祖后,午后茶会,入晚夜宴,与会之人,吟诗答对,拍曲唱和,各擅其长,尽兴而归,极雅极盛!<br> 后来,公所一直将其住宅,部分出租,部分照顾行业內家遭巨变的人家居住,并委托其管理。因此至解放,“艺圃”基本上还是完好的。<br> 在“七襄公所”墙门外的东侧墙上,挂着一块苏州市人民政府1989年立的<font color="#ff8a00">《艺圃重修记》</font>碑刻。简单介绍了1982年对文革中受损的艺圃进行的修复。<br> 走进“七襄公所”墙门,是空无一物的过道厅,两边墙上分别张贴着<font color="#ff8a00">《艺圃平面图》</font>和<font color="#ff8a00">《艺圃简介》</font>。<br> 西侧,有一个较大的方形门洞,走出去就是西部花园。<br>北侧,四扇落地窗门,直通北面的庭院内宅。</b><br> <h1><b>3_世纶堂</b></h1> <b>从“七襄公所”过道厅的北门出去,迎面可见一个砖雕门楼,清水砖墙门。硬山哺鸡脊,正面字碑题字<font color="#167efb">【经纶化育】</font>。经纶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化育这里指教化培育。门楼取名是取自《中庸》:“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之缩语。儒学的中庸之道,在于修养人性达到至善、至仁、至苏州艺圃,一个小而幽静又全是精华的园林(2)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唯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统理天下常道,树立天下的根本,赞助天地化育为物;这样就可以与天和地并列为三了。同时也教育后代要具备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br> 在<font color="#167efb">【经纶化育】</font>门楼的另一面额名是<font color="#167efb">【执义秉德】</font>。上砌三飞砖,荷花柱,上下枋,使用墙门。姜埰时期初建;七襄公所时期整修;1982-1984苏州市政府重建。“执义”,即坚持合理的该做的事,汉郑玄笺:“善人君子其执义当如一也”。说的是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一就是立志与实行,树立坚定不移的志向是儒家一贯提倡的美德,也是他们认为取得事业上的成就的必备前提。要求不仅重视在逆境和压力之下的坚定志向,也注意到在顺利条件下和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始终如一的操守;“秉德”,即保持美德。《楚辞•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做到坚持无私的品行,就能领悟天地之意,或是说合天地之意。<br> 如果说<font color="#167efb">【经纶化育】</font>是对后人的教育目标要求,那<font color="#167efb">【执义秉德】</font>就是对后人的教育内容要求。<br> 该门楼正对一座厅堂,叫做“世纶堂”,这是当年文震孟所起的名字,这是住宅前厅,也是唯一一处保留着文氏家族印记的地方。</b><br> <b> “世纶堂”,顾名思义,是世掌丝纶之堂。《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把帝王之言被称为“丝言”,并用作诏书的代称。后中书省为皇帝草拟诏书,就称为掌丝纶。第二代园主文震孟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他的曾祖文征明就做过翰林院待招,执掌内朝起草诏书,可以说祖孙相继在朝中成为皇帝的传话筒,称为世掌丝纶就好理解了。<br>  “世纶堂”与砖雕门楼间的天井极简,东面的山墙上仅设有一个花窗,西面则放置了一盆盆栽铁树,连通厅堂的廊道上开有一扇通往西花园的边门。<br>  “世纶堂”,面阔五间,中心三间为明间,东西两间为次间。回顶草架。内四界为五界回顶,加三界回顶及采用扁作料弓形轩的廊轩。蒲鞋头实栱升口架棹木,俗称“纱帽厅”。<br>  “世纶堂”的门把手也有值得一提的细到之处,它的造型是海棠花形,与园内的玉兰树暗配,寓意:玉堂富贵。<br>  墙门横梁上悬挂<font color="#39b54a">【世纶堂】</font>三字匾额,由马伯乐书写。</b><div><b> 马伯乐(1942.4—)江苏苏州人。擅长中国画。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专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971年开始专业创作,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苏州国画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兼职教授。<br> “世纶堂”厅堂的左右两侧各挂有画屏两幅。</b><br><br></div> <h1><b>4_东莱草堂</b></h1> <b>“世纶堂”的后一进,是“东莱草堂”,为姜埰所建,姜埰山东莱阳人,因崇祯让他免死并戍卒(流放)宣州,由于明朝灭亡,而流亡苏州,购得艺圃后,改园名为“敬亭山房”(虽然最终没有流放成功,但他自认为是一名驻守宣州敬亭山的老兵);建堂起名“东莱草堂”,以示不忘家乡。至于草堂二字和杜甫草堂一样是自谦之词。<br>  从“世纶堂”到“东莱草堂”,需要走过第二个砖雕门楼。清水砖墙门,歇山哺鸡脊,垂脊末端有果盆雕饰。正面字碑题字<font color="#167efb">【刚健中正】</font>,飞檐丁字斗拱,荷花柱,上枋面花卉题材浅浮雕,下枋面回纹浅浮雕,使用墙门。刚健——坚强有力;中正——正直、忠。用在此处,自然是表示园主人的正直不屈之志,而艺圃的明代的三位园主,袁祖庚、文震孟、姜埰其生平行为也当得起刚健中正之评语,园主人建此门楼并题此额名,表明欣赏这样的品格并以此自勉,当然也有教育后代并要求子孙仿效这意。<br> “东莱草堂”前的庭院,仅种有两棵玉兰。<br> “东莱草堂”为住宅部分的主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宽14.2米,进深五檩11米,梁架由轩梁和月梁构成,月梁上再饰有山雾云雕,梁与柱连接处装饰四对枫拱,柱脚为青石鼓墩,下垫方形金山石。脊檩高4米,连脊吻。草堂台基高0.7米,当中三间为厅,正北面设屏门,西为厢房,东面为陪弄;厅南立面于步柱之间装格扇窗;西厢房为槛窗;厅前廊柱间装挂落、栏杆;厅中四只步柱柱础为青石鼓墩;用来分隔成东西厢房的山墙下半部为砖细侧堂,勒脚为如意图案。整个厅堂南部为18 扇长窗,长窗上部是满天星,下面是如意图案,地面青砖铺设。<br> “东莱草堂”的门把手造型是蝙蝠,寓意:福到眼前。<br> 大堂正中,挂马伯乐<font color="#ff8a00">《松阴文会图》</font>画作。马伯乐此人前文已有介绍,不再赘述。<br> 图画两侧有一副对联:<font color="#167efb">“松下论文诸贤乐耳;砚边挥笔数老陶然”。</font>由崔护书写。此人前文也有介绍,故略。<br> 松下论文,数老挥毫,形象地描写疏野老人率真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描写当年文人在园中雅集时的景象。</b><br> <b>“东莱草堂”的东西两侧墙上,各有4幅书画挂屏,书写和作画者分别是现代书画家吴䍩木和马伯乐。<br>  两侧各另挂一块大理石挂屏。<br>  大厅内另一特色是室内有一古井,位于西南角,井圈井盖为修复时所加,青石雕成。旧时苏州民宅厅堂内置井,是江南民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关于井的说法有多种猜测,其一说是建堂之前即先有井;其二说是主人八字缺水掘井补之;其三说是用于调节室内温度;其四说是“井”与“进”谐音以取吉利。</b><br><br> <b>堂的西侧,是一处过厅,廊前是一小院、只种了芭蕉,且称之为芭蕉小院。原过厅内不置一物,空敞、幽暗。现在园方利用此空间,布置了一个展示厅, 介绍了对艺圃“乳鱼亭”彩画进行保护性修复的成果。在后续介绍“乳鱼亭”的时候,我们将看到这些彩画的部分现存。</b> <h1><b>5_馎饦斋</b></h1> <b>“东莱草堂”前有通廊,檐柱上置方斗,单步月梁横置,向东通向书房。在“东莱草堂”的门前小院右侧,即艺圃的最东边,有一个小厅为“馎饦斋”,这是姜埰的书房。“馎饦”是古代的一种面食,汤饼的别名,一种水煮的面食,据说是姜埰最爱吃的吃食。以“馎饦”为书房名,以表示读书如日常吃饭一样重要。<br>  姜埰时期初建;七襄公所时期整修;1982-1984苏州市政府重建。二开间,明间设踏步,二层建筑。西北侧屏门后为封闭不开放楼梯,东北侧为宫式半窗,南侧贴式为楼下轩。<br>  “馎饦斋”里靠墙有一个书架,上面象征性放着一些线装书,书架前有一书桌,坐在书桌后椅子上,只能看到前面的小院,没有嘈杂,适宜读书、写作。</b><br> <h1><b>6_维修中未名厅</b></h1> <b>从“馎饦斋”回到“东莱草堂”,它的屏门背后有个通往后宅的门,从此门出去,是一个庭院,回看出来的地方,是“艺圃”第三进前的第三个砖雕门楼。虽然没有告示,但从迹象分析,这里正在修缮过程之中。砖雕门楼的题额还是空白的。<br>  庭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盆铁树盆栽放置在石墩上。厅堂内梁柱油漆光亮,中堂没有字画对联,没有厅堂匾额,但东西墙上都各挂有四幅字画屏。厅堂西侧有一辅房,里边空空如也。<br>  在本人收集到的旧版艺圃平面示意图上,有“四时读书乐楼”、“念祖堂”和“敬亭山房”三处厅楼在现在的平面示意图上没有踪影(分别在现在的“博雅堂”位置、“延光阁”位置及“延光阁”西边的位置上)<br>  期待修缮完毕后的该处建筑,有个本该有的“名分”。</b><br> <h1><b>7_博雅堂</b></h1> <b>从装修中的未名厅堂出来,沿着西面的廊道南行,可以见到一个中型庭院。在苏州园林建筑中将院落分为:“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庭院是指在主厅的前沿,作为主建筑的前景,内有花台、树木、峰石,庭院四周有墙壁、或走廊、或其它房屋围绕成封闭型,构成园林内的园林,或者说是超大型盆景;小院是在房屋的左右侧、走廊的一侧,它较小,主要作用是通风、采光、美化周边,起到对建筑的衬托作用;大型院落一般就是开放式的开阔景区。在“世纶堂”、“东莱草堂”、“馎饦斋”的前面,都有一个天井式的小院。<br>  在这个庭院的北面,就是“艺圃”的主建筑“博雅堂”。博雅——即渊博雅正,指人则是“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指文则是“内容丰富、文辞优美”。因此以“博雅”为堂名,意为诗书渊博典雅之堂。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对知识、对做人的追求。<br>  “博雅堂”面阔五间,宏敞质朴,中间三间为厅,东西两间辟成套房,以砖墙分隔。总宽16.58米,进深八界,总深9.68米。前檐高3.43米,后檐高3.57米。东、西两面为走廊,与延光阁相连,形成一个规整的庭园,园内居中为湖石花台,台内主植牡丹,配以树木、花草、石峰,也是苏州园林中庭园布置的常用手法。<br>  值得一提的是,“博雅堂”中,梁柱等均为明代之物。厅堂的月梁上有明代的山雾云雕,立柱上均装饰一对纱翅纱帽,故此厅又俗称“纱帽厅”。正贴步柱及轩步柱的柱础,柱下为鼓状的楠木鼓磴,鼓磴之下为明代建筑常用的青石覆盆,这种柱础结合的方式,在苏州园林中极为罕见,当属孤例,因此也更加提升了博雅堂的历史文化与欣赏价值。<br>  “纱帽厅”,是达官贵人家必有的建筑,官做得越大,其纱帽厅越气派不凡。显然,纱帽厅起于明代,因为明代才有带有纱翅的乌纱帽。这种厅不是一般建筑,必须请准朝廷后才能建造。</b><br> <b>“博雅堂”所布置的家具,以明式家具为主,与其建筑风格相协调。正间屏门之前摆的是天然几,两侧是花几,上置盆花。天然几上摆的是石供、座屏、瓷器,古色古香。天然几之前为八仙桌,两侧各为太师椅一把。正间两侧的家具作对称布置,均于内四界处,摆的是二椅一几,形成以正厅为主的接待空间。两侧次间的内山墙之前,居中为方桌,两侧为太师椅,沿墙摆放,作为正厅接待时的辅助空间。两侧边间均作为单独起居与接待之用。左侧边间,于后墙窗下居中摆的是茶几,两旁为太师椅,两侧山墙之前,均按二椅一几摆放。右侧边间,后墙窗下的布置与左边间相同,两侧山墙之前,一面布置的是,中间为琴桌,两旁为太师椅,而另一面墙下,布置则较为简单,沿墙仅放置琴桌。<br>  “博雅堂”内陈设古朴典雅。门把手造型不同于“世纶堂”的海棠形和“东莱草堂”的蝙蝠形,而是鱼形;寓意:年年有余。<br>  “博雅堂”的地坪,均为方砖铺设,青灰色的地面,显得整座建筑稳重而大方。<br>  厅堂内另悬有红木宫灯作点缀,宫灯亦为明式,方形,造型简练,悬于正贴大梁及轩梁之下。<br>  正间金桁之前,<font color="#39b54a">【博雅堂】</font>篆体匾额悬挂在上,匾额较大,但是没有题写落款。<br> 中堂画没有题名,画的是古松、牡丹,是马伯乐先生在吴门听风园(苏州)创作的作品。<br> 后步柱中堂画两边的对联是:<font color="#167efb">闲看秋水心无事,坐对长松气自豪。</font>是乙酉年(2005年)白露后三日,由苏州当代书法家谭以文书于姑苏艺圃。原句出自唐代诗人皇甫冉的《秋日东郊作》: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上联借用,下联撰改,但改得可以。<br> “博雅堂”中堂画边的抱柱对联(篆体字)是:<br><font color="#167efb"> 名园复旧观,林泉雅集,赢得佳宾来胜地;堂庑存遗制,花木扶疏,好凭美景颂新天。</font><br> 联语旨在歌颂修复名园的业绩,不仅使名园恢复了昔日的面貌,堂庑建筑保存了部分古代的遗制;而且花木扶疏,风光旖旎,引来了贤士佳宾。<br> 款署:“何芳洲撰句”。(此人简介不详)“岁在甲子中秋后三日爱新觉罗曼翁篆于听蕉轩晴窗”。(此人在本人关于《沧浪亭》的美篇中已有介绍。从略。)<br> “博雅堂”前步柱上所挂对联(楷书)是:<br><font color="#167efb"> 博雅腾声数杰,烟波浩淼,浴鸥晴晖,三万顷湖裁一角;<br> 艺圃蜚誉全吴,霁雨空蒙,乳鱼朝爽,七十二峰剪片山。</font><br> 出句先赞园主,从袁祖庚、文震孟到姜踩等数杰,都是诗书博达典雅之士,声名赫赫,接着写景,艺圃水池和浴鸥池,在阳光照耀下,烟波浩淼,犹如从太湖三万顷裁下了一角;对句亦先称颂艺圃,说它蜚誉全吴,然后写景,池边的乳鱼亭,山上的朝爽亭,尤其是在大雨初停、云水空蒙之时,分外美丽,那池边假山,仿佛就像是从太湖七十二峰中剪过来的一片山。全联将园中山水,比喻为太湖山水,驰人遐思。<br> 款署:“王少牧撰联”(此人简介不详)。“甲子年九月程可达书”。(甲子年1984年)程可达,苏州著名书法家。<br> 两侧山墙,均为白色粉墙,下部贴砖细为勒脚。两侧山墙之上各挂有楠木挂屏二块,中间嵌有圆、方大理石各一块,寓“天圆地方”之意。<br> 纵观博雅堂内部,粉墙、黑柱、白屏门,在红木家具与陈设布置的烘托下,文人气息极浓,说不上富丽堂皇,但却显得十分古朴典雅,与整个艺圃自然质朴的风格相符。</b><br> <h1><b>8_延光阁</b></h1> <b>从“博雅堂”越过庭院,就是“延光阁”,延光之名取自阮籍《大人先生传》中“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寓意延年益寿。“延光阁”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是延伸到水面上的水榭,东西向横跨整个水面,是苏州市所有园林中最大的水榭。“延光阁”是园中观景的最佳位置,现在变成开放性的茶室。临榭边品茶,窗外水光潋滟、碧波粼粼,亭榭虚凌,山林野趣皆入阁内。<br>  南面是园子的主要景区水池、叠山、亭台。坐在阁中,向南望去,窗外水光潋滟、碧波粼粼;再远点,可见湖石假山、绝壁危径;池中荷塘月色,池东边临水是乳鱼亭,对面山上是隐现于树林中的朝爽亭。晴日阳光灿烂,天光、云影、波光,皆入阁内;晚上月色皎洁、月光盈阁、山色空朦。想像当时那些文人骚客、遗民墨士在此论道经邦、咏月嘲花、作画品茗、赏荷观鱼,那也是一种神仙似的生活。<br>  <font color="#39b54a">【延光阁】</font>匾额由谢孝思在1984年9月书写。</b><div><b> 谢孝思,字仲谋,著名国画艺术家。1905年生于贵州贵阳市大南门外太子坡(今石岭街),于2008年10月22日在苏州逝世,享年104岁。谢孝思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书法。1927年,他考入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国画组,师从名画家吕风子、汪采白、徐悲鸿等学习书画。193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同年,谢孝思任达德中学校长。</b><br></div> <h1><b>9_旸谷书堂</b></h1> <b>“延光阁”之东为“旸谷书堂”,它们是相邻在一起的。旸谷,古书上、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书堂当是接受第一缕阳光之处。从建筑的布局来看,“旸谷书堂”是西部园林部分最东侧的建筑,每天迎着日出读书,这氛围可太浪漫了。<br>  此名沿用姜氏园时旧名。当时书堂是姜埰之子姜实节讲学的地方,坐北朝南,面阔一间,四界圆料,西边为八角宫式万字纹明窗。大部分临池,西北缺一角,有天井,用来采光。(由此可见,迎日早读只是一种愿想或者是后人对书堂名的字面解释。它的东北面是高大的“东莱草堂”,加上备弄高墙的阻隔,早上九、十点钟能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已经是万幸了。所以干脆东墙上窗也不开了,只挂了两幅彩画。采光还要借助北面的天井)<br>  匾额<font color="#39b54a" style="">【旸谷书堂】</font>,意为日出时的书屋。为吴䍩木甲子年中秋(1984年)所书。</b><br> <b>在此顺便一提:在“延光阁”东西两旁,本来有两个对称的毗邻建筑,东边的是上面介绍的“旸谷书堂”,西边的一个叫“思敬居”。 据光绪元年所立的《悯烈碑记》记载:此屋为纪念在咸丰十年(1860)男女数百人为避辱而自杀所建。那年太平军攻进苏州,居民数百人逃匿于此,太平军攻入,百人走投无路,甘就一死,为阐扬见危授命之节烈,在池侧筑室,春秋致祭。<br>  可能是涉及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存在的争议,此处没有如实还原,而是将它的一半改设为“母婴室”了。在我PS的《艺圃平面图》上,它已经被用红点和文字加以标注。</b><br> <h1><b>10_爱莲窝</b></h1> <b>让我们回到“旸谷书堂”,再折向南,就来到“爱莲窝”。<br>  “爱莲窝”位于水池东岸北端,坐东朝西, 南北辟出入口,南面通往池东园路,北面可到旸谷书堂。该建筑与“旸谷书屋”一起同是姜埰长子安节读书讲学之所。<br>  “爱莲窝”取自宋人周敦颐《爱莲说》。爱莲表现了园主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操,在当时就是不与满清同流合污。姜埰的二子安节、实节终生隐居没有出仕,诚因为此。<br>  夏天荷花映日红之时,坐在这里欣赏莲花,清风拂面,荷香益清,十分惬意。</b><br> <h1><b>11_响月廊</b></h1> <b>从“博雅堂”西面的廊道向左南拐,是一个小院,它与“博雅堂”前的庭院被粉墙分隔。小院内一个花坛,植有一株高大的玉兰树,估计是种植角度的问题,似乎难以扎根及承重,因此用两根木棍支撑着。花坛中另有南天竹陪衬。小院的另一面则种有丛竹、麦冬草。院北,一间不知名的小屋门窗紧闭。</b> <b>小院朝南的方门洞内,可见一条南北向的廊道,全长约15米。这就是“响月廊”。在长廊的中间位置,是个半亭。半亭的廊壁开着一个方形空窗,窗后一丛秀竹给廊道凭添了鲜活气息。空窗的下方,一只小方桌上放置着一块金砖,空窗的两边则挂着一副对联:<font color="#167efb">“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font>。</b><div><b> 此对联于甲子年(1984年)由王也六作,郑定忠书。<br> 描写了踏着明月,在碧水滢滢的池边寻觅诗句;冬日则披着裘衣,漫步在长廊,看池边假山,被雪花打扮成琼山玉树,一片银白,登上这晶莹澄澈的世界,犹作画中游。上句夜景,下句雪景,可见此处是观景的绝好之处。<br> 半亭桁梁上挂有<font color="#39b54a">【响月廊】</font>三字的匾额,有瓦翁书写。</b></div><div><b> “响月廊”临水而筑,近可观水景、荷景和月景,远可观水面风光。绕着池水一圈,像看一幅展开的自然山水画卷。</b><br></div> <h1><b>12_浴欧</b></h1> <b>沿着“响月廊”的廊道继续南行,可以抵达“艺圃”的标志性景点“浴欧”。<br>  “浴鸥”圆洞门前两块湖石,分置门的两侧,顾盼而呼应,爬山虎点缀在墙面,墙前又错落有致的栽植着植物,交映生趣隐于涓涓细流中。<br>  从圆洞门朝西看浴鸥院,假山半遮视线,内中还有一个圆洞门,两圆套成框景,院中置石与通红的鸡爪槭以及月洞门半露半隐,水痩山寒的幽静之美便可尽览。在此处留影打卡者,络绎不绝。<br></b><br> <b>圆洞门前的平板小桥叫“渡香桥”,桥身二折三曲,石板桥面离水仅数厘米,人行其上,如履水面。<br></b><br> <p class="ql-block"><b>站在“渡香桥”上环视,“艺圃”西部景色,极其诱人!</b></p> <b>走进悬着<font color="#167efb">【浴鸥】</font>匾额的月洞门,便可以见到一座石板小桥,桥下是一条南北相向的狭长小池,叫“浴欧池”,将院外的池水引入小院,入门即见水,是“园中园”里独特的水院形式。<br> 浴鸥池面积虽小,但曲折萦回,上有小桥构连。</b><div><b> 文震亨在其著作《长物志》中说道:“阶前石畔凿一小池,<br>必须湖石四围,泉清可见底,中蓄朱鱼翠藻,游泳可玩。四周树野藤细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脉者更佳。忌方圆八角诸式。”——浴鸥池的设计便契合了这一理念。</b><br></div> <h1><b>13_芹庐</b></h1> <b>我们在“浴欧”圆洞门外向西南方向探望而看到的另一个圆洞门,就是<font color="#167efb">【芹庐】</font>。<br> 芹,即指“芹藻”。《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后人即以芹藻比喻有才学之士,简称“芹”。庐,即居室。<br> 跨进“芹庐”,中为湖石花坛,周为一组“品”字形的三合小院建筑群,蜗庐成趣,堪称妙构。北为“香草居”,南为“南斋”,中间为湖石花坛小庭,有门与小院相通。两厅之西凸出的小室为“鹤砦”。<br></b><br> <h1><b>14_香草居</b></h1> <b>在“芹庐”的院落北面,是“香草居”。相对“南斋”,相通“鹤砦”,座西朝东,厅室正方。房前小院种有香草,如《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兰芷、 荔、蕙兰、杜若、杜蘅等。自《楚辞》以来,都以香草喻忠良之人。“香草居”,即忠良之居。 香居、芹庐,相契相合,相映相趣。艺圃庭院,艺在蜗居,艺在隐逸。<br><font color="#39b54a">【香草居】</font>三字匾额由苏州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于甲子年(1984年)左手所书。</b><div><b> 费新我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大师,出生于1903年12月,逝世于1992年5月。他原名省吾,字立千、号立斋,后来改为新我,来自湖州南浔双林镇。费新我在书法领域尤其以左腕运笔著称,其隶书风格古拙朴茂,楷书敦厚,行草则不受前人拘束,融入了画意,展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他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国内受到推崇,还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认可,曾被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和国家博物馆收藏,以及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卡特博物馆收藏。费新我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曾在上海白鹅绘画学校学习。他在上海万叶书店编辑室担任美术编辑,并成为江苏省国画院的二级画师。<br></b><br></div> <h1><b>15_南斋</b></h1> <b>从“香草居”转身向南,是“南斋”,面阔三间,厅方面北。室内,有桌有椅,书斋陈设,原为姜埰次子姜实节读书处。墙上,挂有一幅山居图,色调淡雅,意境清幽。“南斋”幽静,有诗赞美曰:僻处西南静不哗,宜书宜画竞相夸;研荣枝叶窗前绿,一片秋声入影斜。可见这里可以透过窗户观秋景,看园外的树影横斜。<br>  <font color="#39b54a">【南斋】</font>二字匾额由钱太初于甲子年(1984年)书写。</b><br> <h1><b>16_鹤砦(hè zhài)</b></h1> <b>从“南斋”移步向西,是“鹤砦”(hè zhài),“芹庐”院落西面的小厅。座西朝东。砦,通“柴”,指栅栏、篱笆。鹤,鹤鸟,闲逸高雅,超凡不俗。“鹤砦”是旧时园主养鹤之所。<br>  文震孟时,药圃内饲鹤。其堂侄文柟(nán)有《药圃孤鹤》诗,中有“霜清常独鸣”等句。吟咏艺圃,王士祯《艺圃杂咏•鹤柴》:“长身两君子,宛与孤松映。三叠素琴张,一声远山静。嘹唳月明时,风前杂清听。” 古时,隐居高人都喜欢以鹤自居,常用“鹤发松姿”形容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用“闲云野鹤”表现无拘无束,来去自如。<br>  “鹤砦”屋内的匾额<font color="#39b54a">【鹤柴】</font>款署“甲子白露前旧霜屋中人张辛稼书”。<br> 张辛稼(1909年--1991年),名枢,字辛稼,以字行,早年亦署星阶,晚号霜屋老人。江苏苏州人。自幼喜绘事,专攻花鸟,从临古入手,初师吴门画派,已文秀见长,二十多岁时即崭露头角。五十年代后受海上画派明丽画风的影响,并注重写生,作风为之一变。七十年代后形成个性风格,淡化了常规色彩,更巨时代的气息。曾任江苏美术专科学校教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美协理事、苏州国画院院长。<br></b><br> <h1><b>17_朝爽亭</b></h1> <b>在“浴欧”院落的东墙边,有棵高大的古树,分叉开裂树枝被抱箍加固着。它的边上有个矩形带门拱的门洞,从这里走出去,就是“艺圃”的湖石假山群。假山群的主峰部分叫“青瑶屿”,最高处有六角亭名【朝爽】,据说“朝爽”两字暗寓“大明”(朝字去掉笔划 + 为明;爽字去掉四×为大)。<br>  这里古木葱茏,山石嶙峋,环境清幽,景色宜人。<br>  沿着黛色的假山攀上层层峰峦,盘旋着登上山顶的“朝爽亭”。<font color="#39b54a">【朝爽】</font>两字匾额已经陈旧,字迹模糊,无法辨别书写者。(好像是吴进贤)。“朝爽亭”楹联:<font color="#167efb">山黛层峦登朝爽;水流泻月品荷香。</font><br> 这是一幅近代联,一个字“泻”,可以让你想象在一个水面波动的夜里,明月倒映水中会被水所化开,变成粼粼波光,别有意境。仲夏之夜,在亭上可以看到明月泻池,水流荡漾,并能闻到荷花的清香,令人心神舒畅。<br> 不过,我在艺圃观览的时候,在“朝爽亭”的六根亭柱上并没有看到什么楹联。<br> 站在“朝爽亭”里朝北看,“艺圃”的全园美景一览无遗,满园春光和一池秋水概括了全园的景色。<br></b><br> <h1><b>18_乳鱼亭</b></h1> <b>沿着假山石级从“朝爽亭”走下来,在假山群与水池连接的地方,有一座略带弧形的石板桥,这就是“乳鱼桥”。跨过石桥朝北走,可见一座四角方亭,这是“乳鱼亭”。乳,是喂养的意思,可见这里是喂鱼、观鱼的绝佳处。<br>  </b><br> <b>“乳鱼亭”在水池东岸,翘角翼然,造型古朴,是苏州园林中唯存的明代遗构。亭为方形攒尖顶,高3.05米,边长3.32米。其木构部分相当奇特,亭中有四根角柱加六根立柱共十柱,十二斗拱,在转角斗拱间,又置有四十五度角的月梁,天花板又以四个散斗承托。在斗拱、月梁、枋和天花板上,都有造型独到的夔纹图案,据说是明代的彩绘。夔(kuí)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夔纹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因此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b><div><b> 我们在介绍“东莱草堂”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在它边上的项目展示厅,里面介绍了对艺圃“乳鱼亭”彩画进行保护性修复的成果。我们现在看到的彩绘,应当是已经修复过的。</b></div><b> <font color="#39b54a">【乳鱼亭】</font>三字匾额由苏州著名书法家张辛稼于甲子年八月(1984年)书写。<br> “乳鱼亭”的亭柱上有两副对联,朝东在岸亭柱上的对联是:<font color="#167efb">“荷溆傍山浴鹤,石桥浮水乳鱼。”</font>意思是:荷池傍靠假山,鹤鸟游弋池中;石桥平架池面,幼鱼悠然浅翔。<br> 此联由韩秋岩撰,程可达书写。(甲子年九月 1984年)<br> 朝西临水一面亭柱上的对联(篆体字)是:<font color="#167efb">“池中暗香度;亭外风徐来。”</font> 可惜手头没有可变焦的高级相机,手机拍摄的照片放大了也不能看清撰联人和书写者。<br> 池中当年有“四面观音”的荷花,名噪一时,亭外清风徐徐吹佛,带来清雅的荷香。四面观音到底长啥样子,你可以参考四面观音的佛像,大概就是一根茎上有四朵荷花。倘若确有此荷,那就比昆山亭林公园内的“并蒂莲”更为奇葩了。</b><br> <h1><b>19_思嗜轩</b></h1> <b>“思嗜轩”在“乳鱼亭”东南面,相距仅数十步。园主姜埰生前爱吃红枣,曾在园中栽植数棵枣树。<br>  “思嗜轩”为水池东岸依园墙而筑的小室,是姜采的儿子姜实节为怀念父亲而建的。枣,甘甜而心赤,“思嗜轩”的意思就是“思念先父嗜好红枣之轩”。当然,也顺道表明自己对明朝廷、国家的赤胆忠心。<br>  <font color="#39b54a">【思嗜轩】</font>三字匾额由苏州已故著名书法家祝嘉先生题写。<br> 祝嘉(1899-1995),字燕秋,海南文昌人,1948年定居苏州,毕生致力于书法事业,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1935 年出版了首部著作《书学》,1941年完成我国第一部《书学史》,填补了中国近代书法史学的空白。此后笔耕不止,一生共撰写书学专著70种计360余万字,是我国书法碑学理论继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之后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碑学大家。评价极高啊! <br> 堂前悬挂<font color="#ff8a00">《水月观音像》</font> ,两旁是一幅对联<font color="#167efb">“ 烟霞心与洁,水月性常明”。</font>阳光穿过漏窗,洒在堂内,盈盈的水波通过折射,泛起粼粼的光。心境顿时明朗,仿佛净水瓶中洗过 一样。<br> 观音像和对联均由苏州著名书画家“吴门王锡麒”作画、书写。王锡麒,1938年生于苏州,幼喜丹青。对吴门画派唐寅、仇英画风有深研,擅长人物画。所作秀逸清新、格趣高古、自创新意。现为江苏省国风书画院副院长、苏州画院副院长、苏州吴门书画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苏州书画会会长。江苏省<br>美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被海外媒体誉为“当代唐寅”。评价也是很高啊!<br> 不过,据苏州园林局的介绍,原轩内对联是“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该对联是从鉴湖女侠秋瑾的《白莲》诗中集句而成,用白莲高洁异香表达一尘不染的真心,放在“思嗜轩”似乎更好一些。</b><br> <b>(本美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百度、百度图片、知乎、小红书、美篇、新浪微博等,在此采用仅作参考,不作商业推广。)</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