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千灯古镇游记

工艺阿董

<p class="ql-block">  退休生活,是人生中的一个驿站,放松心情,外出走走,去拥抱自然、感受阳光,享受岁月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今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午(</span>2024年1月5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夫妻俩坐地铁11号线到花桥站,再换乘昆山253路到千灯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路上整整花了二个多小时,到达古镇,已经是上午11点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古镇入口处的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  古镇原名是叫茜墩(qian dun)古镇,1966年4月,昆山政府按“茜墩”的译音,把古镇更名为“千灯古镇”。</p><p class="ql-block"> 古镇位于昆山市南15公里,东接上海青浦区。</p><p class="ql-block"> 走过牌坊,就进入“尚书路”商业街,马路二侧都是卖服装、卖金银首饰和卖杂货的商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了这片具有浓郁历史气息的小镇,立刻会感受到古镇的独特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相遇。</p> <p class="ql-block">  穿过尚书路,是千灯老街前的小广场。</p><p class="ql-block"> 广场东面有座“戏台”,重檐歇山顶,砖雕墙身,典雅大方。</p><p class="ql-block"> 戏台上方木雕挂板,图案都是戏剧场景,台前两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乾坤大戏场,请君更看我中我”、“俯仰皆身鉴,对镜休疑身外身”</p><p class="ql-block"> 尽管它是新建造的,但建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色古香味,让人也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拍张全景照</span>。</p> <p class="ql-block">  广场的西北角,有二条河,窄的那条小河叫“方泾浜”,上面建有一座单孔石桥,名“方泾浜桥”。</p><p class="ql-block"> 宽的那条河叫“千灯浦”,上面建有一座三孔石桥,名“恒升桥”,是座真正的古桥。</p><p class="ql-block"> “方泾浜桥”边上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千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span style="font-size:18px;">AA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方泾浜”河边,看方泾浜桥,这是一座具有明代特色桥,它因横跨“方泾浜”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目光穿过桥洞,可以看到“千灯浦”上的“恒升桥”,和远处的“牡丹亭”。</p> <p class="ql-block">  横跨“千灯浦”的“恒升桥”,是座清代特色三孔石拱桥。</p><p class="ql-block"> “恒升”二字代表步步高升意思,</p><p class="ql-block"> 古河、古桥、古塔、游船、行人,组合成一幅江南水乡“醉”美画卷,真是“人在景中游,画在景中留”。</p> <p class="ql-block">  站在“恒升桥”上,看“千灯浦”南面,两岸错落有致的“青砖粉墙”,与挂在屋檐下的红色灯笼完美组合、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再走到“恒升桥”的另一边,看“千灯浦”北面,远处的“千灯大桥”车辆来来往往,近处,右岸边茂密的树枝绿叶和左岸边那些枕水而建、高低错落的黑瓦白墙房屋交相辉映,让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树荫下那艘小游船慢慢地划着,在水巷中调头,我好奇地站在桥上,看着它一摇一曳,感到十分有趣,仿佛它在摇摆着属于江南水乡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这艘船像是江南水乡流动的魂,也像个快乐的精灵,在“千灯浦”上摆荡着迷人的水乡之韵。</p> <p class="ql-block">  走过“恒升桥”,踏上石板路,展现在眼前是原汁原味的古镇。</p><p class="ql-block"> 石板路的右手边,竖着一块“千灯古镇游览示意图”木牌,上面画着古镇各景点的名称及方位。</p><p class="ql-block"> 示意图中古镇小巷街道,用白色线条表示,其线条上的红色箭头,是向游客提供最佳游览走向。</p> <p class="ql-block">  站在“牡丹亭”内看古镇,远处高耸入云的古塔,酷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给古镇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近看沿街店铺,右边的“正宗万三蹄”商铺,服装店,左边的“蜜果奶茶”、“老千灯臭豆腐”小吃,贯穿着古镇生生不息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左边拐入古镇的千米石板街,进口处的右手路边,有块照壁,上面刻着“昆曲发源地千灯”七个鎏金行草大字,它由梅兰芳之子、我国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题写。</p><p class="ql-block"> 昆曲是我国在14世纪,由南戏声腔中的昆山腔发展而来的。到了明代中后期,特别是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来自江西的音乐家魏良辅及其同道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将其发展成为昆腔,也称为“水磨调”。这一变化使得昆腔开始被用于舞台表演的戏剧,从而确立了其在戏曲界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小巷,探访老街深巷,寻找慢时光里的古镇韵味。</p><p class="ql-block"> 看着热闹的古镇,轻轻触摸斑驳的砖墙,听着各商铺卖东西的吆喝声,仿佛能看到古镇千年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街巷旁有一口双眼井,井的左边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承福井”红色字体。</p><p class="ql-block"> “承福井”三字下方,刻写着金黄色小字:“一体双眼,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清波不摇。似古镇丹田气息。演绎了一代代百姓人家寻常故事。井为纪念徐福东渡所凿。一九六五年疏浚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迈步在小巷,脚下这条石板路,以南北方向贯穿着古镇,并连接各支路,呈蜈蚣形。</p> <p class="ql-block">  石板路全长1.5公里,主干街道长800米,由2072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p><p class="ql-block"> 因此,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从不积水,转晴即干。</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支路也很美丽,“发咪乐网红街”就是其中一条。</p><p class="ql-block"> 发咪乐网红街入口处,用塑料的红花绿叶组成拱形门廊。</p><p class="ql-block"> 挂在小巷上方一串串大红灯笼垂钓而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浓浓的古镇传统韵味。</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但汇聚了各种文化创意、时尚潮品、餐饮零食等内容,而且还以商品新潮、价格便宜来吸引潮男潮女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小巷中诸多的宝藏小店,使其在古镇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青年人的聚集地和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过“发咪乐网红街”就是古镇“古戏台”,它坐落在古镇南大街屋内的二楼上,每天10:30和14:30各有一场为游客表演昆曲经典节目,如《牡丹亭》《长生殿》等,如果你这个时候进去,你就可以听到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的昆剧,演出时间不长,大概二十几分钟。</p><p class="ql-block"> 有时参加演出的演员还是十几岁小孩,但唱腔却非常好,可见千灯镇振兴昆曲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进入“古戏台”游览或听曲,需要买票。</p> <p class="ql-block">  离“古戏台”不远处,还有一座古灯博物馆,这就是“千灯馆”。</p><p class="ql-block"> “千灯馆”由古镇李宅改造而来的,门口一对清石户对,刻有荷瓣麒麟双狮图案,寓意福禄双全之意。</p><p class="ql-block"> 馆内藏有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古灯一千多盏,均为北京古灯收藏家殷小林藏品。</p><p class="ql-block"> 馆内灯具各式各样,有石灯、瓷灯、铜灯、铁灯、玻璃灯,有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灯、最重的灯、最有意思的灯……真令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电灯、电视、网络的古代,无论是闲敲棋子落灯花,还是何当共剪西窗烛,每一盏灯都是古人漫漫长夜的陪伴,记录着王权富贵和平民布衣的红尘故事。</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已过12点,我俩的肚子开始发出“咕咕”抗议声,原想吃碗昆山有名的“奥灶面”,但我妻子说想吃当地的野鱼,所以我们问路边商铺的老板娘,她说河对面的大饭店都有这种菜,你们可以去那里吃。</p><p class="ql-block"> 隔河相望,果然对面的长廊后面有不少的饭店,如千灯状元楼、望江酒楼、千灯老饭店等。</p> <p class="ql-block">  如何过河呢?我们沿着石板街一直往前走。没走多少路,我们就看见一座三孔石桥。</p><p class="ql-block"> 这座横跨“千灯浦”的古桥,有着江南姑娘一样秀气名字“凝薰桥”,寓意是指温文尔雅、和颜悦色。</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看“千灯浦”东岸,饭店前河边,是古镇有名的“千米长廊”。</p> <p class="ql-block">  下桥后,刚走到千灯美食一条街,迎面走来一位大妈,拦住我们问是否要吃饭,当她听到肯定时,连忙把我们拉进“千灯老饭店”。</p><p class="ql-block"> 走进去,我妻子看了一下菜谱,有她喜欢吃的小杂鱼,就决定在这家饭店吃饭。</p> <p class="ql-block">  我们点了三个菜,红烧野生小杂鱼,茶树菇炒腊肉和老豆腐蒜苗肉片烧锅。</p><p class="ql-block"> 红烧野生小杂鱼是上海郊区各古镇的名牌菜,里面有鳝片、螺蛳、河虾、小鲫鱼和串条鱼等,因为都是野生的,所以吃起来非常鲜、也非常有味。</p> <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到饭店对面的千米长廊休息一下。</p><p class="ql-block"> 坐在长廊石板凳上,看着“千灯浦”上的“凝薰桥”,这座始建于明崇祯十年古桥,原名“证愿桥”,俗称“混堂桥”。 </p><p class="ql-block"> 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改名为“凝薰桥”,寓意吉祥如意,也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千米长廊是千灯古镇的特色景点之一,它沿着“千灯浦”一直沿伸到北面的千灯大桥。</p><p class="ql-block"> 千米长廊每段都有自己的特色,从“凝薰桥”到“恒升桥”这段,长廊两边挂满了游客的祈福许愿红绸条。</p><p class="ql-block"> 微风吹来,一条条舞动的红绸条,系住着百姓平安、幸福、健康愿望,承载着大家美好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从“恒升桥”到千灯大桥这段,由于千米长廊右边,古镇还在改造和翻新原有的建筑,所以游客也少了点,但长廊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细的细节雕琢,以及长廊上悬挂的红灯笼,河边树荫下的小象雕塑,使这条曲折的长廊与周围的美景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宁静与优美。</p> <p class="ql-block">  千米长廊边靠墙处,有座以“形”和“神”为主题的金色美人雕像。</p><p class="ql-block"> 这座以形态与肢体情思完美结合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千灯古镇,在古与今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共存方面做的非常好,这也是千灯古镇的美丽和魅力所在之处。</p> <p class="ql-block">  与千米长廊平行的“河东街”,往北走,有家“钱记”农家菜饭店,它的外景让我停下了脚步,一块蓝色的“我在千灯钱记很想你”牌子和墙上那块棕色“钱言己”背景墙,吸引了我的眼球。</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把“钱记”的记,分开成为“钱言己”三字,意义就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因为“言己”,寓意是:“正己守道、讲诚信之义、嘉言懿行”。</p><p class="ql-block"> 这也说明这家农家菜饭店的正己守道、讲诚信落实在语言和行动上。</p> <p class="ql-block">  “河东街”边上的千灯浦,水面上停泊着二艘船舫,这是古镇的“水上饭店”,它离恒升桥不远。</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迷人的水上饭店中,客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河鲜和当地特色菜肴,同时还能欣赏到如诗如画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千米长廊走到恒升桥,过桥来到古镇的北大街。</p><p class="ql-block"> 北大街上有家“余氏典当”,原名“益泰典当”,也叫“立三堂”,是明末清初徽商余氏所建。</p><p class="ql-block"> 余爱山在明万历年间(1619年)从安徽的休宁县到千灯吴家桥经商,通过父子两代创业,积蓄后成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设店铺、当铺,往里延伸为住宅等。</p><p class="ql-block"> 现在“余氏典当”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进入里面需要买票。</p> <p class="ql-block">  “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群由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构成,朝东落西,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七进,现存五进。</p><p class="ql-block"> 它的主厅“立三堂”为明代建筑,其余均为清代建筑,千灯人称它“迷楼”,是江苏省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典当行旧址,被誉为“华东第一当”,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过“余氏典当”,看见有座建筑的屋檐下悬挂着一块黑色横匾,上面有“徐福纪念馆”五个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 千灯古镇怎么会与徐福有关呢?我和我妻子都感到好奇。参观“徐福纪念馆”后,才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中的资料记载,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王之命,带着500童男童女乘船泛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p><p class="ql-block"> 徐福乘木船从北方沿着海岸线40米左右深水区南下,路经茜墩(千灯),在茜墩驻泊休整,补给物资、人员和添置更大的木船。然后借用潮流和季风冲向东海,至黑潮暖流北上,成功东渡到日本。</p><p class="ql-block"> 进入纪念馆需要买票,馆中展陈着徐福其人其事以及东渡与千灯的关系和民间传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北大街走到西苑路,来到千灯古镇最有名的“延福禅寺”。</p><p class="ql-block"> “延福禅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延福禅寺”这块土地,是千灯镇人王束,为建寺他舍宅捐建,建成后取名“延福禅寺”。后来又经过多个朝代的皇帝册封,地位超然,比如后晋敕赐“波若寺”,宋真宗赐“延福教寺”等。</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间,该寺毁于战火,仅存后房数间及僧人数名,解放后僧人转业,后房移属医院。</p><p class="ql-block"> 1997年,当地政府开始延福寺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历经5年,现占地20亩,先后修复和重建了天王殿(山门)、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和一些配套建筑、设施等。</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也是山门殿,单檐歇山顶,檐脊雕饰精美,正脊两端有鸱吻,檐下悬挂“延福禅寺”的金匾,拱形门显得古韵十足。</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山门殿,殿后就是延福禅寺的标志建筑“秦峰塔”,它始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因其位于秦柱山阳,故名为“秦柱峰”,又称“释迦佛塔”,后人称之为“秦峰塔”或“千灯塔”;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重建过,清代顺治时又进行了修缮。</p> <p class="ql-block">  走到另一面看秦峰塔,它四面七级,塔高约四十米,为砖木结构,由塔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塔基为砖砌石台,一层檐角硕大,四周有回廊,可供信众绕塔礼拜;</p><p class="ql-block"> 二层以上四周都有围栏,每层每面都有释迦牟尼佛像。</p><p class="ql-block"> 塔檐高翘,宛若振翅欲飞的大雁。</p><p class="ql-block"> 塔顶,其坡度陡峭,聚拢成攒尖顶,塔刹高耸挺拔,直指苍穹。</p><p class="ql-block"> 塔前有块1989年昆山人民政府树立的石碑,上面写着“江苏文物保护单位,秦峰塔”。</p> <p class="ql-block">  延福禅寺为方形围合式建筑群,秦峰塔耸立于核心位置,受周围的建筑物拱照。</p><p class="ql-block"> 过秦峰塔,前面是禅寺的“大雄宝殿”,殿前的小广场上有只宝鼎香炉,是供游客放燃香点烛的焚器。</p> <p class="ql-block">  宝鼎前,禅寺为游客免费提供三支香,取香处的边上还有柱点燃的香烛,供游客点燃祈福香。</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正脊高大,上有“佛日增辉”四个金色大字,黛瓦黄墙臧红色格栅门,透着浓郁的古韵。</p><p class="ql-block"> 殿宇一重檐下悬挂“大雄宝殿”的匾额,二重檐下悬挂有三块匾额,中间是块金底匾额,上面书写“普济群灵”黑字。它左右二边各有一个块黑色匾额,书写“性海圆融”、“澄怀观道”白字。</p><p class="ql-block"> 殿内中供奉三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面是“卢舍那佛”右面是“释迦牟尼”</p><p class="ql-block"> 殿门二侧对联是“玉佛长卧静观世界万象,菩提徹悟广化尘众群生”</p><p class="ql-block"> 整座大殿辉煌巍峨,宏伟气派。</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正门前左右二侧各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右侧银杏树前有块黑色石碑,上面镌刻有五绝诗一首:“舍利缘延福,灵光照大千;忘机虔谒拜,心注菩提泉”。</p> <p class="ql-block">  过右侧银杏树,右边那个庙宇建筑是观音殿。</p><p class="ql-block"> 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  从观音殿朝北走,是条碑林长廊,每块碑都刻有精美的菩萨形象和山水图案,让长廊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也让人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碑林长廊朝北走,有个圆形门,进入门内,是个塔院。</p> <p class="ql-block">  走进塔院,里面有座汉白玉宝箧(qiè)印陀罗尼塔。</p><p class="ql-block"> 该塔底座采用六边形,底座中间的六个角下,各有一位神仙用肩抬着上底座。</p><p class="ql-block"> 塔前有四个黑色玉雕刻的孩童,捂住嘴的是“不说”、捂住耳朵的是“不听”、捂住眼睛的“不看”、单手托脸腮的是“不想”。这些都是缘自佛家典故,表现佛教超然处世的思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  “宝箧印陀罗尼塔”底座上方是宝箧印陀罗尼五轮塔,代表了宇宙的五大要素:从下到上分别代表“地、水、火、风、空”。</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地轮(方形),上面刻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塔”。第二层水轮(圆形),第三层火轮(三角锥形),第四层风轮(铢鉢形),第五层空轮(摩尼宝珠形)。</p><p class="ql-block"> 底座内装有活佛、高僧及僧众之加持圣物,以及五谷、金银珠宝、数种名贵藏药及药材、七珍八宝、圣地花草、以及各种经咒、符等等。</p> <p class="ql-block">  从塔院出来,往前走,就到了碑林长廊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站在长廊往西看,前面那座庙宇是延福寺的法堂。</p><p class="ql-block"> 法堂是个传播佛教文化的场所,在这里,僧侣或法师经常会聚集佛教信徒,讲解佛法,使佛陀的教育得以广泛传播。</p><p class="ql-block"> 同时这里也是佛教文献的存储地,并还在日常寺务管理中扮演一定角色。</p> <p class="ql-block">  法堂西面是座具有宋代风格的建筑,这就是寺内的“大悲阁”。</p><p class="ql-block"> “大悲阁”奉供着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雕像气势雄伟,光彩照人,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  从“大悲阁”出来,我们往南朝出口处走去,没走多少路,看见路的右侧有座庙宇,庙前有座香炉,这就是禅寺中较有名的“玉佛殿”。</p> <p class="ql-block">  玉佛殿是延福禅寺中西侧的主要建筑,供奉了一尊世界最大的释迦牟尼玉卧佛。</p><p class="ql-block"> 雕琢释迦牟尼卧佛的玉料,是块长12.86米,重108吨的缅甸白玉。1999年在缅甸被发现,后经三年艰苦开采,整块玉料终于从山上取下来。 </p><p class="ql-block"> 这块玉料,后由80名雕刻工艺师经过5年雕刻完成。</p> <p class="ql-block">  雕琢完成后的释迦牟尼玉卧佛,长8.9米、高2.45米、宽1.35米、重约32吨。</p><p class="ql-block"> 佛身上镶嵌了1500多颗宝石和翡翠,另外佛身的衣服镶边还采用了纯金镏金工艺。</p><p class="ql-block"> 这座世界最大的玉卧佛,现在是“延福禅寺”的镇寺之宝,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p> <p class="ql-block">  从延福禅寺出来,我们看了一下用手机拍的古镇游览图,感觉古镇的景点已经游览的差不多了,只剩下古镇南面的“顾炎武故居”没去,决定去那里看看。</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着小石桥跨过鼋渡泾,沿着西苑路朝西走,来到“碧玉桥”。</p><p class="ql-block"> 站在“碧玉桥”上往南面看,右边是古镇新建的二层商铺楼,由于这里比较偏僻,游客也比较少,所以这些商铺都不能出租掉。</p> <p class="ql-block">  走过“碧玉桥”,前面有个用铁栏围起来的池子,池中央方形石坛上有尊石龟雕塑。</p><p class="ql-block"> 看了围栏外的“神龟坛记”石碑的内容,才了解到,据《昆山县志》和《淞南志》记载,公元503年,千灯古镇南建寺造塔,挖塔基时,挖出一只雪白如银的白龟,当地百姓称它为白神龟,还流传出许多关于白神龟的民间故事。</p><p class="ql-block"> 根据白神龟的民间故事,古镇政府在古镇扩建时,在当时挖出白神龟的地方,重建了这个神龟池。</p> <p class="ql-block">  我们穿过大街小巷,来到了蒋泾桥,站在桥上看“千灯浦”,河对岸是千米长廊。</p><p class="ql-block"> 岸边的千米长廊、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和茂密的绿树,倒影在了水中,如诗如画,将周围的一切定格成永恒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  过蒋泾桥,前面就是顾炎武故居,它前与千年石板街相连,后与亭林墓祠及顾园相连。</p><p class="ql-block">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生于昆山千灯镇大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进入故居,是顾氏南宅“贻安堂”,这是现存五进雕梁画栋的明清建筑。</p><p class="ql-block"> “贻安堂”门前的对联:“整顿乾坤将相,归休林壑渔樵”,由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写,</p><p class="ql-block"> 张瑞图(1570年-1644年),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探花,官至礼部尚书等。</p><p class="ql-block"> 对联的意思是:“要整顿天下的文武官吏,让那些贪官污吏和不称职者退休还乡,到山林涧谷中去打鱼,或者砍柴。</p> <p class="ql-block">  走进顾氏南宅“贻安堂”,室中悬挂着一副白底横屏,上面书写“贻安堂”三个黑字。</p><p class="ql-block"> “贻安堂”三字,由清朝书法家廖纶于庚午春三月(1870年)书写。</p><p class="ql-block"> 廖纶(1810-1889),字养泉,号橘叟,平昌县江口镇人,其祖父廖安国、父亲廖元均为清时举人。</p><p class="ql-block"> 廖纶曾任金匮、无锡两县县令,主办正阳盐务,继任江苏、海州州官。</p><p class="ql-block"> 廖纶工书法,善诗文,其书法有颜柳风度,颇具功力。</p><p class="ql-block"> 左右两侧一副抱柱对联:“宜尔子孙位业木公金母, 殳于兄弟才华季虎头龙”。是清代诗人、词人、学者、顾炎武先生的好友朱彝尊所题。</p> <p class="ql-block">  正厅堂中正高悬“道崇礼范”匾额,为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题写。</p><p class="ql-block"> 两楹悬挂着由清代学者吴大澄用篆书题写的对联:“壮思风飞逸情云上,朗姿王畅惠德兰馨”。</p><p class="ql-block"> “壮思风飞逸情云上”是借喻冲破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朗姿玉畅惠德兰馨”是借喻人之品质高尚。</p> <p class="ql-block">  顾炎武故居,原占地6亩,现已扩至60亩,其中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形成墓、祠、厅一体的园林布局。</p><p class="ql-block"> 顾炎武墓为夫妻合葬墓,在清康熙年间初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新阳县知县万立钧重修坟墓。</p><p class="ql-block"> 顾炎武墓,四周用石栏杆相围,露台的石阶共七级,均用花岗石砌造。</p> <p class="ql-block">  到了亭林祠,祠堂门前立有一尊顾炎武青铜立像。</p><p class="ql-block"> 看到顾炎武立像,仿佛耳边又传来曾经激励几代中国人的语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p><p class="ql-block"> 游走于顾炎武故居,既能感受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浩然正气,也能欣赏到江南园林的碧玉之美。</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亭林祠,祠堂祭殿上设一神龛,神龛上挂有“圣旨”红匾,神龛内供奉亭林先生青铜头像,神龛两楹悬挂一副楹联:</p><p class="ql-block"> “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p><p class="ql-block"> “读其书,咏其诗,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p><p class="ql-block"> 这副楹联表达了对顾炎武学问道德的赞扬和倾慕。</p> <p class="ql-block">  走到祠堂祭殿后面,墙上挂着一排黑底金字的挂匾。都是对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结晶的评价和赞美。</p><p class="ql-block"> 如清朝年代的文献,“清史稿”,也有著名人物,如清初学者潘耒字次耕《赠先生六十寿叙》语、晚清政治家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圣哲画像记”》、清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还有顾炎武好友朱彝尊的《静志诗话·论先生诗话》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顾炎武故居,我们来到故居的后墙门。</p><p class="ql-block"> 后墙门是清代早期的建筑,是难得的建筑精品。</p><p class="ql-block"> 门上刻着“双凤穿云”、“鲤鱼跳龙门”等精美浮雕,中间是“芝兰玉树”四字。</p><p class="ql-block"> “芝兰玉树”四字,出自于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言语》,意思是比喻有出息的子弟。</p><p class="ql-block"> 走出故居,心中感慨万分,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而在耳边回荡。</p><p class="ql-block"> 当离开古镇时,夕阳下的古建筑显得更加庄重典雅,尤其是顾炎武故居,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让人在感受古镇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这里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气息。这些仿佛给我心灵进行一次洗礼,使我难以忘怀。</p>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