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这天,人们相约喝粥、腊祭、祈福、逐疫。当粥被冠以节日的名称时,它也就因为人们庆祝的仪式感而有了食物之外的更深沉的内涵。当包含浓郁情感的粥,挑逗味蕾唤醒家的味道时,温暖的感觉也在全身蔓延开了。</p><p class="ql-block"> 那些关于朋友、家人们的遥远记忆也被一碗热粥催醒,在腊八节这天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p><p class="ql-block">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p><p class="ql-block">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p><p class="ql-block"> 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p><p class="ql-block">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p><p class="ql-block">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p> <p class="ql-block"> 腊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祭名,即腊也。说文载: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礼月令云:孟冬之月,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史记秦本纪谓:始皇二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日嘉平。荆楚岁时记又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此后世俗称腊八之由来也。惟礼月令腊本在孟冬之月,或疑始皇改日嘉平,始移至十二月也。南北朝时期才固定于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腊日早晨吃粥,久为中国通俗。</p><p class="ql-block"> 腊日祭,又称腊八祭、王侯腊、腊八节或佛成道日,源于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轨,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p> <p class="ql-block"> 腊日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时腊祭日期并不固定,汉后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据说在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p><p class="ql-block"> 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却无觉悟,遂起身在恒河沐浴后,晕倒在地,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继续正悟,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人们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佛教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也称“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p> <p class="ql-block"> 腊八节的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有些地方有“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人大多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之说。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用以祛疫迎祥。</p><p class="ql-block"> 检阅史料发现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蕴藉于唐代,兴起于两宋,尤盛于明清而绵延至今。</p><p class="ql-block"> 《东京梦华录》中有相关记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水米相融成粥,南甜北咸,一碗粥熬出了浓浓的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方人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p> <p class="ql-block"> 宋末元初周密创作的《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在我国江南,东北,西北等广大地区,人们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红枣、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腊八粥,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的特色食品。腊八蒜是北方许多地区一道必不可少的年货,据说只有在腊八节这天腌制的蒜瓣才会变绿,蒜瓣口感爽脆,带有醋香,深受当地人喜爱。</p><p class="ql-block"> 陕西一带地区人们会吃腊八面来代替粥,湖南、湖北等地则用黄豆、盐、花椒等食材制成具有独特的香味的腊八豆。</p><p class="ql-block"> 黄山一带凭借着当地发酵后拥有独特口感的腊八豆腐,也在众多的腊八美食中获得了一席之地。贯穿南北东西,不同地方的饮食虽有差异,但人们在腊八这天开始期盼新年的美好心愿是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 不同地区的用料和口味兴许有差异,然而蕴藏在一碗腊八粥中的美好祝福却能传承千年。清冷腊月,时间流转日子一天天走远,年却一天天的临近了……</p><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王彦泓曾写下“腊八粥香满堂溢,思念故人泪沾衣。”清代学者吴步韩也写过“故人团聚赏佳节,共度此宵话当年。”在他们心里,腊八粥或许更像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碗腊八粥,承载着家人朋友间永远的怀念和牵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