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格 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个小视频主播说:“男人最大的底气就是兜里有钱!卡里有10万,就不用为吃穿发愁。有30万,就能约心爱的女人去高端餐厅吃饭。有100万现金,他就不用唯唯诺诺跟人点头哈腰满脸堆笑。有300万,他就敢去任何城市躺平。甚至可以去退休养老,开始享受生活。有500万,他就可以解决生活中99%的烦心事。如果有个1000万存款,他就敢跟任何人翻脸。”</p><p class="ql-block"> 撇开其它不议,就事论事,在金钱万能的当下,谁能不承认现实就是主播说的这样?</p><p class="ql-block"> 实话说,对我而言,一百万就知足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翻看下面网友留言,却看到有位叫“黄埔君笑”观众留言道:“就这点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起来,这位叫“黄埔君笑”的朋友是认为有1000万存款是不满足的,所以他才会讥笑主播对金钱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黄埔君笑”对拥有金钱的“格局”定位是多少,只想说说我对拥有金钱的“格局”,说起来那叫“可怜”了!</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时候,有一个银行的广告,叫“存款到某行,十年一千变二千”。</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想:我什么时候能有一千元钱就好了,我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存到银行去!其实,即使在八十年代,一千元钱最多也就是能买6辆自行车,这就是我当年对金钱的“格局”。 </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事情!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才能逐步实现。而我这大半生虽然对金钱一直都非常期待,很多时候甚至是朝思梦想的,但是却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挣多少钱。对自己未来要拥有多少金钱更没有一个具体目标,可见我这个人对金钱的格局是多么的渺小。</p><p class="ql-block"> 说到对金钱的格局,还想起了一件久远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有个同事叫小王。因为他是刚进单位不久的回城知青,所以每月工资只有38元(二级工)。小王28岁,女朋友是城郊菜农。他住单位集体宿舍,天天为无房结婚发愁。</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几个同事聊天,我口无遮拦地问他准备何时结婚?他自嘲地说:“等我有一万块钱时候吧!”</p><p class="ql-block"> 小王这样说,是心情不好的一种情绪发泄 ,而我没有想到小王的烦恼,还弱智地帮他认真的算起帐来,看他什么时候可以挣到一万块钱。月工资38元,一年按400元算,要不吃不喝二十多年,才能集聚一万块钱!</p><p class="ql-block"> 听我算完帐,小王若有所失地感慨道:“细想真可怜,我这一辈子也就才能挣三两万元钱!”</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种算法不对,但是,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辈子的工资之和也不会多到哪里去。起码,我和同事们都是这样的认知,这就是我们这几个人当时对金钱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说这个话的时候,国家高层已经在酝酿一场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大变革。只是作为平民百姓,受知识眼界交际层次所限,当时是没有那种政治感知能力的,也可以说是没有政治格局。</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1986年,我在报纸上看到广东有一人在银行有八百万存款的消息,当时是无法理解的。现在想来,这好像已经不是格局的问题,而是眼界太低,是政治格局太低了。</p><p class="ql-block"> 还是在八十年代初时候,洗衣机电视机甚至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价格还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有些人为了能早日拥有这一类家用电器,就“发明了”一种叫“搭费”方式来购买:几个要好的朋友每个人出钱若干元,集资给其中一人购买电器。大家约定若干时间后,第二第三四个人再轮流使用集资款购买,有些“撘费”圈的规模竟然有十几人之多。表面看起来,这种行为是这些人的物质占有欲膨胀造成的,其实也是格局问题。</p><p class="ql-block"> 膜拜金钱,希望“财务自由”,古今人心相同;不只是工农大众,就是一些知识分子也不能免俗。五十年代有个非常出名的青年作家叫刘宾雁(成名作有《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桥梁工地上》),当年他虽然戴着“青年作家”头衔名满京城,让全国的文学青年顶礼膜拜。但是他私下里也曾对友人感叹缺钱的心声,他说:</p><p class="ql-block"> 靠稿费生活总是有一种提心吊胆的顾虑,担心有一天写不出文章,没有饭吃。如果能有两万块钱存款吃利息,心情就会安定,也能有更好的心情去写作(大意)。</p><p class="ql-block"> 这个话是他后来被划为右派后,报纸上的文章揭露出来的。可见,贵为青年才俊的大作家当年的“格局”也不过才区区两万块钱,虽然此两万非今日之两万的购买力。</p><p class="ql-block">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改开之前某年,当时还没有商品房之说。某日,总设计X与某下属聊天时感叹:他的余生有一个愿望,就是将来能为身体残疾的儿子买一套住房。</p><p class="ql-block"> 说这个话时候,他当时还是“下岗”之身。说起格局,总师当年的格局也不过就是一套房子。不过,可能他当时头脑中已经在酝酿未来的住房商品化宏图了。</p><p class="ql-block">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人对金钱的占有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泛滥,现在的人们追求金钱的胃口(格局)越来越大,不说那动辄贪腐受贿以亿元为单位的贪官,就是边远小城的年轻人做生意,动用资金也都是以百万单位来计数了,只不过这些钱都是贷款,不知道这算不算大格局。</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老家有个老同学打来电话说:她孙子的公司现在有一笔200多万应收款,因欠款人用各种理由拖延,三年都收不上来。她孙子现在准备走法律程序。</p><p class="ql-block"> 她知道我一亲戚是律师,她认为熟人关系的律师比较可靠,打电话让我帮她孙子引荐一下。</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说:她二十多岁孙子不但借有400多万银行贷款做生意,还把她老两口的存款也“借”去用于周转。这两年生意却一天不如一天,现在入不敷出,全家三代人都在着急上火,逼不得已,只有走打官司讨债这一条路了。</p><p class="ql-block"> 放下老同学的电话,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感叹:一个穷乡僻壤的十八线小城,一个二十多岁的从来没有商业经验的年轻人,凭什么底气就敢去贷款几百万的!真的以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了?</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贫穷限制了我的认知能力,就是今天,以百万计数的金钱,我仍然认为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贵人相助,平民百姓最好不要打用贷款做生意的主意,更不要用贷款去购买享受型消费。记住古训:无债一身轻,量入为出。</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对金钱的格局,还停留在五十年前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14.与德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解放军排长陈某,进城后受上海灯红酒绿环境的影响,以及美女特务诱惑,思想产生了变化,有了追求物质享受的想法。有一天他看到大商店里有各种各样袜子在霓虹灯的照耀下令他眼花缭乱,想到自己的破袜子,他真想买一双,但是那些袜子的价格却又让他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电影中 ,连长批评同样有类似变化的战士童阿男说:那些袜子是给你穿的吗?(大意)</p><p class="ql-block"> 初次看这部电影时, 我还年轻,当时想:袜子就是给人穿的,不明白为什么又要让人买不起?而且还不是给解放军穿的?</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到一个篇文章,文中展示的内容,让我觉得好像上海又回到了七十年前。</p><p class="ql-block">截图如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看上面截图内容,是不是感觉好像上海又回到那个年代的上海了。想我的最大格局才50万,住这个酒店还不够两夜呢,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p><p class="ql-block">2024.1.25.续。</p> <p class="ql-block">去年九月初从芒市出门,终点站本想去上海,结果滞留在玉溪不想走了,盘桓几个月又经西双版纳返回德宏。期间因为没有电脑,就没有写一个字,渐渐变得不想写文章了,也没有写作的冲动,今天好不容易像挤牙膏一样硬挤出两千多字,颠三倒四的。</p><p class="ql-block"> 1月17日21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