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福建工作和生活了17年半,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与福建及福建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br ></br>我们要注重发挥好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上升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br ></br>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信念坚守,深学细照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在宁德时,习近平同志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推动闽东地区加快发展、早日摆脱贫困的坚强决心和顽强毅力。从总书记当年亲自撰写的《弱鸟如何先飞》等文章,我们能深切感悟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品格和精神。总书记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在厦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我们是搞经济特区,不是搞政治特区,我们是搞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一定要体现这个,严格把握制定战略发展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把厦门建成具有自由港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可见,无论在厦门还是在宁德,习近平同志之所以能够带领干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显著成绩,就在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执著信念。<br ></br>二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把新福建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在福建期间,习近平同志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在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时,他对身边干部群众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污染环境就没有道理,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的‘发展’就是歪道理”。他推进城市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曾经恶臭的厦门筼筜湖、福州西湖早已成为厦门和福州亮丽的风景名片;他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他提出“数字福建”建设,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习近平同志以战略眼光、前瞻思维、科学理念为福建谋划了美好未来、绘制了锦绣蓝图。在新时代,作为党的干部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谋长远,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站位全局、把握大势、找准定位、谋求深远,加强对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解决好影响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让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br ></br>三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胸怀大局,善于从政治和全局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福建期间,习近平同志六年七下晋江,调研总结出“晋江经验”,推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他主导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全省推行县级政务公开;他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以餐桌污染治理为抓手,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他善于以辩证思维看待财政经济问题,指出财政经济绝不是只管收支的钱袋子,而是调节经济的大杠杆,运用财政杠杆的调节作用,决不能简单认为是给某某地方多发几个钱,向某某地方多收几个钱,而应产生于正确处理好财政经济的几种关系,比如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紧缩与发展的关系,多办事与量力而行的关系。2000年6月,他任省长期间,曾经专门撰文《依法行使政府监督》,指出财政监督主要是财政部门代表国家以政权行使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对财政收入、支出过程及效果的监督,来规范财经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确保国家经济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