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5年以来,全国各地新建或改建了二百多处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中山公园应该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公园,因为它与故宫仅一墙之隔,紧挨着人人向往的天安门。游幸福的公园,做幸福的人。2024年,游览的第一个公园就是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末,车停国家大剧院停车场,穿过地铁站地下通道走过长安街,向东,验证安检后再步行几十米,就到达中山公园南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园东侧庄严巍峨的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公园南围墙就是故宫南围墙,公园南门是民国时期为方便出入凿开南围墙修建的。进入公园南门,忍不住扭头向天安门眺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着扭头的方向,走过装饰精美的曲尺游廊,走进公园游客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在公园东南角、天安门城楼西侧。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真是幸福,天天上班就能看到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都把这种幸福转化成了工作的动力,我遇到的几个人都满脸笑容,热情而诚恳,有问必答,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人员讲,与天坛、地坛并列九坛的社稷坛就位于中山公园中,中山公园和社稷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皇家庙坛改造成人民公园的成功案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公园东园墙就是社稷坛的东坛墙,也是社稷坛和故宫的隔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游客服务中心向北,东墙上看到一座五开间门楼,这就是社稷坛的正门,叫做社稷坛门(又称社稷街门)。但平时并不使用,只在举行献俘礼时押送俘虏献祭使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坛门内院东南,有一块结构精巧、姿态玲珑、气韵飞扬的石头,这就是青云片,1925年从颐和园移置到中山公园内,石头上刻有乾隆亲笔题写的“青云片”三个字和几首诗词,不过已经很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社稷坛门向北,不远的东墙上又有一座门,这是社稷坛的旁门,叫社稷左门。皇帝祭祀社稷神时,陪同祭祀的王公大臣由此门出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社稷左门再向北,看到一个月亮门,此月亮门和公园南门同时修建,也是民国时期凿开社稷坛外围墙修建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月亮门,社稷坛东外墙上又看到一座门,叫社稷东北门。社稷东北门是清朝社稷坛的正门,正中门洞为皇帝专行,左右两边门洞供王公大臣、太监、兵丁、差役进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坛门、社稷左门、社稷东北门是明清时期社稷坛仅有的三座大门。现在社稷坛门、社稷左门常年关闭,社稷东北门常年开放,出社稷东北门就是故宫午门和端门中间的广场。正对面是太庙的西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故宫因有活动关闭,游人寥寥,午门前只有一位非常敬业的摄影师在为一位不知是模特还是新娘子的盛装美女不厌其烦的拍照。等了半天,摄影师和美女没有丝毫离去的意思,只好抢拍了一张依然有人的故宫午门全景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宫午门和端门通道今天全部封闭,无处可去,于是,又买一张门票,验证,安检,从社稷东北门再次进入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东北门,漫步向西,左手边是社稷坛北墙,右手边是河面结冰的筒子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远处看到一个造型别致的欧式风格的圆形亭子,叫格言亭(又称药言亭)。亭子的八根柱子曾经刻有八位先哲的哲理格言,可惜在那特殊的年代被昏头昏脑的磨掉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格言亭径直向南,穿过三个门洞的社稷坛北门(正门),就是中山堂后殿,也就是原社稷坛的正式宫门~大戟门。大戟门面宽五间,原有三个门洞,原来每个门洞两侧各插12支银镦红杆金龙戟,铁戟已被八国联军全部掠走。1916年门洞砌墙改造成殿堂。现在大戟门正门上挂着“北京市政协文史馆”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绕过大戟门,就是中山公园的核心建筑-中山堂。中山堂是一座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木构建筑,单檐庑殿顶,顶覆黄色琉璃瓦,飞檐斗拱,进深三间,面阔5间。梁架和斗拱绘金龙和玺彩画并全部裸露在外,造型气宇轩昂、恢宏大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堂原来是明清社稷坛的拜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申遗十四处遗产点之一,和故宫一块于永乐十八年建成,用于祭祀土地神(社)和五谷神(稷)。参考周代“左祖右社”的规制,布置在故宫的右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社稷坛在南京社稷坛设计的基础上,在祭坛北面增建了一座拜殿,平时不使用,只有祭祀时遇到风雨天气,才在拜殿内面向南方的祭坛设供“望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治丧委员会将孙中山先生灵柩停放在社稷坛拜殿十天,举行公祭,社会各界七十多万人前往瞻仰、吊唁、祭奠。1928年,为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当时的北平市政府负责人和有关人士商议决定重修拜殿并改名为中山堂,时任北平特别市长的何其巩先生题写“中山堂”匾额,同时将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堂(拜殿)正南方,是社稷坛祭坛。祭坛是逐层收缩的三层正方形坛台,汉白玉垒砌。最上层坛面依据东属木为青色、南属火为赤色、西属金为白色、北属水是黑色、中属土为黄色的原理,分别埋铺着采集于全国各地的青、红、白、黑、黄五个颜色的土,代表东边的大海、南边的红壤、西边的白沙、北边的黑地、中原的黄土,寓意中华帝国土地广大、物产丰博,内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坛台中央有一石柱,上尖下方,名“江山石”又称“社主石”,寓意“江山永固,社稷长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坛祭坛四面壝墙中间各建有棂星门一座,壝墙贴有四色琉璃瓦,分别是东墙蓝色、南墙棕黄色、西墙米青色、北墙黑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坛祭坛东南方向是中山音乐堂,建于1942年,游人免进,只有举办音乐会的时候才开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坛祭坛西门向西,有一处园子,叫蕙芳园,需再买票进入。园子内有一处院落正在举办冬季兰花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蕙芳园往南走,紧挨社稷坛西外壝墙有10间悬山顶盖黄琉璃瓦、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建筑,是社稷坛的神厨、神库。神厨五间在北,用于制作祭品;神库5间在南,用于安放太社神、太稷神等神牌和神龛等物品。神厨神库现开辟为社稷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宰牲亭,是一处重檐歇山黄琉璃瓦建筑,紧挨神厨神库。与其他坛庙不同的是,社稷坛宰牲亭位于外壝墙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宰牲亭向南走,看到一座蓝瓦重檐攒尖顶八角石亭,南面亭匾有“景自天成”四个大字,叫兰亭碑亭(又称兰亭八柱亭)。亭内有石碑一座,石柱八根。石碑正面刻有《兰亭修楔曲水流觞图》,背面刻有乾隆皇帝所书的《兰亭诗》,八根柱子上刻有临摹王羲之的作品,但都经年累月,模糊不清了。兰亭碑亭原是圆明园的景致,1917年移建中山公园(时称中央公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亭碑亭东边有一处古朴典雅的花卉温室,叫唐花坞。1915年建,1936年重建。唐花坞为盝顶建筑,孔雀绿琉璃瓦檐,平面燕翅形,中间为重檐八方亭,两侧为阳光花房,常年陈设展示名优精品花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花坞建在一处池塘边上,冬日塘面冰冻,花草萎枯。池塘中央有一个小岛,小岛上建有一处砖木结构的工字形建筑,雅称四宜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花坞往东,走到社稷坛南门。南门口有一对姿势雄伟的宋代石狮蹲卧两侧。这是河北大名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1918年搜寻后捐献给公园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坛南门南侧翠柏掩映中有一座精致的六角亭子,叫习礼亭。是初入京的外国使臣和各地官员在鸿胪寺朝谒皇帝前习礼之处。1915年由清朝礼部衙门搬迁至公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礼亭向西南步行,看到一座蓝琉璃瓦顶四柱三楼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有四个凝重雄健的大字“保卫和平”,为郭沫若亲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碑原名“克林德碑”,是清政府被迫为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期间被击毙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建造的,位于克林德被击毙的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记载着国耻。一战后,将原牌坊拆除并移至中山公园(时称中央公园),铲除原碑文,时任国务总理钱能训题写“公理战胜”刻于碑上。抗美援朝胜利后,“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召开,改“公理战胜”坊为“保卫和平”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卫和平坊北50米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铜像面向保卫和平坊巍然矗立。铜像建于1985年,底座镌刻着鎏金题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巧”。怀着崇敬和敬仰的心情,立正在孙中山铜像前,深深的三鞠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孙中山先生铜像三鞠躬后,才感觉肚子有点饿,时间正好中午12点,于是步行到铜像东北方的“来今雨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公园有两处“来今雨轩”,西门南边有个二层楼房,也叫“来今雨轩”,是建国后修建的招待所,现已关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园东边的“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北京地区我党早期重要成员经常聚会的重要地点,也是鲁迅先生经常吃冬菜包子的地方,现在成为游客和市民品茶读书、缅怀红色历史的绝佳场所,还能买到社稷坛、中山公园以及鲁迅先生等名家的文创产品。东侧阁楼是1917年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主题展览,西侧阁楼是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的主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来今雨轩点了1份豌豆黄、1份五色包包糕、2个鲁迅最爱吃的冬菜包子,吃的很有味道,可惜感觉没吃饱,同桌的内蒙大学生少年老成的说“这里就不是让胃吃饱的地方,这里是让理想吃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公园不是新建的,而是由明清时期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改建而成的。社稷坛也不是完全新建的,是在元朝的万寿兴国寺、辽金的兴国寺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所以公园里古树名木众多,有二级古树235株、一级古树371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有7株之多。名园易建,古树难求。众多的古树记载中山公园和社稷坛沧桑悠久的历史和厚重深邃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老的社稷坛,充满生机的中山公园,过去是皇家祭祀的庙坛,现在是人民凭吊怀古休闲的乐园。深厚的历史、多姿的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交相辉映。它见证了国家的千年历史和当今盛世的宽广胸怀,是民族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拜游中山公园和社稷坛,总能带给我们文化的自信、历史的清醒和奋发向前的力量。愿国家繁荣昌盛、山河无恙,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