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代皇帝

华人影响 影响世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北宋开国皇帝,宋人又尊称他艺祖,于建隆元年正月初四(公元960年2月3日)至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期间在位执政16年。</p><p class="ql-block"> 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桥东),乳名香孩儿,后随全家迁居东京(今河南开封)。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二十二岁的赵匡胤应征进入后汉枢密使郭威军中,并结下“义社十兄弟”。郭威起兵反汉建立后周后,赵匡胤被任命为禁军近卫班的东西班行首。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在随征高平(今山西高平)、淮南等地时屡立战功,受到周世宗重用,接连晋升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离世后,他七岁的儿子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利用“”主少国疑”的时机,和拥护他的“义社兄弟”一起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并在崇元殿举行禅代仪式,以示皇位为周恭帝禅让,同年正月初五,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骤然逝世,享年五十岁,葬于永昌陵,庙号为太祖,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又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被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在位期间,赵匡胤对内通过收兵权、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弱化相权、分化禁军两司统领权、设殿试废除公荐加强皇权;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进行统一战争,接连并取荆湘、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外交上对契丹采取防御为首的外交政策,和高丽来往密切。经济上通过劝农耕、招抚流民等方式来恢复农业生产,创立了用军士代替民夫服力役的夫役方式。文化上归聚各地藏书,修史书、编《应天历》、颁药典《重定神农本草》。出于“保境息民”的考虑,赵匡胤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妥协政策。宗教上停止了对佛教的打压,刻成《开宝经》,为防宗教被用来颠覆朝廷政权,禁止僧人和道人私习天文地理等阴阳术学科。赵匡胤开建宋朝,恢复经济,使治下百姓不再继续承受战乱之苦。其施政举措也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留下了参考。但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光义——北宋第二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976年—公元997年在位),宋宣祖赵弘殷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生母为昭宪太后杜氏。本名赵匡义,宋朝建立后,为避赵匡胤之讳改名赵光义,登基称帝后又改名赵炅。</p><p class="ql-block"> 宋朝建立后,赵光义担任殿前都虞侯,后升任开封尹,受封晋王。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逝世,赵光义继位。赵光义继位之初,用计收复了漳泉二州和吴越国割据之地,又率兵攻灭北汉,基本完成了宋朝的统一事业。随后,赵光义乘胜攻辽,多次与辽军交战,始终未能取得胜利,从此对辽采取守势。赵光义推行“重文轻武”方针,扩大科举取士,有宋一朝重文轻武的局面最终形成。此外,赵光义倡导儒学,重视农业,推动了宋朝各方面的发展。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赵光义因病逝世,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赵光义基本完成了统一四方的事业,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体恤百姓,大力发展经济,并注重发展文化事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赵光义在对外攻伐上的决策失误使得宋朝元气大伤,重文轻武政策和冗官冗兵现象的出现也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朝后世带来了负面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恒——北宋的第三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恒(公元968年12月23日—公元1022年3月23日),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后更名为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p> <p class="ql-block">  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赵恒被被任命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韩王,后改封为襄王、寿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赵恒被立为皇太子,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次年改元咸平。赵恒即位后,采纳宰相吕端的治国建议,同时起用老将曹彬为枢密使,重用李至、夏侯峤、李沆等人,政治清明,史称“咸平之治”。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州,双方数次交战,各有胜负。同年十二月(公元1005年1月)赵恒派使与辽订立盟约,以每年给辽一定银绢为条件,于澶渊定盟和解,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史称“澶渊之盟”。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公元1022年3月23日),赵恒驾崩于延庆殿,在位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十一月,加谥为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p><p class="ql-block"> 赵恒在位期间,进一步规范政治制度,如设开封府界,稳定设三司使,设龙图阁大学士,定百官俸,规范司法制度;为促进经济发展,赵恒减免租税,发展农业、增加禁榷、商税收入,设置估马场;军事上加强战备,积极防御;文化上崇道重儒,组织编修典籍,改革科举,发展艺术;外交上与辽国先战后和,对西北、西南各族主要是安抚政策。赵恒爱好文学,写过很多诗文,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后世对赵恒的评价褒贬不一,《宋史》中评价赵恒为英悟之主,但封禅之事荒唐;南宋天台僧人认为赵恒为仁圣之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认为赵恒缺乏如太祖太宗般把握政治局势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祯——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赵祯(公元1010年5月30日-公元1063年4月30日),原名赵受益,在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四月十四日降生。是北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年3月23日-公元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的第六个儿子,母亲是李宸妃。</p><p class="ql-block"> 赵祯从小被宋真宗赵恒的章献皇后收养为养子,曾被封为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担任过中书令。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赵祯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赵祯即位,在位前期由刘氏垂帘听政,明道二年三月(公元1033年)开始亲政。赵祯在位期间,与西夏进行了三场战争,最后签订了庆历和议,在此期间赵祯还同意了北边辽朝增加岁币的要求。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为了改变北宋多年以来的积贫积弱现象,参知政事范仲淹在赵祯的支持下展开“庆历新政”,采取了精贡举,抑侥幸,重农桑等重要措施,但因反对势力的阻碍失败。赵祯曾因天灾下罪己诏,他在位期间体恤民情,施行仁政,人才辈出,使得百姓们安居乐业,很少受到战乱的侵扰。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八月,晚年无子的赵祯正式立宋朝宗室子嗣赵宗实为皇子,并给其赐名赵曙。</p><p class="ql-block">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福宁殿崩逝。宋仁宗赵祯虽然只活了五十四岁,但在位时间是宋朝最长的。一共在位四十二年。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陵墓在永昭陵。《宋史》作者脱脱对宋仁宗的仁评价极高,他说道:“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曙(公元1032年——公元1067年),原名赵宗实,生父是濮王赵允让,母亲任氏,养父是宋仁宗赵祯。宋朝第五位皇帝。</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无子,四岁时赵曙被接入宫中抚养,仁宗为他授名“宗实”。先后担任过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等官职,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遂改名赵曙,被封为齐州防御史、钜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去世,赵曙即位。赵曙登基不久便患病,由曹太后代行国事。治平元年(1064年)赵曙病愈后开始亲政。赵曙在位期间,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重视文化教育,支持史料编撰,但朝堂上也因濮议事件而发生了争执。治平四年正月初八(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谥号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其子神宗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赵曙为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p><p class="ql-block"> 史学家王称认为赵曙还在藩邸时便性情恭顺,倡导节俭,凭借聪慧的资质承继帝位。史学家脱脱认为赵曙因为疾病没能有所作为,但这样的德行也使百代钦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顼——北宋第六代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顼(公元1048年—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初名赵仲鍼,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北宋第六位皇帝。</p><p class="ql-block"> 赵顼生于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宋仁宗赵祯赐其名为仲鍼。初封率府副率,后迁为右千牛卫将军。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其父宋英宗赵曙即位后,授赵顼安州观察使、光国公,授经于东宫,同年九月加封忠武军节度使、淮阳郡王等衔,改名赵顼。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六月,封为颍王,宋英宗赵曙染病后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赵曙逝世,赵顼即位。赵顼在位期间,政治上通过“熙宁变法”“元丰改制”推行变法。经济上实行匀输法、青苗法、市易法等增加财政收入。军事上推行将兵法、保甲法等增加兵力,改变募兵制。文化上,赵顼推动科举改革,并支持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统治期间,宋朝与西夏战争不断,但因数次战败,北宋不得不以输送“岁币”方式换取和平。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赵顼在福宁殿病逝,终年三十八岁,庙号神宗,初谥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后历经增谥、改谥,最终谥号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赵顼死后葬于永裕陵,其子赵煦继位,即宋哲宗。</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经历两次变法,在位时间十八年,宋史中评价赵顼,说宋神宗即位以后,小心谦恭,尊重宰相大臣;诏求直言劝谏,考察民间疾苦,抚恤丧失父母的孩子,奉养年纪高迈的老人,救济贫困家庭。不大兴土木兴修宫室,不嗜好游山玩水。励精图治,将大有一番作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煦——宋朝第七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煦(公元1077年1月4日——公元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神宗赵顼第六子,生母为钦圣皇后朱氏,即位后改名为赵煦,宋朝第七位皇帝。</p><p class="ql-block"> 赵煦出生后不久就被神宗皇帝封为均国公,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又被封为延安郡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病重,赵煦被立为太子。不久之后,神宗去世,赵煦即皇帝位。赵煦即位后第二年(公元1086年)改年号为元祐,执政前期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打击变法派,任用司马光、吕公著诸贤,废罢青苗法,恢复常平法,起用良才,广开言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亲政后,对内赵煦又任用变法派官员主政,使得宋朝的国力得到了提升,但同时党争之祸兴起,变法派不断打压元祐旧臣。对外,赵煦派遣将领打败西夏,同高丽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赵煦大力发展文化,下令编纂史书、看详诉理文字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先后经历丧子丧女的赵煦一病不起,同年正月去世,葬于永泰陵,时年二十四岁,庙号哲宗,崇宁三年(1104年)加谥为宪元继道世德扬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改谥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b></p><p class="ql-block"> 赵佶(1082年-1135年),北宋第八代皇帝(在位时间:1100年-1126年),庙号徽宗,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北宋第七代皇帝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宁国公、遂宁郡王、端王。由于哲宗逝世时无太子,摄政的皇太后向氏便立端王赵佶为帝,次年改元“建中靖国”。</p><p class="ql-block"> 徽宗在位期间,北宋政治统治腐化。徽宗尊崇道教,大肆营建宫观园林,沉溺于宫廷艺术,并在江南采办“花石纲”。在徽宗政府的统治下,北宋各地的社会矛盾激化,爆发宋江起义、方腊起义等农民起义。</p><p class="ql-block"> 徽宗统治时期,与金结盟灭辽,但之后金南下进攻北宋,宋金战争开始。1126年,徽宗内禅太子赵桓(钦宗),次年城破,与钦宗赵桓一同被金军俘虏至金朝,1135年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逝世,享年54岁。南宋遥尊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徽宗。1142年,徽宗棺椁迁回南宋,葬于永佑陵,次年加尊为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艺术造诣极高,在端王时期,赵佶广泛交友,培养了自身的艺术旨趣。在书法上,赵佶创立了被称为瘦金体的独特字体;在院体画上,赵佶成就斐然。此外,赵佶大兴研究古器物之风,创造了美术黄金时代——宣和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桓——宋钦宗,北宋第九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桓(1100年―1161年),北宋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庙号钦宗。徽宗赵佶的长子,母亲为恭显皇后王氏。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生于坤宁殿,初名赵亶,崇宁二年(1103年)二月改名为赵烜,十一月改名为赵桓。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被立为皇太子。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在金兵逼近京城开封的情况下接受徽宗内禅,即位宋朝皇帝,改元靖康。</p><p class="ql-block"> 即位以后,钦宗相继处决了徽宗朝的诸多被认为是祸国殃民的大臣,以维持抗金人心。钦宗在面对金兵侵略时战和不定,听信主和派大臣及道士谗言,罢免主战派人士,导致金朝攻破开封。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钦宗以臣子的身份投降金朝,被掳至北境,于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受封“重昏侯”这一具有侮辱性的封号。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和议后改封为“天水郡公”。钦宗的具体去世时间正史无记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钦宗去世的消息传入南宋,南宋高宗谥其为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献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南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构——南宋开国皇帝</b></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大观元年(1107年)出生,字德基,北宋宋徽宗赵佶第九个儿子、宋钦宗赵桓的弟弟。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位皇帝(1127年-1162年在位)。</p><p class="ql-block"> 赵构幼年时接受了良好教育,宣和三年(1122年),受封康王。赵构曾在金军进攻时主动请缨当人质,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再次进攻中原,他被拜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不久,汴梁(今河南开封)失陷,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高宗赵构在位期间,设立各种官职,实行绍兴更化整顿了官僚体系,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他还抑制佛教,兴办大量的学校来发展文化。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在赵构的授意下,与金朝达成绍兴和议,对金朝称臣纳贡,维持偏安局面。同年,削诸将兵权,杀掉岳飞,此后长期委任秦桧为相,维持对金媾和路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p><p class="ql-block"> 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构在德寿宫驾崩,享年八十一岁,庙号高宗,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葬于永思陵。《宋史》认为宋高宗赵构忘却家仇,偏安一隅,不会免于被后世批评。他评价道:“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昚——南宋第二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b> </b>赵昚(同慎,读she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字元永,原名伯琮,南宋第二位皇帝。赵昚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其父为南宋宗室赵子偁,赵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七世孙。</p><p class="ql-block"> 元懿太子去世后,宋高宗赵构没有后代,于是在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选赵昚入宫教养。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禅位于赵昚。[1]赵昚被誉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其在位期间,在政治上力振朝风,重整吏治,为岳飞、岳云父子、李光、赵鼎等人平反,为岳飞父子建“忠烈祠”供世人纪念,改革官员任用制度等。经济上裁减冗费,赈灾救荒,实施财政改革等措施。军事上派张浚发起了“隆兴北伐”,失败后与金朝缔结“隆兴和议”,使宋金保持和平。在文化方面倡导百家争鸣,这个时期既有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又有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赵眘时期体恤民情,整顿吏治,注重农商,百姓富裕,史称“乾淳之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传位与皇太子赵惇,被尊为“至尊寿皇圣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病逝,终年68岁。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后加谥号为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惇——宋朝第12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宋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是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朝第三位皇帝,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亲是成穆皇后郭氏。</p><p class="ql-block"> 绍兴十七年(1147)赵惇生于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后封恭王。宋孝宗觉得赵惇“英武类己”,对赵惇尤其喜爱,于乾道七年(1171年)将其立为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宋孝宗禅位,赵惇即位。[2]赵惇即位初期,决定鼎新革故,不仅能听取朝臣谏言,又能裁汰心术不正者,但后期却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孝宗,引起了南宋政治危机,绍熙五年(1194年)赵惇被迫禅位于次子赵扩,史称“绍熙内禅”,南宋开始由盛转衰。</p><p class="ql-block"> 庆元六年(1200)八月,赵惇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葬于永崇陵,谥号宪仁圣哲慈孝皇帝,庙号光宗,嘉泰三年(1203年),加谥号为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扩——宋朝第13位皇帝、宋光宗次子</b></p><p class="ql-block"><b> </b>赵扩(1168年—1224年),宋宁宗,为宋光宗赵惇次子,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三十年。</p><p class="ql-block"> 乾道五年(1169年),赐名为扩。后历经封赏,淳熙十六年(1189年),进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死,宋光宗赵惇被迫禅位,赵汝愚、韩侂胄等拥立赵扩为帝,史称“绍熙内禅”。宋宁宗赵扩即位后,任用赵汝愚为右丞相,韩侂胄任枢密院都承旨。亲近韩侂胄,并听信其言。于庆元元年(1195年),罢免赵汝愚丞相之职。三年,罢黜朱熹等59人,史称“庆元党禁”。后在韩侂胄的推动下,于开禧二年(1206年)赵扩下诏对金北伐,但北伐失利,于嘉定元年(1208年)与金签定“嘉定和议”。嘉定十年(1217年),金宋战事再起,互有胜负。至嘉定十七年(1224年),金宋通好,罢战。宁宗赵扩在位期间,政治上重视台谏,推动“嘉定更化”,恢复岳飞名誉;外交上与蒙古交好;制度上修订历、律,同时在文化上尊佛崇道。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赵扩病卒,谥曰仁文哲武恭孝皇帝,庙号宁宗。后于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九月,增谥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昀——南宋第五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别名赵乌孙,赵与莒,在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出生,后被宁宗赐名赵贵诚,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即位,父亲赵希瓐,追封为荣王,母亲全氏。</p><p class="ql-block"> 赵昀即位的前十年朝政由奸相史弥远独揽,史弥远矫诏废掉宋宁宗所立的皇子济王赵竑(hóng),赵昀才得以顺利即位。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死,赵昀结束了他的“十年无为史”,亲政初期进行了“端平更化”,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端平元年(1234年),赵昀履行与蒙古军盟约联合灭金,还企图一举收回河南及三京之地,但以失败告终。次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违背盟约为借口,全面进攻南宋,宋蒙战争爆发。他亲政之初,尚想有所作为,但不久就暴露了他的昏庸。他信任宦官,尊奉道教,对外戚、后宫赏赐无度,热衷于宫室的营造,又怠于政事,沉溺女色,使得政治更加腐败,剥削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对蒙战争的节节失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p><p class="ql-block"> 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今杭州)驾崩,在位四十一年,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p><p class="ql-block"> 对于宋理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宋代人一般评价较高,如马廷鸾说:“远几仁祖,视民若保”,“时和屡格,敌难坐消。”但到了明清时期,宋理宗则成了昏君的代表,如刘子健说:“南宋虽然没有暴君,而从孝宗以下,多半昏庸,最大的例证是理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禥——宋朝第十五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宋第六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b> </b>宋度宗赵禥(1240年5月2日 - 1274年8月12日),南宋第六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宋理宗赵昀之侄,荣王赵与芮之子,初名赵孟启,又名赵孜,字长源。 </p><p class="ql-block"> 赵禥七岁方能说话,所言必合乎法度。因理宗无子,宝祐元年(1253年)他被册立为皇子。在宫中接受名师教导,直至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继位,改年号“咸淳”。赵禥在位时不理朝政,一应事务都交由贾似道处理,终日在后宫沉迷酒色,宠幸御嫔。贾似道以辞官要挟赵禥,赵禥为此跪拜挽留他。蒙古大军来犯时,赵禥依旧不改行事。任由襄樊失陷。咸淳十年(1274年),赵禥驾崩于临安,享年35岁[5]。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次年下葬永绍陵。赵禥为太子时便有好色之名,即位后沉溺酒色,将朝政大权拱手让人。《宋史》评价其虽无失大德,但拱手让权,朝政受制。国家没有灭亡在他手里,实属侥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㬎——南宋第七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㬎(1270年~1323年),宋恭帝,南宋第七位皇帝。宋度宗(赵穆)的次子,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p><p class="ql-block"> 咸淳六年(1270年)九月,恭帝赵㬎出生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九年,授左卫上将军,封嘉国公。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逝世,年仅四岁的赵㬎即位,是为宋恭帝。谢太后垂帘听政,由贾似道把控朝政。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至皋亭山(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郊),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元。南宋灭亡。</p><p class="ql-block">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又将他与宋朝宗室迁往上都(今内蒙古下蓝旗东),恭帝赵㬎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恭帝赵㬎前往吐蕃研习佛法。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在吐蕃被赐死,终年五十三岁。宋遥尊为孝恭懿圣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历史上称之为“少帝”、“幼帝”、“德祐皇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昰——南宋第八位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昰(shì)(1269年-1278年),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p><p class="ql-block"> 赵昰生于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6月14日,被立为皇帝,改元景炎,派将领收复失地。但在扬州失守后,真州、通州等地相继沦陷。赵昰等人便向南逃亡,先是逃到秀山。在广州失守后退到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途中赵昰溺水,落下了疾病。后又因元兵的追击,退到了碙洲(今江门新会)。宋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赵昰因病去世,年仅九岁。葬于永福陵,庙号端宗。谥号为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昺——宋朝末代皇帝</b></p><p class="ql-block"> 赵昺(公元1271年-1279年),宋度宗的第三子,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4月在碙州即皇帝位,改元祥兴。后世称为宋少帝。</p><p class="ql-block"> 赵昺生于宋度宗咸淳七年,先后被立为信国公、广王、卫王。在临安危急时,他与兄长赵昰等人逃到婺州,辗转温州、福州、泉州。宋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赵昰因病去世,赵昺被陆秀夫等人推举为宋主。景炎四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与元兵在崖山展开决战,宋军被元军围困,左丞相陆秀夫认为无法突击重围,便背起八岁的赵昺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跳海自杀,至此宋王朝覆亡。</p><p class="ql-block"> 赵昺在位不足两年,后人把他葬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村。1911年香港赵氏后裔对此墓进行修缮,1963年赤湾驻军发现此墓。1983年5月,宋少帝墓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香港也有为纪念宋末皇帝而建造的宋王台公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后继有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宋皇陵</b></p> <p class="ql-block">  北宋皇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一带,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臣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宋朝北宋皇陵从宋太祖乾德六年开始兴建,陵园总面积曾达到25平方公里,经过千年来的无数劫难后,只有遗址尚存。这些散布的田野之上的近千件石雕像,是研究北宋王朝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宋皇陵远景</b></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巩义博物馆里,北宋时期的文臣、武将的石雕人头像有很多,它们虽然年代久远,但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为研究北宋的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北宋皇陵的石雕技术水平之高是其它陵寝无法比拟的,这里的石刻造像群称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露天石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除皇陵外,巩义还有亲王、公主、皇子、皇孙及诸王夫人墓144座,名将功勋墓8座,帝室宗亲陵墓约千余座。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宋陵有庞大的石刻群,虽经破坏散失,至今尚有941件。这些石刻群,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是研究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另外,宋陵有不少碑碣,出自名人之手,也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各陵园都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围绕陵园还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陵台植松柏,横竖成行,四季常青。陵园内种松柏,陵区四周种植枳橘。</p><p class="ql-block"> 陵墓名称按照埋葬时间的先后,八陵的顺序依次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宣祖的永安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太祖的永昌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太宗的永熙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真宗的永定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仁宗的永昭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英宗的永厚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神宗的永裕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哲宗的永泰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b></p><p class="ql-block">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定都东京城汴京(今开封),公元963年,将陵墓选在巩县。第一他准备迁都洛阳,所以把陵墓选在巩县;第二是巩县的风水好,南边有嵩山,北边有黄河,南边高、北边低,按照唐代的选葬法,这叫山高水来。 宋代皇帝一般在死后才开始营陵,葬前均殡于汴京宫中。与此同时,朝廷投入数万名兵役开始采石建陵和制作明器。等皇陵建成后,皇帝棺柩由东京起灵,途经中牟、郑州、荥阳、巩县、偃师等地,绕道陵区之西北经平原而折东进入高原。送葬队伍选择这样一条平坦而无险阻的路线,大约是因为仪卫队伍过于庞大,柩舆又极重的缘故。从东京到陵区一般约走十天方可到达,如遇特殊情况,则需要更久的时间。埋葬哲宗赵煦时,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而灵车深陷泥泽之中,送葬队伍只得露宿荒野数天之久。</p><p class="ql-block"> 宋陵的建制大体继承唐制,虽然没有唐陵气势恢弘、巍巍壮观,但也是震撼人心的旷世杰作。今天的宋陵已成为北宋王朝唯一可追寻的纪念地,它深藏着往昔的无数奥秘,静默而庄严地耸立在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向人们昭示着一段苦涩耻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北宋亡国后,金兵进驻宋陵,为掠夺也为报复,他们对宋皇陵进行了毁灭性的盗掘。一时间狼烟四起,掘墓开棺,惨绝人寰。陵区内瞬间尸骨遍地,烟火弥漫,一片狼藉。偏居临安的南宋皇室听到祖坟被劫掠的消息,悲痛万分,宋高宗赵构饬令河南镇抚使翟兴父子及岳飞等大将军带兵赶往巩县迎战金军。金军被驱赶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寝。但是宋军一撤,金兵又来,并进行更大的报复。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奉旨到巩县谒陵,他亲眼看到往昔威严肃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乱草丛中野兽出没,狐鸣狼叫甚是凄凉。他沉痛地写道:"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他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硕也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来。南宋高宗听说后愤懑至极,不觉凄然泪下,但是又无可奈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神道二旁(永昭陵)瑞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陵墓分区</p><p class="ql-block"><b>西村陵区</b></p><p class="ql-block"> 距市区15公里,位于常封村西2.5公里处,称为"龙洼", 包括永安陵,即太祖(赵匡胤)之父宣祖(赵弘殷)和其母杜氏合葬陵;永昌陵,即宋太祖赵匡胤陵。另外,还葬有皇后陵10座及子孙墓140多座。</p><p class="ql-block"><b> 蔡庄陵区</b></p><p class="ql-block"> 在西村陵区东北约3公里蔡庄附近,主要包括永定陵,即真宗赵恒陵, 以及高怀德墓,蔡齐墓,包拯墓,寇准墓等。永定陵现存地面石刻是宋陵中保存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河南巩义宋仁宗永昭陵修复后正面景观</b></p><p class="ql-block"><b> 县城陵区</b></p><p class="ql-block"> 在宋陵的最北部,是东西咽喉要道,包括永昭陵,即仁宗陵;永厚陵,即英宗陵。两陵东西排列,相距2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b> 八陵陵区</b></p><p class="ql-block"> 陵区距市区15公里,包括永裕陵,即神宗赵顼陵;永泰陵,即哲宗赵熙陵。</p><p class="ql-block"> 四处陵区中,市区陵区永昭陵于1993年被国家批准为大型皇帝寝陵抢救保护示范工程,经过整修重建,199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 规制</b></p><p class="ql-block">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旧巩县)西南部,东距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市)约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今洛阳市)约5 5公里,是宋代两京往来必经之地。巩义地处河南省中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于浅山丘陵区。南部嵩山绵延,北部邙山横贯,伊洛水蜿蜒奔流其间,由西向东注入黄河。北宋诸陵就建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洛水河岸的黄土岗地上,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北宋时期阴阳堪舆术盛行,宋统治集团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说,皇帝姓"赵",陵域地形以"东南地穹,西北地垂"为吉地,而巩县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正符合北宋阴阳堪舆术中所要求的茔域条件。因此北宋九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巩县,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宋皇陵近景</b></p><p class="ql-block"> 各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方位皆坐北朝南偏东约六度。每座帝陵域内有帝陵上宫、后陵上宫、下宫、陪葬墓等,最外围用树篱围绕。在几千年的王朝更迭中,官员死后如能陪葬在皇陵,将是对其盖世功劳的表彰,对后世子孙也是至高至上的荣耀。在北宋皇陵中,寇准墓便落户其中。</p><p class="ql-block"> 帝陵上宫是各陵区中最主要的部分,位于陵区的南部,它以崇高的陵台为核心,面积在5公顷左右。陵台就是墓冢,位于宫城的中部,陵台分三层呈覆斗梯形,下层每边长260尺,逐级上收,每层土台上种植郁郁葱葱的翠柏,四季常青。陵台下称地宫,是埋葬皇帝尸骨的地方。地宫规模甚为宏大,一般深达30米,由青砖砌成,仿照地面宫殿建筑结构,墙壁上还绘有大型彩色壁画。</p><p class="ql-block"> 后陵上宫建制大体上与帝陵相同,只是规模缩小。后陵西北即为下宫,是供奉帝后遗容、遗物和守陵、祭祀的场所。主要建筑有正殿、影殿、斋殿、浣濯院、神厨、陵使廨舍、宫人住所、库房等。围绕上宫和下宫,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墙,称宫城。宫城一般占地一百多亩,四面开有神门,神门外各有石狮一对,防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围墙四面设有神门及角楼。南神门外设有献殿,作为朝陵的祭奠之所。献殿旁还有一些附属小建筑。在陵域之内禁止采樵放牧,并有专人看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石像生</b></p><p class="ql-block"> 在各座陵域之外还有一些自为茔域的亲王坟、供帝王谒拜山陵时下榻的行宫、为死者祈福的禅院、看守人住宅等。</p><p class="ql-block"> 在上宫以南,沿陵台和献殿的中轴线向南延伸,排列着门阙、仪仗,形成一条神道,其长约300米。神道是通往宫城的通道,神道两侧是对称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瑞、马与控马官、虎、羊、客使、武将、文臣、镇陵将军和宫人等。各陵石雕内容和数量基本相同,一般为58件,但体积和雕刻技法则迥然不同。整个陵园,包括后妃陵墓在内,统称"兆域",兆域内广种松柏和枳橘,一到傍晚松涛阵阵,充满苍凉与肃穆。宋陵神道上的石象生保存较完整,从中可以看到宋代石刻风格前后期的变化。早期造型质朴,雕凿技巧较为粗犷;中期转向写实,刻划真实;晚期朝着生动活泼方向迈进,技巧较前娴熟,刻划人物、动物均更为细腻。</p><p class="ql-block"> 各陵地宫均未发掘,仅宋太宗之妃李后陵因被盗而打开。该地宫由墓道、甬道、陵台下的墓室组成,总长约50米。陵台高出地表8米。墓室平面近圆形,直径7.95米,穹顶中心距地面12.26米,用砖砌成,壁面砌出十根倚柱,柱间墙面有的雕出门窗轮廓,有的雕出桌椅、梳妆台之类的家具。墓顶上有宫殿、楼阁、白云星辰等彩绘。墓室下部有棺床,成"冂"形。这些反映了唐末及宋代室内床榻形式及家具特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宫设计特点</b></p><p class="ql-block"> 宋陵是"封土成陵"形制,建筑结构每座大体相同,由上宫、下宫、祔葬皇后阮三大部分组成。上宫是关键区域,下宫在上宫的下方30米处,是地面建筑。</p><p class="ql-block"> 动土时,在"甲"字型的地面开始挖掘,前面伸出那块是斜坡,即一竖,便是墓道,后面就是"皇堂"。相比于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宋陵节约多了,但相比南宋诸陵,则显得相当豪华。</p><p class="ql-block"> 宋陵尽管没有汉唐帝陵奢侈,但花费也巨大。如宋仁宗赵桢的永昭陵,动用民工46700人,耗银达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费用占了当时国库年收入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皇堂,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宫,也称玄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一般往地下深挖20米一下,为陵墓核心部位。皇常最上面正中便是陵台,也就是通常明清帝陵中的宝顶,民民俗称坟头。陵台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呈方形覆状;分为三层,最上层广植松柏。</p><p class="ql-block"> 挖深地宫,其实是反盗墓的最常手法,当年秦始皇将自己的地宫挖到得不能再深,"达三泉",便有这个意思。南宋诸陵永安陵地宫可能最浅,据《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地宫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宋四尺约合现代的一米,永熙陵就是25米深,而永安陵近14.25米。</p><p class="ql-block"> 北宋皇陵的地宫很漂亮,确实是"皇堂"。有一现代盗墓者曾由盗洞,爬进过永熙陵地宫。发现,永熙陵地宫由14层青砖砌成,上下四周彩绘着天象、楼阁、树木、人物等图案,建筑得十分坚固。</p><p class="ql-block"> 从盗墓者的描述来看,北宋皇陵在营建时,显然也考虑到了反盗墓因素。事实也这样,如宋陵在地宫封堵上便充分考虑了反盗墓因素。</p><p class="ql-block"> 宋李攸著《宋朝事实》一书中,透露了宋英宗地宫当时封闭过程。该书卷十三"英宗葬永厚陵"条是这样介绍的,进入地宫与宋英宗最后告别的皇室人员、臣僚全部退出后,开始点燃上地宫内的长明灯。</p><p class="ql-block"> 关地宫石门时,留一个人在里面,将门里的杠子支撑好,人从石门中间的缺口爬出来。然后,将石门上的大铁锁锁上,将钥匙扔到地宫时面。负责封陵的大臣,亲自复土,插入尖头铁棍,并在缺口的中央竖一根大石柱,用铁索固定石柱。地宫的石门关好后,开始封堵通往地宫的墓道,全部用大石头填塞,最后用土夯实。</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安全处理,虽然没有武则天的乾陵反盗墓手段高强,但也够严密的。</p><p class="ql-block"> 但宋陵却存在明显的易盗缺陷。比如地宫的位置,布置太过明显,再没有经验的盗墓者也能找到进入地宫。宋陵"积土成冢",不如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那样"因山为陵"。北宋陵因不是建筑在险峻的高山上,所以,建筑得再坚固,也比石质地宫好挖,难不倒盗墓者,这是先天性缺陷。</p> <p class="ql-block">  再者,宋朝皇帝生前不预筑寿宫,都是死了以后才卜址挖穴,造陵比较仓促,也容易留下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 宋朝皇帝死后下葬为什么那么急,因为当时宋朝皇家执行"天子七月而葬"的远古礼制,即皇帝死后七个月必须下葬。迷信地认为,超过了七个月,则灵魂不能祔入祖庙。负责宋真宗永定陵督建的雷允恭等人,擅移皇堂、影响了工期,最后被"杖死"。</p><p class="ql-block"> 7个月内要造好一座帝王陵,难度确实是非常大的。宋陵的石头都取自百里之外偃师境内的万安山。据《金石萃编·永泰陵采石记》(卷一百三十一),在2月10日到5月11日,开采成营造永泰陵需要的石料,共动用了9744名士兵和匠人,不少累得病死了,就就近埋在山里。由于赶工期,陵造成了,不少尸体还没来得及掩埋。</p><p class="ql-block"> 如此赶出来的陵墓,自然比不上汉唐帝陵,反盗墓等安全方面的设计都比较粗糙。根据地面上建筑判断,就很容易找到墓道和地宫,盗掘起来并不需要费多大的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开放陵墓</b></p><p class="ql-block"><b> 永昭陵</b></p><p class="ql-block"> 位于巩义市中心的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也是民俗演义《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是真宗赵恒的第六子,生于1010年,1022年继帝位,在位42年。在北宋诸帝中,仁帝在位时间最长,国家基本安定,文臣武吏荟萃,农业和科学文化发达,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代皇帝均实行厚葬,宋王朝集历代所成,实行的是更加完备的丧葬制度,运用的是全国的财力物力,通常在七个月内完成埋葬的一切工作,这使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从今天恢复的永昭陵的地面建筑看,整个陵园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宫组成,规模庞大,建筑雄伟。</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与北宋其它陵寝的建筑布局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唐、宋的"地形堪舆"和"山水风脉"选葬,它坐北向南,东南穹窿,西北低垂,这就是"山高水来"的"风水宝地",陵园内种松柏,陵区四周种植枳橘。</p><p class="ql-block"> 宋陵有庞大的石刻群,虽经破坏散失,至今尚有941件。每个帝陵石刻的内容都有望柱、象及象奴、瑞禽、角端、马及挖马官、羊、虎、文武臣、狮子、武士、传庐、内侍计58件,各有象征,表示皇帝死后还要驾驭万物,主宰世界。每个后陵都有石刻34件,其它亲王,皇子皇孙和大臣的石刻中的杰作,它是马首、龙身、鹰爪、孔雀尾,背有翼,后衬山峰,威猛有力,设在陵前表示祥瑞。</p><p class="ql-block"><b> 选址之谜</b></p><p class="ql-block"> 北宋皇陵坐落在巩义境内嵩山以北、洛河之南130多平方公里的黄土岭上,人们的第一个疑问是:北宋皇帝为什么把坟墓全部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赵匡胤自选陵墓的一个传说:赵匡胤非常想迁都洛阳,但被他的弟弟赵光义和群臣阻拦,心中非常悲苦。当他从洛阳回开封经过巩义时,他祭奠埋在这里的父亲,更加悲从中来。于是,他登上阕台,面向西方,要来弯弓,对臣下说:"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弯弓搭箭,响箭向西北飞驰而去,箭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p><p class="ql-block"> 而与这一传说相伴的是,许多宫廷的阴阳术士也找出许多葬在此处的理由,把巩义说成是天下第一风水宝地。而与一般历代帝王陵的选址不同的是,北宋皇陵的风水理念确实反常奇特。《永定陵修奉采石记》概括了宋陵选址的风水依据。意思是说:巩县这个地方,是风雨所会,阴阳所合,天地的中心位置,从来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嵩山的峻极峰正是天和地的中心柱。在宋陵地宫的顶部,绘制的就是这样的星象图。</p><p class="ql-block"> 长期从事宋陵研究的文物专家孙宪周说:北宋皇陵正是按照"五星利姓说"、"地形堪舆"和"山水风脉"选址,对陵地的选择及对地形的利用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不同,宋陵恰恰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区诸帝、后陵中轴线的方向皆北偏西若干度,正朝向嵩山少室主峰;二是各陵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陵台于地势最低处,一反我国古代建筑基址逐渐增高,而将主体建筑置于最崇高位置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在地面修复最完整的仁宗赵祯永昭陵,记者走进了被称为鹊台的第一道山门,果然发现这里不同于历代帝陵拜谒者需仰视才见的习惯,这第一道山门却是整个陵区的最高点,向下是层层的台阶,接连第二道山门乳台,再下台阶为第三道山门南神门,直到陵区的最低处,方才是宋仁宗的陵墓。</p><p class="ql-block"> 北宋皇陵风水理念的反常做法,彻底颠覆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理念,被古建筑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b>  帝后不同穴</b></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刘皇后的陵墓不与她丈夫宋真宗赵恒的在一起呢?"在真宗赵恒的永定陵西北角一公里处,是他的皇后刘娥的陵墓,记者很不解这位生前曾经在真宗仁宗时代临朝听政煊赫一时的皇后没有与丈夫合葬。孙宪周解释说:这也是宋陵建制与历代帝陵不的特点之一,后妃采用的是祔葬制,均埋在皇帝陵外,不与皇帝同穴。皇后的建制与帝陵相似,只是规模较小,其他嫔妃均埋在帝陵后侧。</p><p class="ql-block"> 不止是帝后不同穴,不同于历代帝王一即位就修陵的做法,北宋时期的皇帝生前是不修陵的,但又必须在驾崩7月内下葬。据史料记载:北宋皇帝下葬遵《周礼》,即从皇帝晏驾的某一天算起,选址、建陵、下葬到封闭皇堂,时间限在7个月内完成。从丧葬期间到陵墓后来的管理,均设有专门的机构,有常设的,也有临时的办事班子。常设的如太常寺,系宋朝中央专设的机构,负责掌管礼乐、宗庙、封赠、陵寝等事务,国葬期间,还有专设机构,如丧葬期组成的"五使",规格就非常高。</p><p class="ql-block"> 翻开浩瀚的宋史,在宋真宗的永定陵,就发生过一件因为"五使"擅权而引发的一件当时惊动朝野的大事,即太监雷允恭擅移皇堂案。宋真宗驾崩后,刘皇后主持真宗的丧葬安排,刘皇后任用自己的亲信太监雷允恭担任山陵都监,负责永定陵的修建时,雷允恭自作主张,舍旧穴,改在原选地上面百步处开挖皇堂,结果新穴下面出现了碎石和流沙,后来挖出了水。工程被迫停止。结果,雷允恭被杖死在巩县监狱,山陵使宰相丁谓被贬,刘皇后也很失面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