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到兰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地人有一种说法,“上有天堂,下有堂上”,把堂上农场与天堂相映媲美,着实让农场争辉不少。堂上农场属国营农场,四周群山环抱,不太高的办公楼依山而建,旁边还有篮球场大礼堂相伴,虽然算不上辉宏壮观,但与一路所见的竹楼、茅屋相比就像人们所说天上的琼楼玉宇显现在人间,隐隐约约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格外醒目,农场有果园、茶林、农田、坡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盛,自然资源丰富,原始环境优美,难得一见深山里的一块风水宝地,称得上人们心目中的人间天堂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果不出所料,没能留在堂上,被分到了离场部最远的兰亭队,第二天告别了这里的同学,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兰亭队离场部二、三十多里地,没有公路全靠脚步丈量,跟着接我的同伴在坝子里穿梭,田园一派早春景象,早起的客家小伙吆呼着水牛在田垄里犁田耙地,寨子里已是炊烟袅袅,家里的婆姨们正在为早起的男人生火做饭,终日忙碌寝食难安。因为和他不是太熟话也不多,只是匆忙的赶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快要走出坝子时路过一座小桥,就是当地人说的“风雨桥”吧,两边不是栏杆,而是安排的两排座椅供路人歇息,桥顶搭建成凉棚能遮风挡雨。随后曾多次经过此桥,时而匆匆而过,闲暇时也会在桥上歇息,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从桥下缓缓流过,就像欢呼雀跃的孩子张开双手奔向远方母亲的怀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过坝子就要进山了,山和坝子的交界处就是彝族村落大寨村(记忆太模糊了),这个村是当年学大寨的榜样,墙上的标语与寂静村寨多少显得有点不太协调,寨子里集体出工,统一安排活计,一直保留的大食堂坚持了很多年。农场在这里设有一个医务室,其实就一个医生,不管是农场的人还是附近的人,只要有病不舒服都会前来求医,不管白天黑夜风雨无阻随叫随到无怨无悔,当年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翻山越岭现在想想得有多大的毅力和胸怀,却体现在不知不觉平平淡淡中,现在想起来这不就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真实的体现。以后到场部经常路过这里,在这稍作休息和他聊聊天,有时他不在,但在山里经常有人看到他疲惫的身影,不是奔赴在送药下乡的路上就是出现在抢救病人的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坝子不远就开始爬山,沿着山腰歪歪扭扭的电线杆行走,说是电线杆其实就是自己伐的树在上面架上几根电线,就成了简易电力设施,起伏不平一直延伸到每个生产队,兰亭队的上游有个简易小电站就是老知青亲手修建的,功率虽小但在当时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大工程,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了照明燃眉之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概在山里走了大半天后翻过一个山梁,隐隐约约看见三面大山中间环抱着一个小山包,上面有几排房屋,有瓦房也有茅屋,旁边有半个篮球场大小广场,一个光秃秃的蓝球架歪斜的杵立在那里,整个山包被袅袅炊烟和山间的雾气覆盖着,如痴如幻若隐若离,不知是这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刻画出这古朴的村落,还是这简陋原始的村落特别适应这里的环境,相依相偎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山下的那条叫不上名的小河,河水日夜流淌,老知青修建的小电站就在它的上游。兰亭队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山水间夹带着队里的稻田,无论是耕耘、收获全靠一根扁担运送着劳动的成果和丰收的喜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爬上山包就走进了兰亭,山包上有两排瓦房由老职工和先来的知青居住。有一排茅屋原先是牛圈,一圈用土夯实的围墙,中间用荆条编织的篱笆隔开,改成了几间简易住房,既不隔音也不避光,屋顶用茅草铺盖也算冬暖夏凉。东头有一对小夫妻居住,我被安排在另一头,旁边有一间是舂碓的,平常舂谷、年节时舂糍粑。当地有一种习俗,农闲时把牛赶上山自然放养,农忙时把牛抓下山犁田耙地,所以牛棚闲下来变成了临时职工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报到以后才知道,兰亭队有老职工四、五户都是当过兵的或知识分子,新报到的知青七、八人,和我一起住牛圈的小夫妻也是刚来的。队长姓周四十来岁军人出身,皮肤黝黑性格刚毅,饱经沧桑的脸上刻满了生活的沧桑和坎坷经历。我们站在小山包上,背后是深山密林,一条小路通往山里,再走就是滇、黔、桂交界。对面是队里的稻田有几十亩,后面山丘是油茶树,野草的生长速度远比油茶树生长速度快,远远望去只见野草不见树。小山包的左面半山腰种了一片豌豆苗,收割后就种上玉米,旁边是猪圈,说是圈其实只是简易的猪舍,养的几头猪行动自由,反正怎么跑也出不了山,后来一头母猪突然失踪,多日后返回不久下了一窝小猪,十一只小猪刚出生就活蹦乱跳,行动敏捷体格健壮背上带有西瓜条纹,原来是私自进山无意中带回来了竟想不到的结果。后来有人看到有只野猪经常到猪圈转悠,可能就是那头公猪旧情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住茅屋的后面上个小坡有一排平房是女知青宿舍,往下走是食堂,再往下走是菜地,大家的衣食住行全靠自己动手,那时候才体会到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多么重要。整个兰亭深藏在这个山坳里,四面环山河水穿山而过,这里的青山绿水养育着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们在这深山密林里耕耘不息奋斗不止。信息不通消息闭塞被大山阻隔,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就是挂在墙上的小喇叭,每天定时广播着新闻要事,保持着场部与各队的联系发布着场里的通知、告示,小小一根线把整个农场凝聚在了一起,有了他世界不再遥远,时空不是距离,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就在我们心里,可能这就是最原始的网络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又像进入了熟悉的大家庭,从此大家相依为命,在这片古老原始的大山里辛勤耕耘刻苦劳作,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人生,书写着人生的第一篇章,开始了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