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行精神 传承长治文明——长治市友谊小学校“红领巾讲解员”讲街道文化之县前巷

咩咩杨杨杨

<p class="ql-block">  宋牧霏,长治市友谊小学校“红领巾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  长治市于明初嘉靖八年,州升府之际,古城大修,增修城楼,城墙以砖石砌之,高三丈五,厚二丈,周长二十四里。长治古城在现今,范围大致是东至城东路,西至城西路,南至城南街,北至紫金街。古城旧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曰潞阳取朝阳升起之意;北门为上,取镇守永固之意,叫保宁;西门取威名远播之意,故曰:威远;南门为下,取宣德教化之意,曰德化。隋朝时,在城内筑子城,子城有门,曰“上党门”,后作为州、府之地,历代都有修葺,现为长治市的标志性建筑。唐朝时,李隆基别驾潞州,就住在子城,筑德风亭,并在西城墙一隅筑梳洗、看花二楼。</p><p class="ql-block"> 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述长治老街县前巷的故事,县前巷的命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在州署门前,民国时改为县前巷,以西段称为文昌巷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巷北侧有一座文昌楼,是唐代李隆基在旧时天子行幸所在的地方,后来改为县前巷,巷名各取一字,命名文前队,后改为县前巷,巷取队名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县前巷是长治市区内一条唯一由县衙所在地而得名的古巷,西起长兴中路,东至潞阳门中路,总长约1000余米近年来,长治是一座古城,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秦、汉、隋延续称上党郡。北周、唐、金称潞州。宋、元称隆德府,明、清称潞安府。在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因长治县署长期在主城区内,县衙门前有一条街巷,故称该巷为县前巷,漫步县前巷,遐想连篇,眼前总会闪现历代封建王朝县衙那庄严肃穆的样子,回味久远历史,滚滚岁月飞逝,只有县前巷还依旧存在于长治市区内,见证这几百年来岁月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如今长治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旧城改造快速推进。一些富有历史底蕴的老地名逐渐消逝,如宝丰巷、琉璃巷等。 留存下来的古巷已成为研究上党地区文化的珍贵标本,它承载着的历史的记忆,散发着文化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也蕴涵了一座城市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