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箫

诗意栖居

<p class="ql-block">洞箫是最被人们所熟知的传统乐器之一。它多是用竹子制作的,以紫竹、白竹最佳,也有少数洞箫为玉制或铜制。</p><p class="ql-block">最初的箫,相传为舜帝所创,那时的箫还是竖着吹奏,类似于现在的笛子。</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它才成为了如今这样,拥有六到八个侧孔的洞箫。</p><p class="ql-block">《庄子·齐物论》中说:“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p> <p class="ql-block">郭象被誉为古今第一注《庄子》大家,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籁,箫也。”</p><p class="ql-block">箫可以发出非常美妙的声音,真正的箫中大家,甚至可以穷人籁而逐地籁,也就是自然之音。</p><p class="ql-block">悠扬的箫声非常善于牵动人们的情绪,它也更容易将听者们,拉入一首乐曲构架的情境中去。</p> <p class="ql-block">洞箫的音色相比于笛子,要更加空灵秀雅一些,既适合吹奏清亮悠扬的音调,也极为适合演奏婉约抒情的曲子。</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令人惊叹的著名箫曲,如《平湖秋月》、《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洞箫,不仅留下过许多余音绕梁的经典乐曲,也承载着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甚至它曾经决定过中国的历史走向。</p><p class="ql-block">远在公元前两百多年时,楚汉交兵,逐鹿中原。经过多年的战火后,汉高祖刘邦,因有张良的多智近妖,以及韩信的国士无双,将那位天下无敌的楚霸王打的节节败退……</p><p class="ql-block">在这场战争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作为“兵家四圣”之一的韩信,为这位西楚霸王设下了十面埋伏之计,力求将项羽的部队彻底歼灭,以防其逃回江东重整旗鼓。</p> <p class="ql-block">项羽在这十面埋伏的天罗地网之中,渐渐耗光了兵力,只剩下三万多军队,面对韩信的七十万大军。</p><p class="ql-block">但因余下的这些楚兵都是与项羽奋战半生的精锐,又因楚霸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即便拥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汉军依旧无法阻止项羽的突围。</p><p class="ql-block">这时张良拿着一管洞箫找到了韩信,张良说自己要用这一支长箫,吹散项羽的余部。于是就发生了这件名传千古的事件——四面楚歌。</p> <p class="ql-block">人们通常将最清冷悲伤的情绪,称为“萧瑟”。箫和瑟都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古人们常常用这两种乐器来传递悲伤。</p><p class="ql-block">其中古瑟,早已在南北朝时期失传了。但我们依旧可以从箫音中,体会到那种让人感伤的空无之音。</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马谡对诸葛亮说:“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p> <p class="ql-block">秦朝末年的张良,自然不会知道马谡是何许人也,但他却深明“心战”之道的精髓。</p><p class="ql-block">当天夜里,曲调悲伤的箫声,在楚营的四周,悠悠响起。伴随着这箫声的,还有汉兵齐声唱起的楚地民歌。</p><p class="ql-block">长期在外与项羽征战天下的士兵们,可以战胜横扫六合的秦军,可以抵挡攻无不克的韩信,但却无法赢得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终于溃不成军。</p> <p class="ql-block">项羽见状帮这些思乡心切的士兵们断后,最终在长江边自刎而死,楚汉之争也在那悠扬的箫音里,就此落下了帷幕。</p><p class="ql-block">可以在一场决定天下人命运的战争里,发挥出这样关键的作用,足以说明洞箫的魅力,究竟有多么令人难以抵挡了。</p><p class="ql-block">王褒的《洞箫赋》里说:“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p><p class="ql-block">闻其悲声,则莫不怆然累欷,撆涕抆泪。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腲腇者已。”</p><p class="ql-block">洞箫的魅力,在于它总是能在无形中,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悲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