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到尼罗河不知道,古埃及文明,竟是一个差点儿湮没的文明。我们今天还能见到法老时代的文物遗迹,多有侥幸的成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一个常年与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为伍的国度,天地间最寻常的画面是沙尘弥漫。经年累月,黄沙滚滚,一座座神庙,一尊尊塑像,和褐黄大地融为一体,单调的土色渐变成为埃及所有地面文物的背景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星移斗转,王朝更迭,随着法老时代三十多个王朝政权的覆灭,公元前建造的圣殿神庙被人漠视、淡忘,漫天风沙和无情的时间,不仅把它们从地表上层层掩盖,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次抹掉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古文明虽然一度辉𤾗,但岁月却悄然改变了一切。千年的风沙扫过,原有的地貌往往面目全非。连金字塔都被 4000年风沙消磨侵蚀,削掉10米塔高,脚下的狮身人面像,也曾长期掩埋黄沙之中,地平线上仅露出一截灰头土脑的头颅,早年曾有旅行者拍到过照片,看上去颇为怪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埃及,你特别能够感受到岁月改变地貌的力量。时间在流逝,沙漠亦在流动,利比亚沙漠、阿拉伯沙漠、撒哈拉沙漠,埃及占地面积达96%的国土都属流沙地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此行去看过的埃德夫神庙,导游告:“这是埃及神庙中保存最好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被沙漠埋到底下了,是从地下12米深的沙土中发掘出来的。”多年来浑然不觉的当地居民,已经在神庙顶上盖建一片片住宅,生儿育女,栽花种草,自得其乐。甚至还有人在神庙殿宇上盖了座清真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798年,法国远征军到来,通过凸起的塔门顶檐,才发现这里埋着一座规模可观的神庙。1860年法国的埃及学家奥古斯特.马里埃特开始启动神庙发掘工作。这个神庙是供奉天空之神荷鲁斯的,发掘时圣殿里的荷鲁斯金雕像已经不知去向,唯留下烟熏火燎得已经黝黑的殿堂屋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阿布莘贝勒神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还有一个故事,更能说明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前 1274年至1244年間,古埃及著名的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在王国最南端的苏丹边境地区,建造了一座宏大的神庙,神殿门前沿山岩开凿出了四座高达20米的巨大坐像,依次展现的是他本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容貌。这样一座彰显国王文功武治的神庙,问世三千年后却不知所踪,被掩埋在沙尘之中,再无人问津,甚至连名字都无人知晓。直到1813年才被瑞士探險家 Jean Louis Burckhardt 意外發現。据称他发现神殿時,仅剩一座雕像頭露出地面,其余全埋在尘土里。他问那位帶领他前往遗跡地点的男孩:“这座神庙叫什么名字?”,回答是“不知道”。他又问那位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是“Abu Simbel”,于是瑞士探险家就以这个男孩的名字为神庙命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座法老神殿,就是如今大名鼎鼎、已成埃及标志性旅游景点的阿布辛贝勒神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无独有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发生在埃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远在亚洲的古印度佛教圣地菩提那耶、柬埔寨高棉王国故都吴哥,印度尼西亚瓜哇圣迹婆罗浮屠,都和非洲的文明古都卢克索,有着可以同病相怜的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十五世纪,暹罗人入侵,高棉古都吴哥被屠城,从王室到平民举国南迁,逃避到金边重筑王城,吴哥被遗弃了。人们甚至忘记了,吴哥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 穆奧到柬埔寨西北部热带雨林探险,发现了湮没400多年的吴哥遗迹,引起西方世界的轰动,吴哥学的研究成为显学。这个古城遗址,今天被旅游者称为“吴哥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吴哥窟有种青铜鼎般狞厉的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建造于公元九世纪,是赤道下的南半球规模首屈一指的佛教建筑,问世后不过三百年,即遭遇爪哇岛默拉皮火山喷发。那次剧烈的地质灾害毁天灭地,层层叠叠的火山灰,居然把高高矗立的浮屠建筑都深深掩埋。这一掩埋,婆罗浮屠在人世间居然就湮没了80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直至1812年,英国托马斯. 拉弗尔斯发现了这座佛教建筑遗址的蛛丝马迹,浮屠圣殿才重见天日,其再现人间时的规模之宏伟,雕塑之精美,曾引起举世惊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爪哇岛婆罗浮屠的佛陀坐像,画风独树一帜,在东方其他国家再难见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十二世纪,伊斯兰大军横扫南亚次大陆,印度僧众抢在兵祸到达之前,把52米高的古佛塔一铲铲地用沙土掩埋,形成一座高耸的土丘。从此以后,时光流逝500年,居然无人再知道土丘下掩盖的秘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8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康宁汉姆在印度菩提伽耶的土丘下,发掘出来一座高大的佛塔,取得重大考古发现。这座名叫摩诃菩提的寺庙,坐落在菩提伽耶,是个非同小可的地方,因为这里就是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印度的菩提迦耶,是全世界佛教徒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地位相当于基督教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的麦加,同为世界三大朝圣胜地。图为菩提圣树,2000年前,释迦牟尼就是在这株树下悟道成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为佛祖悟道菩提树旁的摩诃菩提寺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相似的传奇剧情,竟在印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尼罗河两岸轮番上演,只不过有的是被人造土山掩盖了数百年;有的是被热带雨林遮蔽了数百年,有的是被火山灰烬深埋了近千年。而埃及的一座座神庙,被沙漠灰尘遮盖的年月已无从考证,但也均是陆续在近代西方探险家手中发掘岀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些重要的人类文明遗址,后来一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方殖民国家的考古探险家们,凭借社会进步获得的专业知识,为发掘古文明国度的文物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自然不可抹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文明是一柄双刃剑。在埃及近代史上,欧洲人兴起的埃及热,也是法老文物被洗劫一空的时期,几乎欧美所有的顶级博物馆,都有几件古埃及的文物作为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奥地利皇家艺术史博物馆收藏的埃及彩绘壁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文明是一柄双刃剑。每一次西方探险家在东亚、南亚、北非的考古新发现,往往引起举世惊叹,与此同时,便激发了一次劫掠文物的狂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成为解开古埃及文字之谜的钥匙,法国考古学家让. 弗朗索瓦. 商博良取得的这一成果,意义重大,甚至标志着现代考古学的开始。但这块石碑,作为无价之宝,最终摆进了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展柜,还成为了镇馆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商博良是个出类拔萃的考古学者,1822年他在巴黎科学院宣布破译了古埃及圣书体文字的千古之谜,引起极大轰动,为埃及学的研究作出突破性的贡献,他的学术报告宣读这一天,也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埃及学的诞生之日。有了他的破译,埃及人才知道神殿满墙镌刻的象形文字述说的是什么,他们的祖先曾经在尼罗河畔开创了多少光辉业绩。但他本人并非热衷于埃及文物保护,还亲手拆走了塞提一世墓中的一根门柱,理由是门柱上的彩绘壁画太过美丽,让他非常着迷。现在,这件文物放在巴黎的卢浮宫展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柏林博物馆珍藏的埃及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12年,在埃及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德国考古学家路德维希. 波尔哈特发现公元前十四世纪埃及皇后娜夫蒂蒂的彩色半身像,如获至宝,悄悄隐匿,瞒天过海偷运回国,柏林博物馆从此增添了一件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我曾经到柏林博物馆岛,看过这件名气颇大的文物珍品。馆方在二楼辟出一个空间独立的展室,中间位置摆放一个有监控装置的玻璃柜,这座彩色雕像陈放在聚光灯下,仪态优雅又有几分神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埃及政府闻知国宝流失海外,十分震惊,多次追索,德方拒不归还。据说1933年,纳粹空军司令赫尔曼. 格林出于政治考虑,还曾提议将雕像归还埃及,但遭到了酷爱艺术品的希特勒本人的拒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德国柏林博物馆对陈列这尊埃及皇后雕像的展厅管理严谨,要求游客隔着玻璃欣赏,不得抵近拍照。那次参观过程中,只能在展室外隔着门窗,用长焦远远的拍下展品正面和侧面两个镜头,尽管图片画面颗粒粗糙些,也聊胜于无,权作纪念。2018年9月摄于柏林博物馆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拿破仑远征埃及后,欧洲兴起埃及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那时开始,外国列强驻开罗和亚历山大的使领馆人员,搜罗了大量埃及艺术品运回欧洲各国,成为回国述职时最受欢迎的礼品。紧接着,到北非尼罗河谷旅行探险寻宝,就像海明威到肯尼亚东非高原猎狮,成为欧陆贵族的时尚。1933年出版的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风霏全球,为这股埃及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人是看了这本小说和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才订了到埃及旅行的机票。直到今天,阿斯旺瀑布旅馆还保留着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当年住过的房间,供粉丝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埃及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抬高了古埃及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但对珍贵的古埃及文物又不啻是一场浩劫,在那个本土文物保护意织薄弱的年代,狮身人面像、法老木乃伊、浮雕石板、圣甲虫手镯,被悉数偷运出境,几乎欧美所有的顶级博物馆,都有几件古埃及法老的文物作为镇馆之宝。大英博物馆有100多个展厅,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收藏的古埃及各种文物达到惊人的10万多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奥地利国家美术博物馆。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石雕,给昔日的罗马帝国元帅欧根亲王的私家园林涂上了一抹异国风情,那时的欧洲以埃及艺术品为时尚,审美眼光受到的影响十分明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有一件事并非人人都知道:目前散落在英美法意及以色列、土耳其等国的方尖碑总数,居然大大超过埃及本土。历代罗马皇帝对方尖碑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们连续从埃及搬了十一座方尖碑到意大利,其中八座都摆放在罗马城阙,如果罗马帝国的殖民统治再延续几年,埃及的方尖碑都有可能会被搬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方尖碑,这是古埃及文明的三大杰作。堪称国宝级文物的方尖碑,无疑是古埃及法老时代最富特色的标志,是尼罗河文化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全世界现有古埃及的方尖碑29座,只有9座留在埃及本土,其它均散落在英美法意及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其中意大利一国就坐拥11座,总数居然超过了埃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直到今天,卢克索神庙第一塔门前留下的那个孤零零矗立的方尖碑,还让埃及人痛心不已。这里本来有两座并立的方尖碑,其中一座在1831年被埃及总督当作礼物轻率赠送给法国皇帝,飘洋过海去了巴黎协和广场,原址上只留下一个基座,显得极不协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位埃及总督的名字,叫做默罕默德. 阿里,是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派遣到“埃及省”履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19年、1838年,出手大方的阿里总督还先后把两座方尖碑赠送给英国人,珍贵的方尖碑在他手里成了外交礼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69年,为了感谢美国在欧洲列强纷纷觊觎埃及之际仍保持友好中立的态度,埃及时任总督伊斯梅尔把方尖碑作为礼品,飘洋过海赠给了美国。 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这座石碑颜色变得陈旧不堪,象形文字开始日渐模糊不清,2011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致函警告纽约,如果没有能力保护此碑,埃及将把这件珍贵的文物收回。为此,纽约市紧急拨出专款进行修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意大利,见过古埃及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建造的一座方尖碑,碑文意蕴隽永而又充满激情:“戴着王冠的法老 像太阳在天堂一样 使他的国家强大 金色的雄鹰 王冠的管理者 非常勇敢的图特摩斯三世 太阳神最满意的人 太阳的儿子”。这座骄傲的方尖碑,本来是带着对法老的颂扬,献祀给太阳神的,如今流落他乡,沉默伫立在罗马圣约翰拉特兰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永恒之城”罗马,是当今世界拥有方尖碑最多的城市。漫步城区,除拉特兰广场之外,高矗方尖碑的地方,还有弗拉米尼奥人民广场、蒙泰奇托里奥广场、迪奥克勒济亚诺浴场、圣彼得广场、众议院宫广场、万神殿广场、弥涅尔瓦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座欧洲城市,俨然已成一座非洲埃及方尖碑的露天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中心,树立着一座高25米、重320吨的方尖碑,由一整块石头雕成,在罗马柱廊环绕间,显得格外瞩目。这座方尖碑,是公元37年罗马帝国卡里古拉皇帝从亚历山大城掠回罗马的,以纪念对埃及的征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埃及文化过于震撼,特别是图坦卡蒙墓的发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二十世纪最轰动的考古事件”。不知是否因为此事,让埃及当局如梦初醒,为遏制法老时代的文化珍品继续流失海外,海关对出境文物的监管愈发严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埃及政府及时止损的决心,从图坦卡蒙墓出土文物最终归属的处理结果就可以看得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坦卡蒙墓穴的发掘资助人是英国卡纳冯勋爵,他在1908年获得在底比斯发掘许可,并与埃及方面签有协议,按照惯例签定的这个协议,考古发掘有了收获,西方探险者可与埃及博物馆各按50%均分。也就是说,卡纳冯拥有获得国王谷图坦卡蒙墓一半的陪葬品的权力。但后来,这份协议书,在卡纳冯勋爵突然患病去世后,被埃及新政府断然拒绝了。最终,埃及当局支付给卡纳冯夫人35000英镑,所有的图坦卡蒙墓的珍贵随葬品,留在了埃及境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毋庸讳言,古埃及文明的险些失落,有气候地理的因素,有海盜国家的因素,不可否认,还有自已同胞人为破坏的因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诸神的面孔和双脚,均被破坏性毁掉,最难让人接受的是,破坏者竟是神庙的祭司。</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卢克索的神庙,不止一次看到墙面上大片大片的浮雕,被铲得千疮百孔,明显是人为的破坏。埃及导游说,这是寺庙内部人破坏的。神庙的祭司,本是值守的神职人员,但因为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的信仰变了,但内心仍惧怕古埃及神祗的力量。为了不让神祗看到、听到他们这些信徒的背弃,就对墙上精美的神像动了手脚,神的眼睛被凿掉,神的耳朵被凿掉。为了防止被追究罪责,连神的双脚也一一凿掉。在这样荒唐的理由下,整面整面墙壁上的保留千年的精美壁画,毁于一旦。无知者无畏,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在现场看到整整一面浮雕墙,都被悉数破坏,遍布触目惊心的累累凿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开罗博物馆的创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由此成为大规模的嵬集保护埃及文物的起点。阿布辛贝勒神庙和菲莱神庙的抢救性迁徙,更是当代世界各国携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成功范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埃及人永远记得一位名叫马里埃特的法国学者,把他尊称为“埃及博物馆之父”。当年这位法国考古学家在尼罗河畔旅行时,目睹文物走私猖獗,深刻地意识到埃及法老时代遗物的重大历史价值,痛感文物保护的急迫性,力主建一座埃及人自己的国家级博物馆。1858年,埃及政府成立文物局,聘任法国学者马里埃特为首任文物局长,主管境内一切考古挖掘事务,对这位法国人给予了高度信任。马里埃特亲自主持了这座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馆的建设,并亲力亲为,在埃及主管出土文物工作的30年期间,共发掘35处重要遗址,清理300多座古墓,出土所有文物全部送交这个国家博物馆,以此有效地遏止了文物走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埃及的文物保护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的马里埃特逝世后,埃及在开罗博物馆为他树立了塑像,用一口大理石石棺安放他的遗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博物馆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尼罗河东岸,入口设计融入古埃及艺术要素,外廓拱门两侧各有一个壁龛,壁龛中的浮雕人物一个手持莲花,一个手持纸莎草,分别象征古代的上埃及和下埃及。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这座博物馆设计观念超前,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采用了可自然采光的玻璃穹顶。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座百年展馆的布展空间之宏大,文物涵盖之丰富,毫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世界级博物馆。开罗博物馆于1858年开始建造,1902年正式对外开放,护佑珍存着自古埃及法老时代至公元6世纪的众多历史文物,馆藏文物接近25万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没收和追缴的走私品,法国这位倡建埃及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可谓功德无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兴建阿斯旺水坝过程中,为防止菲莱神庙和阿布辛贝勒神庙这两座世界文化遗迹被水淹没,埃及政府向全世界发出救援呼吁,最终有51个国家响应,联手投资数千万美元,从1965年开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34个国家的考古学家、工程师,联手采用特殊的工艺,将阿布辛贝勒神庙切割后逐一编号,移离库区水域,在比原址高出60米的山崖上,按原貌恢复,历时四年终于实现了整体搬迁。与此同时,已被淹没到水库里的菲莱神庙,也以同样的方式,安全拆迁到尼罗河边的一座岛屿上。具体过程这里不再赘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阿布辛贝勒神庙和菲莱神庙搬迁最深远的影响在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这一活动的成功,大为提高了整个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野蛮哄抢到联手拯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类文明的历史,终究是在迈向前进了。(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水库坝底抢救出来的菲莱神庙,如今已成尼罗河畔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2023年12月摄于阿斯旺坝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