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概述: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是一种来自非洲的陆地蜗牛,也被称为非洲巨型蜗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蜗牛之一,可以长达20厘米左右,并且拥有显著的外壳。</p><p class="ql-block">非洲大蜗牛最初起源于东非,但在19世纪时由人类引进到了其他地区,如印度次大陆、亚洲、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等地。这种蜗牛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存能力强,适应性广泛,不仅可以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存活,还能适应各种类型的土壤和植被。</p><p class="ql-block">非洲大蜗牛主要以植物为食,特别是青草、嫩叶、水果和蔬菜,甚至也能摄取腐烂的植物物质。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则是藏身于植被或地底下。</p><p class="ql-block">这种蜗牛繁殖能力强,每次产下的卵团数量可达约100颗左右。卵团埋藏在土壤中孵化,孵化期为2至4周。幼小的蜗牛会从卵中孵化出来,并经历一系列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最终成为成熟的蜗牛。</p><p class="ql-block">非洲大蜗牛在某些地区被人类引入作为观赏动物或食材。然而,在部分地区,由于它们的快速繁殖和食性造成的潜在生态威胁,这种蜗牛被归类为入侵物种。它们可以对当地的农作物和植被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可以传播疾病,从而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对于非洲大蜗牛的控制方法包括人工收集和消灭蜗牛、加强监测和管理,以及限制其传播和扩散。此外,也有研究致力于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数量。</p><p class="ql-block">总之,非洲大蜗牛是一种引起关注的物种,它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相关机构需要采取措施来管理和控制这种蜗牛的传播和繁殖。</p> <p class="ql-block">二、形态特征如下:</p><p class="ql-block">1. 外壳:非洲大蜗牛拥有一副坚硬的外壳,这是它们身体的保护层。外壳呈圆锥状,通常为棕色或黄褐色,具有细长的螺旋纹路。外壳的表面相对光滑。</p><p class="ql-block">2. 身体结构:非洲大蜗牛的身体由头部、足部和腹部组成。头部上有一对触角,其中较长的触角上有眼睛,用于感知环境和寻找食物。足部宽大肌肉发达,用于爬行和移动。腹部在身体尾部,主要用于呼吸和排泄。</p><p class="ql-block">3. 尺寸:非洲大蜗牛是陆地蜗牛中体型较大的类型之一。成年个体一般可达到20厘米左右的长度,有些个体甚至可以更大。体型较小的个体通常是幼年或未成熟的状态。</p><p class="ql-block">4. 颜色:非洲大蜗牛的体色会因环境而略有变化,但主要以棕色或黄褐色为主。在一些地区,还可以发现有颜色斑点或条纹的个体。</p><p class="ql-block">5. 孔状结构:非洲大蜗牛具有呼吸和排泄的孔状结构。这些孔状结构位于腹部区域,并且在运动或休息时会张开或关闭。</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非洲大蜗牛的形态特征包括坚硬的外壳、触角、肌肉发达的足部,以及体型较大且呈棕色或黄褐色的身体。这些特征使其易于辨认并与其他蜗牛物种区分开来。</p> <p class="ql-block">三、生物学特征:</p><p class="ql-block">1. 寿命:非洲大蜗牛的寿命通常为2到5年,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其寿命可能更长。</p><p class="ql-block">2. 繁殖:非洲大蜗牛是两性生殖动物,既具有雄性器官又具有雌性器官。它们可以自我受精,也可以与其他个体进行交配。交配后,雌性蜗牛会产卵,每次可产30至500颗卵。孵化后的幼体称为蜗牛仔,它们通过食物的摄取来成长。</p><p class="ql-block">3. 饮食:非洲大蜗牛是草食性动物,喜欢吃各种植物物质,如叶子、果实和腐烂的植物。它们是杂食性的,可以吃一些水分丰富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和嫩芽。</p><p class="ql-block">4. 适应性:非洲大蜗牛是适应性很强的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存活。它们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喜欢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此外,它们也能适应不同的土壤类型,包括沙质、粘土质和壤土等。</p><p class="ql-block">5. 足迹:非洲大蜗牛留下的足迹呈螺旋形状,由于它们是陆地蜗牛,所以足迹通常是在地面上清晰可见的。</p><p class="ql-block">6. 生活习性:非洲大蜗牛是夜行性动物,白天一般会躲藏在遮蔽物下面,如树叶或岩石下。它们喜欢潮湿的环境,尤其是在雨季来临时更加活跃。</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非洲大蜗牛具有一系列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寿命较短、两性生殖、草食性饮食习性、适应性强以及夜行 习性。对于人类来说,了解这些特征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数量和分布。</p> <p class="ql-block">四、全球分布区域:</p><p class="ql-block">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是一种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地蜗牛。它原产于东非,但由于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入侵物种。</p><p class="ql-block">以下是非洲大蜗牛全球分布区域的一些例子:</p><p class="ql-block">1. 亚洲:非洲大蜗牛已经引入到亚洲很多地方。在印度、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都能找到它们的存在。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和南亚,非洲大蜗牛的分布相对较广。</p><p class="ql-block">2. 大洋洲: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非洲大蜗牛也被引入,并且已经成为当地的入侵物种。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适合蜗牛的生存和繁殖。</p><p class="ql-block">3. 美洲:非洲大蜗牛也在美洲部分地区被引入。例如,在巴西、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都有非洲大蜗牛的分布。其中,巴西是南美洲地区非洲大蜗牛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非洲大蜗牛作为一种入侵物种,其分布区域可能会不断变化,并在新的地区增加或扩散。这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非洲大蜗牛的管控和管理非常重要。</p> <p class="ql-block">五、中国境内非洲大蜗牛的分布区域已极大地减少。</p><p class="ql-block">非洲大蜗牛最早于1931年由法国引入中国。从引入开始,它们在中国逐渐扩散,并对当地的农作物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由于其繁殖能力强、食性广泛以及缺乏天敌,非洲大蜗牛数量快速增长,给中国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为了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扩散,中国 **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清除措施,包括集中消灭、地毯式清除、灭草剂灭蜗等。同时,加强了入境管控和监测,以防止再次引入。</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控制非洲大蜗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在中国境内非洲大蜗牛的分布区域已经极大地减少,并且很少再有新的报告。但是,由于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具有潜在能力重新扩散,因此持续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仍然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六、入侵历史记录:</p><p class="ql-block">1. 亚洲国家:</p><p class="ql-block"> - 中国:非洲大蜗牛于1931年首次被引入中国,但很快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引入初期,它们被作为观赏物种饲养,但由于其强大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逐渐演变成农作物和生态系统的入侵物种。中国 **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清除和监测,目前非洲大蜗牛在中国的分布已经大幅减少。</p><p class="ql-block"> - 印度尼西亚:非洲大蜗牛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被引入印度尼西亚,目前已广泛分布于该国各地。非洲大蜗牛对于该国的农作物造成了显著危害,特别是稻田和果园。</p><p class="ql-block">2. 美洲国家:</p><p class="ql-block"> - 巴西:非洲大蜗牛于1988年在巴西圣保罗州首次被发现。随后,它们在巴西境内迅速蔓延,成为一个严重的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对巴西的农作物、花园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生态问题。</p><p class="ql-block"> 非洲大蜗牛于19世纪末从加利福尼亚州引入 ,当时是作为食用物种和殖民地纪念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大蜗牛开始扩散到其他地区,并对当地的植物和农作物产生危害。目前, 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控制和清除非洲大蜗牛。</p><p class="ql-block">3. 太平洋岛屿:</p><p class="ql-block"> - 夏威夷:非洲大蜗牛于1936年在夏威夷首次被引入。由于缺乏天敌和适应力强,非洲大蜗牛在夏威夷的岛屿上迅速繁殖并危害当地的植物和农作物。 ** 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和清除,并在一些地区成功将其数量减少。</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非洲大蜗牛在许多国家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入侵物种,给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和生态问题。各个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清除和管控,以减轻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七、主要的危害:</p><p class="ql-block">1. 农作物破坏:非洲大蜗牛以植物为食,特别是喜欢吃叶片、嫩芽、水果和农作物的根部。它们会大量摄食农作物,导致庄稼减产甚至完全损失。一些受其威胁的作物有芒果、香蕉、菠萝、薯类、甘蔗等。</p><p class="ql-block">2. 生态系统破坏:非洲大蜗牛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在缺乏天敌的新环境中迅速繁衍。它们滋生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植物和有机物,对当地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它们还可扰乱原有的食物链和竞争关系,对本土物种形成竞争压力。</p><p class="ql-block">3. 损害公共卫生:非洲大蜗牛可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原体,包括钩虫、蛔虫、蛔虫卵等。它们通常在地面上的粪便中散布这些寄生虫和疾病,对当地人民的健康构成威胁。</p><p class="ql-block">4. 经济影响:非洲大蜗牛的入侵给农业和园艺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大量的农作物被摧毁,农民的收入减少。此外,对于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地区,非洲大蜗牛也可能对景区和公共设施造成不利影响。</p><p class="ql-block">为了控制非洲大蜗牛的繁殖和减轻其危害,各国都采取了措施,如引入天敌控制种群数量、温室管理、化学药剂治理等。然而,由于非洲大蜗牛的适应能力和繁殖力强,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八、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 人为引入:非洲大蜗牛最早是由人类引入到其他地区的。人们可能将非洲大蜗牛作为观赏物种或食用物种引入,但由于其繁殖能力强和适应力高,很容易逃逸并在新环境中繁衍。</p><p class="ql-block">2. 农产品贸易:非洲大蜗牛也可以通过农产品贸易的方式进行传播。它们可能隐藏在农作物、水果、植物或土壤中,被运输到其他地区时带入新的环境。</p><p class="ql-block">3. 农田扩散:一旦非洲大蜗牛在某个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种群,它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能力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并以缓慢的爬行方式移动,所以相对较慢。</p><p class="ql-block">4. 泥土和植物介质传播:非洲大蜗牛可以通过附着在泥土、植物和植物盆栽上的卵或幼虫形式进一步传播。如果人们携带这些材料或植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非洲大蜗牛的卵或幼虫可能会被带入新的环境。</p><p class="ql-block">要遏制非洲大蜗牛的传播,需要加强检疫措施,禁止非法引入和交易。此外,加强对农产品和土壤的检查和处理,以防止非洲大蜗牛通过农产品贸易和泥土传播进入其他地区。同时,加强对已有种群的监测和控制,防止其扩散,并进行适时的清除工作。</p> <p class="ql-block">九、防控措施:</p><p class="ql-block">1. 监测与早期预警:建立监测系统,定期巡查潜在的入侵地点,确保及早发现并报告非洲大蜗牛的出现。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对非洲大蜗牛的认识,并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合作和沟通。</p><p class="ql-block">2. 引入管制措施:加强边境检疫和禁止非法引入非洲大蜗牛。严格控制非洲大蜗牛相关产品的进出口,限制其贸易活动,阻断其传播渠道。</p><p class="ql-block">3. 教育宣传与意识提升: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非洲大蜗牛危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公众的应对能力和主动性。向农民、园艺从业者等相关群体普及非洲大蜗牛的识别方法和防控措施,促使他们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p><p class="ql-block">4. 物理防控措施:利用屏障、防护网等物理手段,封锁非洲大蜗牛的活动和扩散路径。例如,在农田或蔬果种植区域设置防护栅栏,阻止非洲大蜗牛进入。</p><p class="ql-block">5. 化学防治:针对已有的非洲大蜗牛种群,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应严格按照法规和标准操作,避免对环境、人畜和其他非靶标物种造成不良影响。</p><p class="ql-block">6.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控制方法进行非洲大蜗牛的防治,以降低其种群数量和传播能力。但在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时,需要进行相关评估和引入控制,以防止意外的生态风险。</p><p class="ql-block">7. 协同治理与国际合作:加强 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治理,并与相关国际组织和跨国合作伙伴共同合作,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对非洲大蜗牛防控经验的交流与借鉴。</p><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非洲大蜗牛的防控工作需要持续的监测和努力,且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多种防控手段,以维护农业生产、生态平衡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安全。</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特邀“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学者;“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志愿者;网络。如有雷同、相同之处,知识产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编辑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曾汉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4年1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