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5.小分队今天兵分两路,大部分去鼓浪屿,我和丰淑芹去过了,在厦门市区转转。<div> 厦门和鼓浪屿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厦门东渡游轮中心码头上船,轮渡4.5分钟可达。</div> 鼓浪屿内厝(cuò)澳码头。 鼓浪屿名声在外,游客不少,门票、船票需提前预约,这任务又落到了梅子身上。 鼓浪屿,厦门市思明区的一个小岛,位于厦门岛西南隅。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时定为今名。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 鼓浪屿的建筑也是我国的屈辱史。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订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后来共有美国、日本、英国、西班牙、荷兰等15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因此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龙头路商业街诸多火热商铺都有贩卖各种厦门特色小吃,是一个浪漫的旅游景点。<div> 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清洁幽静,空气新鲜,岛上树木苍翠,繁花似锦,特别是小楼红瓦与绿树相映,显得格外漂亮。</div><div> 为了使岛上交通畅通,岛上严禁机动车辆在行驶,除了少数清洁车,救护车,自行车也是找不到,所以到鼓浪屿,上岛后只有一种"11"路那就是步行。这也给老弱病残游客带来不便。<br><br><br></div> 岛上巷子很多,为了不走冤枉路,我们请了个导游,她带我们走街串巷。<div> 盘古博物馆和畲族民俗馆。鼓浪屿有几十个博物馆,这两个只是冰山一角。</div> 讲解员讲解一头双身的观音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之羊首(复制品)。 猫咪在猫咪友好商店门口好开心啊! 海天堂构,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是鼓浪屿上最时尚精致的老别墅文化旅游新景点,堪称厦门的新天地。 海天堂构始建于1921年,中楼原有一家外国人的俱乐部,菲律宾华侨黄秀烺购得后,将其建成一幢仿古大屋顶宫殿式建筑。2002年4月被厦门市政府列为重点历史风貌建筑。<div> 以中楼最有个性,"是宫非宫胜似宫,亦殿非殿赛过殿。不中不洋不寻常,中西结合更耐看。"这在鼓浪屿也是独一无二的。</div> 一楼为木偶演艺中心,木偶世家的表演精彩绝伦。 精彩的表演不时引发游客们的掌声和欢笑声。 鼓浪屿街景。 中式庙宇种德宫。供奉的是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俗名吴夲,出生在北宋年间的同安白礁一带。生前是一位懂风水、善医术的乡村医生。吴夲生前救人无数,后在采药时不幸坠崖身亡。他死后被民间视为“医灵真人”。在宋明时期,吴夲多次被朝廷敕封。闽南民间更是庙宇林立,尊吴夲为吴真人或保生大帝。清咸丰年间,种德宫因小刀会起义而被毁,起义结束后才易现址复建。<div> 鼓浪屿寸土寸金,能挤出这么大地盘建庙,已属不易。</div> 钢琴博物馆,由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人,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捐赠修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钢琴博物馆。馆内陈列了从澳大利亚运回鼓浪屿的胡友义先生收藏的70多架古钢琴。<div> 又因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因此鼓浪屿被誉为“钢琴之岛”。</div> 岛上有居民小乐队自娱自乐。 外国游客和居民一起歌唱,白翔一嗓子把和外国游客合影的猫咪吓跑了。 远眺日光岩。日光岩坐落于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和唐山凤凰山差不多)。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日光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门故址。登日光岩有很多上坡下坡路,绝对能消耗体力,大家没上去。 回想93年我第一次来鼓浪屿,登日光岩毫不费力,岁月是把杀猪刀啊!(资料片) 鼓浪屿海滨岩石峥嵘,挺拔雄秀,因长年受海浪扑打,形成许多幽谷和峭崖,沙滩、礁石、峭壁、岩峰,相映成趣。 乘游轮返回厦门。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和丰淑芹去市区转转。以前来厦门,就是去鼓浪屿,市区基本没转过。<div> 厦门,别称鹭岛,是个非常干净、漂亮的半岛,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div> 我们先寻到中山路步行街,去曾敏同学推荐的"黄则和花生汤"吃早点。 这个1945年就开始卖花生汤的小摊,靠着质量和诚信,做成了连锁店多多的大品牌店。 创始人黄则和,泉州籍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来厦门,常在鹭江道、中山路口一带挑担摆摊向码头工人、过往旅客等售卖花生汤。因其制作的花生汤烂而不糊,甜而不腻,质量保证,黄则和花生汤因此传名。 除花生汤外,店里还经营具有地方风味的炸枣、韭菜盒、豆包仔、麻花炸、油条、蛋糕、面包、月饼等30多个品种。 这是花生汤,我们凉、热花生汤都尝了,确实别有风味。 还有凤爪、豉汁排骨(这俩应是粤菜)。 步行街茶叶店不少,价格也不贵。白茶是福建省福鼎市特产,价格不高,100元/两饼,我们买了两饼带回家试试。 走环岛公路,欣赏厦门市容。一艘艘游轮把游客们送往鼓浪屿。 远眺鼓浪屿及郑成功雕像。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据金 门、厦门两岛为根据地抗击南下的清军,并于此操练水师,率兵东征,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 湾。<br><br> 路边有胡里山炮台景区,进去逛逛。<div> “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厦门”,现在这类广告语太多了。</div>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东南端海岬突出部,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div> </div> 胡里山炮台并不是只有一个炮台,只是炮台位于这座公园。所以现在的胡里山炮台的整片实际上是公园,而炮台本身又是它的其中一个点亮。 路边展出的克虏伯大炮的炮弹,直径280毫米。 历史上这里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 步入石门通道 ,树林葱郁、绿草如茵的山台上,几乎就是炮的世界。<div> 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坚固异常。整个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div> 胡里山炮台地理位置独特,东面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南与漳州临海,西与鼓浪屿遥相辉映,北面是繁华市区。 炮台上最有名的是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一门克虏伯大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达16000米(最远射程19760米) ,花了白银10万两才购得(含海运及保险费)。<div> 原来这里一共有两门克虏伯大炮,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西炮台大炮被拆毁,现仅存东炮台大炮一门,护炮二门。</div><div> 这种大炮,我们2021年自驾安徽、山东时在威海刘公岛旗顶山炮台见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岸炮。</div> 景点内到处是大小各异,形式各样的炮台。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和我国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1937年日军派遣12架战斗机3架军舰进攻胡里山炮台,两尊克虏伯大炮显神威,炮弹轰在了日军驱逐舰箬竹号上,击沉了日本鬼子的“箬竹”舰艇,首开中国战区击沉日舰之先河。<div> 1938年日军占领了胡里山炮台,在中国的屈辱史上又写下了耻辱的一页。</div><div> 落后就要挨打,强军才能强国。</div> 再往前走,小山岗上还有八门大炮。 清廷的闽浙总督构筑防线,放置了100门火炮,称为“石壁炮台”,未曾见识过近代工业文明的清廷上下,自认为高枕无忧,天下无人可破。 1840年鸦片战争,来自欧洲的巨寇英国侵略者,驾驶钢铁巨舰,载长枪大炮,叩开了古老的华夏国门。1841年4月,英军首战进攻厦门,清军毫无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钟,石壁炮台失守。 第二次鸦片战争摧毁了大清的防线,所谓“石壁炮台”也灰飞烟灭。 清廷决定修筑胡里山炮台,可是区区“三十万两白银”却把朝廷难住了,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捻军起义等一系列事件后,地主家是真的没了余粮。垂帘听政的慈禧看着千疮百孔的大清地图,算了算,一时半会打不到紫禁城,对于这位老娘们来说,修个大炮还真不如修个园子实在,这事一耽搁便是十四年。直到光绪帝长大亲政,这位欲要改变中国的满人皇帝,才批准了闽浙总督的奏章,命其修筑胡里山炮台、“自行筹款购买”德国克虏伯大炮。<div> 1896年胡里山炮台才竣工,从德国进口的克虏伯大炮安装就位。</div><div> 1900年8月,日军制造了火灾,并以东本愿寺被焚为借口,公然派兵登陆厦门,妄图独占厦门。消息传到胡里山炮台,守台官兵立即脱去炮衣,掉转炮口,对准鼓浪屿海面的日舰和日本领事馆。日军慑于大炮的威力,不得不于8月31日撤兵。</div> 公园里的沙漠植物区,各种掌、球、鞭类沙漠植物簇拥在一起,很是漂亮。 这幅大清建胡里山炮台的壁画,描绘了当时建胡里山炮台的情景。 慈禧太后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历史,总让后来人唏嘘不已,但不论你如何扼腕叹息,过往的事就如同鹭江上的海浪,逝如斯夫,不舍昼夜。<div> 光绪和慈禧,两人犹如镜子的正反面,清廷历史就这样发生了奇妙的偏差,一个日日夜夜想要重振清朝雄风,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女人,只想着享用手中的权势和一亩三分地吃喝玩乐。</div><div> 站在景区的一块石壁下,默然良久,看着镂刻在壁上的金字,以及众多光绪帝的御笔朱批,可想而知,建成炮台,多么曲折。</div> 兵营区。这栋西式小楼应该是现代建筑,里面是胡里山炮台历史陈列馆。 这一排平房有台长室、作战指挥厅、议事厅等。 里面有还原当时历史的人物蜡像。 出了兵营区,是景区商业区,有简易食品、饮料供应。最瞩目的当属这株“孤木成林”的大榕树。 这株大榕树的气根垂下来扎入土中,又长成了一株株大树。这种“孤木成林”,在云南见过,没想到福建也有。 炮台景区与演武大桥之间是美丽的白城银滩,碧海蓝天。听着海浪声,吹着海风,眺望远处,外形如两只巨大帆船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世贸双子星”大厦,尽收眼底,“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美哉!壮哉! 出炮台公园,又上了美丽的环岛路。 海滨雕塑不少,且工艺精湛。 这一组马拉松雕塑,长达几里地,几十座人物雕塑形态不一。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马拉松赛事之一,2007年至2011年,连续五次被国际田联评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 路边有条大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在金门岛上清晰可见。金门岛上也立了一条大标语:“三民主义统一中国”。<div> 厦门与金门,两岸地名文字“门对门”,却互相敌视, 至2005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后,两岸才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div><div> 两岸炎黄子孙盼望和平统一。</div> 海边矗立着守护沿海民众的女神妈祖雕像,可能是考虑抗台风因素吧,这尊妈祖雕像象来自唐朝。 顺济宫,估计是座道观,没进去。 巨鹏飞梦幻海岸。 从设施看,这是大型儿童游乐主题乐园。 巨大的摩天轮和海盗船静静地立在那里。 跨过五缘大桥去陈嘉庚故居。 五缘湾大桥共有五座大桥组成,分别为日缘桥、月缘桥、天缘桥、地缘桥、人缘桥,这五个桥的名字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寓意,如月圆桥,寓意"海上生明月";天圆桥,寓意"天涯共此时";人圆桥则寓意"两地共婵娟"五个圆寄托两岸人民盼团圆的美好意愿,而五圆恰好与"五缘"谐音,故而取名五缘桥。 大海中白帆点点。 新建的新体育中心-厦门白鹭体育场。 到集美学村,这是于1913年由陈嘉庚先生创立的,现在有美学村及其附属航海、渔业、师范、金融、经济、体育和商业管理学院。<div> 一个大水塘,不知何故,塘水几近干涸,不少白鹭在塘中逮鱼抓虾。</div> 我们先在一家台湾人开的台餐店品尝台湾特色小吃鸡蛋仔、盐酥鸡、仙草羹、珍珠奶茶,填饱肚子。 仙草羹。 盐酥鸡。 参观陈嘉庚故居。陈嘉庚先生故居坐落在集美学村中心,落成于1918年6月,为罗马式建筑,是陈嘉庚先生和胞弟陈敬贤回国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1919年6月至1922年3月,陈嘉庚先生住在这里亲自擘划厦门大学的创建和集美学村的扩展。 陈嘉庚(1874-1961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div> 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17岁赴新加坡,陈嘉庚在新加坡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是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div><div> 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王"。 </div><div>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活动。</div><div>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div><div> 1938年,我国对外交通濒于瘫痪。新修建的滇缅公路成为最主要的军运大动脉,需要大批军运汽车和大批熟练的司机和修理工。陈嘉庚一方面号召华侨捐款捐物,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品,另一方面还亲自到南洋各埠演说动员, 组织南侨3200名机工回国参加抗战。<br><br><br></div> 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 陈列馆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 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而陈嘉庚先生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这是他的卧室。 从陈列的蚊帐、被褥、衣服、礼帽、皮鞋等物来看,都是破旧而老式的。一只翻过来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蜡烛,就是他自己设计的烛盘了。 回到市区,仍住渼夜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