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再出发,砥砺深耕共成长——友谊小学“三一·共生五步法”对应实践汇报课

友谊小学 教研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潋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本无火,互击而闪灵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p><p class="ql-block"> 便点燃无数灵感的火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进一步推进“批判性”课改模式的全面实施,展示“三一•共生五步法”的实践成果,加强课改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真正将课改落实在课堂之中。我校于2024年1月3日至1月11日开始,开展了“三一·共生五步法”对应实践展示课。本次展示课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美术、音乐七门学科,教师们精心准备,充分展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一次次的思想碰撞,让人如沐春风,震撼心灵,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 冬日好景美如斯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由教研室副主任黄小燕主持。</p> 语文课堂 <p class="ql-block">  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赵云老师在执教《坐井观天》一课时,紧抓文本的三次对话,将“抓标点,读好语气” “抓关键词,读好重音” “抓心理,读好情感”三把阅读金钥匙贯穿整堂课,读中解文,读中明理,整堂课让学生全面“读”起来,有效“读”起来,真正让语文课“读”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 牛晓娜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带着孩子们做事情的方式进行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课堂上,牛老师带着孩子们做了四件事:读好一篇文章;积累解词之法;寻最美秋之印记;画说“秋”之明信片。四件事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错、层层递进,牛老师在不断地设疑引导、欣赏评价与创境朗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辩探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创意表达,为学生打通了课本与生活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常倩老师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导入运用联想法,以图片来帮助同学们回忆之前所认识到的三位小神童(骆宾王、曹冲、司马光)来引出本篇文章的主角——王戎。课堂以读带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用语言魅力将学生带入到故事中,深刻体会王戎之聪慧,以学生角色扮演结束课堂,致力于将课堂归还于学生。</p> <p class="ql-block">  王丽婷老师执教《古诗二首》,本节课以“寻找中国梦”大单元任务为依托,用任务驱动教学,设置任务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利用表格梳理两首古诗并进行对比读,任务二引导学生用“以诗解诗”的结构化思维探索两首古诗之间的关联,任务三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怀,</span>让学生通过完成本课设置的三个研学任务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是文化的传承。索瑾老师在执教《伯牙鼓琴》一课时,先通过展开想象,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艺术之美,继而通过“志”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共通、心灵的交融、精神的共鸣方为知音,最后拓展延伸使学生对知音内涵以及知音文化的历史脉络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整堂课集文章、文化、文言三位为一体,潜移默化中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让文化之脉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p> 数学课堂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的年龄段,一年级的孩子又是</span>第一次真正接触钟表的知识,因此,张慧老师在执教《钟表的认识》时,以数学兴趣为引导,以学生动口说、动手拨、动手画丶动手做四种活动为表现,引起学生对钟表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  刘霞老师执教《数学广角——搭配》, 本节课以绘本故事《妖怪偷了我的名字》把孩子们引入破译密码的情境当中;通过问题导学,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有序思考”的过程;通过对比、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现象背后的本质——有序思考;通过闯关游戏巩固已学知识、渗透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课堂自始至终,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促进着,学生才是探究者、主动学习者,真正体现了“学生为本”的课堂灵魂。</p> <p class="ql-block">  陈甜蕊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单元复习课。本单元的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但是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所以在教学前,陈教师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合与重构,将本单元知识分成了三个大部分,一是认识分数,包含了我们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一些物品当中的几分之几有几个,这些都是围绕分数的意义而进行教学的。二是分数比大小,三是分数的加减法。教学时,陈老师通过不断设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表达、相互质疑,不断生成,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p> <p class="ql-block">  杜菲老师执教《商的变化规律》,在教学中,杜老师精准把握学情,深知商的变化规律有三条,对学生而言,从例子中描述出自己看见的知识不难,经由教师引导归纳出规律也不难,难的是对三条规律的深度理解及在此基础上不加混淆地灵活应用。因此本节课杜老师采用联系旧知,以“回顾”助“表达”,任务联动,从“看见”到“发现”,联通经验,从“式子”到“情境”,沟联规律,从“三条”到“一条”关注三条规律的内在联系且予以沟通,学生能熟练掌握规律,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p> <p class="ql-block">  李玲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教师既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李老师采用“三部曲”,找图形、认图形初识概念;动手操作剖析、反思形成概念;变式训练、模仿训练升华概念。引导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中,通过外显的操作活动化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引导学生把对概念的认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为学生理解概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符合以生力本的新课程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红岩老师执教《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李老师通过学案中设计的“探索选用的图形→拼(或分)成的图形→拼(或分)成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发现”板块,放手让学生去探寻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内在思索,语言表征,扩宽思维广度,最大限度挖掘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p> <p class="ql-block">  宋科琪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先设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最后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关于圆的问题。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p> 英语课堂 <p class="ql-block">  王丽老师执教《water 》一课,课始在“泉水叮咚,声声入耳;溪水潺潺,宛如一首动听的歌”中开启了water学习之旅。课中游戏、小记者采访、观看视频等多样化活动贯穿其中,课末一起欣赏“关于节约用水”海报作业展示,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节约用水,从我做起”</span>口号努力落实到行动上。整节课从个体活动到小组合作活动,再到整体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始终,学生的听说读写学习技能得到了有效地训练和提升。</p> 科学课堂 <p class="ql-block">  索晨曦老师执教《这里面有空气吗》,本课围绕空瓶、塑料袋和物体孔隙中是否有空气这一话题展开,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猜测有盖无盖和半瓶水的瓶子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测,第二个活动猜测粉笔、海绵、石头、弹珠、硬币中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测,第三个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孔隙发现有空气的物体共同点就是有孔隙。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丰富课堂环节,学生深入了解实验步骤以及要求,提高了学生对于课堂实验的兴趣。</p> 体育课堂 <p class="ql-block">  张晓强老师在《游戏与体能》一课中,将游戏贯穿于体育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参加锻炼,达到了“玩中教”、“玩中学”、“玩中练”的课堂效果。在体育课上运用“三一共生五步法”,学生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显著提高,课堂氛围和效率大幅改善,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增强。</p> 音乐课堂 <p class="ql-block">  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为目标。王倩老师<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选取《桔梗谣》这首曲调优美,带有舞蹈性节奏的朝鲜民歌,</span>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p> 美术课堂 <p class="ql-block">  在《儿歌变画》这节课中,张淑丹老师选取了少年儿童耳熟能详的儿歌做为讲课内容,这既贴近孩子们生活又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无形中建立了文化自信。在课堂中,张老师聚焦核心素养,首先引导同学们在多学科整合中(如:听儿歌音乐,读儿歌文字寻找关键词,绘画表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知儿歌的美并通过竞猜游戏引导学生发现儿歌与画面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儿歌变画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找到的儿歌变画方法创作实践,最后拓展延伸,让孩子们知道儿歌是插画的一种,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为古诗故事配画,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p> 博采众长人如潮 <p class="ql-block"> 分管教学副校长郑志文高度重视,全程参与,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副校长陈强,结合所教授学科,亲临现场观摩听课。</p> <p class="ql-block">  听课教师用心聆听,认真记录,“批判”思考,捕捉一个个精心设计中蕴藏的点点灵光,感悟执教者教学的智慧,陶醉课堂升华的力量,沉思课改远行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本次汇报课还邀请了壶关实验小学、黎城古城小学、黎城东关小学、黎城城南小学四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前来观摩听课,五校共同交流,携手并进。</p> 美美与共行致远 <p class="ql-block"> 郑志文副校长立足“三一·共生五步法”课堂结构和深度学习导向,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对课例作了点评,既有先进的理念引领,也有务实的践行指导,肯定中有指点,褒扬中有建议。</p><p class="ql-block"> 郑校长总结学校近几年“批判性”课改的实践探索成效,欣喜地发现“批判性”教学理念、“三一·共生五步法”课堂结构已在教师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课改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引领友谊人奋发前行。</p><p class="ql-block"> 但是课改没有止境,探索没有终点,郑校长提出的殷殷期盼,更是把友谊人的思考引入了深水区。</p> <p class="ql-block">  汇报课后,各位评课教师分别针对不同学科所作的讲评专业且方向明朗、生动且耐人寻味,引领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p> <p class="ql-block">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教学之路好比无涯之海,行者无疆,唯积跬步者,方可致千里。我校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持续开展<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一·共生五步法”</span>对应实践课堂系列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着力打造有教育情怀、有过硬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凝聚起集体智慧,共同书写好教育奋进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总 编:崔晓飞&nbsp;</p><p class="ql-block">监 制:郑志文</p><p class="ql-block">策 划:张建明 黄小燕</p><p class="ql-block">编 辑:申 丽</p><p class="ql-block">责任科室:教研室</p>

学生

课堂

老师

执教

儿歌

教学

课改

步法

教师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