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不久前曾介绍过“侨批”以及“侨批纪念地主题公园” 。(见拙文《<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d9vgtj"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海邦剩馥——侨批</a>》)</p><p class="ql-block"> 在汕头,还有一座“侨批文物馆”。文物馆除收藏了12万余封侨批外,还以实物、图片、雕塑以及声、光、电等形式举办潮汕侨批文物展,以展示侨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宣示侨批被收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意义。</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侨批文物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物馆大门一侧的浮雕</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物馆大门另一侧的浮雕</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侨批文物馆徽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厅</h5> 早在唐、宋之时,沿海居民就利用临海的优越条件,开始了海外交往活动。灾祸连年的残酷现实,也将沿海地区的许多百姓逼上海外谋生之路。早期移民,多择水路乘船前往。潮汕移民首选目的地为东南亚,俗称“下南洋”,汕头是“过番”者远渡重洋的主要口岸。<div> 早期海外华侨华人历经种种艰辛,付出血汗谋求在异国他乡生存发展。他们心怀赡养眷属朴素愿望,也希冀早日发达致富、衣锦还乡。然而,大多数移民来自社会底层,只能依靠出卖廉价劳力为生。离乡背井、无依无靠、备受歧视的严峻现实,使海外的闯荡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坎坷。他们远离家乡,对家和家乡有着独特的情结。这种感情是共通的。离家越远,越思恋家乡。<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渡重洋 艰苦创业</h5> 经过一段时期的辛勤劳作,节衣缩食,移民们逐渐有了些积蓄。深受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熏陶的海外侨胞,开始尝试委托回国的亲友乡人带钱款回家,以尽赡养长辈妻儿的义务。在金融邮政尚未正式建立或极不完善的年代,“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侨批便应运而生。一封薄批,几句嘱言,再加若干辛苦钱,为家乡亲人送上了异国游子的深深思念和拳拳关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念亲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代写书信</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请老先生代写书信,附上辛苦钱,带给家乡亲人</h3> 《潮州志》写道:<div> “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事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夏屋,更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且潮州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荣而不衰落者,无非赖批款之挹注。”</div> 侨批的产生并广泛运用,催生了一个新兴职业--水客,风行一时。<br> 水客,就是经常往来于国内外,专为海外华侨递带“人、信、财、物”的特殊人群。他们远渡重洋,四海为家,倚水而生,故名“水客”。<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送批</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批来了</h5> 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侨批递送需要,19世纪30年代左右,以批局、银号、商号等承办机构为代表的侨批业正式出现并迅速发展。虽然侨批业与水客业同时并存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批局承办逐渐发展为侨批业的主流,在潮汕及南洋尤为盛行。<br> <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批局的老照片和模拟展示</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批局成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批局人员分拣侨批</h5> 侨批业自产生至银行统管之前,先后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始终把诚信作为立业之本。许多侨批派送员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每天要走近百华里的路,分送上百封侨批,而酬劳仅为两斤大米或一元国币,但未发生过侵吞批款或丢失侨批的现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批来了</h5> 展品中有一非常有意思的批局戳记,其内容是:“批银在途遇劫,如能拿获者,花红照章奖赏;若旁观不救,决就近控以坐视之罪。银批局公启。”该戳记见证早期侨批局为了稳妥寄送批银,避免批款遭遇不测,在侨批封上加盖公告,既震慑觊觎批银的不法之徒,也鼓励民众见义勇为,承诺“花红照章奖赏”,而若袖手旁观,必控以“坐视之罪”。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戳记放大图</h5> 简言之:一封封侨批为改善家乡眷属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又充满了浓浓的孝悌之情。<div> 这些来自民间的侨批记载翔实,内容丰富,从中可以了解到祖国与侨胞居住国的国情、侨胞故乡的乡情、侨胞家庭的家情和侨胞与他们眷属的亲情,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历史资料。与典籍文献互相印证,可补充典籍文献记载之不足。搜集整理侨批堪称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发现。<br></div><div> 侨乡著名学者饶宗颐认为侨批“媲美徽学”,赞誉其为“侨史敦煌”“海邦剩馥”,并积极推动侨批“申遗”。<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饶宗颐题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饶宗颐题字</h5> 2013年6月,侨批成功入选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br> “侨批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关系的经济和精神的纽带,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它不仅在侨眷生活、家乡建筑、共纾国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交融,彰显了亲乡、顾家、行孝、友善的潮人精神。”<br> “侨批记录了华人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状况、活动情况及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独一无二且意义重大,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br> 这些评价十分准确。 <p class="ql-block">附注:</p><p class="ql-block">我国目前已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档案资料共十三项,它们是:</p><p class="ql-block">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年入选)</p><p class="ql-block">2.清代内阁密本档(1999年入选)</p><p class="ql-block">3.纳西族东巴古籍(2003年入选)</p><p class="ql-block">4.清代科举大金榜(2005年入选)</p><p class="ql-block">5.”样式雷“建筑图档(2007年入选)</p><p class="ql-block">6.《本草纲目》(2011年入选)</p><p class="ql-block">7.《黄帝内经》(2011年入选)</p><p class="ql-block">8.侨批档案(2013年入选)</p><p class="ql-block">9.元代西藏官方档案(2013年入选)</p><p class="ql-block">10.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年入选)</p><p class="ql-block">11.甲骨文(2017年入选)</p><p class="ql-block">12.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2017年入选)</p><p class="ql-block">13.澳门地方衙门档案(2017年入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文提到的“徽州文书”现已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