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天高云淡的金秋时节,做好攻略,收拾行囊,于10月20日晚与父亲一道启程自驾“陕甘南”线。本次自驾旅行合计行程约1800km,计划途径陕西及甘肃2省17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乘坐晚上20:55从珠海飞往西安的夜班机,当打印出登机牌时便意味着即将踏上陕甘南自驾探秘之旅。</p><p class="ql-block"> 尽管前路未知,但一心向往,这便是旅行……</p> 23:45分顺利到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了第二天一早方便出发,当晚就入住机场酒店。 21日一早,根据提前在“神州租车”平台上预定的车辆,在机场T3停车场提起了预定的越野车。 早餐后走福银高速向60公里开外的乾县“乾陵”出发,约50分钟后到达乾陵高速出口。 <p class="ql-block"> 下高速后约10分钟到达G312国道旁的“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墓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7个女儿,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李仙蕙。据史料记载及考古证实,唐大足元年九月三日(701年10月8日),永泰郡主李仙蕙的丈夫武延基、哥哥懿德太子李重润因冒犯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兄弟,被武则天所杀,第二天,身怀有孕的李仙蕙悲愤并难产而死,年仅十七岁。</p> <p class="ql-block"> 永泰公主墓的墓道口。</p> 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属于封土堆墓,其墓穴为砖砌,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 墓道全用红褐色土夯筑,过洞紧接墓道口,向北经过间隔的四个天井,至第五天井南口下共有五个过洞,每两个过洞之间开一个天井,各洞高约2米、宽约3米。 永泰公主墓内的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前室、主室全绘有壁画,每幅画的内容也各有不同,画的主题是以女性人物为主。 墓室的封门石以及两侧墙壁上的壁画,永泰公主墓的这批壁画以墓主生前身处深宫大院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用绘画艺术手法,从一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唐代封建社会的宫廷礼仪制度、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折射出唐代真实的历史和唐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唐十八陵分布图。 唐代丝绸之路的全景图。 <p class="ql-block"> 永泰公主墓虽然被盗,但仍出土了壁画、陶俑、木俑、三彩俑、金、玉、铜器等珍贵文物计1000余件,特别是三彩俑、造型精致、色彩鲜艳,文饰奇特,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陶瓷工艺水平。</p> 永泰公主墓导游图。 <p class="ql-block"> 出永泰公主墓往西行车3公里就到了乾陵的南门,由南门进入乾陵。</p><p class="ql-block">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距离乾县6公里、距离古都西安7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p><p class="ql-block">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个保存完好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p> 乾陵南面墓道两侧的山顶阙楼,掩映在满山的松柏林中。 从乾陵司马道旁边的观景平台远看的“永泰公主墓”(远处一个小山包隆起处)。 乾陵神道两侧伫立的石兽和石人。 乾陵南向神道和东西阙楼的航拍图。 <p class="ql-block"> 乾陵北向神道及梁山的航拍图。</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陵墓是盛唐时期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位风水大师联手选定的墓址,可谓是集结了当时风水大家智慧的结晶。据传说,两人当时分别出去为武则天选择皇陵地址,袁天罡观天象,李淳风察山峦,两人一个看天一个看地,最终袁天罡看好了地方之后,以一枚铜钱做标记,而李淳风选好地方后则以一个发簪做记号。后来两人回来向武则天复明,女皇派人查看地址,发现李淳风的发簪正好插在袁天罡的铜钱之上,故女皇最终选定梁山为自己的陵寝墓址。</p> 由神道一直往北走,至朱雀门外东西两侧的阙楼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而东侧的巨大石碑就是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约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无字碑的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 <p class="ql-block"> 关于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为了登上皇位和坐稳江山,谋害了太多唐朝开国皇帝李氏族人,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第四种说法认为,为维护道家统治,防止儒家登台,把儒生杀的血流成河,武则天知道历史多数是儒家编写,如果不立此碑,那一代女皇的名声将彻底成黑。</p><p class="ql-block"> 但据历史学家推测:武则天生前已经撰写好了碑文,并交给了李显,武则天叱咤风云几十年,但“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让位给李显,将国号“周”恢复为“唐”,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却长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发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母亲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不说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了一块无字碑。</p><p class="ql-block"><br></p> 无字碑航拍鸟瞰画面。 无字碑的后面就是遗存的“三出阙楼”的台基,阙楼上部的木质阙身经过1300多年的王朝更迭、风雨侵蚀早已不见了踪影。 乾陵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东西两座阙楼背后分别伫立的两组石人像,即“六十一蕃臣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在唐高宗入葬时前往长安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的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p><p class="ql-block"> 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只是不知何时、因何原因所有石像头部缺失且至今尚无定论。</p>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1对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朱雀门前广场上的乾陵墓碑。 <p class="ql-block"> “乾陵”航拍视频集锦。</p> <p class="ql-block"> 由墓碑以北往梁山前行,便是通往梁山墓道口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据传,在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p> <p class="ql-block"> 梁山半山腰处的乾陵墓道口远眺位置。</p><p class="ql-block"> 但在1958年,当地几个村民为修路在梁山上放炮取石时,无意间炸出了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正是乾陵的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p> <p class="ql-block"> 据网上搜索的资料,上图即为1960年挖掘出来的墓道口位置,后因国家禁止挖掘便进行了回填。现在因满山栽植了大量柏树,以前回填后的墓道口现在难于看出原来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根据目前的有关资料考证,上图位置便是当年挖掘的墓道口现在的近景位置。</p> <p class="ql-block"> 登上梁山往西南方向远眺,前方山脚下的深沟便是有名的“黄巢沟”,即在唐朝末年发生的黄巢之乱,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在梁山脚下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p> <p class="ql-block"> 乾陵出来后已是中午13:30点,午饭后便启程前往甘肃平凉的崆峒山,行程约260公里,于傍晚6点到达平凉市崆峒山。</p> <p class="ql-block"> 夜宿崆峒山脚下的“平凉杜鹃民宿”(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素有“西来第一山”、“道教第一山”等美誉。</p><p class="ql-block"> 崆峒山自然景观雄奇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湛。主峰海拔2100多米,峰峦雄峙,危崖耸立,林壑优美,特别是如今的深秋时节,一眼望去满眼缤纷。其人文景观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建筑宏伟,凝重典雅。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至此问道于广成子,秦始皇、汉武帝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历史名人也曾登临崆峒,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崆峒山还是国内唯一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和佛教共存的名山,山顶的东部也即是中台以东是佛教寺庙建筑,而西部则是道教建筑,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p> <p class="ql-block"> 22号一早崆峒山的航拍远景。</p> <p class="ql-block"> 从杜鹃民宿驱车到达崆峒山东门的停车场,停车场已有部分自驾车辆,现在是旅游淡季所以东门停车场对外开放,旅游旺季时此处只能停放景区中巴车辆,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东门检票处,也即是步行上山的登山口。</p> <p class="ql-block"> 因崆峒山景点众多,分布广散,根据提前制定的旅游线路为:在东门停车场停车后从东门徒步登山,经太清宫、弥陀寺、凤凰岭到达中台的南天门,然后从南天门往西登山至药王洞、上天梯、磨针观、皇城,然后从皇城往南下经雷声峰、棋盘岭回到上天梯处,再往下至中台,然后游至东台,最后回到中台坐景区中巴下山。</p> 崆峒山东门的登山道,山路陡峭。经过近1.5小时的攀登,已接近山顶,极目远眺,山峦叠嶂一片秋意盎然。 到达第一座道教寺庙“太清宫”位置。 崆峒山景区导游图。 再往前是崆峒山的“弥陀寺“”,弥陀寺初建失考,明代重建,民国九年(1920),由道士王城芳等重修,由道人入住。寺前有一株千年柏树,树高约三十几米,胸径约有120厘米,虽有千年树龄,却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其枝叶向四方延展而生,因此被称为“千年华盖”,这也是崆峒山上树龄最长的一棵柏树。 蜡烛峰下松挺拔。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上天梯”,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经明、清两代修缮和改革开放以后三次维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古人有一首诗这样形容上天梯:“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这也是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p> 皇帝问道处。右侧崖壁木阁中供奉着三位神像,中正为广成子,旁边为赤松子,跪地者为轩辕皇帝。<div> 大约五千多年前,地处西北的平凉崆峒山,森林茂密,景色秀丽,山势险峻,高耸云天,是幽雅的高山胜境。山上住着一位赤发赤须得了“至道”的智者广成子。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坐上龙椅后,听说广成子住在崆峒山,黄帝不顾万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前往崆峒山拜师问道,向广成子请教安邦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br></div> <div> 此处的“南崖宫”,供奉的就是广成子,据传也是皇帝问道的场所。</div> <p class="ql-block"> 南崖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 上天梯的尽头是“天洞”。</p> <p class="ql-block"> 从“天洞”回头望,天梯狭窄陡峭。</p> <p class="ql-block"> 磨针石处远眺中台的秋色美景。</p> <p class="ql-block"> 三教洞,始建于明代,是一个呈半圆形的石洞,深约6米,宽约4米,洞内供奉佛祖、太上老君、孔子。此处进门虽小,但里面建筑充分利用地势,高低错落,别样有致。</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的“皇城”,又称太和宫、绝顶,在马鬃山的绝顶之上,海拔2038米,也是崆峒山规模最大的道观。至今修复保留的有太和宫、真武殿、玉皇殿、黄篆殿、药王殿、老君殿、太白楼、灵宫洞、“峻极于天”木枋门,北侧另有天仙宫。</p> <p class="ql-block"> 皇城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封建帝王的皇宫。</p> <p class="ql-block"> 用无人机航拍的皇城古建筑群,掩映在山顶的参天大树丛中。崆峒山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唐宋时期,现存主要为宋、明代建筑遗存。</p> 用无人机航拍的中台秋色美景。 中台法轮寺。 崆峒山最高峰——香山。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航拍视频集锦。</p> 从皇城往南下至雷声峰古建筑群,雷声峰位于马鬃山东南余尾山脊,长约300余米,此山脊两面临空,峭壁千仞,风云变幻莫测;如遇天雨,雷声滚过,崖壁回荡,故称雷声峰。<div> 雷声峰古建筑群中占峰踞险的岩庙建筑,既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崖洞的奇峭幽邃,又使每个宫观建造都能找到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造型、比例和色彩。建筑群顺应山势、道法自然,山高庙险、古松柱天。特别是那些悬崖峭壁之上的建筑,随山脊起伏变化,其险峻陡峭之取势,横空驰骋之韵律,堪称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div> <p class="ql-block"> 从雷声峰三星殿下至“棋盘岭”,在棋盘岭上有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旁边有一株数千年的伞形古松弯身而立,人称“观棋松”,相传是广成子和赤松子两位仙人经常下围棋的地方,因此,棋盘岭也被称为“天下围棋第一地”,平凉市也荣获“全国围棋之乡”称号。</p> <p class="ql-block"> 下至中台的这座两层阁楼式建筑,叫做“三皇楼”,它始建于清宣统三年,是为奉祀天皇伏羲创八卦、地皇神农尝百草、人黄轩辕创文明而建。三皇楼又名中峰锁钥,是通往崆峒山主峰——马鬃山的门户,故又有“一天门”之称。</p> <p class="ql-block"> 从东台的关圣帝君庙远眺平凉市区。</p> <p class="ql-block"> 法论禅寺古建筑群。</p> 法轮禅寺牌楼。 <p class="ql-block"> 法轮禅寺内的“凌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七年。宝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塔顶生长有一株近200年的松树,挺拔苍翠,构成了叹为观止的“古塔托松”之胜景,被誉为崆峒山一大奇景,也是“崆峒十二景”之一。就其形成的原因,应是小鸟或松鼠在吃食或储存过冬食物时,将树的种子遗落到了塔顶裂缝中,以裂缝中的土壤为养分,遇雨水浇灌,逐渐在缝隙中生长而成。</p> <p class="ql-block"> 中台是游客从崆峒古镇坐景区摆渡车辆上下山或者徒步山上后的枢纽之地,从中台往西可登顶至皇城、香山,往南至南台,往东至东台及法轮禅寺。 </p> <p class="ql-block"> 坐景区摆渡车辆下山,在停车场取车后在出口不远处的西沟村的一家路边农家乐午饭。</p> <p class="ql-block"> 午餐点的酸菜鱼及一道本地野生菌炖肉片汤味道不错,很有地方特色,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出景区后往西上青兰高速前往会宁县,途径六盘山特长隧道。据了解,隧道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过境段的东山坡至毛家沟路段,是青兰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隧道东西连接泾源和隆德两县,全长9.485公里,也是国内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青兰高速甘肃段两侧,基本为黄土高坡地貌,因为严重缺水所以农作物稀少。</p> <p class="ql-block"> 经过150多公里的路程,于22日下午4点到达会宁高速出口。</p> <p class="ql-block"> 会宁红军大会师旧址门口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广场建有“红军会师纪念塔”,纪念塔由三塔合抱,象征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主力红军大会师;纪念塔共11层,寓意红军长征时途径11省、自治区。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会师纪念塔”等18个大字。</p>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纪念塔西侧的会师楼,原为修建于明洪武五年的会宁西城门,史称西津门。1936年10月8日清晨,红军骑兵千里奔袭会宁时,首先攻开此门,打开了胜利通道,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于此,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开过会,为纪念三大主力会师会宁,解放后改成会师门。</p> 纪念馆内的红军长征路线图。 从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出来后已经是22号下午5点了,继续赶路前往夏河县。 经过350多公里的连续赶路,于晚上22:00点到达甘肃夏河县,入住玖盛国际饭店。 夏河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地区,23号一早看到的酒店外面的一片藏族民居。夏河县虽然常驻人口只有8万多人,但却是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个具有通航民用机场的县域城市。 在酒店早餐后开始驱车往北前往“白石崖”和“八角城遗址”,沿途景色明显与昨日从平凉一路过来的景色不同,夏河县海拔3300多米,属于高原气候环境,这边的山体均是以草原植被为主没有树木,气温也明显较低。 行车约11公里,到达第一个垭口“诺朗卡观景台”,极目四望,视野极具辽阔,远处的藏族民居、草原以及雪山尽收眼底,这种高原环境下的自然风光所带来的震撼感是低海拔地区无法体验到的。 <p class="ql-block"> 下山后途径“甘加赛姆措湖”,也即是草原中心地带的一处洼地,山水汇聚成湖,湖边牧草丰盛、牛羊成群。</p> 湖边的道路一侧,有一片藏族村落。 再往前约10公里,就到了“甘加秘境”标识牌的道路分叉口,往右前行便是前往白石崖和八角城遗址的方向。甘加秘境其实就是甘加草原、白石崖、八角城遗址的统称。 前往白石崖的唯一一条小路,道路两侧旷野茫茫,荒草萋萋一片荒芜。 <p class="ql-block"> 放飞无人机,甘加草原的尽头便是一面高耸入云、延绵十余公里的巨大峭壁——这便是“白石崖”,它宛如一道屏障守护着下方的甘加草原,既似《冰与火之歌》中的绝境长城,又如《魔戒》里苍远和神秘的中土世界。无垠的草原被陡峭的石崖陡然分隔开来,朝阳初升,晨曦洒满整个山体和草原,给茫茫的高原大地平增了几分空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观景平台远眺白石崖下的藏族村落和白石崖寺院,在山崖和荒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突出,不得不感叹千百年以来,当地的藏民先祖选择这样一处钟灵毓秀之地作为繁衍生息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白石崖东西走向似一堵山崖屏障,长约15公里,从远处看恰似一道白玉屏风横在天际边,蔚为壮观。站在白石崖下你不仅仰叹大自然的刚烈雄姿,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柔美润泽。</p> 从白石崖往南空中俯瞰,远处的山脉上还覆盖有皑皑白雪。 从“癿石秘境”观景台开车前往前方山谷隘口处的白石崖溶洞,约2公里路程。 前方溪谷左侧的崖壁上便是白石崖洞口的所在地。 从达力加峡口处沿着溪流旁的木栈道朝白石崖洞口方向一路前行,两旁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峡谷中,雪水融化成的溪水冰冷刺骨,溪边山石上还留有不小藏民放牧时用卵石垒起的“玛尼堆”。 走到洞口下方木栈道的尽头,有一扇简易的木门和一间小木屋,出来一喇嘛,说去溶洞需要收费20元,交钱后开始拾级而上,不远处左侧的崖壁上已经能够看到洞口,洞口距峡谷底部约30米,坐西向东。该洞口位置海拔约3400多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海拔最高的溶洞。 <div> 到达洞口,洞高约3.5米,宽约4米,据守护溶洞的喇嘛介绍,该洞长约有10公里,传说与青海循化某地相通,洞身深邃崎岖,曲径幽深,须持火把攀援古梯登高,腰系绳索下行,洞内有暗河流水。据《葛丹教法史》记载,在白石崖洞发现有莲花生度母观世音居住于该处的验证,洞内有天然形成的藏文元音和辅音字母、意宝树、天生稻等石头造型,洞内还有苦行僧坐过的土台以及藏民挂在上面的羊毛、哈达等祭汜物品。<br></div><div> 1982年,十世班禅大师在甘南视察期间曾来此洞朝拜。</div> 出白石崖洞往大教程遗址方向,途径“白石崖寺”,依山而建的白石崖寺是格鲁派寺院,寺主为藏区三位转世女活佛之一的贡日仓女活佛。由于当地人普遍认为悬崖高耸的白石崖是胜乐佛宫殿,所以信徒们也把白石崖寺当作守护神山的存在,世世代代来此朝拜、祈福。 从白石崖往南行车约2公里,便到了“八角城遗址”,八角城在甘加草原东部央曲河与央拉河交汇的台地上,是西汉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城堡。古城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曾是各个王朝争夺的军事重镇,但直到现在,何时何人所建至今尚无定论,但最被人们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它最早是在汉代建立,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的节点。 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的八角城遗址全景。八角城顾名思义城有八个角,其实就是一个空心的十字形,共设城墩八个,形成八个角,八个直角抹平之后可以变为16个角,内城20个面,4个内直角,城外有护城壕、护城河、外廓,造型独特,在当时来说可谓是防御无死角。<div><br></div> 在八角城北面的一座山丘上,建有山顶观景平台,可远眺八角城遗址全景。 八角城占地面积约250亩,城墙是由一层土一层砂石夯筑而成,土城垣高约8-12米,城墙底宽约10米,在八角城的西北角有一个入口进入城中,为了防止城墙坍塌,入城通道上架有钢管架。 城内至今仍有居住着不少藏民,据说以前村里居住有七十多户几百人,后来渐渐有人搬走了,现城中人口不多,如今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多以畜牧业为主,清晨还可见牧民赶着牛羊群进出城。<div> 城内房屋大多是土质建筑,也有部分是后来新建的砖石建筑,有些因为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而破破烂烂,房顶都长满了野草,在瑟瑟的秋风中依然感觉到一丝苍凉和破落。还有很多房子外面都晒着一层一层的牛粪和马粪,这里和西北很多地方一样,以干的牛粪、马粪为燃料,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div> 八角城的东南角还建有一座佛教寺院,也看见有三三两两的藏民在围着寺院在“转廓拉”(藏民的一种祈祷仪式)。 从城外便道上远望八角城,城外的草原上还遗存有不少羊圈遗址和大片的梯田遗迹,据说也是从汉唐时期就遗留下来的,后来岁月沧桑变化,曾经繁华热闹的重镇渐渐败落,城外的梯田也渐渐无人耕种了。 城外不远处的一座土台地上,建有一处木屋民宿,在远处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因为旅游旺季已过,并没有看到有游客居住。 <p class="ql-block"> “甘加秘境”航拍视频集锦。</p> 从甘加秘境出来后驱车返回夏河县城,“拉卜楞寺”就位于夏河县城的西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也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拉卜楞寺既是一座寺院也是一所大学,其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 “拉卜楞寺”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环绕寺院一圈,有近3公里长1700多个转经筒。转经筒,又叫“玛尼经筒”,据说每转动一次经筒,就等于将经书诵读了一遍,这是藏族人民对藏传佛教修持和祈愿的一种方式。 寺院内路边的实体高墙内,便是佛教徒学习居住和闭关修行的区域,一般不对外开放,而殿宇佛堂是对外开放,游客可以进入。 前往佛殿朝拜的喇嘛和信徒。 在通往主佛殿的巷道上,遇见2个磕长头的佛教信徒。 在拉卜楞寺整个寺院,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就是上图的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 大经堂正面。 大经堂当日不对外开放,碰巧的是走到大经堂侧门时遇到从云南香格里拉来的一帮十几人的佛教信徒,经领队与寺院方负责人沟通后允许他们进入,自己就跟在他们的队伍走进了大经堂的核心区“正殿”。走进大经堂,灯光稍有昏暗,酥油灯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殿内肃穆静谧,佛教那神圣庄严的气息油然而生。正殿内,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的匾额。后殿正中,供奉着高大的鎏金弥勒大铜像,左侧供奉着历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及蒙古河南亲王夫妇和其他活佛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为寺内护法神殿。<br> 细观大殿的四周,南面有气势磅礴的巨幅经典唐卡壁画,十分精美;北面顺序排列着释迦牟尼、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等塑像;殿内还悬挂着精美的刺绣佛像,且藏有《甘珠尔》等经典;殿顶彩梁高悬,系挂着上空稳悬着的幢幡宝盖;长方形的立木柱上悬挂着精美的唐卡,顶幕缀饰着蟒龙缎带。 <div> 据考证,在1709年,一世嘉木样在初建大经堂时建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三四千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由此,闻思学院大经堂形成了拥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成为全寺最为壮美恢弘的建筑。<br></div> 大经堂东面,建有一座白塔。 从拉卜楞寺出来后往南经桑科草原向卓尼县的扎古录镇进发。 据了解,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草原辽阔无际,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一处极为宝贵的原生态旅游景区。 从桑科草原到合作市,沿途的自然景观均为高原草甸,不少背风面的山坡还覆盖有皑皑白雪。再从合作市出发走G316线往卓尼方向,到达亦子多村分叉路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向右转进入扎古录镇方向,再行车约1小时终于到达当晚的露宿地扎古录镇的“洛克之路度假酒店”。 扎古录镇,卓尼县的一座山区小镇,四面被群山包围,如果不是因为它是“洛克之路”的北向起点,估计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座小镇。在路边吃完早餐后开始向本次自驾游最期待也是最重要的旅行目的地出发,一切都是那样的渴盼又是那样的未知,虽然此时天气还下着濛濛细雨,心里还是渴望到达“洛克之路”时能柳暗花明风和日丽。 刚出扎古录镇不远,就看见马路左侧的“洛克之路零公里起点”的指示牌。<div> 洛克之路,又被驴友称之为甘肃版的“独库公路”,是1925年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甘肃省卓尼县到迭部县扎尕那考察时由当地的牧民带领着穿越的一条牧道,后人为纪念约瑟夫•洛克,把旁边的江迭公路称之为“洛克之路”。<div> 据了解,洛克之路全长约110公里,其中扎古录镇至尼巴镇为柏油路,从尼巴镇开始至洛克之路的终点“扎尕那”为碎石土路,海拔从2600米到4100米,途中经过藏族村落、佛教寺院、高山草甸、悬崖陡壁、雪山垭口等,号称国内最美的100公里自驾线路,特别是翻越秦岭余脉迭山主山脊时看到的经过第四冰川季浸蚀过的石峰遗迹,斧劈刀削般高耸入云,山势奇峻。<br></div></div> 在从扎古录镇前往尼巴镇的途中,开始纷纷扬扬下起了小雪,沿途农田里也银装素裹白花花一片,心里在想,如此下雪天气洛克之路山顶上是否可以通行。正在此时,看见前方开来一台警车,连忙下车后拦停询问,开车的交警说前方未封路,但洛克之路山顶的路况不好说是否可以通行,此时也只能继续往前赶路,看看前方的路况后再做决定。 到达刀告乡,看见道路右侧一片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这就是“贡巴寺”了。<br> 贡巴寺,又称“万寿寺”,始建于一八八五年,是由在新疆抗击沙俄为大清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车巴沟石矿村人贡噶坚赞,在布达拉宫请示十三世达赖喇嘛后,修建而成的一座颇具规模的藏传佛教寺院。 在清朝末年,由罗桑却丹主持教务,将寺院献于拉卜楞寺,成为拉卜楞寺的一百零八座属寺之一。后历经几次扩建,最终贡巴寺在规模和建筑上成为在甘南藏区仅次于拉卜楞寺的第二大藏传佛教寺院。 再继续行车约8公里,到达尼巴镇,在经过一座小桥进入镇区时,看见路边立有一块写有“我在洛克之路想你”的标识牌。 尼巴镇是在群山怀绕中的一个面积较大的镇,镇区建筑多为低矮的土胚房结构藏式建筑,镇区人口不多,可能因为下雪的缘故,街道上人流较少。 出尼巴镇约4公里,柏油路面结束开始进入碎石路面,也意味着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洛克之路”了,好在此时海拔只有3100米左右,海拔还不算高,而且因为是碎石路面,冰雪更容易融化渗入砂土层,所以路面并不湿滑,汽车的抓地性较好。 在路上偶尔还可以看见散养的牦牛和藏香猪,在一些路边偶尔也看见牧民在路边搭建的简易帐篷。 汽车开始一路爬坡,此时发现部分路段白雪覆盖较厚,偶尔出现车轮打滑现象,停车后开始盘算是否需要折返,因为此时的海拔虽有3100米左右,但洛克之路山顶最高的垭口处海拔有4100米,还有近1000米的垂直高差,心里在想是否能够顺利爬上4100的海拔,又是否能够顺利从海拔4100一路下坡至3200米的洛克之路终点“扎尕那”。 正在纠结之时,从后面开来一台跟自己一样的越野车,便下车拦停后与他攀谈起来,原来他是夫妻二人带着一个约6岁的女儿,趁着小孩马上要上小学之际带她出来走走,刚好也计划穿洛克之路前往四川,最后约定两台车结伴同行一起穿越洛克之路,这样路上有个照应。 为了防止汽车打滑,一路爬坡都是根据前车的车辙印前行。 当攀爬至海拔约3800米时,路面已全被白雪完全覆盖,雪雾更大了,可视度也极差。 正在此时,从反向开来5台车,连忙下车询问对方前方的路况情况,谈话中得知,原来他们也是走洛克之路前往扎尕那方向的自驾旅行者,在到达前方约8公里处时,也即是快到“夏吾卡观景台”时,因为路面结冰,道路临时关闭不得通行,因此他们才折返。听他们这样一说,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也不得不决定折返。 因为道路狭窄,路面又出现打滑现象,就是一个简单的掉头也显得困难重重并需要非常小心谨慎。 此时因为海拔高,山顶气温低下,前面车队走过的车辙印很快就结成冰,这就是车轮打滑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车辆缓慢前行。 两台车一路缓慢下坡,为了安全起见,老人小孩下车步行。随着海拔的降低,路面结冰打滑现象有所缓解。 经过近1小时的下山,终于安全抵达山下的起始爬坡点“老虎口”,这才松了一口气。在山脚也遇见不少在路边问询路况的自驾车,根据我们的反馈意见,最终所有自驾车辆都甘愿折返。<div> 因为各自的旅行线路不同,大家就此告别,经历了刚才的魔鬼路况和有惊无险的经历,彼此道一声互相珍重和祝福。这就是自驾的魅力,你不可预料前路,但你路途中所有的遇见,都将成为你今生永远的回忆,或许今生永没有机会再见......<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洛克之路”视频集锦。</p> 在返回途中又经过尼巴镇,因为镇区不大、人口不多,餐馆也少,好不容易找了一家藏族餐馆,虽然餐馆内设施设备简陋,但爆炒的一盘“辣椒炒牦牛肉”肉质滑嫩,口味极佳。 午饭后步行约500米,就到了镇区一条小河对岸的“百年藏寨”,村寨的房屋依山而建,远看有些破烂,但近看却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古色古香。 尼巴百年藏寨,有着最浓郁的宗教氛围,这里的民众都是藏传佛教信徒,他们在日出而始的每一天里,都会在经堂里摇转经轮,虔诚叩拜,祈祷许愿。 午后时分,再次经过昨晚的住宿之地、也即是“洛克之路”的起点扎古录镇,天气已经慢慢转晴了。 因洛克之路大雪封路,导致原定前往“扎尕那”的计划被打乱,而原定经过扎尕那后前往“腊子口景区”的计划也不能实现了,只能调整自驾线路,即:出扎古录镇后,往东前往卓尼县、再到岷县住宿,明天再从岷县出发前往礼县了。 又到达亦子多村路口,往右转走G248国道前往卓尼县方向。 行车约5公里,到达卓尼县观景台,此处观景台在每年的7、8月份为观油菜花的最佳观景位置,此时深秋时节,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高低起伏的丘陵草原尽是一片荒草萋萋的景象。 顺着木栈道的不远处山顶有座白塔,因为该处海拔有3050多米,所以远看白塔恰似在云端上。 藏区的白塔,又称为“石达摩白塔”,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宗教建筑,但白塔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还蕴含着藏民对生命、自然和信仰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被认为是佛法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白塔主体的内部通常会放置舍利、经卷、法物等。 白塔的下方还有一座藏民煨桑的桑炉和经幡柱。煨桑:即在桑炉里燃起柏树枝。在藏族地区,每逢藏历新年,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是藏族祭天地诸神和祈福的一种仪式。<div><br></div> 过临潭县后到达羊永镇,往南走G316线然后沿洮河一路往东前往岷县,江边道路狭小行车缓慢,于当晚(24号)9点到达岷县住宿。<div> 25号一早酒店外景。岷县,因岷山而得县名。岷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是甘南草原向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境内海拔2000-3700米。岷县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238种,其中以“岷归”最为闻名,是“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也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董卓和貂蝉的故乡。<div><br></div></div> 早餐后继续走G316线往东前往礼县。 越往东走,随着海拔的逐渐降低,山势植被有所不同,高山草地间偶尔可以看见高山林木。 路过一处山顶的观景台。 经过一个叫“大庄村”的地方,村子特别大印象深刻,该村村民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所以道路两旁很多牛羊圈。 经过大庄村不远,路过一处 ”狼渡湿地草原”开放景区,因狼毒花的花期在5-6月份,故现在只能看到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 经过一处山地道路,遇到一群散养的马群,可能是因为害怕车辆影响到马群的安全,头马竟然拦住车,等马群全部走到路边后头马才让我们的车辆通行。 中午时分,达到礼县。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据资料记载,在2002年,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另外,礼县也时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原的重要路线,故在礼县留下众多三国时期伐魏的名胜古迹和古战场。 可能因为礼县的气候环境影响,街上的银杏叶特别金黄,而不像南方很多地方的银杏,叶子还没有变成黄色就已经落叶了。 出礼县县城往北行车约23公里,就到了祁山镇所在地的“祁山堡”。这里因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魏国时驻军祁山堡而闻名于世,《三国演义》称之为祁山大寨,是诸葛亮的祁山前线指挥部所在地。<br> “祈山堡”位于西汉水和祁山镇之间的平坦田野之中,是在一片开阔的河滩上依山就势修建的一座军事城堡,它一峰突起,高数十丈,周围四面如削,高峻挺拔。堡顶地势平坦,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古木参天,幽静肃穆。 祁山堡下有按原貌新修的砖城门,高大坚固,入城后一条小道蜿蜒而上至山顶,道路两旁松柏遮荫。 南北朝时期,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在祁山堡顶修建“武侯祠庙”,是全国现存规模较大的9座武侯祠之一,现存殿宇系清代重建,分3殿3院,房屋30余间。 武侯祠内的正殿为诸葛亮塑像,两旁还有姜维、杨仪的塑像侍立,另有关羽、关兴、张苞等人的塑像。 因是旅游淡季,整个武侯祠显得冷冷清清,除有一帮维修的工人之外偶尔遇见几个游客。 登堡远望,涓涓西汉水绕堡西去,堡的南面远处村庄里遗留有集驯战马的圈马沟和孔明试马的上马石,村庄背山山顶之上也遗存有诸葛大军的兵营遗址。堡的东北面有当时称为“卤城”的盐官,过卤城则是射杀魏魏国大将张郃的木门道和天水关。东进可取盐官、天水关,西进可攻陇右,南面可退回祁山,回军汉中,确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 因历史变迁和水土流失,三国时期被诸葛亮用来船运粮草的西汉水河现已经干枯成一条宽仅10余米的小河沟。 从祁山堡放飞无人机到南对面山顶上航拍的蜀军兵营遗址,依稀可见山顶山还遗存有一圈城垣,城中建筑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灰飞烟灭。 出祁山堡往北行车约25公里就到达了天水镇东北面的“姜维衣冠冢”遗址,其位于天水镇黄家坪山顶之上,车辆走盘山便道蜿蜒而上,上到山顶后发现草木茂盛,停车后沿着一条土路前行,找了一回儿才发现在一片树木丛中,有一圆青砖砌成的长满小杂树的宝顶,再往前几步才发现墓碑,墓碑有些破旧,上书“姜维衣冠冢遗址”,显然很久没有人来维修过,如果不是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人一般也不会来到这里。<br> 据史料记载,姜维原为魏将,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魏国天水太守马遵怀疑有异心,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遇刺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互有胜负。而后蜀汉大臣大多反对姜维北伐,宦官黄皓也操弄权术,姜维杀黄皓不成,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摆脱牵制自己的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但邓艾却从阴平偷袭成都,逼迫刘禅投降后,命令姜维向魏军投降。姜维见大势已去,故诈降钟会以图后举,打算利用魏将钟会反抗司马昭的机会以恢复汉室,但事件败落最终无力回天,姜、钟二人皆被魏军所杀。<br> 传说当年姜维身故后暴尸荒野,魏军派专人严加监视,不得掩埋。这让姜维部属和族人痛不可当,于是有种种传说,说这些义士甘冒风险,将姜维的衣物盗出,垒砌墓冢,以慰将军在天之灵。<br> 据资料记载,姜维真墓不可考但衣冠冢确有6座之多,分别位于四川芦山县、剑阁县、汶川县、江油市以及甘肃天水镇、甘谷县等,虽然都是衣冠冢,里面并没有安放姜维的骸骨,但后世人们感慨将军千百年不散不灭的英雄气概,情感上也有了质朴而深沉的依托,以此而论,姜维墓是真墓还是衣冠冢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继续往东行车60余公里于傍晚时分到达天水市的“麦积山”,入住景区门口的一家很有意境的“松竹林民宿”。据民宿老板讲,因为已经进入旅游淡季,大部分民宿都已经关门歇业,主要是每日的收入还不足于支付每日服务员和厨师等费用开支。 放飞无人机,民宿掩映在群山峻岭中,环境优美。 航拍的民宿南向风景,远处一座耸立在群山之中略显突兀的孤峰就是“麦积山”,其山形山势与周边群山确有不同。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的核心,海拔高约1740米,相对高差约142米。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航拍视频集锦。</p> 此角度为麦积山由西往东看的样子,此方向无路进入到石窟山体脚下,故只可远眺。从下面仰望麦积山石窟,石壁之上以纵横交错的栈道相连,层次相叠,密如蜂房,蔚为壮观,仿佛一座空中走廊串起一座座宝藏石窟。 此角度为麦积山由南往北远眺的样子,因其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此方向也是麦积山石窟的主要观赏面。<br> 据史料考证,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近千平方米。 石窟入口广场一侧有座寺庙,这就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其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 据史料记载,在麦积山石窟开凿之初便有此寺院。院内碑碣记载,东晋时寺庙名为无忧寺;北魏名为石岩寺;到了隋代,由隋文帝赐名为净念寺;唐代更名为应乾寺;宋代时期则因为进献灵芝,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赐名“瑞应寺”,沿用至今。<br> 作为千年古刹,这里曾有无数高僧传经布道、开坛说法。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瑞应寺历经战乱、地震的破坏,并在“文革”期间寺内塑像被毁。在1979年,经麦积山文管所整修寺内建筑,现成文物保管、研究和展览的地方。 从入口广场进入麦积山山脚下,开始沿着混凝土钢楼梯拾级而上。 因麦积山石质结构松散,气候阴湿多雨,不宜雕凿佛像,因此,麦积山的佛像多以石胎泥塑为主,并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br> 麦积山石窟也是难得的能够在如此近距离观赏、触摸到佛像的一座石窟。 为了对石窟内的佛像进行保护,除一些较大型的佛像裸露在外,对于较小体量的石窟佛像均加装了木质封门,但可以在封门上的铁丝网缝隙中看到石窟内的佛像。 用手机贴近铁丝网窟窿拍摄到的石窟内佛像。 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br> 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佛面形圆润饱满,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眼角上挑,高鼻阔口,下颌丰满。主佛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 主佛双膝以下部分泥皮全部剥落,石胎外露,岩层表面整齐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方形柱眼及部分残存木桩,可知此类大型佛像制作流程为先在崖面雕凿出大形,然后在石胎表面等距凿出大小、深浅不一的桩孔,插入缠有丝麻的木楔。然后再敷泥塑形,精雕细塑,最后加以妆彩。既能减轻塑像的重量,又可以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充分彰显出古代雕塑家们高超娴熟的创作技艺水平。 第13窟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1983 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东崖大佛面部破损处进行重修时,在主佛左侧的脸颊内发现一件定窑白瓷碗和唐代抄本《金光明经卷第四》,在取出瓷碗和经卷后进行修复时,难于恢复到原来的颜色,故出现主佛左右脸颊颜色不一致的情况。 据考证,这件白瓷碗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 年),秦州甘谷城信徒高振同对大佛进行重新修缮时将此瓷碗供奉在主佛左脸颊内。白瓷碗基本完整,高5.4 、口径16.4 、底径6.4 厘米。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胎质细密,色泽温润(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而一同供奉的还有这捆经卷,全卷长740 厘米,卷高25 厘米,书眉2.5 厘米,地脚21 厘米,行15 至17 字不等,共424 行。 上为麦积山有名的第4窟又称上“七佛阁”,面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整个洞窟依山而建,屋顶为庑殿顶(现已坍塌),在山岩上凿出屋脊、鸱尾、瓦垅等。下部并排开七间四角攒尖帐形佛龛,佛龛上雕火焰宝珠和鳞片网珞花饰,下垂帐幔帷幕,两端分别塑龙、凤、象头等祥瑞的动物。 据史料记载,在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的一次大地震中,中间的六根石柱连同上面的屋顶都轰然塌毁,仅余东西两侧靠近山体的石柱及一小部分天花板。 佛龛内景,人物栩栩如生,每窟供奉一佛,在龛的内部,四角各雕一个八角形帐柱,在帐柱和帐杆交接处作一莲蕾的装饰,莲蕾既是结构的需要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完全是按古代供佛的宝帐而设计和雕凿的。屋顶有天花板,每间有六块分格,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全国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仿宫殿开凿的洞窟,其他如敦煌、云冈、龙门、天龙山等石窟中的同类窟龛无论在整体规模上或是细部的装饰上都远逊于这个洞窟,当年所用人工难以数计。 4号窟北向有一石洞,从此长约6米的石洞穿过就抵达第133窟。 非常难见到的笑意盈盈的佛像就在第133窟的9号龛,从剥落的佛像背部可见其骨架上有一根木栓嵌入山体来固定。麦积山石窟佛造像,既不似皇家石窟那般凛然、不可亲近,也不似世俗化的石窟那般甜俗,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神秘温婉的气息,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宗教威严。 沿着此崖壁石梯攀登而上,就到达第3号石窟。 第3号石窟即“千佛廊“”,其始建于北周,为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全长36.5米,上下共六排千佛,现存297尊。佛像排列有序,气势非凡。造像大小相近,身高约0.90米,身穿圆领袈裟,结跏趺坐,后有圆形头光,面相浑圆,身躯壮实。上部两排千佛虽经宋、明两代重妆,面部及衣纹改动较大,但在体形方面仍保留北周造像特征。 麦积山石窟因受阴湿多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崖壁上壁画保存较少,但价值极高,题材丰富,构思精妙、技法娴熟。 第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的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立面整体呈竖长方形,通高14米,宽10米,进深1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均做过修缮,原貌已基本无存。 右侧胁侍菩萨保存尚好,但左侧胁侍菩萨除裙裾尚存外,其余部分已全部剥落无存,石胎外露,大形尚存。可见头、胸部位有细密排列的小形桩眼,而颈、腹、膝等部位有横向排列的大口径方形柱眼,部分桩眼内木桩遗存。 崖体石窟连廊外景。 麦积山石窟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来自于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它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朝代的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尔雅;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br> 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在塑像技法上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工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 中午时分,出麦积山往宝鸡市岐山县的“五丈原”出发,经过2小时车程到达五丈原。<br> 五丈原,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塬的一部分,海拔约750米,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从地形图上可以很明显看出,五丈原为秦岭的一个凸出部位,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倾斜,东、西、北三面均为悬崖陡坡,进可攻、退可守,且北有渭河作为抗拒魏军的天然屏障,如此优势的地理位置,故被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魏国时选定为与司马懿对阵的屯兵用武之地。后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但因司马懿始终稳守营垒,只守不战,致使蜀军未能取胜,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享年54岁,葬于定军山。 无人机航拍的五丈原原顶地形图,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还可见一片村庄和大片麦田。 在五丈原的北端建有诸葛亮庙,创建于元初,明清屡经重修增建。民国十八年被土匪烧毁,翌年,西北军某部首领刘得才会同当地群众重建修复。诸葛亮庙与五丈原以其名闻于世,故游客络绎不绝。庙内有庙门、配房、两厢、献殿、钟楼、鼓楼、正殿、朵殿以及诸葛亮衣冠冢等遗址。 诸葛亮衣冠冢。 庙内钟楼。 <p class="ql-block"> “五丈原、祁山堡”航拍视频集锦。</p>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8年至234年,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艺术作品里说的是六次北伐)。对魏战争期间虽然也有所斩获,但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诸葛亮本人也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病亡于五丈原前线。 第一次北伐,以马谡失守街亭而告终。 第二次北伐,冬出散关,围陈仓(今宝鸡市),后因粮草匮乏被迫撤退。 第三次北伐,出阳平关攻武都、阴平两郡,略有所获,但然无法攻克魏军故被迫退还汉中。 第四次北伐,出祁山、战司马懿,伏击张郃,最后相持不下再次退守汉中。 第五次北伐,出斜谷、穿秦岭,安营扎寨五丈原,最后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告终。 出五丈原后天色已晚,启程返回约150公里外的咸阳国际机场并于晚上8点安全抵达。 在机场还车后入住机场附近酒店,以便27号上午乘坐西安至赣州的航班返回江西。 于27号下午飞抵赣州后再改成赣州西至龙南东的高铁返回龙南,顺利结束本次陕甘南自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