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天津张园

老李成蹊

百年历史看天津,天津百年看张园。 最近我们参观天津张园,让我们对天津的近百年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张园是清代两湖统制张彪于1915年所建的豪华宅院。1924年冬,孙中山应冯玉祥将军邀请,偕夫人宋庆龄北上商谈中国统一和建设问题,由上海绕道日本到天津后,下榻于此月余。如今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解放后,1949年1月23日,中共天津市委迁入张园。同年6月15日,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与市委合并办公;8月11日,市委正式对外公开并挂牌,“张园”成为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个公开的办公地址。 张彪是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得力干将,办工业、兴教育、练新军屡建功绩。张之洞奏请清廷组练“新军”,由张彪任统率,使他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第一人”。张彪既是晚清王朝的旧臣,又是中华民国的“建威将军”。他既有浓厚的“保皇”思想,对朝廷和皇上感恩戴德,又有革新、改良倾向,同情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他曾竭力保全朝廷,可他组练的新军中却有许多人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辛亥革命后,他的部下黎元洪曾7次请他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均遭拒绝。他激流勇退,隐居津门,建张园、办实业,自得其乐。 这是一幢具有西洋古典风格的豪宅。最近,院内正张灯结彩,有节日气氛。 溥仪从北京逃至天津,也曾居于张园。这里如今成了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 天津张园共有《奠基岁月》《张园往事》两个展馆,内设200余副图片,100余件文物。我们先观第一个展览《奠基岁月》。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张园作为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个公开的办公场所,承载着解放初期津沽大地的红色记忆,见证了天津人民这段艰辛曲折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正举行《奠基岁月——天津市军管会和中共天津市委在张园》展览。 进门左边是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 张园作为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个公开的办公场所,承载着解放初期津沽大地的红色记忆,展览共分六部分,通过历史照片、文物展品、视频资料、场景复原等形式,真实记录了军管会和市委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第一部分,解放天津。 解放天津是指1948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发起平津战役,解放的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在‘解放天津’的介绍中,考虑保护天津的基础设施,让老百姓少受损失,当时没有使用重型武器,而是用战士们的生命与热血取得了最终胜利。 正对进门就看到一长廊。 进门左边第二室是孙先生的画像。 第二部分,接管天津。 这是大事记。 一进门左手边的房子,这里有中共天津市委和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两块牌子。 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市(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黄克诚任军管会主任,谭政、黄敬任副主任,并发布第一号布告,宣告奉行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政策,遵照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约法八章》,对天津实施军事管制。军管会为军事管制时期全市最高权力机关,统一全市(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管制事宜。 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为天津军事管制时期全市最高权力机关。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即日起开始办公。 16日,所有接管干部到达接收岗位。17日,由毛泽东题写报头的《天津日报》创刊号发行,向全市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号召全市人民严格遵守市军管会的各项规定。这为顺利完整接管天津作了舆论宣传准备。 人民政权的诞生,宣告国民党在天津统治的结束,标志着天津历史翻开新的篇章。同日,在炮火中诞生的天津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天津是我国解放较早的大城市,又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工商业门类比较齐全,涉及冶金、机械、纺织、化学、橡胶、玻璃、造纸、制革、无线电、火柴、烟草、地毯、面粉、食品、旅馆、货栈、贸易等。经济结构比较完备,既有公营、国营,又有私营;既有内资,又有外资;既有内贸,又有外贸;既有大企业,又有众多中小企业。 在整个接管过程中,市军管会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和“接收管理一切公共机构、生产物资财产,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方针、政策,汲取已接管城市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天津实际,确定了“避免乱,必须稳,完整接收,免遭破坏”的工作原则和接收方针,对不同性质的接收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接收方法。 这是第三展室门口。 我们由此上楼,接着第四展室。 这是第四展室门口。 这是二楼楼梯附近。 第三部分,建立巩固人民政权。 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让天津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津人民支持抗美援朝。 天津人民清除黄、赌、毒,“三反”“五反”运动。 天津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斗争的胜利,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为稳定社会秩序,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迅速巩固和发展。天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草案)的公布,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天津步入了新的社会发展历程。 第四部分,建设天津。 在建设天津中,取得过多项第一,例如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照相机等,天津人民为快速发展建设天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部分,加强党的建设。 从二楼拍摄楼外。 二楼走廊不宽。 第六部分,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直沽硝烟尽,津门春晓生。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天津改变了旧社会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解放初期,天津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全国新解放城市顺利开展接管和恢复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二个展览是《张园往事》。 溥仪从北京逃至天津,也曾居于张园。张彪为侍奉溥仪,特定制了英国惠罗公司的欧式家具,装潢宅内西洋式的建筑,令刚出皇宫的溥仪赞叹不已。溥仪在张园门外挂出"清宫驻津办事处"的匾额,广结遗老、遗少、社会各派势力,以图复辟。张彪去世后,溥仪迁出张园。 1924年冬,孙中山应冯玉祥将军邀请,偕夫人宋庆龄北上商谈中国统一和建设问题,由上海绕道日本到天津后,下榻于此月余。 这是孙先生首次来天津。1894年6月,孙中山怀着爱国救民的一腔热血,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时年28岁的孙中山带着洋洋数千字的《上李鸿章书》到天津,提出自己的改良主义思想。 再次来天津。1912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北上赴京,此次赴京的目的是与袁世凯一起共商国家大计和参加同年八月下旬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四个政团合并组成的国民党成立大会,路经天津,小作逗留。九月间,赴直隶、山西、山东各地考察时,又曾多次来津,这是他的第二次天津之行。第二次天津之行也使孙中山完成了又一次思想转变,清醒地认识到了袁世凯“伪共和”的面目。此后,孙中山领导了讨袁战争,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完成了国共合作。他提出的联共、联俄、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党的政治纲领。 最后来天津。1924年,三莅天津日夜操劳,鞠躬尽瘁。1924年12月4日,孙中山与宋庆龄乘永丰舰抵达天津美昌码头(今营口道靠海河处),他第三次踏上了天津的土地。在天津,孙中山和张作霖进行两次会谈。但因二人政治理念存在巨大差异,孙中山未得到昔日盟友张作霖的配合与支持,双方的合作也止步于军事反直,未能向前发展,中国失去了一次和平统一的机会。 当时他虽然已是肝癌的晚期患者,但为了消除军阀混战、废除不平等条约,达到和平、统一、救国之目的,仍是日夜操劳,仅以大元帅名义在张园给部下发出的指令、训令等就有118件;在张园接待的各界代表,见诸报端的就有68人;并在张园发出了长文《孙中山抵津后之宣言》,草拟了建国意见25条。 1924年12月31日上午10时许,雪后气寒。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及其诸随员由张园起身至天津东站乘专车入京。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辞世。 张园展现了近代天津从积贫积弱到焕然一新的沧桑巨变,以及在党的领导下,天津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看完展览,感觉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