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 记</p><p class="ql-block"> 相逢即缘。于人如是,于物如是。</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处的世界既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p><p class="ql-block"> 致知明理的欲望,不时激发我们探究事物本源的热情。在抽丝剥茧中真相渐趋明晰,在百求不解中激灵顿悟。怅然若失,欣然有得,可算作人生最值得记忆的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 格物晤器,无理想事业之宏义,无油米茶盐之效用。然而,于春风得意时可籍此心驰神鹜,于百无聊赖处可消磨光阴。凭物怀古,冷眼热肠,穿越时空,畅想过往,幽思绵延,重回汉唐,境由心转,物我两忘,此乃人生之乐事。有道是,有趣即好,遑论雅俗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代战汉 7 X7cm</p> <p class="ql-block"> 玉 龙</p><p class="ql-block"> 翘首龙年,闲来无事,忽而有了就物说事的一点想法,这就以龙为开篇,算是也赶一趟时尚,企盼未来的日子生龙活虎,也图个如意吉祥。</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于中国人似乎很有得说,也很值得说。龙究竟自何时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红山文化可证,至少在6000年前,便以不可思议的形象,出现在华夏大地。我们的祖先,即便饮毛茹血的日子,也未曾放弃对星辰大海的向往,龙便是他们原始生存状态下神思飞扬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不甘蛰伏于地,龙的世界上为九天乘云腾雾,下潜深渊翻江倒海。历经6000年风雨,中华民族仍屹立不倒于世界民族之林,富于创新永不倔服的龙的精神基因已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生生不息百折不挠民族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代战汉 8.2 X5c m</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放眼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一个民族如此持久执着于祖先的图腾,即便在认知龙原本只是一个群体文化萌发期的臆造,却仍愿抱守呵护着这个扑朔迷离的存在。因为龙,曾经给一个民族以自信和鼓舞,也为他们展示了一个无尽创造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藏龙卧虎,望子成龙,神龙见首不见尾,华夏文明中的龙是神秘的,也是祥瑞的。春秋战国纵横捭阖百家爭鳴,汉唐天马行空神彩飞扬,历经时代变迁,改朝换代,可我们总能从中寻觅到昂扬向上的龙的精神气质。龙还是力量和尊严的体现,社会组织管理者的巫师族长帝王自命不凡以龙自居,用以强化管束统治。面对高高在上的真龙天子龙子龙孙,一介草民便只能选择听从命运甘于奴役俯首贴耳,这应算是龙文化中糟粕的一面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代战汉 2.2x3.2Cm</p> <p class="ql-block"> 玉,温润内敛,这是中华民族对美独特的认知和体验。在以各种形式材质表现龙的神韵风姿的探索中,在诸多可供选择的材质中选择了以玉为主要媒介,既是发自对龙图腾的虔诚,更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今天,我们已很难见到完整无损的以木、漆、金属、丝织品为材质表现龙的高古器物,而唯有玉之龙千年不朽,依然风采迷人。红山、良渚、凌家滩、齐家文化及妇好墓、徐州西山汉王墓等大量以龙为题材玉器的发现,足以证明龙对华夏文明的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足以证明以玉为材质是诸多选择中最恰当的选择,玉龙也为我们了解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多了一个路径。我们在惊叹玉龙奇思妙想神工鬼斧之余,更为我们古老伟大的民族而自豪,也由衷感激华夏民族的祖先馈赠给后人的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龙悠遊于无限之海天,虫只能营营苟苟囿于草木。龙与虫,终究云泥之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01.16于瘦风堂</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