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钱穆,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中国现代历史学家。1895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p><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钱穆先生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其代表作有《国史大纲》、《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等。</p><p class="ql-block"> 《国史大纲》出版之后, 即被列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用书,成为抗战时期用以唤醒国魂的佳作。而《国史大纲》的编撰,让钱穆先生与宜良结下不解之缘,宜良成为钱穆先生后半生魂牵梦萦之地。</p> <p class="ql-block"> 钱穆著书纪念馆前言</p> <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所著《国史大纲》,是他有感于中国缺乏一部完整的通史而发愤填补其空白的心血力著。钱穆于1930年北上燕都,受邀于燕京大学。1931年应聘执教北京大学教授历史,自1933年起独自负责教授北大中国通史课程。卢沟桥事变,学校南迁,钱穆先生诸多藏书善本不及携带,只将平日讲通史笔记底稿数册藏衣箱内,挟以俱行。取道香港、过长沙、经广西,借道越南,于1938年4月至昆明,而文学院暂设蒙自。经此一番万里逃生,苦于学生课外无书,仅凭口授,为憾尤深。于是在西南联大同事陈梦家先生数次鼓动下,决意重修数年前之《中国通史纲要》,于当年5月开笔起稿。秋后,学院迁昆明。在昆明因交接频繁,无闲暇落笔,“因念宜良山水胜地,踞昆明不远,倘获卜居宜良,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课,尚得半星期清闲,庶得山水之助,可以闭门撰述。”乃经友人介绍,求得当时宜良县长王丕帮助,同意提供位于岩泉下寺之“县长别墅”供先生居住,续写篇章。然学校收假开课,而昆明尘嚣居隘,不得已,只好往返两地间。每周课完,得停留山中三日,既无参考书籍,又仆仆道途,不得有四日以上之安宁,其苦可知。</p> <p class="ql-block"> 岩泉盛景</p> <p class="ql-block"> 岩泉寺位于宜良县城西,在其上寺岩壁,有一股清泉破壁涌出,潺湲如玉,所以得名“岩泉”。以峭壁千仞,岩下出涌清泉,山明水秀,境趣清幽而享有盛名,据传,元末盘龙祖师曾云游至此,结草为庵,宣讲佛法,成为开山祖师。其后,徒众建祖师殿,殿宇僧房,渐次修建。至明代,“岩泉漱玉”已成为宜良八景之一。清初,有天池道人尹澈清发愤营构,感天动地,建为上道下佛,佛道合一名寺。民国初,邑绅马云翔等,创刊岩泉摩崖石刻,广植花木,修饰亭台楼阁,成为登览胜地。著名学者袁嘉谷曾赋诗岩泉,诗友唱和,成为一时佳话。钱穆先生寓居此地时,茂林修竹,空气清新异常,鸟鸣山幽,是著书立说的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钱伟长题写的岩泉禅寺</p> <p class="ql-block">钱穆先生所居“县长别墅”,是岩泉下寺佛堂南侧之一别门小院,木质二层楼小屋一幢。楼上分两室,内室置一床一桌,是先生的书房兼卧室。外室放一桌一椅,为一日三餐之用。钱穆晚年回忆“县长别墅”:“小楼上下各三楹,楼前一小院,有一池,上有圆拱形小石桥,四围杂莳花果。院左侧又一门,门外乃寺僧菜圃,有山泉灌溉,泉从墙下流经楼前石阶下,淙淙有声,汇为池水,由南墙一洞漏出寺外,故池水终年净洁可喜。”据《师友杂忆》记载,他初到之日,方丈得县长知会,到寺门迎接。得汤用彤、贺麟二位相送,因设施简陋,当晚,三人即同睡于室内地铺上。翌晨,方丈来谈膳事,每日分送寺内膳事一份,极粗劣,不能下口。勉强两日,觉腹饿,又不消化,因与方丈重商,另聘张妈为女佣,日备中晚两餐,每月伙食费为国币6元,合新滇币60元。每日除早晚必出寺下山散步外,尽日在楼上写《国史大纲》。入夜,则看《清史稿》数卷,才入睡。楼下泉声深夜愈响,每梦在无锡乡下的水船中。 </p> <p class="ql-block"> 岩泉寺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 岩泉寺的之北八华里有一温泉,为宜良八景之一“西浦温泉”。钱穆先生每于星期日返寺后,携《陶渊明集》一册,一路吟诵去温泉。浴后坐泉池石级上,裸身作日光浴,浓茶一壶,陶诗一册,反复朗诵,尽兴始去。或于星期日下午不能去,即改星期一上午去,晌午进县城吃饭。“宜良产鸭有名,一酒楼作北方烤鸭,外加烧饼,价滇币6元,即国币6角,余一人不能尽一鸭,饱啖而去”。又至县立中学访校长甘铭(北大毕业生),得向校图书馆借书,“有二十五史,有十通,所需已足。”每周都来更换。</p><p class="ql-block"> 由下寺赴上寺,一路石级,两旁密树,浓荫蔽日。常有松鼠嬉戏其间,沿路皆见,实一奇景。上寺为一道院,有泉石之胜,院旁一亭,备游人品茗之所在。亭四周矮墙有靠背可坐,更适远眺。先生颇喜独坐亭中,每在此写稿,半日始返。院中一道一仆,道士名静庵,极清雅,能诵诗词。其仆亦亲切近人。因此,先生遂于后半年移居上寺道院之藏真阁中,张妈亦随来照顾,但仍留居下寺,晨来夕去。</p> <p class="ql-block"> 岩泉寺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 院中有一白兰花树(按即缅桂)甚高大,春季花开清香四溢。张妈以瓶插花放置书桌上,其味浓郁醉人。楼下阶前流泉,围砌两小潭蓄之。潭径两尺许,清泉映白瓷,洁莹可爱。张妈以中晚两餐蔬菜浸其中,临时取用,味更鲜美。住上寺后,先生心情更为畅快,尽日操笔。先生既得此“山水之助”,又得从宜中图书馆借阅之“图书之助”,更得宜良烧鸭及张妈精心料理之“美食之助”,终于一年之内,写成五十万字的史学巨著《国史大纲》,时在1939年7月。因担心日寇空袭,书稿被焚,书成后即携书赴香港交商务印书馆付印。</p><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对岩泉寺情有独钟,在其居岩泉寺著书时有联大学生来山邀请赴昆演讲,钱穆曰“汝等已来此,亲见此环境,尚开口作此请,岂不无聊。” 及至晚年,他仍深情回忆说:“回想当年生活,亦真如在仙境也。”</p> <p class="ql-block"> 《 钱穆教授著书处》碑刻</p> <p class="ql-block"> 宜良县位于云南省中部,乃省垣屏障。人文荟萃,景色宜人。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战国、西汉青铜文化灿烂,明中叶成为滇中粮仓。实为滇中重镇。</p><p class="ql-block"> 宜良县城始建于唐,《元史·地理志》载:“宜良,唐匡州,即其地。蛮酋罗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罗裒龙,乃今县也。”明洪武24年(1391年)置守御所千户,由副千户许斌督造砖城。“周围四里,高一丈3尺,无池,有门四:东曰太和,南曰文焕,西曰严肃,北曰广润。”钱穆在宜著述《国史大纲》时常登临揽胜,据《师友杂忆》载:“又曾登宜良县城,绕一周费时仅一刻钟。”</p> <p class="ql-block"> 宜良明城墙</p> <p class="ql-block"> 温泉浴后,万福寺是必游之地。万福寺踞阳宗海北端湧金山。寺依山就势,建有山门、土主殿、戏台及一佛教院落。整体布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为旧时宜良十大寺之一,亦为滇中名寺之一。明代状元杨什庵曾作《咏万福寺》诗一首:“寺临飞鸟外,楼出挂虹端。山翠沉云暗,湖舟染雨寒。因阿凿户牖,依石构㠝岏。双树蝉栖稳,一花人摘难。阴霞仍半没,晚霭试横看。攸对登高赋,仙毫点笔澜。”</p> <p class="ql-block">汤池的湖光山色,让钱穆先生直把他乡当故乡。</p> <p class="ql-block"> 万福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在岩泉寺著书时曾慕名徒步往宝洪山中购买宜良特产宝洪茶品赏并分赠友人。</p><p class="ql-block"> “楼下泉声深夜越响,每梦在苏锡乡下之水船中。”“余又游宜良南山下一溪,此山即余每晨在宜良寺外山嘴之所望,山耸溪激,徘徊桥上不忍去。”钱穆先生看着宜良的小桥流水,散布大街小巷的水井,“背井离乡”的钱穆乡愁渐浓。</p> <p class="ql-block"> 新街普济桥</p> <p class="ql-block"> 井最常见的文化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宜良县水资源得天独厚,历史上古井颇多,宜良城被诗人于坚称为“百井之城”。</p> <p class="ql-block"> 宜良县城白水井</p> <p class="ql-block"> 古桥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钱穆先生的家乡江苏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即以桥命名。《八十忆双亲》一书有一篇“七房桥”记述:“七房骈连,皆沿啸傲泾,东西一线,宅第皆极大。一宅称一墙门,除此七墙门之外,无农户,无商店。泾东千步许有一桥,即名七房桥。桥北一小村,忘其名,乃七房桥公仆所居。……泾西约五百步又一桥,名丁家桥,桥北一村,名丁家村,乃七房桥乐户,袭明代旧制,世习昆曲锣鼓,歌唱吹打。”对家乡古桥的回忆使钱穆在宜良“徘徊桥上不忍去。”</p> <p class="ql-block"> 竹山叠水石桥</p> <p class="ql-block"> 宜良号称“花乡水城”,县内河道、沟渠纵横,境内留存古桥较多,在民国《宜良县志》中,收录有当时尚存的明清时期的古桥梁共九十座。</p><p class="ql-block"> 县城南十五里的西毛营,村南有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的龙头桥,村东有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大德桥,村北有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通济桥。三座桥环村而建,相距不过半公里,因而当地民间有“半里三座桥”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草甸火龙井</p> <p class="ql-block"> 宜良县城之所以称为水城,因有文公河与西门河穿城而过。在这两条河上旧时有清远桥、宏济桥、鱼龙桥、青云桥、芮家桥、通化桥、通衢桥等。这些古桥如长虹卧波,装点了宜良县城。这些古桥中最充满神奇色彩的当数清远桥,该桥建于明代,由芮洪所建。芮洪除建造清远桥外,还在县城内建造了宏济桥,在城东三里建造了车渡桥。一人建三桥,其功至伟。也体现了宜良人勤劳、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清远桥建成后,以其为中心逐渐形成花市,清远桥成为了名其实的花桥。“花桥卖花四百年”,由一座桥逐渐形成了宜良传统的花街节,为宜良留下来宝贵的物质和文化财富。</p> <p class="ql-block"> 钱穆著书纪念馆(一)</p> <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12日,《国史大纲》完稿,钱穆先生携书赴香港交商务印书馆付印。抗战胜利后,钱穆先生重回昆明,在五华书院任教,又兼任云南大学教席,主要教授中国思想史,期间怀念岩泉胜境,便偕友重游岩泉寺。一年后,钱穆先生又回乡养病。自此再未回到过宜良。</p><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的侄子钱伟长也与岩泉寺有缘,钱穆先生寓居岩泉寺著《国史大纲》时,钱伟长先生就读于西南联大,曾到岩泉寺看望叔父。1939年秋季,钱伟长先生毕业后新婚,亦来岩泉山中,住藏真阁达3月之久,享度蜜月。后即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参与消灭法西斯之盟国军事科学研究,崭露头角。抗战胜利后毅然归国,为我国科学界名人,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钱伟长夫妇受叔父之托专程来宜良,特往岩泉寺相访。后在香港晤见先生,告以寺为乡民拆除,仅留石碑数处,约略可想见其遗址,钱穆先生听了,不胜怅然。1994年6月23日,80余岁高龄的钱伟长先生再次偕夫人来重游岩泉寺。看到岩泉寺已经修复,无比欣慰,欣然挥毫,写下题词:“岩坚泉清,宜结良缘”。署曰:“五十五年后重游题记”,并应邀题书“岩泉禅寺”立于寺门之上。“岩坚泉清,宜结良缘”现已成为宜良对外交往最为著名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 钱穆著书纪念馆(二)</p> <p class="ql-block">钱伟长题写“岩坚泉清 宜结良缘”石刻</p> <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在岩泉禅寺完成其史学名著《国史大纲》,是宜良县辉煌的文化事件,也是钱穆先生与宜良山水、宜良人民结下的真挚而深厚的文化情缘。</p><p class="ql-block"> 如今,虽是青山依旧,泉水常流,而斯人已逝,所幸先生著作长存,功勋永驻。宜良山川有幸,岩泉有幸,与钱氏叔侄得结此良缘,成此千古佳话,留万世美谈,亦不辜先生当日在清寂岁月中的呕心沥血。</p> <p class="ql-block"> 学术界对《国史大纲》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钱穆在宜良著作《国史大纲》这一辉煌的文化事件,也为传承钱氏家族严谨的治学精神、大力弘扬国学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宜良县于2018年10月启动钱穆著书纪念馆建设,历经8个月,于2019年6月4日建成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钱穆著书纪念馆揭牌仪式</p> <p class="ql-block"> 钱穆著书纪念馆布展内容分为七个部分:一、前言;二、寓居岩泉 终成国史一一钱穆先生著述篇;三、谈诗论道 群贤毕至一一联大名人来访篇;四、岩坚泉清 宜结良缘一一钱穆家人篇;五、廉洁家庭 人才辈出一一吴越王钱氏后裔篇;六、建馆弘文 福泽后人一一其他篇;七、后记。全面展现了钱穆先生在宜良岩泉寺著书的经历,同时通过对钱氏家训的展出,倡导了廉洁家风,强化了廉洁文化建设。钱穆著书纪念馆的筹建,得到了江苏无锡“钱穆、钱伟长故居纪念馆”及钱穆先生后人钱逊、钱婉约教授的大力帮助,并提供了相关资料。也有幸得到了钱穆先生的学生,时年98岁高龄的世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亲笔题写馆名,此还得到社会各界及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心和襄助。</p> <p class="ql-block">钱穆《师友杂忆》中有关其岩泉寺著书记述摘录石刻</p> <p class="ql-block"> 宜良钱穆著书纪念馆是继台北“钱穆故居纪念馆”、江苏无锡“钱穆、钱伟长故居纪念馆”、江苏荡口“钱穆旧居纪念馆”之后建立的有关钱穆的纪念馆。该馆的建成,既延续了钱穆先生与宜良的缘分,也成为宜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文:赵东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