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

陶静娜

<p class="ql-block">父母爱情</p><p class="ql-block">《父母爱情》这部电视剧巳经播出九年了,然而,他依旧保持着高热度,每每打开电视,总有某个电视台在播放,而我一旦搜到就再不换台,他播几集我就看几集,也不知看了多少遍了,这部剧吸引我的原因除了演员接地气的表演,更多的是我对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的人的熟悉,及那个年代爱情观的认同,我从小就读的是八一小学,我同学的家庭及身边的叔叔大爷很多类似剧情里的故事,不泛与剧中类似的夫妻,剧中展现的家庭,与我父亲母亲一辈子的生活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这里,我更想讲讲我父母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都是苦出身,父亲出生在丹东鸭绿江边,母亲出生在丹东大孤山脚下,我母亲虽然不是富人家小姐,但母亲读过书,且聪明伶俐,心灵手巧,人说孩子智商随母亲,我很认同,我家兄妹五个,不说个个聪明绝顶,起码没有笨孩子。</p> <p class="ql-block">母亲虽是山里长大,但据说大孤山出美女,母亲大眼睛,白皮肤。</p> <p class="ql-block">父亲遗传了山东人的基因皮肤呦黑,身材高大,当年是火车司机。</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那个年代里还算是有文化的女孩子,父母1948年经人介绍认识,那年父亲18岁,母亲19岁。</p> <p class="ql-block">听母亲讲当年相亲时,奶奶怕母亲嫌弃父亲,就说那是开火车熏黑的。听母亲后来讲,当时她心里说你也没开火车,怎么也那么黑。</p> <p class="ql-block">母亲嫁给父亲虽说从大山里走了出来,嫁到城里,但并没过上好日子,父亲家里八个孩子,只有父亲一人工作,父母、兄弟妹妹都要靠他供养,他十六岁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他赚的钱母亲也不能完全支配,母亲为此也常抱怨父亲太顾家,对自己及孩子关心照顾的不够。</p> <p class="ql-block">然而,对于母亲的抱怨父亲从不分辩,只是按自己的意原行事。其实,母亲也只是嘴上抱怨,行动上也是支持父亲的,父亲调入沈阳时除了承诺继续供养父母及尚未长大的弟妹外,还把姑母带出来一起生活。</p> <p class="ql-block">说到父亲的姑母,我的姑奶,我还想讲讲这个被旧的礼教束缚了一生的可怜女人,父母爱情里面有个姑姑,一生都在别人家里操劳,巧的是与剧情相似我们家也有一个姑姑,她是父亲的姑姑,我们的姑奶。</p> <p class="ql-block">姑奶是从山东蓬莱陶家村嫁到不远的卢家,结婚不久丈夫就抓劳工走了,从此再无音信,她一开始带着婆家年幼的侄儿卢永斌一起生活,后来侄子长大参加了自愿军去了朝鲜前线,</p> <p class="ql-block">姑奶便投奔闯关东到丹东的爷爷,跟父亲一大家子一起生活。</p> <p class="ql-block">父亲调入沈阳,便把姑奶带到了沈阳,我们也是在姑奶奶的照顾下长大的,姑奶在我家生活了几十年,不知从哪天开始,她的眼睛由于白内障,渐渐看不清了,我还记得小弟弟出生后,姑奶眼睛看不见,求邻家大娘给小弟倒奶,小弟自己从家里爬出来了她都没看见。特别是双目彻底失明后,她什么也不能做了,整天只能坐在床上盼望家里回来人,或是她的侄儿侄女来看看她,我还记得她老年以后常常自言自语,“后悔悔不过来了”,我想可能是由于她不知道丈夫的下落,所以不能改嫁,更没有自己的子女,年老后感到很孤独,常常想起她的老家吧。她对自己漂泊外乡几十年,在别人家里一辈子感到很无耐,她常常说自己就像灯一样,说不定哪天就灭了。</p><p class="ql-block">1973年,我已下乡,回家探亲时,一进门就看不见姑奶了,原来是她从小带大的侄儿来接她回老家了,她从前总是唠叨这把骨头要扔在外面了,突然侄儿来接她,她又燃起了最后的希望,那时她已经83岁了。</p> <p class="ql-block">她的年近九旬的哥哥我的爷爷,拄着拐杖亲自来我家劝阻,可她还是义无返顾地跟着他侄儿登上了去大连的火车,当时在大连实习的二哥把她背上了船。此后她在老家生活了十年,家里也不断有人去看她,母亲也按月给她寄生活费。</p> <p class="ql-block">那年父亲母亲大哥大嫂回山东老家专门拜访了卢永斌。</p> <p class="ql-block">又过了几年,我陪同父亲及姑姑回老家,那时卢永斌己经不在了,我们去姑奶的坟前烧纸,姑姑对卢家的后代报怨说你们卢家对不起俺姑,你们哪怕给她一纸休书也不至于让她孤独终老。我看到卢家的后代们面面相觑,可能对姑姑的话很不理解,我想是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造成的,怨不得别人,更是怨不得卢家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说回我的父母,父母一辈子也没有你侬我爱,有的只是母亲对父亲的抱怨。母亲对父亲的爱就藏在没完没了的报怨中。无论怎么报怨,父亲始终是她的天。我们小时候父亲担任领导,不仅节假日不休息,还经常是夜归时早已过了饭点,母亲总是为父亲开小灶,好东西都省下来留给父亲,我们从小就听贯了母亲数落父亲的种种不是,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种数落就是他们那代人的一种爱,然而,从父亲嘴里从末说过母亲的不是,对于母亲的唠叨,他总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在他心里可能从未装过母亲唠叨的小事。在那么多年的日子里他们从未说过你爱我,我爱你之类的话,但我们从小就听贯了母亲将她工作及生活上遇到的人和事,事无俱细的讲给父亲听,父亲总是耐心倾听,有时给出建议。</p> <p class="ql-block">父亲从十四岁进入铁路,把一生都献给了铁路事业。</p> <p class="ql-block">他为前线运过军火,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过军火列车,遭遇过国民党反动派的袭击,为东北解放立过功。他一生对党忠诚,对家庭担当。</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他一直在铁路部门做领导工作,出任过坦赞铁路专家组副组长。兢兢业业一辈子,无愧于党,无愧于家庭。</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辈子节俭,衣服鞋子用品能将就就将就,或是捡儿孙淘汰的东西。剩菜剩饭也舍不得扔掉,总是找来自己吃掉。儿女们给他买东西,如果争求他意见,他从来都说不买,不争求他意见买了,都会惹他不高兴,不是让你退掉就是送给别人。他对自己十分刻克,但对儿孙、亲属、甚至对保姆都十分的大方,父亲一辈子的收入都用在了别人身上了。</p> <p class="ql-block">父亲离休后坚持看报、看电视新闻,到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学习,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并坚持写作。几年来,他陆续在《沈阳铁道报》上发表了《唱支颂歌给党听》《回忆建国那一天》《环辽东半岛之行》《沈丹铁路钩沉》《吹响进军高铁时代的号角》等文章歌颂我们的党和国家。还完成了三部有收藏价值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今年已是96岁高龄的父亲,状态仍然很好,至今耳不聋眼不花,我有时带着花镜盯着药品说明的小字费劲地看着,老爸常说,我给你看,他居然不戴花镜准确地读出来。</p> <p class="ql-block">他还会用手机,并会指挥小杜干这干那。还会在家庭群关注家里人的状况,我们发在朋友圈的信息,他都会及时观看。</p> <p class="ql-block">母亲冰雪聪明,她用一双巧手操持着全家的生活,在过往的艰苦岁月中她只要能找到一块布头就会设计出漂亮的衣服。我们儿时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出自母亲之手,每每引来邻里、亲友们的赞叹,并纷纷效彷。后来有了孙辈,妈妈常常用碎布头、旧衣服制作出漂亮的童装,我儿子穿的这些童装都是母亲自己设计、载剪、缝制的。</p> <p class="ql-block">母亲喜欢穿好看的衣服,年轻时条件不好,买不起新衣服,儿女们大了,亲属们也不再用接济了,母亲总是经常买好看的衣服首饰。</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家里有个大事小情,母亲总是打扮得光鲜亮丽,引来老太太们的羡慕,母亲买衣服无论贵贱父亲都予以支持。</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收入是母亲的好多倍,但他从不像现在的年轻夫妻一样计较个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所有的工资收入都交由母亲支配。</p> <p class="ql-block">母亲已烫好的头意味着年到了,每年过年都是父母最忙碌也是最高兴的日子,每到年根母亲会烫好头,准备好新衣服,备好红包年货,宴请姑姑叔叔及家人,一大家好几十口一起快乐过年。</p> <p class="ql-block">母亲心灵手巧不仅喜欢设计制作好看的衣服,自己也非常爱漂亮,对服装要求很高,年轻时没有条件买就自己做,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常常带她到商场亲自挑选,但买回家的服装她总是觉得这里不够好,那里不合适,常常自己修改到满意为止。</p> <p class="ql-block">母亲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她最大的成绩就是用她善良、聪明、勤奋、吃苦耐劳、大度的品格,影响教育了我们兄妹五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兄妹五人都是勤奋工作,本份做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小有成绩,各自的家庭也美满幸福。</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传承了父母孝顺的基因,一有时间就带着父母驾车出游。</p> <p class="ql-block">我们陪父母看山,陪父母看水,陪父母回故里,陪父母走亲戚,只要父母有须求,我们都能满足。</p> <p class="ql-block">父亲把母亲的娘家人当成自家人,退休以后有了时间,他经常张罗一家人去母亲的出生地看望亲属,并对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当母亲渐渐老去,我们都担心她再做饭会有危险,以前很少做饭的父亲开始学着做饭,再后来父亲也做不了饭了,就请了住家保姆。</p> <p class="ql-block">母亲可能是由家族遗传,五十岁得了糖尿病,但由于治疗及时,保养得当一直控制的很好,父亲当起了母亲的护士,提醒她吃药,给她打胰岛素。母亲今年96岁高龄了,不但没出现并发症,随着年事增高,血糖反而不高了,如今饮食也不用控制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父母还健康的时候,未雨绸缪,及时卖掉闹市的旧房子,买了和妹妹一个院的大房子,由年龄最小的弟弟弟妹陪住。</p> <p class="ql-block">后来两个哥哥也在附近买了房子,陪伴照顾父母就更方便了。</p> <p class="ql-block">父母在这个远离闹市,空气清新,山青水秀的家园享受了晚年。</p> <p class="ql-block">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着,我们都以为这样的日子会很长。</p> <p class="ql-block">但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母亲总是对父亲不满,找我们抱怨,我们总是说教母亲,后来我们怎么做工作也不管用了,母亲时常闹人,我们兄弟姐妹在一起合计怎么母亲这么反常,原来不是这样啊,当医生的妹妹说母亲是不是病态。于是带母亲做了检查确诊为阿尔恣海默症,我们才反应过来母亲这是病态,经过治疗母亲不闹了,但是一天比一天安静,最爱聊天的母亲变得不爱说话了,原来我是母亲的聊天对像,回家没有别的任务就是陪聊,每次回家母亲能从早聊到晚,如果我住在家里,母亲能聊到深夜,她会把大哥聊到打呼嚕,把我聊到睁不开眼睛。现在突然安静了,我们都有些不适应,我回家就感觉无事可做。</p> <p class="ql-block">此时父亲便把母亲当孩子哄,握着她的手,不厌其烦地跟她说话。</p> <p class="ql-block">父母家里总是你来我往。节假日更是热闹。今年已是96岁高龄的父母,状态仍然很好。</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父母在柴米油盐的平凡的日子中走过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从六十,七十,八十,九十,过到了九十五大寿……</p> <p class="ql-block">今年母亲刚刚过完龙年的九十六大寿。</p> <p class="ql-block">如今母亲己经不认识人了,但维独认识父亲,别人怎么叫都不答应,只要父亲一叫,她都会答应。现在母亲已经不能出门了,可是父亲状况还好,我们总想安排父亲出去散散心,可是父亲总是放心不下母亲,所以现在父亲一直呆在家里哪儿也不去。前年母亲突然不进食了,父亲急的上火,把我们兄弟姐妹招集一起商量怎么办,妹妹提议用鼻饰,把食物打成糊状,从鼻子里输,这样能保证营养,延长寿命,我们考虑这样会不会很不舒服,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试试,这一试还真有效果,比自己进食摄取的营养还丰富,母亲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父亲心情也好了。</p> <p class="ql-block">父母现在由弟弟陪着,保姆小郭24小时照顾,住在隔壁的妹妹早晚一趟,按时给母亲洗澡洗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母亲每天都干干净净安祥的陪着父亲。</p> <p class="ql-block">有弟弟和妹妹在身边照顾,大哥,二哥和我都没有负担,我们的晚年生活,没有照顾父母的辛苦,时常见到我们的同龄人被父母拖累的很无奈,感到我们是幸运的,老父亲用一生努力换来国家的照顾,经济上不用我们负担,过年时儿孙们都会收到父亲发的大红包。</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也是古希老人了,我们很幸运在古希之年,还能有老爸牵挂,还能回家叫一声老爸,老妈我回来了!</p>